鲁迅的文风怎样?
楼上说法不对,鲁迅是白话文倡导者,所以当时的白话文不能与现在等同起来看,你能说古文是错的吗?不能吧!
现在回答楼主问题,鲁迅先生文风多为晦涩,讥讽。这是因为他常写杂文缘故。要讽刺接漏国民党的嘴脸。而其中也有回忆童年的较为温馨作品如《朝花夕拾》
这有介绍他杂文的文章
论鲁迅杂文讽刺艺术
山东平邑兴蒙学校 李传鹏
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幽默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使之表达深刻的道理和高度的思想内容。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一是夸张。“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它把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夸张绝不能离开真实,随意杜撰和夸大其辞。例如《偶成》针对国民党以“施行教育”为名,整顿茶馆,筹办刊物,向读者灌输所谓“正当舆论”而写。国民党的所谓“正当舆论”不得人心,失去群众。鲁迅由这件事联想到前清光绪初年,他的家乡绍兴有一个戏班,名叫“群玉班”,然而名不符实,戏做得非常坏,乡民把这种情况编了一首歌来讽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走散/连忙关届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乘下一把馄饨担。群玉班的戏竟能让观众把两边的墙壁扒塌,最后只乘下一担馄饨,显然是夸张,这就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了人们对群玉班的憎恶,堂堂的群玉班竟连一个观众也留不住,以此来讽刺国民党粉饰自己,伪造舆论,却不过是枉费心机。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二是用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他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这里的“国光”实际上指“国耻”。“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这里用桃花之艳,乳酪之美来形容国粹,显然都是反语。《纪念刘和珍君》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里的“文明人”、“伟大”、“伟绩”、“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都是反语。杀人者自鸣得意,以创建了“伟绩”、“武功”的胜利者而自居,不知道自己脸上都溅有中国人民的血污,真是厚颜无耻,可悲、可笑之极!再对三个女子由衷赞扬、崇高评价的同时,“对中外反动派,则是辛辣的嘲笑,有力的讽刺,表达出对他凶残而又卑怯的反动本质的极大轻蔑。”表达了“先生那样悲痛,那样愤激……非有彻底巨大变革,中华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恨透了残酷反动的军阀统治”的感情思想。“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很多,简直一个再天上,一个再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深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然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掸到地上最不平净的地方去。”毛泽东先生们的理论在“地下”却是中国人民极力拥护的,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求得独立、解放的只航明灯;而托派分子“天上”的理论却是卖国贼的理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通过“天上”、“地下”、“高超”对托派进行讽刺,彻底揭穿了其“理论”的本质,活画出了一群“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的丑恶面目。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三是比喻。他的杂文虽有政治的特点,单往往不是象政治那样全面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用比喻的方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比抽象的说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在鲁迅的杂文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媚态的猫”、“比主人更厉害的狗”、“虽然是狗,有很象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的叭儿狗,“耸身一摇,将水点撒得人们一身一脸”的落水狗,“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饿得精疲”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吸人血要先哼哼地一发通议论的蚊子”、“嗡嗡地闹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又总喜欢一律扯上一点蝇头”的苍蝇,“脖子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知识阶级的徽章”的山羊等。用这些动物来比喻那些“坏种”、“屠杀者”、洋奴买办、正人郡子、帮闲文人、自由人、文坛魂魅、政治流氓、文化特务、社会渣子、小资产阶级等,比喻生动、恰当、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讽刺意味,加强了理论的说明能力。在《一点比喻》指出一伙买办资产阶层的人所谓的“指导”“青年”,不过是象走在羊群里的山羊一样,脖子上挂着一个代表知识阶级微章的小铃铎,力图将青年引向死路。还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上统社会的“风习”,好象豪猪一样,彼此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对人民则总是进攻的。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四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对方的话来攻击对方,找出对方相矛盾的说法和行为来讽刺对方。如:《逃的辩护》中说道学生请愿时,“到得首都,顿首请愿,却不料‘为反动派所利用’,许多头部恰巧‘碰’在刺刀和枪柄上,有的竟‘自行失足落水’而死了”。鲁迅把反动派的造谣污篾之词拿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发挥了极为强烈的效果。再如,《学生和玉佛》摘引了《申报》的两则电讯:一则是北平玉佛南运,一则是不准北平学生逃难,为什麽呢?就是因为“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这就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既要趁国难之机打发横财,还要保持骗人的面子。由于敌人的虚伪的尊严被撕破,假装的正经被揭穿,所以发挥了巨大得力量。还如“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她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了解她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以看见,却居然都断定他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上海的教授们武断地认为历史上一些文学消灭了,是因为没有写“永久不变的人性”。鲁迅抓住了他们的信口开河,追问:“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以看见”——“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一针见血,揭穿了其理论的荒唐可笑。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五是讽刺往往和幽默连在一起。不过幽默指的是一种轻松的讽刺,也就是用诙谐有趣、含蓄有力的语言进行批评。如:《登错的文章》指出印给少年们看的刊物上往往有描写岳飞呀,文天祥呀的故事,“不过这两位,却可以励现任的文官武将,愧前任的降将逃官,我疑心那些故事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写的文字,不知怎麽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了,要不然,作者是决不至于如此低能的。”这段话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言行不一的丑态,对他们出卖祖国、屈膝投降的罪行进行了猛烈的鞭笞,而写得却非常幽默。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还表现在其语言上面。他的杂文篇幅往往比较短小,但分析问题透彻,容量很大。特别是在语言上尖锐泼辣、准确优美、含蓄有力,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色。“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相骂声中失土地,相骂声中捐铜钱;失了土地捐过钱,喊声骂声也寂然。文的牙齿痛,武的上温泉,后来知道谁也不是岳飞或秦桧,声明解释前嫌,大家都是好东西,终于聚首一堂来吸雪茄烟 ”比喻生动,语言辛辣精炼,深刻有力。
纵观鲁迅的杂文,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有力的思想武器,它“是感应的神精,是攻守的手足”,“对于新的事物,则竭力加以排击”,“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语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鲁迅的杂文已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其讽刺艺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鲁迅先生的文章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风格
我个人对鲁迅的看法与大众的有些许差别,我觉得他的文章更多的是理性与思考,说他文章犀利冷峻只是以前学校交给我们的普遍的道理,却是没有多少人能懂,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说他理性,是他把客观的把中国人的性格置于文章中,当然其中一些怀念故乡的文章除外,鲁迅总是把国人的劣根性赤不果 不果 的剖析在你的面前,让你有共鸣。
说他思考,是因为他总在思考民族的出路,从他弃医从文就可以看出来,只有把人的灵魂彻底解放,才能找到出路,这是非得有透彻的思考所不能体现的。
另外,鲁迅文章中许多语句看似是病句,可一旦你仔细推敲,才发现不用类似的话不足以表达其中的意思。当然,文章中的讽刺也是别具一格,人无出其右。
总之,要想具体说明鲁迅的文风是无法言明的,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这需要你细细研读他文章,也许读的次数越多,你的看法也会改变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是什么?
鲁迅作品的写作风格: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鲁迅作品的写作特点:剖根揭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 言简意丰。
作为中国新文学创作的开拓者和先驱者,鲁迅在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这些领域中都作出了杰出建树。他的杂文创作,不仅跟他的小说同样是并峙的高峰,而且这种由他所开创的文学体裁,既是深刻理性思维的结晶,却又包含著烈火燃烧般的情感,以及鲜明灵动的形象,璀璨华美的文采。
写出了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被压榨和欺淩中间,不断挣扎、抗争、追求和探索一条崭新道路的心灵史、性格史和文化史,从而渗透出异常独特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经典,同时又是对於整部世界文学史的卓越贡献。
鲁迅作品的恒常价值
首先表达了中国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他们在“三座大山”压迫下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的历史要求。中国新文学的先进性,也就集中体现于这种坚实的人民大众立场。鲁迅作品的恒常价值,同时表现了对伪君子及丑恶社会现象的狠批态度。
鲁迅笔下那种借改革公名阴以遂其私利的假革命,那种使“猛人”昧於世情、脱离民众的“包围者”,那种收受了“金老鼠”之后还想下属再以“金牛”、“金象”作为贺礼的贪官,那种只做“当局”不办实事的冗员,那种“倚徒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的西崽。
它们作为前车之鉴,仍令我们时刻警觉。当然,鲁迅作品的恒常价值还体现于超卓非凡的艺术造诣、文体创新的巨大实绩等多方面。
鲁迅有怎样的文风?
鲁迅的文风——辛辣、尖刻、强烈的感情、张扬的个性、一刀见血、一往无前、句式多欧化、脉络常跳跃;
鲁迅文学风格是怎样的?
鲁迅写作风格及特点
一、小说写作风格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二、杂文写作风格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三、散文写作风格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
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1、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
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2、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写作的风格是什么?
鲁迅写作的风格是剖根揭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言简意丰。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
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鲁迅的杂文创作的影响
鲁迅的杂文创作,不仅跟他的小说同样是并峙的高峰,而且这种由他所开创的文学体裁,既是深刻理性思维的结晶,却又包含著烈火燃烧般的情感,以及鲜明灵动的形象,璀璨华美的文采,写出了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被压榨和欺淩中间,不断挣扎、抗争、追求和探索一条崭新道路的心灵史、性格史和文化史。
从而渗透出异常独特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经典,同时又是对於整部世界文学史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