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乐家

您好呀,也只能列一些著名的音乐家

帕格尼尼(Paganini Niccolo 1782-1840)是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史上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他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贫穷家庭中,五岁学习曼陀林,两年后改学小提琴。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已的作品,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十三岁开始公开演出。他曾从师于努拉。洛卡泰里于1733年编著的《小提琴艺术》教材对帕格尼尼日后的创作影响极深。1828年他开始了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等地的旅行演奏。1834年由于身体健康原因停止了演奏。他的小提琴演奏技艺精湛,令不少音乐家、作曲家与乐评家为之而疯狂。所作的二十四首随想曲是他演奏技艺的荟萃。他的作品还有六部小提琴协奏曲、室内乐及其他小提琴曲等。

巴赫(Bach Johnnsebastian 1685-1750)德国人。1685年生于埃森纳赫,自幼随父学小提琴。十岁时父母去世后,随兄一起生活,并开始学习键盘乐器和管风琴。1700年在吕内堡的圣密歇尔教堂唱诗班任歌手,并从师于伯姆拿。1703-1708年在阿恩斯塔德、廖尔豪逊任教堂管风琴师。1708年在魏玛,任宫廷管风琴师,1714年升为乐长。1723年到莱比锡,任圣多马斯教堂管风琴师和宫廷乐长。1749年双盲失明,且身体明显衰退。1750年7月28日在莱比锡因中风去世。他的作品极为丰富,除歌剧未涉及外,有各种体裁的作品。他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洋音乐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

巴赫生前默默无闻,发表作品极少。去世五十多年后,经门德尔松竭力推崇,开始受后人重视。

肖邦(C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是波兰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幼年受波兰民间音乐熏陶,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并创作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二岁学习和声对位并开始创作。1826年入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离校成为知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赴奥、捷、德等国演出。波兰起义失败后定居巴黎,潜心创作。并与浪漫派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等等杰出音乐家有交往,常在贵族沙龙中演奏。肖邦的音乐创作植根于波兰民间音乐,富爱国主义精神,善于写作奔放的旋律与灵活多变的和声。作品以钢琴曲为主不用标题,常以圆舞曲、夜曲、波洛涅兹、玛祖卡等旧体裁抒发其富于诗意的音乐构思。

门德尔松(Felix Mendessohn 1809-1847)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作曲家之一。1809出生于汉堡, 父亲是一位大银行家,母亲是有广博修养且具音乐才能的贤妻良母。

他十岁时就发表了许多作品。17岁时既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他曾在1829年指挥了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这次著名的音乐会令听者在巴赫死后第一次听到此曲。为此,这首尘封达百年之久的神剧杰作,终于能重新得到世人的重视,同时更激发了19世纪早期重新发掘巴赫音乐的热潮,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从见天日作出了最重要贡献。同年,他以钢琴演奏家兼指挥的身份,在欧洲各地展开旅行演奏,所到之处听众无不为之风靡。1831-1832年滞旅意大利,1833年任柏林歌唱协会指挥,同年在杜塞道夫举办"低地莱茵音乐节",从此三年间以指挥身份游走与该市的教会、歌剧院及合唱团。1835年-1847年,门德尔松拥有了众多的头衔: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首席指挥,普鲁士宫廷的“音乐总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森音乐厅”指挥,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等。期间1843年与舒曼等人成立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并出任院长。由于积劳过度,于1847年因脑溢血病逝莱比锡,享年仅38岁。

以神童著称的门德尔松,在短暂忙碌的演奏生涯中创作了大量各种题材的音乐作品。作曲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曲曲旋律优美,洋溢着浪漫唯美的气息。此外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48首,其形象生动多变,是最早标题音乐的代表。对19世纪德国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舒曼(Schumann 1810-1856) 德国著名的音乐家。1810年出生在茨维考的一个有较高文学修养的家庭,自幼便开始展现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舒曼幼年时对文学的喜爱并不亚于音乐,也因此培养出丰富的感情与过人的想象力,从6岁开始学习音乐,到9岁时已能写作歌剧及作曲。他孜孜不倦地学音乐,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音乐的学习和研究当中。

1830年当他欣赏过帕格尼尼在法兰克福的演奏会后受到启发。当年毕业后转功音乐,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生涯。舒曼本想做一个出色的钢琴家,但却因急于求成,训练方式错误导致手指受伤,后改学作曲并兼写音乐评论。1840年与著名钢琴家、恩师的爱女克拉拉相遇并结婚,他们的结合可称为19世纪乐坛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随之舒曼的创作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如:《蝴蝶》、《妇人之恋》、《狂欢节》等等。1854年因患严重的精神衰竭而处于精神分裂边缘,并曾企图自杀,最后被送进了精神疗养院中休养,就此结束了作曲生涯。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代表人物之一,生性热情敏感,富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的《新音乐杂志》在其主持下,成为德国最具权威的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正面的意义与重要的作用。 

舒伯特(Schudert Frant Peter 1797-1828)奥地利人,1797年生于维也纳,在一个拮据的家庭中成长。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也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他幼年随兄长及父亲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后来在一个教会唱诗班担任童高音,并开始正式学习学习。1808年十一岁时考入维也纳帝国及皇家学校,以后加入维也纳宫廷礼拜堂合唱团,并完成了《第一交响曲》。1812年与当时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萨里埃利学习。1814年10月19日,舒伯特第一次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据说是这首歌曲导致德国艺术歌曲的诞生,此说虽不精确,却有一定道理。1818年被邀请到匈牙利担任艾斯特哈萨公爵府中(海顿曾与此担任宫廷乐长,直到1790年乐团解散为止)任其女儿的音乐老师,廉取固定收入。在1821年出版他的《魔王》一曲时,己经谱写了将近七百首乐曲。1823年,疾病开始折磨舒伯特,住院期间,他写了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姑娘》中的一些歌曲。1828年舒伯特溘然长逝,时年31岁。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1732年生于罗劳,家境贫寒,其父曾做过修车匠、教堂杂役、管风琴师和男高音歌手。海顿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后入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勤奋学习音乐并学习作曲。十六岁因倒嗓,被唱诗班革职,无处栖身,借友人一陋室教徒为生。后成为音乐教师波儿波拉的助手。1759年任摩尔辛伯爵的音乐领班。1761年长期在匈牙利王子埃斯特哈门下服役,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作品。1781年与莫扎特相识,情义至深。他曾两次访问伦敦,并创作了著名的《伦敦交响曲》(此曲是他一生最优秀的作品)。1798年与1801年又分别写成《创世纪》与《四季》。此后他的身体开始每况愈下。1809年5月13日在维也纳去世。

海顿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民间气息。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柏辽兹(Hector Berlioz 1803-1869)法国杰出的作曲家。1803年出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小镇的医生家庭里。自幼酷爱音乐,但家庭都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医生,在经过短暂学医后,最终以与家庭脱离关系为代价选择了音乐道路。

1826年柏辽兹入读巴黎音乐院。他年轻时是个富于小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作家,曾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法国七月革命时,也曾走上巴黎街头高唱《马赛曲》。后又把该曲改编为大型管弦乐队与二重合唱的乐曲。歌德、贝多芬和莎士比亚等人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使他在1830年创作的清唱剧《沙丹纳普之死》一举赢得罗马大奖。同年,自传式的《幻想交响曲》首演,令他成了当代最具革命性的作曲家。

柏辽兹是法国浪漫乐派重要代表人物,他除了以铜管乐器的扩充,为管弦乐的表现打开崭新的空间外,还以新颖、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戏剧化的处理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并以独创的"固定乐思"曲法,开创了标题音乐的作曲,李斯特的交响诗和瓦格纳的歌剧,无不深受其影响。尽管如此,柏辽兹生前在法国国内并未受到重视,反而在国外,特别是德国备受尊荣。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1869年柏辽兹在巴黎去世。

莫扎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 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兹堡,他的父亲李奥普特是宫廷乐师。他3岁弹琴,5岁作曲,是一位在音乐上非常早熟的天才,并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他的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五岁时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1762-1763年间他与姐姐就在慕尼黑、维也纳、法兰克福、布鲁赛尔、巴黎和伦敦等地演出,并发表生平最初的作品集。1764年前往伦敦随同阿贝尔和J.C.巴赫学习作曲。68年在维也纳演出首部歌剧《巴斯丁与巴丝蒂娜》。莫扎特长时间的演出、旅行、创作所到之处都传出赞誉之声。在旅途中,莫扎特更结识了多个对他甚有影响的人物与重要音乐家。使他的创作更广泛,更完美。在他人生最后的也是最为贫困的9年中,他令人难以置信的创作出大量的杰作。如:歌剧《唐璜》、《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等。

比才(Bizet Georges 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十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阿列维等人学作曲。十九岁获罗马大奖后,在罗马学习三年,立志写作歌剧。1863年发表歌剧《采珠者》,1872年为戏剧《阿莱城姑娘》配乐,演出未获成功,而其配乐则以交响曲形式流传后世。最后一部歌剧《卡门》正在巴黎上演之际,他却在不得志中抑郁而死。

比才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他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早年曾师从戈赛尔、马克森学习钢琴。一生交友甚广,并特别得到舒曼夫妇及阿希姆赏识与支持。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他的交响乐作品既有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又有其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形式繁多的重奏曲作品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

1862年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潜心创作了多部巨作。1897年作为最后一位古典作曲大师的勃拉姆斯在维也纳去世。

勃拉姆斯的作品主要表现了日耳曼民族严肃质朴的气质和维也纳的甜蜜韵味。

德彪西(debussy 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1862年生于圣热曼昂莱,自幼学钢琴,十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其后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他常运用全音音阶、东方五声音阶及平行五度;自由使用不协和和弦;不作一般的主题发展;配器上突出个别乐器的音色。这些技法,曾遭多人反对,后被公认为继浪漫派之后的一大乐派。《牧神午后》是作者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1918年德彪西因患癌症在巴黎去世。

德彪西的作品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 

1877年他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作品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等。

亨德尔(Handel Georg Frderic 1685-1759)德国‘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父为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宫廷侍从。亨德尔七岁从师学习双簧管、古钢琴、管风琴和对位法。十二岁成为助理管风琴师,并写成双簧管奏鸣曲等。1702年入哈雷大学学法律,一年后离校去汉堡,任凯塞歌剧院小提琴师,同时从事歌剧创作。1706年去意大利接触那不勒斯乐派歌剧及科莱里、斯卡拉蒂的器乐创作。1710年回国任汉诺威宫廷乐长。1712年去英国演出歌剧。取得英国宫廷作曲家的职位,随之定居英国,并领导歌剧院的工作。1727年加入英国籍。1741年转入清唱剧写作,创作了著名的《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扫罗》等。这些作品都因其符合当时英国民族主义爱国思想,而受欢迎。

亨德尔由于勤奋地创作和操劳,晚年患眼病,1753年双目失明。1759年4月6日《弥赛亚》演出时,担任管风琴演奏。但八天后与世长辞。他一生有歌剧四十六部,清唱剧三十二部,康塔塔一百部,以及大量声乐曲、器乐曲等。

奥芬巴赫(Offendach 1819-1880)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原籍德国,父为科隆犹太教堂乐师。幼时随家迁巴黎。188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同时在巴黎歌剧院任大提琴师。1849年任法兰西剧院指挥。1853年开始写作轻歌剧。1855-1861年任巴黎人滑稽剧院经理。1873-1875年经营快活剧院。一生共写歌剧九十六部。他的轻歌剧情节有趣,大胆采用当时各种歌曲、舞曲、小夜曲与进行曲形式,音乐通俗易懂,至今流传不衰。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生于匈牙利雷定。在音乐上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的体裁,作品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受帕格尼尼的影响,作有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表现力。1875年创建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亲任院长。

马斯内(Massenet 1842-1912)法国作曲家。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经营制铁业的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从小就显露音乐才赋。9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老师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玛等人;在学期间,他多次获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1873年起,马斯奈的戏剧音乐作品,如《巴赞的唐恺撒》和《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赢得了公众的承认。在70年代和80年代,他的创作达到了最辉煌和最有成果的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

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没有扩大自己的艺术思想视野,在戏剧效果和表现手法方面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都被遗忘。即使如此,他后期创作中的歌剧《泰伊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诃德》(1910年),仍然有很大影响。

西贝柳斯(Sibelius,Jean 1868-1957)芬兰人,父为军医。九岁起学钢琴。十四岁学小提琴,并自学作曲。后参加业余室内乐团。1885年进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不久转入音乐学院。1889年上演所作弦乐四重奏,颇或好评。后又以公费赴柏林、维也纳深造。

1892年回国,致力于创作,常以芬兰民间文艺为题材。1893年执教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1900年所作《芬兰颂》上演,大大激起了芬兰人的爱国思想。1904年定居赫尔辛基附近的耶尔文佩。1914年访问美国,接受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回国后过着隐居生活,但仍从事创作。1929年起停止创作。他是十九世纪民族派浪漫主义音乐最后的代表人物,为芬兰音乐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的作品有戏剧配乐、交响曲、交响诗、合唱曲、歌曲等。

福莱(Faure 1845--1924)法国人,父为教育行政官。幼年被送到巴黎学音乐。1861年师事圣-桑。1866年任圣-桑韦尔教堂管风琴师。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参加了义勇军。1877年任马德伦教堂管风琴师,1896年任巴黎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其音乐教学成绩斐然,拉威尔、艾奈斯库等人皆出其门下。1905年继杜布瓦(Dubois,1837-1924)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

1920年因耳聋及健康不佳而辞职。所作钢琴曲、歌曲与室内乐甚多,是法国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安魂曲》是其代表作。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

他1864年出生在德国的慕尼黑,其父是著名的圆号手。4岁起学习钢琴,6岁开始作曲,8岁学小提琴。1875年他随迈尔学习作曲理论,毕业于慕尼黑大学。1880年创作了最早的《第一交响曲》(未发表),1882年为管乐而作的《小夜曲》引起彪罗注意,1885年继彪罗任迈宁根乐队指挥。1886年任慕尼黑宫廷剧院指挥。1889年任魏玛乐团指挥。1894年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898年任柏林歌剧院总监。1919年任维野纳歌剧院总监。因一度任纳粹政府"国家音乐局"总监,第二次大战后曾受审于慕尼黑特别法庭。1949年,在到处隆重庆祝他85岁生日后不久,于加米勒-帕滕斯兴去世,享年85岁。

创作上初期受勃拉姆斯影响较深,后倾向李斯特与瓦格纳。其交响诗与歌剧对现代音乐影响较大。他的成名作是《唐璜》,较著名的作品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生涯》等等。

马勒(Mahler 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1860年出生波希米亚卡利什特在6岁时起学习钢琴,1870年举行首次钢琴独奏会。1875年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爱博斯坦学钢琴、福克斯学和声、弗朗茨·克伦学作曲,是布鲁克的追随者。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指挥生涯,1885年任维也纳歌剧院指挥,1888年任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897-1907年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1907年任纽约大都会剧院首席指挥,兼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曾经有评价说:“古斯塔夫·马勒无疑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

马勒出身贫寒,在童年时就因波希米亚和犹太人双重血统而被受欺凌幸而其父发现了他的音乐才华,送他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马勒是一个充满忧郁而又极端浪漫的作曲家,他是一个连接浪漫主义顶峰和现代主义的作曲家,马勒的音乐常常交织着一种浪漫温馨的抒情和无法挣脱的对人类生存痛苦的感叹,最终化为一种灵魂的呻吟。

马勒的创作的黄金期基本是从1896-1907年的10年间。在这期间他创作了第三到第八交响曲和声乐套曲《亡儿之歌》。1911年5月8日他因心脏病去世,年仅51岁。去世后仍有三布作品为发表它们是:《大地之歌》、第九和第十交响曲。

曾有报道说,马勒的过早辞世与他的妻子阿尔玛有很大的关系。1910年阿尔玛与著名的“包豪斯”设计院的创建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相遇,两人一见钟情,这使马勒受到了重大打击,可以说直接促成了一年后这位伟大作曲家的辞世。

德沃夏克(Dvorak,1841-1904)捷克(波西米亚)作曲家。

德沃夏克16岁(1857年)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布拉格国民剧院乐队梅斯塔那手下任中提琴手。1873年始有作品问世引起音乐界的注意。后离开剧院,专业从事创作与受徒。曾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德沃夏克对各种音乐形式都有涉猎,但基本上还是一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1885年到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在美国3年使他创作了代表最高艺术的水平的《第九交响乐》、《大提琴协奏曲》、《第十二美国四重奏》和《10首圣经歌曲》

威尔第(Verdi 1813-1901)意大利作曲家。客站老板之子,幼随乡村风琴师学习音乐。后受人资助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纳学作曲。1836年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是《罗彻斯特》,后被斯卡拉歌剧院老板梅雷利赏识,于1839年在斯卡拉剧院上演。1842年以歌剧《纳布特》轰动乐坛。他是意大利杰出歌剧作家,有29部作品传世。大家熟知的《麦克白》、《奥赛罗》、《茶花女》、《阿依达》等作品都出自他手。

拉威尔(Ravel,Maurice1875-1937)法国作曲家。父为机械师,祖籍瑞士;母为西班牙人。拉威尔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二岁学和声。1889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贝里奥学钢琴、弗雷学作曲。1901年获罗马次奖。以后四次竞争首奖失败,酿成“评奖不公”事件(1905年),评委会主席巴黎音乐学院院长杜瓦尔引咎辞职,由福莱接任。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在巴黎过半隐居生活,专事创作。其早期作品接近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作品有芭蕾舞剧《达菲尼与克罗埃》,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圆舞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钢琴曲《水之游戏》、《鹅妈妈组曲》、《镜》等。

让·西贝柳斯的人物简介

让·西贝柳斯(1865—1957),芬兰作曲家;1865年12月8日出生在芬兰海门林纳(Hauml;meenlinna),西贝柳斯9岁起学习钢琴,14岁学小提琴,并自学作曲,后参加业余室内乐团,他曾希望成为一位小提琴演奏家,而非作曲家。

1885年进入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不久转入音乐学院,随韦格利乌斯(Martin Wegelius)学习,1889年毕业;这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公演,得到好评;1889年赴柏林,随贝克尔(Albert Becker)继续学习作曲,次年至维也纳,师从卡尔·戈德马克(Carl Goldmark)深造。

1891年回到赫尔辛基,写下了和声交响曲《库勒沃》,1892年首演,受到热烈欢迎;此后他致力于创作。1893年执教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

1897年,芬兰政府肯定了他的成就,开始为他提供津贴,使他能够专心作曲;1900年,他的《芬兰颂》首演,大大激起了芬兰人的爱国思想;1904年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受到来自国外的许多邀请,到各地巡回演出;同年定居赫尔辛基近郊耶尔文佩的艾诺拉别墅(Villa Ainola, Jauml;rvenpauml;auml;);1914年访问美国,接受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回国后过着隐居生活,但仍从事创作;1929年起停止创作。

1957年9月20日逝世于耶尔文佩,享年92岁;西贝柳斯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芬兰和世界的公认,被认为是19世纪民族派浪漫主义音乐最后的代表人物,为芬兰音乐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驾照在芬兰能用吗

;     不少人打算去芬兰旅游的时候,也许会想在当地借车自己开,终归这样会相对灵活方便。可是,此刻心中难免会有困惑:手上已经有中国驾照了,中国驾照在芬兰能用吗?中国驾照可以在芬兰开车吗?可以在芬兰租车吗?怎么在芬兰用?芬兰承认中国驾照吗?

耶尔文佩酒店排名推荐-耶文酒庄

中国驾照在芬兰能用,中国驾照可以在芬兰开车、租车,芬兰承认中国驾照。那么,怎么用呢?

用中国驾照在芬兰开车,要用下面随意一种证件组合:

1. 中国驾照+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推荐)。

      

      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是由境外自驾游互联网平台租租车推出,经NAATI(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认可局)、 NZTA(新西兰交通部)、德国高级法院、法国上诉法院、西班牙外交部联合翻译认证,依据《联合国道路交通公约》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将中国驾照翻译成9国语言的标准驾照翻译文件。持有此份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的用户,可凭中国大陆驾照原件及该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在全球近200个国家轻松租车。

      在芬兰,能用中国驾照+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开车的城市有:

      赫尔辛基,罗瓦涅米,凯米,拉彭兰塔,埃斯波,坦佩雷,瓦尔考斯,伊瓦洛,奥卢,玛丽港,耶尔文佩,瓦萨,波尔沃,伊马特拉,图尔库,于韦斯屈莱,库萨莫,里希迈基,萨翁林纳,劳马,拉伊西奥,拉赫,皮耶塔尔萨里,皮耶克赛迈基,Pojanluoma等等(仅列举部分)。

      (温馨提示: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仅供在芬兰租车使用,在芬兰买车或长期居住建议您考取芬兰当地的驾驶执照。)

      另外,以下是芬兰支持使用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的租车公司:

      Interrent,Enterprise,Dollar(道乐租车),Europcar(欧诺普卡租车),National,Hertz(赫兹租车),Firefly,Alamo(爱路美租车),Keddy by Europcar,AVIS(安飞士租车),SIXT(席克斯特租车),Budget(百捷乐租车),Thrifty(苏立夫提租车)。

      额外说明: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跟国际驾照是不一样的,但两者都是驾照的辅助翻译认证文件,在使用时都要配合驾照原件同时使用。

      多年前,联合国陪台 了《联合国陆路交通国际条约》(CONVENTION ON ROAD TRAFFIC)规定凡是签约加入该条约的国家,其公民已考取到本国驾照的,就可凭本国驾照,再申请国际驾照International Driving Permit(简称IDP)。它其实只是一份许可和翻译文件,不需像驾照那样需考试才可获取,但一定要搭配该国驾照一同使用才有效。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大陆并没有加入联合国道路公约,因此大陆公民无法取得“国际驾照(IDP)”。

      不过除了“国际驾照IDP”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也支持使用其它的翻译认证方式搭配中国驾照在当地使用,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推出的,保证用户使用无虑,当前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已经帮助超过1000万的中国游客顺利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租车自驾。

2. 中国驾照+驾照公证件。

      

      驾照公证件是中国公证处出具的驾照翻译公证证明,芬兰是承认的,是中国驾照在国外的一种辅助证明,并不拥有普遍的法律效力。

      驾照公证件的用处是,中国人需要在芬兰开车或租车时,因为芬兰人(警察、租车公司职员等)看不懂汉语,于是就必须到公证处办理一份当地语言的驾照翻译公证件。在芬兰租车的时候,该公证件需要与驾驶证原件一起出示,否则会被拒绝提车,并且不退回租金。遇上芬兰交警查车时也一样,公证件和驾驶证原件要同时出示,否则会被认定无证驾驶,而受到当地法律的制裁。

      对于驾照公证件,同样在芬兰,不同租车公司门店,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这种境况格外普遍。纵然是有名的大型租车公司,也很少会提前告诉用户该租车门店是否接纳驾照公证件,往往出现提车时被拒并不退租金的情况,这是驾照公证件麻烦之处。

      驾照公证件可以在中国驾照签发地或户籍所在地的公证处办理。驾照翻译公证件一般是英语翻译的,并加盖公证处的公章。如要特殊要求(譬如是要在非英语国家使用),可让公证处做多一份该国语言的翻译公证件,一般非英语的驾照公证件翻译费要比英语公证件收的钱多。

      翻译和公证的费用通常总共大概200到300元,详情请咨询当地公证处。完成办理的时间,不同地方稍有不同,快则2至3个工作日,慢则5至10个工作日。

      办理时需携带本人中国驾照原件及复印件、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中国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假若是委托别人代为办理,还需要带上代理人的居民身份证及“授权委托书”。

3. 中国驾照+车行翻译件。

      

      车行翻译件是指遵照租车公司提供的翻译驾照模板,对中国大陆驾照内容进行英文翻译并打印出来的纸质文件,主要用于让芬兰租车公司门店工作人员、芬兰警察更好地识别驾照内容。

      车行翻译件要和你的有效中国驾照原件一起出示,才能在芬兰租车门店成功取车,两者少一个都不行。另外,车行翻译件只适用于短期在芬兰旅行租车的中国公民,长时间寄居芬兰的用户,如华侨、留学生等不适用。

      中国驾照+车行翻译件这个证件组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需要在网上寻找对应车行的翻译件模板;

      2. 车行翻译件只限对应车行使用。举个例子,Dollar(道乐租车)的车行翻译件,只能在Dollar(道乐租车)使用,不可以在其他租车公司使用;

      3. 同一租车公司的翻译件,在不同地区可能不是通用的。例如,UCAUTO(优车网租车)的车行翻译件,有可能在某国能用,在另外一个国家不支持。

      一言蔽之,中国驾照在芬兰能用,以上就是中国驾照在芬兰自驾、开车、租车的使用方式。

瑞士的酒店管理学校的排名?最好有数据说话

瑞士耶尔文佩酒店排名推荐的酒店管理学校没有官方的排名榜,不像英美那样,因为瑞士注重的是教学质量。不过之前有看过一篇很详细的分享,介绍了瑞士比较出名的十多所酒店管理学校的情况,你可以参考一下耶尔文佩酒店排名推荐

海外网:

耶尔文佩酒店排名推荐我在瑞士生活了近四年,认识了不少也是和我一样到瑞士读酒店管理的华人学生,也曾经参观过好几个酒店管理学校,所以我对瑞士的学校有一定的了解。提醒大家一点,瑞士学校并没有任何一个官方的排名,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排名,都是私人做的,可以说任何个人都没有资格给这些学校排名。对于那些想要去瑞士读酒店管理的同学,我建议他们对学校进行全面了解,我这里能够提供的仅仅是我的一些见闻而已,希望大家慎重择校:

EHL ---最有历史的学校

EHL(Ecole hoteliere de Lausanne)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历史最悠久的酒店管理学校,1893年建校。使用法语及英语授课,学校坐落于瑞士法语区日内瓦洛桑,距离日内瓦机场半小时车程。学校对学术要求非常严谨,入学要求也较高,高中毕业再加上高考成绩(高考成绩要达到国内本科录取线才予以考虑),雅思必须达到7分或以上,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最后还要参加EHL的面试。四年制学士学位学费、食宿费约16万瑞士法郎,即差不多一百二十万人民币。四年的本科,实习时间共有36周。当年我也想申请这个学校,无奈7分雅思对大多数高中来说都是比较高的,我当年考了5.5分,也算是个比较正常的水平吧。没有认识的同学读EHL,所以情况不算特别了解。硕士课程应该是13个月,没有实习机会。 EHL除了以悠久历史著称,还有极高的淘汰率也让很多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表示膜拜,但在膜拜之余也对这所酒店百年老校望而却步。

SHMS ----规模最大最漂亮的学校

SHMS(Swiss Hotel Management School)瑞士酒店管理大学(SEG旗下院校)位于蒙特勒,有两个校区,分别是Caux和Leysin校区,我在瑞士第一年就参观过这个学校的Caux校区,校舍前身是一个很大的五星酒店,所以校舍很宏伟,完全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学校坐落在山顶上,可以一览整个日内瓦湖的无限风光。学校比瑞士其他酒店管理学校都要大,学生人数也比较多,各地区的人数比例还算适中。毕业那年的欧洲旅行刚好认识了四个SHMS的学生,当时他们其中两个已经得到美国某酒店的Offer,另外两个打算回国发展。他们本身对SHMS的评价还不错,学校长期保持与酒店的联系是最受学生赞扬的,每年都为实习生及毕业生举办International Recruitment Forum招聘会,可能是因为SHMS的毕业生人数比较多,去SHMS招聘的酒店也比较多,我看过他们宣传Recruitment的leaflet,的确有不少大酒店去他们那里招聘,大集团有Ritz Carlton, Hyatt, Four Season,迪士尼还有瑞航,另外也有不少欧洲的高端酒店如Solmelia、依云皇家圣地、Helios等等。三年制学士学位课程学费、食宿费大概10万瑞士法郎,学校提供两次实习,约9-12个月。个人挺喜欢这个学校的,但我做申请的时候中介没有推这个学校,所以当时没有选择这个学校。不过听说这个学校的学术比较难,实操也挺难,所以选择这个学校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

GLION -----我的母校

我是Glion(Glio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瑞士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劳瑞特集团旗下院校)毕业的,对于自己学校,我可以多说一点。学校原本有三个校区,分别是蒙特勒,Leysin,Bulle,但Leysin校区早两年因为生源不够已经关了,听说Bulle也会关掉,只剩下蒙特勒校区。我很喜欢蒙特勒校区,景色比较好,在半山上,山上还有另外一个学校就是SHMS 。学校在一个有点像悬崖的位置上,也是可以看到整个日内瓦湖的。学校有两个校区,学校周边是滑雪区,很有度假的感觉。学校硬件还不错,学校运营多年,推广做得好,知名度不错。我申请的时候,问了很多中介,去瑞士选哪个学校,他们都向我推荐Glion。我认为Glion本来是一个有着很好的瑞士酒店管理传统的,到我到了学校后才知道,原来Glion和LesRoches在2000年被美国一个公司收购了,美国人的商业气息破坏了Glion的学术气氛,而且我去那年很多亚洲人,一个几百人的学校,中国内地学校的学生就已经占了125个,Master中国人比例最高,尤其是教育学方向,一个班15人里面有9个中国人。另外,南韩、越南、印度学生也不少、。大一、大二时上课小组讨论经常和自己国家的同学分到一起,趁老师不注意,我们都说中文的...不过老师都还不错,跟学生关系挺融洽的。不过,学费有点贵,三年半制学士学位总共收费差不多16万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超过一百万),而且还经常有些小费用要交。总的来说,我在那三年半时间里,过得还算开心,经常和同学去滑雪或者旅行。 如果要申请Glion,建议直接和瑞士那边联系,或者找大型的全国连锁中介申请,不要找国内的那个所谓北京办事处,是中介来的(叫成功海文考研 ,是个自称学校办事处的机构),我不明白学校为什么允许他们这么做,如果有一天学校不和他们合作,找他们申请的学生就没人管了。

Cesar Ritz----站在伟人肩膀上的学校

Cesar Ritz(Cesar Ritz Colleges Switzerland)瑞士恺撒里兹酒店管理大学(SEG旗下院校),创立于1982年,有三个校舍,分别位于日内瓦湖东南边城市Le Bouveret、Brig市中心,还有好像是在琉森会有个校区。恺撒里兹以“酒店之父”恺撒里兹先生命名,是恺撒里兹基金会授权的,所以也算是酒店之父的后人对里兹的一种认可吧。从整体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学校,很有发展潜力,我相信它很快会与EHL齐名。Ritz的本科课程为三年制,硕士课程为两年制。除了教授酒店及旅游管理课程,餐饮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也是这个学校的特色,还有这个学校有一门很出名的课程,就是美食艺术Culinary arts课程,听说他们这个课程的老师都很强,而且他们学校的是连续几届奥运会的瑞士屋主办方,这一点让当年的我非常羡慕!另外餐饮企业管理课程也是这个学校的强项,很多人认为读完酒店管理就只能在酒店或旅游行业工作,其实主要是看学校如何设置课程,以里兹为例,这个学校就非常注重酒店和旅游方向的发散教育,比如课程会涉及到连锁餐饮企业的管理。里兹三年学士学位费用大概12万瑞士法郎,硕士大概6万瑞士法郎。

LES-ROCHES------Glion的姊妹学校

Les Roches(Les Roches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Hotel Management)理诺士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劳瑞特集团旗下院校)位于瑞士瓦莱洲的布鲁士,一个风景不错的地方。不过大部分的宿舍和校舍是分开的,从宿舍走路去上课要十多分钟,不下雪的时候还好,到了下雪的天气,行动就不太方便了。Les Roches 和Glion一样,也是在国内有不错的名气的,而且近三十年的历史,让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毕业生。但现在,学校和Glion一样也是属于美国某财团拥有,我申请的时候,正好和我的朋友分别去了Glion和 Les Roches. Les Roches的本科分四年完成,比我的本科多了半年,不过很让我朋友郁闷的是,他们第一、第二年上课,都是上半年上课,下半年实习,而上半年的授课,却是三个星期上课三个星期在学校餐厅做实务(不带薪),等于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做实务的,也就是说他第一年、第二年,都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真正上课,而且实务课程第一年是餐厅FB,第二年是厨房方面…后来我这个朋友读到第二年下学期就转校了,前两年才上了不到半年的课他就已经花了6万瑞士法郎。听说里诺士的集团最近花了不少钱自己找人做了个学校排名,调查结果居然说里诺士的排名比康奈尔的排名还要高,和EHL同属于第一档次。其实里诺士真的不怎么样,虽然和Glion同一个集团,但是是属于低端产品的那一类,在Glion读三年半的课程,到了里诺士因为学生质素问题要改为四年来读,学校还为此设立了一个本科四年制的学院LRG(全名忘了),位于瑞士格鲁耶尔,但后来由于运营不善已停止招生。

IHTTI----规模较小,但名气不错的学校

IHTTI(IHTTI School of Hotel Management Neuchatel)瑞士纳沙泰尔酒店管理大学(SEG旗下院校)于1984 创校,是瑞士最早英语授课的酒店管理学校之一,位于瑞士法语区的纳沙泰尔市区内。纳沙泰尔是个很不错的城市,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建筑,瑞士很多有名的大学都在这里。IHTTI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学校,只有五百来人,但学校的设备还是可以的,参观了这么多个学校,感觉这个学校的宿舍是最好的。据朋友介绍IHTTI 前身为酒店,学校虽然比较小,但学习酒店管理所需要的设备设施都齐全。另外,这个学校的师资质量好像不错,因为经常有听别人讲这个学校的老师来头很猛,有某些五星酒店高管来这里兼任老师。课程以前比较出名的是酒店和旅游方向,现在好像已改革为酒店管理和酒店设计,融合了奢侈品管理课程,适合以后从事奢侈旅游度假产品管理方向。这个学校三年的本科课程费用大概在10万瑞士法郎左右。这个学校有免费英语补习课程给学生提供的,个人比较欣赏这个学校的这一点,因为人人都知道瑞士的学校是私立性质,但是难得这个学校这么为学生着想。

HIM-----酒店管理人员再培训基地

HIM(Hotel Institute Montreux)瑞士蒙特勒酒店工商管理大学(SEG旗下院校)1986年创校,位于蒙特勒市中心,也是一个不大的学校,但从学校的主楼看起来还比较大气,从学校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静观不错。我本身也在蒙特勒读书,所以刚到瑞士那年就参观了这个学校,HIM给我的印象还不错,我参观一个学校一般喜欢参观图书馆的,HIM一个八、九百来人的学校,图书馆居然也有过千的藏书,听说现在学生入学都会人手派发一部ipad作为随身电子图书。另外,HIM的学生看上去比较成熟一点,听说是因为HIM主推工商管理及酒店管理双主修学位,而且在最后一年可以选择金融、营销和人资不同方向的课程,比较受酒店的一些希望进行再培训高层管理者青睐。另外,这个低调的学校有很牛的一点,就是和瑞士当地政府和银行有合作,学生可以有参加政府活动和金融商业策划的机会。我一直认为酒店管理是一个比较专的学科,如果课程注入一些工商管理的课程,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改进,这样学生毕业后就不一定局限在酒店这个行业而可以有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了。三年本科课程学费大概10万瑞士法郎,约60万人民币。

IMI-----琉森市一个规模较小的学校

IMI(Internatonal Hotel Management Institute)瑞士国际酒店管理学院位于瑞士的琉森市中心,学校旁边有个很大的湖,站在湖边可以看到远处的雪山,是个很不错的景观。我曾经有一个同学在这里读书,我同学的评价是学校小,和同一城市的DCT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比学费贵,但是教学质量远远比不上DCT。由于学校小名气不大,所以找实习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我的同学找实习都没有靠学校,还是靠自己找到了一个德语区的餐馆工作。IMI本科是三年制,学费约11万瑞士法郎。

DCT-----酒店管理与西餐烹饪的学校

DCT(DCT University Center Switzerland)瑞士国际酒店管理学院也是位于瑞士琉森的市中心,离琉森火车站10分钟左右路程,1991年建立,刚开始的时候只对于瑞士本地人开放招生,之后才提供了英语授课,招收国际学生,主要提供酒店管理、西餐西点、烹饪技术等课程,也是瑞士本地一所规模不大但小有名气的学校。听说这所学校的西餐西点课程比较出色,感觉他们的学生挺幸福的,每天都可以与吃到美食,学校后来改名为CAA(SEG旗下院校),由于没有朋友在读,详细情况就不分享了。

SSTH --- 有两个语系的学校

SSTH(Swiss Schoo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瑞士库尔酒店和旅游管理学院位于德语区,1966年创办,前身是一家Spa宾馆。学校本身分德语教学区和英语教学区。我在旅行的时候认识过一个在SSTH读书的女生,据她介绍,SSTH分两个学系,一个德语系、一个英语系,德语系几乎都是瑞士当地人,英语系分两个班,每个班都有大概一半左右的亚洲人,另外斯里兰卡人也不少,因为SSTH在斯里兰卡有个分校,那边的学生第三年就会transfer过来这边,不过班里的同学相处得很好,很融洽,基本没有什么种族歧视的事情发生。不过有一点要提别提出,国内的中介,总是把SSTH与HTW Chur拉在一起,事实上,自2006年起,HTW Chur已经解除了与SSTH的合作,国内的中介为了个人利益,却歪曲事实,硬说SSTH是公立大学的一部分,希望各位同学不要被误导了。在SSTH完成三年的文凭课程,学生如果想继续修完学位课程,学生可以修读英国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用一年时间完成学位(在瑞士完成的),或者到美国University of Delaware也是用一年时间完成学位,另外,学生还可以转到HTW Chur用两年时间完成学位(原则上所有酒店管理学校的学生只要合乎条件都可以转去HTW Chur,这并不代表SSTH就是HTW Chur的一部分)。

HTMi----又一个规模很小的一个学校

HTMi(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Institute)瑞士国际酒店旅游管理学院位于德语区琉森。这个学校的情况是我在留学神龙 上认识一位HTMi的学生告诉我的,他说学校规模比较小,教学楼是有几栋小木屋组成的,人数只有两百左右(有部分出去实习了,学校实际只有百来人),是一个位置比较偏僻的学校,学生多越南人、印度人,学校虽然提供膳食,但学生多反映食物质量差,经常向学校投诉,但学校不管。而且教师的人事调动比较厉害,比较频繁更换老师。学校的图书馆小、游泳池都小得很可怜,图书馆只有三四个书架,游泳池比浴缸也大不了多少。唯一的优点是,学费相对便宜一点。三年本科学费不到9万瑞士法郎。 但在Swissant上看到有学生反映这个学校为了防止学生中途转校而不发成绩单,想要转校的学生是一定要提供成绩单证明自己修读了哪些课程,其它瑞士学校才会受理转校申请的。

BHMS---面临收生问题的学校

BHMS(Business and Hotel Management School)瑞士工商酒店管理学院位于琉森火车站附近。名不见经传,而且学生人数很少,听说只有一百多人,我在瑞士期间几乎没怎么听过这个学校,也是在Swissant上认识了一个来自这个学校的学生,不过这个学生满肚子苦水,感觉被学校骗了,具体原因我也不太清楚。只是听说学校自己不具备文凭颁发资格,学校多数是印度人,实习比较难找。

上面提到的学校,都是能够提供英文授课的酒店管理学校,可能还有更多用英语授课的学校没有提到,如果大家还有知道的请继续补充。另本人对其它语种授课的学校不太了解,也没怎么认识里面的学生,所以暂不评价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