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晓宇到“金翻译”,他是如何找到自己闪光的价值的?

金晓宇这个名字对于时常在网络上冲浪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位天才译者在上高中时患上了躁郁症,由于疾病的侵袭,金晓宇变得暴躁厌学,被迫放弃了学业。然而幸运的是,金晓宇的父母足够开明,他们积极的配合孩子治疗。金晓宇本人也没有就此沉沦反而自学外语观看原声电影,在六年的时间里,他学习了德语,日语,并巩固了原有的英语基础。他从金晓宇变为了金翻译,他在疾病之中找到了自己闪光的价值。金晓宇能挖掘出自己的价值,是由于父母的悉心陪伴,更是由于金晓宇自己自强不息,苦心钻研的精神。

很多人好奇金晓宇在忍受疾病困扰之时,凭借何种方法掌握了那么多种外语。据金晓宇自己所说:“我学习一门外语至少要读20本原版小说。” 对于语言的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金晓宇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外语的原因是由于他能在浮躁之中静下心来,认真研习阅读原文小说。通过对原语言小说的阅读,使得金晓宇对于相关语言的理解更加深入。

事实上,金晓宇能够发掘自己闪光的价值,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金晓宇在幼年时不幸患上了眼部疾病。在少年之时又患上了抑郁症。在金晓宇患上躁郁症时,他对父亲说:“我不想上学了。”面对孩子的言论,金晓宇的父亲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拒绝和训斥。而是选择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金晓宇的父亲金性勇面对央视采访时说道:“孩子的事情不能强迫他,只能是任其自然的发展。”

幸运的是,金晓宇在翻译这一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的才能和潜力终于得以展示。从事翻译工作的十多年来,金晓宇翻译了包括英语,日语,德语在内的17本外语书,共计六百多万字,除了书籍之外,他的翻译作品还涉及电影,音乐等多个领域。

金晓宇翻译水平知乎

金晓宇翻译水平知乎:“天才译者”。

因为一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们总是乐见于天才和疯子交织在一起,仿佛这样故事才能有着受难般的沉重感,《我们的天才儿子》的故事也并没有不落窠臼。

所以当精神领域的专家提出“有浪漫化和美化双相群体的嫌疑,也陷入了对精神障碍叙事的固定模板,”这类担忧时,当然可以理解。同样,从金父讲述的过往里,狭隘地放大某些“暴力”元素,也是对这个特殊群体污名化的表现。

无论是浪漫化还是污名化,都不应该是大众看待金晓宇的恰当角度。尊重他们一家的遭逢,尊重金父现在的讲述,尊重晓宇的生命意义。

当然我们必须强调,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固然有遗传学和生物学的基础,但在相当程度上,双相障碍也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在躁郁症里,更多的只是生了病的普通人,不是“天才”,更不是“疯子”。

优秀的翻译不仅需精通目标语言和母语,更需懂大量跨学科知识,金晓宇翻译的又大多是社会人文类作品,对其学识要求不可谓不高,查找资料,斟酌句子,推敲用词,有时翻译一本书要一年。

“天才儿子”金晓宇感动全网,背后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感人故事?

天才译者金晓宇发声-天才译者金晓宇发声媛

金晓宇命运不幸,但其父母毫不放弃,用心培养孩子,最终天才译者金晓宇发声他成为“翻译天才”,著作等身。这种荆棘密布的成才之路,真实不易,打动人心,感动全网。

一、生活不幸,人生无望,但却翻译二十多部著作,成为“翻译天才”。

金晓宇生活不幸,幼时一只眼睛失明,高中退学,精神出现严重问题,罹患躁郁症。天才译者金晓宇发声他也因此无法到正规学校念书学习。但就是在这种几乎无望的人生路中,金晓宇发奋学习外语,利用十年时间翻译出版二十多本专业书籍,成为一名专业译者,获得“天才翻译”的美称。这种不屈服于命运,顽强抗争,努力生活,活出自己生命的色彩,特别令人感动。

二、父母对患病儿子永不放弃,一家人齐心协力为孩子治病,终结硕果。

除此之外,金晓宇父亲一生都不放弃自己的儿子,最终换来硕果,这种坚持,令人感动。因为像金晓宇这样的特困群体不在少数,考虑到幸存者偏差,被人们知晓的往往是取得成功,有所知名的少部分。冰山之下,不为人所知的,其实是更多生活中无望、无奈,生活缺少色彩,没有未来的普通家庭。可能这些群体中很多人因为看不到希望,逐渐放弃了对特困患者的治疗,最终人生黯淡无光。

金晓宇一家难能可贵的是,他母亲一生直到进入殡仪馆,都没有放弃金晓宇,认为她的儿子终有一天能够成才,为孩子赚钱,培养孩子走上翻译道路。其父亲也愿意把孩子的成长经历分享给社会,这种真实的故事,能够打动人心,也可以激励这样的家庭对生活保持希望,为社会贡献正能量。

三、金晓宇的成才之路布满荆棘,因为真实,打动千万人。

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金晓宇的成长成才经历,是千千万万特困家庭的一个缩影。这件事反映了他们面对疾病不放弃的勇气,对于命运不屈服的决心。感动不需要轰轰烈烈,就是这样的平凡小事感动全网。

总结

金晓宇不屈服于命运,一家人永不放弃,这样的成才经历,真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