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大怪都是啥
第一怪:面条宽得像裤带。擀厚、切宽,把醋调酸,吃一碗,耐一天。
第二怪:锅盔大得赛锅盖。 硬面锅盔像锅盖,出门干粮人好带。
第三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关中人,脾气怪,辣子加馍不就菜。
第四怪:老碗似盆分不开。 关中汉,真实在,老碗盆盆分不开。
第五怪:家家房子半边盖。 房子半边盖,屋檐滴水不流外。
第六怪:有凳不坐蹲起来。 站着腰疼,坐下窝,圪蹴说话最受活。
第七怪:妇女帕帕头上戴。 蹚土多,太阳晒,出门帕帕头上戴。
第八怪:秦腔大戏吼起来。 拉弦索,敲桄桄,自娱自乐喉秦腔 。
陕西八大怪有什么?
第一怪 房子半边盖 第二怪 手帕头上戴 第三怪 碗盆难分开 第四怪 面条像腰带 第五怪 锅盔赛锅盖 第六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 第七怪 唱戏吼起来 第八怪 板凳不坐蹲起来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第一怪 房子半边盖
关中农村的房屋,如同把双坡形式的房屋从中间一刀切开,背面是从屋顶到地面的一堵高墙。另一面是斜坡的屋面,这名独特的“半边式”建筑在国内其他地方是罕见的。
第二怪 手帕头上戴
关中一带的中老年妇女都喜欢头上顶一幅大手帕。手帕前边的两只角打成两个“结儿”用发夹别住,后面的两只角任其飘拂。戴手帕的目的,既可以防止太阳直射头顶,同时也起到了防尘的效果。
第三怪 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白瓷青花大碗,最大的碗口直径将近1尺,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 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边津津有味地吃饭边拉着话,这就是“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累,所以吃饭也多。 出门用老碗盛一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第四怪 面条像腰带
关中的面条特别宽,好似腰带一般,人称“裤带面”。正宗关中人做的面比现在城市里通常所吃的“裤带面”更为夸张: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一根面 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似足“裤带”,一根面条有时足够一顿饭。面煮熟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 很光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第五怪 锅盔赛锅盖
锅盔是一种形如锅盖的发面饼,草帽大小,成品重量足有10斤左右,吃时切开,可一连吃好几天,而且炎夏半月不变味,隆冬百日不变质。相传,女娲在骊山“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死后被尊为“骊山老母”。为了缅怀这位造福人类的女神,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女娲生日这天,人们都要烙饼纪念。饼烙熟后,先向房上扔一 张,叫做“补天”;再往地上扔一张,叫做“补地”。既是补天补地之饼,当然就越烙越大了。
第六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
油泼辣子是关中人家的看家菜,不论是拌面夹饼,还是啜粥吃馍,都少不了它。故有“无辣不下饭,无辣不成席”之说。人们都知道四川、湖南人最爱吃辣子,殊不知关中人把辣子视命根子。
第七怪 唱戏吼起来
这里唱戏指唱“秦腔”,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一是舞台 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观众也连声叫“好”,当地 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嫽咋咧(好极了)。”
第八怪 板凳不坐蹲起来
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基本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冬天寒冷,人们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来娱 乐消遣。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亲,记得手机右上角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哦
陕西八大怪是哪八大怪?
陕西八大怪通常是指这八大怪陕西八大怪有哪些:"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板凳蹲起来、面条像裤带、锅盔赛锅盖、辣子一道菜、秦腔吼起来、姑娘不对外。"
"姑娘不对外"——陕西男人不但伟岸、雄壮、粗狂陕西八大怪有哪些,而且还温存、豪放、质朴、疼人。西北高原物产丰富、旱涝保收、景色宜人陕西八大怪有哪些,人杰地灵。
每一个到过陕西的人无不流连忘返,宾至如归,陕西当地的姑娘又怎么会舍弃陕西的花样美男,远嫁他乡呢?肥水不流外人田,陕西姑娘都把当地小伙爱。
其他解释
"帕帕头上戴"——陕西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风多,东南风也不瓤。而且一望无际,绿化面积小,整天北风呼叫,烈日当头。
"房子半边盖"——过去关中一带绿化面积小,降雨少。大风多、黄沙多、尘土飞扬。
"凳子蹲起来"——陕西关中人非常豪放,质朴,不喜欢斯斯文文去中规中矩坐着,都喜欢串门,盛一碗饭去串门,喜欢蹲在凳子上或直接蹲在地上侃大山。
陕西八大怪都是啥?
陕西八大怪具体如下陕西八大怪有哪些:
一、【房子半边盖】 多见于关中农村,通常房屋呈“M”型,习称厦子房,两个半边房子对称修建,中间开门。功能陕西八大怪有哪些:山墙高耸,安全防贼;墙厚屋高,冬暖夏凉。这种房子结构也区别于官房,古时的衙门或庙宇均为人字形弓脊房,窗户是敞开在外的。这种结构让农村人感觉不安全,还是房子半边盖,两对檐呈“M”型,四周高墙厚门,夜里睡觉心里踏实。
二、【手绢头上戴】关中人称手绢为“帕帕”,昔时关中农村妇女头上一年四季都顶着帕帕。功能:妆饰点缀,防尘遮灰。民间歌谣:“瓜女子,纳底子,纳不过,吃黑馍。”昔时娶媳妇,年轻人有玩闹“抢帕帕”沾喜之习俗。另外,昔时关中农村人去“吃汤水”时,口袋里时常是装着“帕帕”的,谓之“汤水帕帕”。便于擦嘴么,我看这比现代人用餐巾纸擦嘴更环保。
三、【不坐蹴起来】昔时关中乡下的老汉小伙习惯于疙蹴在凳子上,常见有人疙蹴门前的碌碡上,端着大老碗边吃边聊,也算是一种原生态的农村文化现象吧。猜想或许古时的“军户”有关,纥蹴着便于随时起身奔跑,一有敌情,撂下饭碗就走,故习而广之。曾有女战友学陕西话,说:“有板凳陕西八大怪有哪些你蹉哈(坐下),莫有板凳你疙蹴哈。”
四、【锅盔象锅盖】 民间烙锅盔有大有小,大者叫锅盔,小者叫饦饦。关中农村铁锅的直径,大概有六七十公分,烙锅盔的时候,就可着锅的大小做面饼,厚约一指许,放入锅内,灶火用麦秸烧,刚烙好的锅盔外焦里软,很好吃。饦饦便于携带,现今多用于吃羊肉泡。据考证,锅盔始于先秦,便于士兵行军打仗携带。世传昔日大秦帝国的兵士,就是吃着锅盔灭掉六国的,或许“干粮”一词来源于此。
五、【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吃饭,顿顿不离油泼辣子,面条再香,没有辣子,就不高兴。吃辣子习俗或许与关中外来移民有关,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陕西从四川、湖北等省招募了大批农民,定居关中开荒种田,自然也把喜好吃辣椒的习惯,带到了关中。另外据当地民间传说,辣子维生素含量高,吃辣子对眼睛有好处。关中民谣:“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喉秦腔。端一碗面条喜气洋洋,没调辣子嘟嘟囔囊。”
六、【面条象裤带】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是小麦产粮区,当地人以吃面食为主。于是面条就有了很多种传统的吃法,臊子面、油泼面、干面、汤面、出汤面、碎核面、piang piang面等等。单就说这“biang”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很浓,它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面食独特的专用词。但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
有关这个字的写法,千百年来关中民谣云:“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右边钩刀挂麻糖,坐着车车逛咸阳。”按顺口溜写下去,在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龙活现的“biang”字来。
这曲里拐弯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既概括了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工艺要领,制作者辛勤操作,又体现了秦人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性格特点和爽快精神。“裤带面”只是其中的一种,亦称扯面,事先用盐水和面,醒面一两个时辰,然后开始揉面、擀面、扯面。通常宽约二指许,厚约一分硬币许,长约六七十公分不等,就象裤带一样。沸水煮熟,老碗盛了,圪蹴着吃。
七、【秦腔吼起来】据考证,秦腔雏形始于秦汉,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秦腔旦角声韵根据剧情需要,或委婉缠绵,或悲哀凄伤。秦腔生角的唱腔一般激越高昂,特别是秦腔净角的唱腔,如同怒吼一般,脸憋得通红,民间俗称“努大将”。
秦腔根植于民间,秦人大多数都会或生或旦的唱几句,或许吼秦腔是秦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吧,近十多年来,陕西台《秦之声》更是火得很!叫我说:你高兴了,吼秦腔么!你颇烦了,吼秦腔么!你难过了,吼秦腔么!我看过很多剧种,唯有秦腔能把人唱哭!尤其是听了秦腔哭音曲调,你不想哭都由不得你,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八、【碗盆分不开】以前关中农村,家家户几乎都有好几个“老碗”,这“老碗”大如小盆,很适合饭量大的小伙子使用。过去农村人吃饭,喜欢端上老碗,到人多处圪蹴着边吃边谝,老碗盛饭多,既省去添饭的麻烦,又不耽搁谝闲传。
这种粗瓷老碗,多出自铜川陈炉镇,昔时富平流曲、曹村、薛镇一带村民,很多人从事贩老碗生意。现如今农村人跟城里人一样细法,吃饭用的都是白光白光的小碗了,那种粗瓷大老碗几乎很难见到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八大怪
陕西八大怪
在陕西有一些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习俗,称为“八大怪”。
一怪:辣椒是主菜。在陕西,无论吃什么,店主都会端上一盘辣椒,作为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让你享用,
二怪:蹲着吃饭怪。以前陕西虽然人杰地灵,但粮食缺少,生活比较贫困,所以节约粮食是头等大事。因为坐着吃饭量大,而蹲着相对来说吃得少一些,时间长了以后,就形成了习俗。在外人眼里就是怪毛病。当地有一句谣“蹲着吃饱,站起来刚好”,反映的就是这种习俗。
三怪:面条皮带分不开。陕西盛产小麦,所以陕西人主要以面食为主。陕西人比较粗犷,干农活还要出大力气。所以面条拉得又宽又厚,和皮带(即腰带)一样,吃后消化慢,不容易饿,干起活来很方便。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名字叫得很怪的面条,叫“biang biang面”。“biang”字写得也很怪,难写极了,共有43画,由个10字和偏旁组成,是康熙皇帝御赐,只能在《康熙字典》里面查到。面做得也是又宽又厚,当地流传说“油泼辣子biang biang面,吃一根,顶一天;吃一碗,顶一年”。
四怪:锅碗瓢盆分不开。还是因为上述原因,陕西人吃饭用的碗很大,和锅、瓢、盆一样,简直分不清楚谁是谁。不知道的,还以为陕西人太随意,或者太穷,锅、瓢、盆都用来当碗使。
五怪:房子半边盖。在陕西农村可以看到这种景象,所有的房子侧面看都是梯形,房顶一律向院子里面下斜,下雨时,雨水自然就会流入院子中间,可以储存起来慢慢用,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因为,当地干旱少雨,水非常珍贵,他们为了生存,才有此举。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六怪:锅盔锅盖分不开。锅盔是陕西人用面做的一种大饼,这个大饼象大铁锅的盖子一样又大又厚又重,常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所以说锅盔锅盖分不开。锅盔做这么大,传说和当年修乾陵有关。唐朝武则天下令修筑乾陵的时候,兵丁都是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急需一种方便而且耐饥的食品。有个聪明的兵丁,用自己身上的护心和护背的金属盔甲,把和好的面捏成饼子状,夹在盔甲之中,放到火上烘烤,下工时恰好烤熟,这样面饼就作成了。因为这种饼产生在盔甲之中,就叫锅盔,一直叫到今天。这种锅盔又筋又滑,酥脆可口,长久存放也不变质。我们还从乾陵买了几个锅盔,回来慢慢享用,味道确实不错。
七怪:唱戏吼起来。陕西的地方戏是秦腔,唱的时候用足了力气,声音很大,十里八乡都能听见,在外人听来如 同 吼叫、吵架一样,很不习惯。周恩来在世时,听了秦腔以后,对演员说,秦腔好听,但是唱的时候,要注意身体,保护嗓子。据说,中国各地的戏剧都是由秦腔发源起始的。
八怪:姑娘不对外。可谓怪中之怪,陕西人认为他们那里是风水宝地,土地肥沃,姑娘嫁到外地会受穷,所以概不外嫁。现在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富裕,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这一怪变成了:大姑娘不对外,二姑娘挑着嫁,三姑娘往外踹,四姑娘飘扬过海专嫁老外。
好了,我把八大怪介绍完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以上是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陕西八大怪》,希望对您有帮助。
陕西的八大怪是什么?
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
1、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
“蹲”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蹲”下来等车的关中人。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
2、第二怪:房子半边盖。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3、第三怪:姑娘不对外。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
既然关中男人还不错,那么,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当地郎了。配合这一观念的还有这里的地理优势,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缺灾少害。所以,民殷实而安于现状,不思外出谋生。
4、第四怪:帕帕头上戴。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顶块手帕不能算怪吧。
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走亲戚,回门子(回娘家),下地干活时这个自制的手帕就发挥出大作用,年轻的妇女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风情和装饰。
5、第五怪:面条像裤带。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其实,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凉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等等。
6、第六怪:锅盔像锅盖。由于关中地区以前为了避免浪费,且属于大家庭吃饭的传统,所以,每家每户都有很大的锅做饭,所烙出的大饼和锅底相当,并且由于面体发酵比较好,厚度适中,俗称“锅盔”。
7、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泼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
8、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关中地区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
夏天的时候,西安城墙周围会有很多自发的群众团体在那里唱秦腔,确实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
扩展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
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八大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