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都存在哪些举足轻重的迁都史?
2019年8月26日中国迁都,印尼总统佐科宣布国家迁都计划,新首都位于婆罗洲东加里曼丹省,距离雅加达1400公里。根据规划,2024年政府机关陆续迁入新首都,迁都预计耗资2340亿元。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迁都的记载,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战略转移,其原因值得细细品味。
盘庚迁殷
商朝立国,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此处位于黄河下游,水害不止。自汤至盘庚共十代,商族迁徙五次。与天灾相比,商朝内部的“人祸”不断。《史记》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商朝的九世之乱与迁朝的时间恰好契合,表明商朝的王位竞争相当激烈。
上图_ 殷墟遗址
盘庚继位后,力排众议,义无返顾地迁都殷。相较于亳等都城,殷土地肥沃,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迁都之后,削弱中国迁都了王室和贵族的势力,缓和中国迁都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殷远离反叛势力,便于巩固政权。可以说,盘庚迁殷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奠定了商朝强盛的基础。
平王东迁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勾结,攻破镐京,杀死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西周宣告灭亡。众诸侯拥立周平王即位。此前,镐京遭遇地震破坏,又处在戎、狄等外患环伺之下,不宜建都。次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
上图_ 周代迁都图
平王迁洛,意味着周王室权威的丧失,无法担起共主的责任,诸侯控制人口和土地等资源,乘势坐大坐强,此消彼长,群雄并起。新贵族内部,大宗、小宗和大夫之间,摩擦冲突不断,权力结构不断洗牌,礼乐崩坏、大夫弄权的现象层出不穷。
孝文迁洛
北魏曾长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当地天寒地冻,六月飞雪。有民谣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中国迁都!”可见其环境恶劣。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月,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的名义,率领百官以及步骑百万迁都洛阳。
上图_ 孝文帝迁都洛阳路线
上图_ 北魏洛阳城平面图
北魏南迁,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洛阳是中原汉文化积聚的中心,北魏选择在此建都,有助于汉化改革。在经济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北魏的粮食供给难题,还能在军事便于控制中原地区,在政治上得到了北方汉族地方阶级的支持,此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海陵迁燕
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划淮而治,疆域辽阔,政务庞杂。金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偏隅东北,公文往来和物资运输多有违误。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完颜阿骨打庶孙完颜亮弑杀熙宗完颜亶,篡位称帝,改元天德。
上图_ 金朝上京 2017年发掘区俯瞰
上图_ 金朝上京遗址
天德五年(1153年),完颜亮对皇族内部的反抗情绪深以为忌,不顾女真贵族反对,在多数朝臣的支持下,迁都燕京,以此分化瓦解反对派的向心力和组织力。
元迁中都
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迁都中都燕京。这一行为对忽必烈和元朝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凭借自身实力即位称汗。这位大汗未经“库里尔台大会”的权威认可,蒙古贵族对此心有不甘,蠢蠢欲动。
上图_ 元 上都、中都、大都
上图_ 元中都遗址
忽必烈重用汉人、推行汉制的举措,受到了蒙古保守派的反对和抵制。对于蒙古而言,新灭的金国有待消化,偏安的南宋需要征服。而“燕之地,龙蟠虎踞,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燕京优越的地理环境远胜蒙古草原。
朱棣迁都
“靖难之役”成功后,燕王朱棣上位称帝。中国迁都他对根据地北京念念不忘。北京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亲信势力大多集中于此,迁都北京能够摆脱建文旧臣的掣肘。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
上图_ 明代北京城
迁都北京,进退有度,便于控制东北和西北,坚定了朱棣推行“天子戍边“的决心。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朱棣提出迁都北京。四年后,新都落成。迁都后的北京,确立了其在明清时期政治中心的地位。
清迁沈燕
后金努尔哈赤占据辽东之后,沈阳的战略优势日益明显。“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在军事上,而“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物产,足以满足沈阳作为都城的物质需要,并且定都沈阳能够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努尔哈赤不顾王公和贝勒的反对,执意迁都沈阳。
上图_ 清朝北京地图
清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降清。清军进入山海关。五月初二,多尔衮率领清军“整军入京师”。北京局势稳定之后,多尔衮按照皇太极生前“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的遗命,着手迁都事宜。十月初一,顺治皇帝祭告天地社稷,颁诏定都北京。顺治迁都的动因,与金、元、明大致相同,开启了清朝268年的统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印尼首都雅加达人口超过一千万,城市快速扩张,导致环境、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矛盾频现。此外,雅加达有40%以上的地区处于地平线以下,有些地方甚至以每年10到20厘米的速度下沉,是全世界下沉最快的城市之一。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反观中国历史上的迁都,在纷扰的表象下,有着共性的特征。
上图_ 雅加达 地图
首都是一个国家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是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它的迁移说明国家社会发展和整体战略的调整。这八次迁都,按照迁都方向区分,有东迁一次、南迁两次、西迁三次和北迁两次。按照民族区分,有汉族三次和少数民族五次。按照迁都地区分,有辽宁一次、河南三次和北京四次。
从迁都的趋势看,呈现由西向东的轨迹。少数民族政权迁都大多由北向南迁移。自南宋至清朝,首都出现了由南向北、由中原向临海的双重特征。从迁都原因看,生态环境、经济偏移、政治和军事斗争成为主要推动力。此外,交通便利也是考虑迁都的一个重要标准。不论古今中外,迁都是对自身进行的良性改革,有益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为什么历史上都喜欢迁都?
中国历史上有过十多次迁都,这是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建立一个都城,迁都都不是简单的事,要耗费大批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劳师动众,但是统治者有的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有了是为了占据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所以才不得不采取迁都的手段。这十次迁都分别是,盘庚迁殷、平王东迁、晋室南迁、孝文迁都、海陵南迁、元迁大都、永乐北迁、清迁北京和国府迁渝。
一、晋室南迁使得南京成为一个重要的都城。
公元317年,东晋开始,都城南迁,搬到健康,就是今天的南京。这是南方首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所以这之后的两百余年,虽然北方一直征战,健康作为政治中心,一直是不曾动摇的。南京也就是从当时开始成为重要的城市,高科技人才南下,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难易。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北朝由此结束了在中原汉人心目中“胡虏”的形象。
北魏的都城一开始是在平城,孝文帝把都城搬迁多了中原腹地,洛阳。鲜卑族人开始了一场汉化运动。他们深入汉族内部,学习汉族的礼仪知识,融入汉族生活,为隋朝的统一做好了准备,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永乐北迁,北京成为政治中心。
靖难之役发生之后,朱棣取代建文帝攻占南京城,但是不久,朱棣迁都北京,这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搬迁都城,由盛京搬到北京,开始了长达268年的统治。清朝的这一举措,也使得满清王朝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对整个清朝的历史影响都极其深远。直至现在北京仍然是全国政治中心。
在我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几次迁都,迁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
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献中国迁都,商朝的都城曾先后多次迁移中国迁都:亳、嚣、相、邢、庇、奄、殷。最后一次便是有名的“盘庚迁殷”中国迁都了。
在这几百年里,商代七次迁移都城,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作为当时最大族群之一的商部落,拥有大量人口,其所聚居的居住地,无论其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几十年之内必然会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的产量持续下降;并且由于长期居住,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物资,诸如柴火、建筑材料、放牧等,对当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同时人口增长,会导致原来居住地显得日益窘迫……所以,在每不超过一百年的时间内,都必须迁都,否则百姓就生存不下去。
二、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自殷商时起,中国就开始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末世的商王朝被来自西方的周王朝所取代。公元前771年,迁都洛邑,到宪公时(公元前701年),迁都平阳(今陕西宝鸡市郿县);德公时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之后秦朝商鞅第二次变法时,有“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迁都咸阳。
不止这些,其实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20年这一千多年,可以视为是中国都城的“东迁时代”,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的边患主要来自西部,主要是陕西以西的猃狁、犬戎;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东方淮夷的征服,肥沃而平坦的平原地带聚集了更多的人口,使得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政治中心随之也有东移的趋向。
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中原大乱,北上,西去,分别有东胡、鲜卑、匈奴和羌族的威胁,很多人在权衡之后,毅然选择了南下,这些人躲过了八王混战,“五胡乱华”的战乱。在东晋朝时期,南方的经济迅速上升,文化更是远远超过北方。这是“南迁”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四、躲避外敌入侵
在从清代到建国前,清咸丰十年遁避热河,清光绪逃奔西安,淞沪会战,
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移都重庆。这几次都是为了躲避外敌而被迫迁都。
历史上定都迁都的一般因素
一、求历代都城及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国都简表 ://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86/0085_ts011086.中国历代国都简表 说明: 1、本表以列历代国都为主,兼及分裂割据时代主要国家的都城。
2、国都列出本名、今地和建都时间 3、国都多名者,用本名;注出重要他名。 4、多次迁都者,按时间顺序列出主要都城,时间短暂或不重要者不列。
5、重要陪都一并列出,标记。 朝代 国都 陪都 今地 建都时间 [夏] 安邑 山西夏县西北 阳翟 河南禹县 [商] 北亳 河南商丘北 汤 南亳 河南商丘东南 汤 西亳 河南偃师西 汤 殷 河南安阳小屯 盘庚 朝歌 河南淇县 纣王 [西周] 丰镐 陕西长安西 文王 丰镐 武王 雒邑 河南洛阳 成王 [东周] 雒邑 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 [春秋十四诸侯] 鲁 曲埠 山东曲埠 西周初 齐 临淄 山东临淄 西周初 晋 绛 山西翼城东 秦 雍 陕西凤翔东南 前677年 楚 郢 湖北江陵纪南城 春秋前期 宋 商丘 河南商丘南 西周 卫 沫 河南淇县 同上 陈 陈 河南淮阳 同上 蔡 上蔡 河南上蔡 同上 曹 陶 山东定陶 同上 郑 新郑 河南新郑 春秋初 燕 蓟 北京城西南 春秋 吴 吴 江苏苏州 西周 越 会稽 浙江绍兴 夏 [战国七雄] 齐 临淄 山东临淄 西周初 楚 郢 湖北江陵纪南城 春秋前期 燕 蓟 北京城西南 春秋 赵 邯郸 河北邯郸 战国初期 韩 郑 河南新郑 同上 魏 大梁 河南开封 战国中期 秦 咸阳 陕西咸阳东北 前350年自栎阳 迁都于此 [秦] 咸阳 陕西咸阳东北 前350年自栎阳 迁都于此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北 前200年刘邦建 [东汉] 雒阳 河南洛阳东 前25年刘秀建 [三国] 魏 洛阳 河南洛阳东 公元220年曹丕 建 蜀 成都 四川成都 221年刘备建 吴 建业 江苏南京 222年孙权建 [西晋] 洛阳 河南洛阳东 265年司马炎建 [东晋] 建康 江苏南京 317年司马睿建 [十六国(增冉魏、西燕、代)] 成(汉)成都 四川成都 李雄于304年建 前赵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匈奴人刘曜于318年建 后赵 襄国 河北邢台 羯人石勒于319年建 魏 邺 河北临漳西南 *** 冉闵于350年建 前秦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氐人苻健于351年建 后秦 长安 同上 羌人姚苌于384年建 西秦 苑川 甘肃榆中大营川 鲜卑人乞伏国仁于 385年建立 前燕 邺 河北临漳西南 鲜卑慕容氏于357年建 后燕 中山 河北定县 鲜卑慕容垂于384年建 南燕 广固 山东益都西北 鲜卑慕容德于398年建 北燕 龙城 辽宁朝阳 *** 冯跋于409年建 西燕 长子 山西长子西南 鲜卑慕容冲于385年建 前凉 姑臧 甘肃武威 *** 张轨于314年建 后凉 姑臧 同上 氐人吕光于385年建 南凉 乐都 青海乐都 鲜卑秃发乌孤于397年 建 北凉 张掖 甘肃张掖西北 *** 段业于397年建 西凉 酒泉 酒泉 *** 李高于400年建 夏 统万城 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匈奴赫连勃勃于407年 建 代 盛乐 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鲜卑拓跋漪卢于313年 建 [南朝] 宋 建康 江苏南京 420年承晋 齐 建康 同上 479年承宋 梁 建康 同上 502年承齐 陈 建康 同上 557年承梁 [北朝] 北魏 盛乐 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386年建 平城 山西大同 398年迁此 洛阳 河南洛阳 494年迁此 东魏 邺 河南安阳北 534年建 北齐 邺 同上 550年承东魏 西魏 长安 陕西西安 534年建 北周 长安 同上 556年承西魏 [隋] 大兴 同上 581年承北周 洛阳 河南洛阳 炀帝建 [唐] 长安 陕西西安 618年承隋 洛阳 河南洛阳 承隋 太原 山西太原西南 [五代] 梁 开封 河南开封 朱温于907年建 唐 洛阳 河南洛阳 李存勖于923年建 晋 开封 河南开封 石敬瑭于936年建 汉 开封 同上 刘知远于947年建 周 开封 同上 郭威于951年建 [十国] 吴 广陵 江苏扬州 杨行密于892年建 南唐 金陵 南京 徐知诰于937年建 扬州 扬州 承吴 吴越 杭州 浙江杭州 钱缪于907年建 楚 长沙 湖南长沙 马殷于907年建 闽 长乐 福建福州 王延钧于933年建 南汉 兴王府 广东广州 刘兖于917年建 前蜀 成都 四川成都 907年王建建 后蜀 成都 同上 934年孟知祥建 南平 江陵 湖北江陵 924年高季兴建 北汉 太原 山西太原 951年刘缗建 [北宋] 开封 河南开封 960年承后周 应天府 河南商丘 大名府 河北大名 河南府 河南洛阳 [南宋] 临安 浙江杭州 1129年宋高宗赵构建 [辽] 临潢 内蒙古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机于916 东南 年建 大定府 内蒙古宁城西南 1007年建 辽阳府 辽宁辽阳 938年建 析津府 北京城西南 936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044年建 [金] 中都 北京城西南 完颜亮于1153年迁此 会宁府 黑龙江阿东城东南 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 建 大定府 内蒙古宁城西南 1122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122年建 开封府 河南开封 1214年建 辽阳府 辽宁辽阳 1621年建 [西夏] 兴庆府 宁夏银川 元昊于1038年建 [元] 大都 北京城 1267年建 开平 内蒙古正蓝旗东 1256年建 [明] 京师 北京城 1420年明成祖建 南京 江苏南京 1363年朱元璋建 [清] 京师 北京城 1644年迁此 盛京 辽宁沈阳 1625年建。
二、3,中国古代定都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在古代中国,决定一个都城地点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势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经济、文化等人文因素。首先,从自然条件分析长安和洛阳建都各自的优势。
长安地处偏西,位于内地和边疆的交界处,而洛阳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在交通便利上洛阳占有优势。而长安居关中之地,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
并且,西汉、隋唐都在北方和西北方面临匈奴、突厥那样强大的草原民族的威胁,长安靠近边疆,是链接内地与西域的纽带,时经营西域、反击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秦汉时期,观众就修建了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等水利设施,使该地沃野千里,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军队和官吏。
但关中地区人口的过度集中,造成了当地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再加上政治中心在战乱之际又常常沦为主战场。最后,长安的经济优势终于一去不复返。
到了唐朝,长安城达到鼎盛,但关中却常闹饥荒,粮食已经不敷食用,皇帝常常带着大臣不远千里去东都洛阳就食。 再看 洛阳,所在的伊洛谷地较为狭小,山东的经济中心并非在此,洛阳一带的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
但洛阳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它最大的优势。前面已经提到,隋唐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开始脱节。
当时主要粮食产区是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和江淮一带,京都的粮食严重依赖两地的转运。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
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
如果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长安,不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迁都洛阳。
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多数时间都驻留在东都洛阳,洛阳取代大兴城成为实际的都城。唐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中心在长安和洛阳间频繁变迁。
但是,受到西北边患的牵制,长安作为都城的时间远远长于洛阳。洛阳控制东部,但离西北过于遥远,对突发事件无法及时反应。
并且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洛阳位于四战之地,和平年代的优势在战时反而变成劣势。所以,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一个以政治军事立都,山河环绕,易守难攻,向东有居高临下之势,向西可以打通西域,作为防备草原民族的缓冲区;另一个以交通经济立都,四通八达,天下之中,有漕运之利。
唐末至五代,政治中心由长安迁至洛阳,又从洛阳迁至开封,一方面反映了中原王朝边防线内收缩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权对东南财赋的依赖性大大增强。在大运河改道后,开封成了新的航运中心。
北宋初年,宋太祖曾计划先迁都洛阳,再迁至长安,但由于北宋实行强干弱枝的方针,在开封集中全国一半的禁军,全部依赖大运河转运粮草。此时长安和洛阳都已衰败,原先的优势大多荡然无存,无法容纳数量巨大的人口,迁都只好作罢。
在古代社会后期,西北边患逐渐被来自东北边患取代,中原政权的的都城开始东移,扼守由北向南的交通要道,以有利于边防,例如明朝定都于北京。这使得长安和洛阳永远失去了作为都城的资格。
除了这些因素外,王朝的政治需求也是决定定都地点的因素。西周定都镐京,关中时周族的发源地,十分适合他们的农耕经济,周成王时修筑洛邑为陪都,号成周,是为了了监视和震慑商朝的移民,控制东方领地。
秦朝统一后,沿用了原先的首都,国祚短暂,未能来得及考虑都城迁移的问题。西汉最初定都于洛阳,后娄敬进谏,力陈关中的险要和富庶。
西汉最终定都关中,除了以上原因,还因为在东方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王国,定都长安可以随时扑灭可能的叛乱。东汉光武帝起兵于河北,南下攻取洛阳后再四面出击,平定天下,刘秀的功臣勋贵大都为南阳豪强,东汉政权依赖于豪强的支持,洛阳也位于他们的根据地。
但东汉仍把长安视作东都,大多数皇帝每年都必须渠长安拜谒祖宗陵寝。但东汉时期,长安地位的下降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对边疆的控制力减弱,羌人叛乱至东汉灭亡仍未彻底镇压下去,三辅一带成为内迁戎狄的居住地,到五胡乱华的时期,关中胡人与 *** 的比例已经失衡。曹操的政治中心在控制河北和河东的要地——邺城,到曹丕即位时,选择已废弃多年的洛阳为都城,主要时因为洛阳靠近南方,便于对吴国用兵。
前秦由氐族建立,氐族长期居住于川陕陇交界一带,在关中也有相当大的人口规模,前秦定都长安也与靠近祖先所居之地有关。北魏孝文帝南迁,目的地也是有邺城改为洛阳,同样有洛阳位置靠南,便于对南朝用兵。
并且,洛阳作为传统的汉族王朝的古都,在 *** 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归属感。定都洛阳,北魏既能有效拉拢汉族,又可以以中华的正统自居,显示孝文帝全面汉化的决心。
北周、隋、唐的建立者出身关陇军功贵族,关中是他们传统的根据地。唐朝建立初始,就有关陇士族、山东士族和寒门的争斗。
武则天大力任用出身山东的官吏,打压关陇士族,把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降低长安的政治地位,。
三、中国历史上的迁都
国历史上有10次比较重要的迁都: 1.盘庚迁殷 殷商时期,盘庚将商朝的首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的殷,造就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商朝的中兴,并为商朝取得灿烂的文明成就创造了先决条件。从盘庚迁殷之后,中国的王朝历史也就此结束了频繁迁都的时代,出现了后世一个个历时长久的都城。
2.平王东迁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镐京迁到了黄河南岸的洛邑,史称“平王东迁”。这次迁都事件是西周与东周的历史分界线,同时也宣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春秋时代的来临。
3.秦迁咸阳 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国的国都由偏居西方的栎阳迁到了渭水下游的咸阳。从这之后,咸阳一直就成为秦国的政治中心而存在。秦国的这次迁都,使其势力向东大步推进,而政治中心的东移,也使秦国真正成为了与中原各国对等的政治大国,对秦国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大业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4.晋室南迁 公元317年,晋室遗族重以江南的建康为都城,将中断的晋王朝的皇统又延续了起来,是东晋的开始。这次迁都使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南方出现了一个政治中心。此后两百多年,不管北方的政局如何动荡,建康的政治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它一直是南朝统治的中心所在,这也使南京开始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其次大批北方知识分子和掌握先进技术的生产者的南下,使长期落后的江南地区得到了一次大发展的机会,也就此拉开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5.孝文迁都 孝文帝把北魏的都城从偏僻的平城搬迁到了处于黄河流域腹地的洛阳,伴随着此次迁都,鲜卑人开始了一场全面的汉化运动,之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鲜卑贵族阶层就基本完成了汉化,实现了融入中华民族的目标。而北魏政权的汉化对中国历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北朝由此结束了在中原 *** 心目中“胡虏”的形象,开始以正统政权的面目出现,其政治也由此上了正轨。这就为一百多年后隋朝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而奠定了基础。
6.海陵南迁 海陵王于1153年完成了迁都中都的大业,金国的政治中心就从偏远的东北地区迁到了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这个王朝也成功地由一个边疆王朝转化为了一个中原王朝,在政治上大大有利于女真人的统治。北京这座城市也就此开始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元迁大都 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之后,就开始仿效汉族建立封建化的王朝——元朝,并且将蒙古的都城从草原上的和林迁到了大都。从元朝的建立和定都大都开始,蒙古政权逐渐实现了中原化,并且使政治按照汉族封建国家的模式逐渐走上了正轨,从而为元朝最终稳固对中国的统治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8.永乐北迁 朱棣统治期间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固然有“天子狩边”的豪情,也有重建明朝政治中心的原因。而北京,也就此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直至今日,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9.清迁北京 在清军占领北京之后,摄政王多尔衮立即做出了迁都北京的决定。仅仅半年之后,大清王朝的都城就由关外的盛京迁到了北京,从此,清王朝以北京为都城,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这一政治举措使满清政权的汉化速度异常迅速,并且很快就在汉族地区站稳了脚跟,对清朝历史的影响极其巨大。
10.国府迁渝 1937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全面战争终于爆发。中国在战争初期无法阻挡日本的强大攻势,首都南京的沦陷在所难免。国民 *** 不得不开始了一次规模浩大的迁都行动。这次迁都是分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从南京迁到武汉。在武汉失陷以后,国民 *** 又西迁重庆,历时一年多,终于完成了这次迁都。这使中国在首都南京失陷的情况下得以继续保持 *** 的完整性,并得以保持对日本的抵抗态势,也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抵抗到底的决心。
四、历史上的迁都朝代有哪些
夏朝 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
商朝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周朝 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于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汉朝 刘邦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定都洛阳,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后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昌定都。
晋朝 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316年,匈奴攻占长安,晋朝南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司马睿于317年建立东晋政权。
北朝魏 南北朝时期,北魏曾定都平城(今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朝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后隋炀帝迁都洛阳。
唐朝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长安毁坏严重,迁都洛阳三年。
五代梁 朱温升汴州(今河南开封)为开封府,称东都;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由开封迁都洛阳,乾化三年(913),末帝即位,还都开封。
宋朝 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
辽国 公元907~1125,契丹人耶律阿保机所建,在我国北部,初名契丹,938年(一说947年)改称辽。其国都原不在幽州,在上京[巴林左旗南],由于石敬瑭为了成为中原皇帝,请辽国帮助了,所以,以幽州为礼物送给辽国了,辽国才迁都到幽州。
金国 (1115-1234)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元朝 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如不算北元政权,未迁都)
明朝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清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定都为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境内)。 1621年迁到辽阳,1625年迁到沈阳。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称帝。1644年,迁都北京。
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迁都,都城这么重要吗?
中国都城多在今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五城或附近。
迁都表示国家将原来设立的首都,由另一个城市取代的意思。主要行动是将中央政府高层重要机关总部迁移至更有利于军事防御的内陆新首都,在古代,多数国家都面对不稳定的政治、军事、经济环境,所以古代国家需要迁都的机会较多。
“古代朝代的首都,为何都爱向东迁移?”
这是近来,在网上看到的一个问题,觉得挺有意思,遂决定拿来探讨一下。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它所指不明,问的东西也很模糊。那么,它究竟是想探究单独一个朝代之中,首都向东迁移的原因,还是想问对于整个中国历史而言,首都向东迁移的原因呢。
这两者其实有一些差别。
如果,它问的是前者,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对于单独一个朝代而言,确实有许多朝代的首都,原本在西边,但是,后来却迁移到了东边。这样的朝代,据不完全统计,有汉朝、晋朝和宋朝。但是,并不是所有朝代的首都迁移都有这样的规律。
当然,三皇五帝,那种远古时代和夏商周时期,因为,时间太过遥远,相关史料并不充分,故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为了避免引起读者的混乱,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在现代历史课本里,我们把汉朝分为东西汉,晋朝划为东西晋,宋朝分作南北宋,好像它们都被分成了两个朝代。
那么,若是这么算的话,汉晋宋就是六个朝代,但是,事实却并不如此。
所谓的东西、南北只是我们后人为了方便而人为做的划分,其实,在当时百姓的眼中,只要皇帝的姓(血统)没变,那朝代就没变。
在这几个朝代里面,西汉首先建都长安,而后,东汉移至洛阳,这是因为中途汉家皇位,被王莽篡夺了几年。后来,光武帝便把汉朝的领土,又重新打了一遍,待到天下被刘氏夺回以后,旧都长安因为各路强人好汉来来往往,屡遭破坏,早已不堪使用。
再加上,刘秀创业之初,根据地就在河洛一代,故把首都从长安迁至洛阳。
而晋朝呢,最初继承曹魏的国祚,首都也是在洛阳,但是,后来北方大敌南下,长江以北的国土,眼看是守不住了。而长江以南地区的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为旧时吴国的首都,此地经过吴国孙氏几代人的经营,颇具规模,经济比较富饶,又有长江之险,可将北方强敌隔绝开来。
于是,晋朝遂把北方的土地大部放弃,而把首都从洛阳迁至了建康。
宋朝的情况和晋朝差不多,首都原本在中原地区的开封,后来,因为屡遭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先是契丹,再是女真,最后是蒙古,实力一个比一个强,宋朝没有一个能打过的。领土越打越南,首都自然也跟着迁到了南边的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就相对位置而言,临安在开封之东,所以,说宋朝的首都由西边迁移到了东边,这句话是没毛病的。
当然,若是每个朝代的首都,“都”爱往“东边”迁移,这就有问题了。
比如:明朝,清朝就不是。
起初,明朝首都在朱元璋灭元之后,定在了南京,而后,经过靖难之役,才被明成祖朱棣移到了北京。这里要说往东迁移,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而清朝亦是如此,原本,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建都是在东北地区的沈阳,时称盛京。后来,顺治帝入关后,便把都城迁至了更为繁华的北京。
那么,从整个中国的历史而言,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从大一统的秦朝开始说起,中间请自行忽略那些偏安一隅的小政权。
秦时建都咸阳,在今西安附近,之后汉继秦统,建都长安,也在西安附近。而汉朝迭经王莽之乱,迁都洛阳,向东移了一段比较长的距离。之后,曹丕篡汉,司马夺位,魏晋之时,中原几番易手,但是,王朝的都城,基本都在洛阳周边。
之后的南北朝,中国陷入了混乱时期,待到隋文帝灭了江南陈朝,中国才算重新统一。起初,杨坚从北周皇帝手中,接过大位的时候,都城建在了关中的大兴之城(今西安)。而后,杨广继位,眼见西边穷苦,东边富庶,遂把首都迁到了洛阳。然而,隋朝没撑几年,便被李氏夺了天下。
相比而言,唐朝的都城比较稳定,除了武则天执政快结束的时候,有过一些小变动,近三百年来,基本都在长安。紧接着,是五代十国,中原又开始乱了,这里略过不表。单说赵匡胤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多时便建立了北宋,北宋定都开封。
之后,北虏肆虐,宋人重文轻武,较量不过,遂一路难逃,把都城迁到了临安。当时,中国的南方一直为宋所有,但是,中国的北方却像足球一样被各少数民族传来传去,从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人。直到蒙古人南下,不但把北方这个球抢到了脚下,还顺手把宋朝的南方之地,也夺了过来。
此后,元兴宋灭,中国到了历史上领土最广的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再往后的明清两代,大部分时期,中国首都都在北京,基本没怎么变过。
事实摆完了,最后说结论。
若是从单个朝代而言,中国确实有许多朝代的首都从西边移到了东边,但是,却并不能说是他们“爱”迁移到东边。因为,迁都大多是统治者们,为了躲避战乱被动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一种主动行为。
若是从整个中国历史而言,首都的位置确实有逐渐东移的趋势,但是,同时也有逐渐北移的趋势。这里除了躲避战乱以外,还有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方便粮食运至京城,有的是为了方便统治者们对边疆地区进行控制,有的是因为战局的推进而逐渐前移,有的则单纯是从一个相对贫瘠的地方迁移到了一个相对富庶的地方。
所以,不管怎样,我们不能说中国历史上朝代的首都,“都”爱向东迁移,我们只能说,从总体来看,它有向东迁移的趋势。
一直以来,迁都是国之大事,有“牵一发动千钧”的效果。不仅迁都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将随着新都的诞生而发生改变,其它国家也将依照新都的情况而改变与这个国家的联络方式,比如:驻该国的使馆要迁到新都啦,随着该国的政治经济和人口分布的改变,对该国的经济政策也要变化啦等等。因此,迁都实际上牵扯到许多人的现实利益,是个系统工程,由于众口难调,实施起来就格外困难。
中国古代四次迁都北京,分别是哪些?
你指的四次应该是指金、元、明、清
第一次:完颜亮把金国国都由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迁到以前辽国的燕京,改名为中都。
第二次:成吉思汗迁都金中都,改名大都。
第三次:朱棣由南京迁都北京。
第四次:多尔衮带着顺治由盛京沈阳迁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