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出处哪里?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出处是:费孝通先生的八十寿辰聚会上。1990年12月,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教授和乔健教授在东京召开“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为费孝通 80华诞贺寿。
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费老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
并且“各美其美”是指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各自有一套自己认为是美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别的民族看来不一定美,甚至会觉得丑恶。
然而,民族接触的初期还常常发生强迫别的民族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标准来迁就自己的情形,能容忍“各美其美”是一大进步。只有在民族间平等地往来频繁之后,人们才开始发现别的民族觉得美的东西自己也觉得美。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代表不同文明的世界各国各地区携手并进,共同绘就了一幅斑斓壮丽的人类文明画卷。
“美美与共”出自于哪里?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是费孝通写作的一篇文章,“美美与共”便是出自此处。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讲过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这样的话,培养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大家共同和谐发展。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出自哪里?
这个十六字理念的提出,是在费孝通先生的八十寿辰聚会上,那是在1990年的12月,在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这个演讲全文发表在《读书杂志》1990年第10期上,可见费老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
费老的晚年著述中,这篇文章有特殊意义。写在文章末尾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老第一次完整、正式地在国际学界提了出来。那是中国学者对人类前沿问题思考深度、研究成果的一个标杆。1949年以后,在社会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国际神龙 上,由中国学者标举的类似思想制高点极少出现。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代表不同文明的世界各国各地区携手并进,共同绘就了一幅斑斓壮丽的人类文明画卷。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出处是什么?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出处是费孝通先生的八十寿辰聚会上。
这一句全句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理念的提出,是在1990年的12月,在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这个演讲全文发表在《读书杂志》1990年第10期上。
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意义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要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