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家弟子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俗家弟子 的 定义是什么?守清规么? 俗家弟子其实就是皈依弟子。
受了三归的都算佛弟子。也就是宣誓皈依了佛法僧三宝。是个宣誓仪式,是不是真的从心里宣誓这个就不清楚了,只有自己知道。阀至于是否能守五戒,就没办法说了,五戒里才有不杀生:不偷盗淫妄:不饮酒。如果这人自己没说自己受了五戒并要坚持守戒,就可以吃肉。和一般凡夫一样,唯一区别就是这人受了三归,表明自己是个佛教徒而已。
不知末学这样概略一说不知能否帮助楼主解惑。
问题二:“俗家弟子”与“僧家弟子”分别是什么意思 没有什么僧家弟子之说。佛门弟子有二种,一种是出家弟子,一种是在家弟子。出家弟子有比丘、比丘尼、式叉尼、沙弥、沙弥尼。在家弟子有优婆塞,又叫男居士,优婆夷,又叫女居士。老百姓把在家佛弟子,称为“俗家弟子”。
问题三:怎么才能成为俗家弟子? 我是栖霞寺俗家弟子,是在我上大三的时候皈依的,记得没有那么多楼上所说的问题,我只是交了一张照片(做证件用的),其他的没有要求啊,当然,我们俗家弟子的约束会比真正弟子的要求少点。没有那些女色、酒肉之类顾忌的(不过我们家确激也很少杀生),我当时能顺利皈依主要是认识里面的大师兄,一大批的学生一起皈依的,连法号都一样的呢,不过据我所知,即使不认识也很容易进的,这个你可以问当地的寺院有什么规定,我是在南京最有名的栖霞寺!
问题四:信佛的俗家弟子有什么要求? 只要你信仰,而没有出家,就是俗家弟子了,没有什么特权和规定。自己愿承认就是了。 而如果,要成为皈依弟子,就要找一位你认为可以指引你的出家师父,由他告诉你归依的真正含义,指导你修行,如果你愿意可以接受寺院的皈依仪式。接受了皈依的仪式,就会得到皈依的证书,也没有什么特权。而海青是可以自己去佛教用品商店购买的,只不过是明朝时期普通百姓的服饰,就是颜色比较朴素罢了,没什么特别的。 而,如果你是持5戒的弟子,就要坚持5戒,这也是要你自己去寺里求戒的,表示是你自己决定受持不忘失,破悔。5戒你的皈依师父,应该会教导你的。 再后来,可以受持菩萨戒,不过菩萨戒应该是佛菩萨为你教导传授的。如果,没有佛或菩萨,你也可以自己求戒,菩萨戒的具体受持方法,你可以去请一本在家菩萨戒,仔细阅读,里面有详细记载。 总之,在家修行的都是俗家弟子,你自己决定你的程度,没有人可以逼你。而且,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利。皈依仪式可在寺庙里进行。一般寺庙都有定期为信徒举行皈依的仪式。如果觉得不方便,比如说,如果附近寺庙一年才举办一两次皈依仪式,而你现在就想皈依,那么你可以自行在佛面前行皈依礼。因为皈依是心的皈依,就算没有人证,但佛却是无所不在、全知一切的,只要你真心皈依,佛就认你,你就是佛教徒。
面对的佛可以是寺庙里的佛像,也可以是自己买来或请人制作的佛像。自行皈依当然最好还是要有慎重的仪式,因为皈依一个宗教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情,并且是非常神圣的事情,所以一旦认定以后,尽快皈依是第一,尽量严肃认真也很重要。
第一, 行皈依礼前要持戒清净。皈依前三天到七天之内要清净,不杀、不盗(所有的非法占有行为)、不淫(夫妻间的正常性行为亦不可以)、不妄语(所有谎话、恶语)、不食用五辛(葱、蒜、韭菜等 *** 性食物)、酒肉、香烟、毒品。使自己的身心尽量清净。因为佛菩萨最喜欢清净的环境和清净的人。最好要七天,因为现在是五浊恶世,一般人都很不清净的。只是守七天净戒,应该没什么问题。就算不是为了行皈依礼单纯这么守几天戒也很有功德的。
第二, 皈依前要沐浴。有条件的还要熏香。
第三, 皈依所面对的佛像一般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佛像。
第四, 行皈依礼时最好要由清净僧侣主持。比如说,你可以把主持仪式的僧侣请到家里来。皈依时周围可以有其它人,或者和其它人一起行皈依仪式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皈依时房间里每个人都最好是像你一样持戒清净、沐浴熏香的人。如果你找不到这样的人,那么宁可一个人自行皈依,也不可有其它不清净的人在场。
第五, 皈依前焚香,上供。焚香三支就可以了。供品主要可用香甜的瓜果,切忌不可有荤腥。
第六, 行皈依礼。至心郑重的念皈依誓言:“我某某某,今誓皈依佛、法、僧,直至成佛”三遍,每念一遍,磕一下头。向至高无上的佛磕头,是表示恭敬,并求得加持、护佑之意。皈依佛教,主要就是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下面将详细解释皈依佛、法、僧的具体意义。
第七, 皈依誓毕,仪式结束。
注意皈依誓词各寺庙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是“我某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但我上面所取的誓言是更大的,涉及到往后生生世世的佛教修行,及至成佛,“尽形寿”只是这一生,虽也可以,但愿力要小。佛教的核心就是要教人修行,最终觉悟成佛。而成佛通常不是一世就能修得,而是需要很多世的修行的,故我们的誓愿要发到成佛,以此愿力保证以后生生世世不离佛法僧三宝。
理想的皈依仪式,是在寺庙里,由高修行的僧侣主持,清净僧侣团见证,单个或和其它清净人一起皈依。但现在的寺庙似乎皈依仪式经常是批量处理,乃至周......
问题五:俗家弟子的俗是什么意思 俗是:俗世,凡尘,普通大众!,,,俗家弟子:在家,学佛念佛,的信佛弟子!
问题六:俗家弟子 和出家弟子有什么区别吗 佛弟子是为了学习佛的知识和道理。俗家弟子和出家弟子,学习的方式不一样。在家相当于自学,出家相当于全日制。
问题七:俗家弟子 和出家弟子有什么区别吗 受了三皈依的居士,男子叫做优婆塞,女子叫做优婆夷,也就是佛门俗家弟子,优婆塞的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善宿男等等,优婆夷的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善宿女等等,受五戒并持五戒的人,叫做满分优婆塞、满分优婆夷,可以结婚生孩子,但不能跟自己妻子或丈夫以外的人 *** 。
剃度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到寺院里做比丘、比丘尼、沙弥、式叉摩那尼、沙弥尼,比丘有250条戒律,比丘尼有350条戒律,沙弥、沙弥尼有10条戒律,出家人不能结婚、不能 *** 。
问题八:如何成为道家俗家弟子? 去你们当地道协询问本地的正一派道士 一般找年龄较大的处士为好 上门不能少了礼数 拜师的红包一般是330 少一点的也要130 要提雄鸡 要打白酒 师父如果当场收你 一般就会把雄鸡脖子拧断 把血涂在令牌上
问题九:怎样才能成为佛门俗家弟子 佛门俗家弟子应该先到寺庙找一个和你有缘的师傅进行归依,师傅会教导你具体怎么做,至少要做到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俗家弟子可以在家进行的,不一定非得出家。
问题十:如何成为佛教俗家弟子? 皈依佛教,需要履行一个三皈依的仪式。要缴纳两张照片。和工本费。等待皈依法会,也可以自己找和自己有缘的寺院方丈住持单独履行皈依仪式。这样可以给你单独起个法号。以后去寺院免门票。 无论善男信女,还是文人游客,进入佛教寺庙,通常应注意以下礼仪。
1 、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迄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切勿放在佛案上。
2、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宜端坐阅读。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其不可放在经上。
4、见僧人: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札时,假若他们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说话。如不能听完,可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呼他人退出。 女同修,去寺院在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到寺院去不能够穿太紧身暴露的衣服,不能够穿裙子.上衣的领口不能够低.穿裤子的话一定要穿超过膝盖以下的裤子.就算平时拜佛的话,穿着暴露也不是很好.我认识的一些老居士,,穿的裤子低于膝盖以下的,根本都不敢进佛堂,觉得对佛菩萨不恭敬.
印光大师曾经说过,一个念佛的人,要穿衣裤睡觉,如同在佛菩萨面前一样.
到寺院去不可以浓妆艳抹.至于是否化淡妆我不是很清楚.
女众和出家众接触的话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要递东西给出家众,如果出家众身边有男众,就请转交给男众,让男众递给出家众.
如果出家众身边没有男众,就把东西放到桌子上,让出家众自己拿.总之女众不能够和出家众有身体上的接触.要知道出家众的衣服袖口特意做得很长,为的就是伸手碰不到女众.和女众没有任何接触.
我们作为女众,如果到寺院去,有居士对我们说,我们这样或那样的做法不是很好,我们就不要再犯了,毕竟别人这样说肯定是有道理,我对此深有体会.
女众到寺院去一定要多注意,稍微不小心就要负很重的因果了.要记住:宁搅千江水,勿动道人心!
到寺院穿着暴露的果报,我听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如果故意穿着暴露的话,某世得人身的时候,可能会到青楼卖身.不知道的情况下,穿着暴露,某世得人身的时候,可能会做歌女,卖艺不卖身.另一种说法比较严重,也没有确认过,就不提.
到寺院浓妆艳抹,我听到的果报是某一世得人身的时候会容貌丑陋.我觉得女众到寺院去,能够不化妆就最好不化妆的好.
如果有同修觉得自己去寺院的时候,曾在不知道的不小心造罪了,到佛菩萨面前真正的忏悔,以后不再犯就好了.以前无意间所造的罪业经过你的忏悔会消逝的,不要有心理压力.要知道,诚心诚意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什么是俗家弟子
所谓出家弟子,固然是已经剃头为僧的和尚;而俗家弟子,便是那些虽慕佛理、暂时却未能决心出家为僧的人。
居士和俗家弟子有什么区别
在佛教中皈依三宝以后,就是俗家弟子,就是佛教徒。这是初级的。
皈依三宝以后,再受持了五戒,就是居士。这时候级别就很高了。
佛教中本来没有“佛教徒”1词,这是外界人士的称呼。正式称呼是:三宝弟子。
佛教中本来没有“居士”1词,这是通俗的称呼。正式称呼是:优婆塞优婆夷。
另外还有一种人,也烧香拜佛,但没有皈依,也没有修行。严格的说,这不是佛教徒。
这只能属于:民间信仰。
也就是说:这信的是民间宗教,而不是佛教。
俗家弟子 和出家弟子有什么区别吗
俗家弟子和出家弟子的区别:
一、是否留头发
俗家弟子留发修行,是有头发的。
出家弟子落发为僧,不留头发。
二、是否遵守寺内戒规
俗家弟子不是出家人,不必遵守戒律。
出家弟子是出家人,必须严守寺内戒规,出家人除了每天得吃斋修道,同时要戒掉七情六欲。
三、是否师满、艺成后下山
俗家弟子艺成后经过严格比武考试,打出木人巷、十八罗汉阵方可下山,因此俗家弟子人才辈出,像武松、岳飞、武当创始人张三丰、一代名将许世友、清代的洪熙官等塑造了少林寺俗家弟子的典范。
出家弟子不用师满下山,一直待在寺庙。
四、培养的目的不同
俗家弟子初创于大唐,由于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称帝后,为报答少林救命之恩,对少林寺大力扶持,并传旨少林寺院招收僧兵为国家培养将士。俗家弟子主要是习武。
出家弟子主要是学习参透佛法,普渡众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俗家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家
什么是“俗家弟子”句个例子说明,另外与“出家人”有何区别?
只要你信仰,而没有出家,就是俗家弟子了,没有什么特权和规定。自己愿承认就是了。 而如果,要成为皈依弟子,就要找一位你认为可以指引你的出家师父,由他告诉你归依的真正含义,指导你修行,如果你愿意可以接受寺院的皈依仪式。接受了皈依的仪式,就会得到皈依的证书,也没有什么特权。而海青(就是那件衣服)是可以自己去佛教用品商店购买的,只不过是明朝时期普通百姓的服饰,就是颜色比较朴素罢了,没什么特别的。 而,如果你是持5戒的弟子,就要坚持5戒,这也是要你自己去寺里求戒的,表示是你自己决定受持不忘失,破悔。5戒你的皈依师父,应该会教导你的。 再后来,可以受持菩萨戒,不过菩萨戒应该是佛菩萨为你教导传授的。如果,没有佛或菩萨,你也可以自己求戒,菩萨戒的具体受持方法,你可以去请一本在家菩萨戒,仔细阅读,里面有详细记载。 总之,在家修行的都是俗家弟子,你自己决定你的程度,没有人可以逼你。而且,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利。
顺便说一下,皈依和5戒都是尽行寿的,就是只要坚持你这一世,死后就结束了,而菩萨戒是生生世世的,永远不能破悔。
出家
出家(一)
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①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古尊宿②歌云: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最胜儿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两字者少也。
【注释】
①三界火宅: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火宅,喻众生在三界中过生活,犹如住在火宅里一般,备受熬煎。《法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②尊宿:“德高曰尊,耆年曰宿。”即德尊年高者。
【译文】
古德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将军宰相所能做得到的。”我们知道,将军可以凭武功平定贼寇的祸乱,宰相可以凭文才学识治理政务,使国家太平。凡天下的大事,全都掌握在将相手里,然而先德却说出家不是他们所能做得到的,可知出家并不是一种简单容易的事。现今有些人,只要剃了头发,披上一领坏色衣,便说是出家了。唉!这只不过是出有两扇大门的家,并不是出三界火宅的家啊!能够出离三界的家,才可以称为大丈夫;但还未完全够格,要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然后才真正可称为大丈夫。古尊宿有一歌,词中说:“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二字人知少,”最胜儿,就是指大丈夫。但要做大丈夫不容易,这就难怪能理解“出家”二字含意的人少啊!
出家(二)
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宫室①,饰衣服,置田产,畜徒众,多积金帛②,勤作家缘,与俗无异。经称一人出家,波旬怖惧③。今若此,波旬可以酌酒相庆矣!好心出家④者,快须着眼看破。曾见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来,被数十个信心男女归依供养,遂埋没⑤一生,况其大者乎!古谓必须重离烦恼之家,再割尘劳之网,是出家以后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后之家难。予为此晓夜惶悚⑥。
【注释】
①宫室:古时房屋的通称。《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外。”
②金帛:指财物。
③一人出家,波旬怖惧:波旬,恶魔名。译者为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名杀者。又译恶者,能成就恶法,怀恶意故。《智度论》曰:“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大涅盘”。
④好心出家:《行事钞》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著。良由虚妄之俗可弃,真实之道应归,是宜开廓远意,除荡鄙怀,不吝身财,护持正法。”不为名利所牵,不为王力所逼,不为邪求活命,不为避懒偷安,不为负逃债难,惟为生死,为菩提,正信出家,是名好心出家。
⑤埋没:隐而不显。如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云:“可惜明珠乃受淤泥埋没。”
⑥惶悚:恐惧不安。
【译文】 通常人在初出家的时候,虽所立的志向有大小的不同,然而没有不怀着一片好心的。可是时间久了,一旦受着名利等种种因缘所诱惑,便又重新开始营造房屋,讲究衣服,置买田产,畜养徒众,多积财物,勤作家务,与世俗的人无别。经说;“一人出家,波旬怖惧。”如果像这样的出家人,波旬不但不怖惧,而且还会欢喜得互相酌酒庆贺呢!好心出家的人们啊,请赶快醒悟,把一切世缘尽情看破!
曾见一位住在深山中的苦行僧,一出山来,被数十位信众男女归依供养,便荒废了一生的道业,何况其他更大的障缘呢?古人说:“重离烦恼之家,再割尘劳之网。”这是说出家以后的又一次出家。出前一次的家容易,但要出后一次的家,那就难了。我为此而日夜恐惧不安。 每天都有人问出家,可有几个人真正能发起坚决出家的心,去做一个人天导师的僧宝呢/?
简单说一句话,文凭不重要,(真的不晓得有些人从哪里听来要本科学历的,道听途说,没有根据,当然认得字还是起码的,否则很多佛经都读不下来嘛),你有没钱也不重要,是否结过婚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就是你的发心,就是你为什么要出家的问题,想清楚了,真正感受到出家的好了,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如果真要出家,是谁也障碍不了你的,不是父母妻子放不下你,不让你去出家,而是你自己放不下世俗的恩爱,没有勇气做一个舍家离欲辞亲割爱的出家人.能否出家,有没有佛缘,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要出家,并非一件小事,印光法师曾举出两个条件: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做众生的人天导师.出家是大丈夫事情,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出家乃是一件非常郑重地事情,而且在佛教徒看来,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赞叹的事情,出家不是要逃避什么挫折或者世间男女情感一时想不开,他应该是佛法的传播人,是佛陀的使者,他是人天的导师,佛法能够在世界上流传下来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家人僧宝的千辛万苦的努力,要有一颗"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的大菩提心,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要想出家,先要看看自己出家的发心,是否具有出离心,认识到了轮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离三界六道,更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即愿意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么出家以后,有着这种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业,相反地,只是一段时间的挫折或者情感问题,或者愿意清静几天,那么贸然出家,而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支持的话,出家生活也不会太平坦的。
如果一个人他彻底证悟了空性思想,对于他来说,确实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有几个人是真正证悟了空性,还是只是学了"佛在心中"或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口头禅呢?如果一个在家人凭空认为自己可以和出家人的功德相提并论,那只能说他是骄慢!!!佛陀在太多经典里面都宣说了出家的功德要比在家功德大很多,如果一个在家人却还以为自己能和僧宝平起平坐,连佛陀的智慧都不相信的话,那又何谈学佛呢?学自己好了啊.
不管怎么说,能现在发起一念想要出家修行的心,都是非常值得赞叹和随喜的,不用说已经真实出家,即使发出家心向往静处,其功德亦难以计量,《难陀出家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于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获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所获功德。”不用说自身出家,即使劝人出家、支持别人出家所获功德亦是无量。《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不用说终生出家,即使一日一夜出家其功德也难以思议。《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祗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涂苦。”《万善同归集》中永明延寿大师云:“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曏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
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7.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8. 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10.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俗家弟子什么意思?
俗家弟子是通俗俗家弟子什么意思的说法,其正式名称叫“居士”。
俗家弟子初创于大唐,由于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称帝后,为报答少林救命之恩,对少林寺大力扶持,并传旨少林寺院招收僧兵为国家培养将士。
天下习武者涌集少林,因俗家弟子什么意思他们习武的目的不同,把习武者分为:
1、落发为僧,严守寺内戒规。
2、留发者为俗家弟子,但享受同等待遇。俗家弟子艺成后经过严格比武考试,打出木人巷、十八罗汉阵方可下山,因此俗家弟子人才辈出,像武松、岳飞、武当创始人张三丰、一代名将许世友、清代的洪熙官等塑造了少林寺俗家弟子的的典范。
3、综上所述做俗家弟子回寺庙的时候要遵守佛门清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