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过年吃饺子为何被称为”更岁交子“
只要在北方过年就会发现更岁交子是什么意思,北方人每家每户都会吃饺子更岁交子是什么意思,因为过年吃饺子更岁交子是什么意思的寓意是家人团团圆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阖家幸福、健健康康、事事如意,同时这也是更岁交子是什么意思他们的传统习俗,北方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春节吃饺是北方的习俗
北方人新年的习俗是吃饺子,而北方不论哪个省,过年基本上都要吃饺子,因此吃饺子,也就容易被人当成中国人过年的象征。因为13亿人里,吃饺子的人数远远多于吃扣肉、粽粑、杀鸡、吃汤圆的。现在吃饺子的,不仅是北方百姓,军队也是要吃饺子的,不论哪个地方的部队,只要到了新年,全体军官士兵都会包饺子。
饺子为何被称为”更岁交子“
只有北方人,才能将饺子捏的有形状,像是用熨斗熨过一般挺括饺子之吉利,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其造型,酷似古代作为“硬通货”的元宝;吃饺子,近似于仪式,象征性地在“招财进宝”。另一方面,借饺子的谐音,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寓意。在清朝乃至民国,水饺又叫“煮饽饽”。“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费张罗。”这是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一书中收录的民歌,似乎包饺子寓意着融合婆媳关系。
饺子的寓意对于北方人来说很重要
吃饺子本身并不是美食,包饺子、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征意义更大。在北方农村,饺子是妇女们包,到时候妯娌们坐一起共同包,这是一年到头团聚的时光,如果没有包饺子这样的活儿,她们就坐不到一起,因此这个习俗是非常重要的,凝聚了一家人。在城里,男人也得包,全家人老老小小坐在一起包饺子,这种天伦幸福是一年难得的,因此也就特别被人看重。饺和脚同音,临行吃饺子,你走路脚有劲,亲人要出远门,北方人也会包饺子送行,这是亲人的一片心。
更岁交子是什么意思?
更岁是说年时更替,交子是说交与子时;和在一起是讲:新旧年时更替时间正逢子夜之时。更岁饺子,是每逢新春佳节,吃饺子的一种习俗,流行于华北地区,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一般包三种饺子,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初一早晨吃。
据三国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被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现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称呼,在元、明、清及民国年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这个名称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饺子的传说:民间流传,吃饺子的民俗与女娲造人有关。传说女娲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被称为“医圣”。饺子的由来也是跟他有关系的,也可以说饺子是由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更岁交子怎么读
更岁交子这样读:
如下:(普通话拼音读法)
更(gèng)岁(suì)交(jiāo)子(zǐ)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
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