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有什么历史故事?现在人们主要用它来比喻什么?
“鸿门宴”是发生在刘邦和项羽身上故事鸿门宴比喻什么,项羽想要用一顿宴席,将刘邦杀害于席间。现在鸿门宴比喻什么的人们,用鸿门宴来比喻,一些目的不纯的宴会邀请,旨在对方别有所图。
项羽宴请刘邦,由此诞生“鸿门宴”典故
项羽和刘邦是秦朝末期豪杰,两人又是异性兄弟。当时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就看出了刘邦野心大,而且具有帝王之才,是一个威胁最大敌人。这一个时期,项羽和刘邦实力相差悬殊,想要消灭刘邦,是轻而易举事情。
项羽在范增建议下,准备借着请刘邦吃饭这个机会,将刘邦除去。为了确保计划顺利,还安排了项庄舞剑,也正因为这样一个安排,从鸿门宴中又出了一个典故,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原本天衣无缝的安排,被举棋不定项羽错失,鸿门宴不仅没能杀掉刘邦,反倒让刘邦有了防备之心。知人善用的刘邦,最后一步步壮大自己实力,打败了不可一世项羽。
“鸿门宴”寓意不变,一直被人沿用
时至今日“鸿门宴”这个典故,依然在被我们使用。生活中一些请客吃饭,带有强烈目的性应酬,都可以被称为“鸿门宴”。对方会请客吃饭,并不是为了真心结交、叙旧,而是有事相求。
这样的饭局,在人情社会中比比皆是。很多人为了利益,都会选择请毫不相干的人吃饭。用这样方式,来达成自己目的,让对方能够为自己出力。
鸿门宴被项羽手下提前告密,这才使得计谋功亏一篑。加上项羽目光短浅,被刘邦一席话哄得心花怒放,最后才错失了良机,让自己自刎乌江。
现在的“鸿门宴”,不会有这样凶险存在,只是对方请客吃饭目的不纯而已。
鸿门宴比喻什么
1、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2、典故出处: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故事典故: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
鸿门宴是什么意思?
鸿门宴的意思就是一些不怀好意,别有动机的宴会,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现今鸿门宴常用来形容表面上是请人喝酒吃饭,实际上主人抱有一些其它目的在里面,而精心设计了宴会邀请别人参加。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说的是项羽和刘邦的故事。项羽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一个叫做“鸿门”的地方宴请刘邦,利用好酒好菜来招待刘邦,但是此次宴会的目的其实是想杀死刘邦。
扩展资料鸿门宴比喻什么:
鸿门宴故事梗概鸿门宴比喻什么:
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立刻回师咸阳,更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