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普约阿希姆的鞋子多大码

45码吧,因为派普约阿希姆是一个很好的球星,身高一米九十多是非常高的,脚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我认为派普约阿希姆的鞋子是45码。

一战二战后德国共损失多少领土(不含海外殖民地)

一战战败后失去的领土:

一战前德国的领土面积约为54万平方公里,是欧洲除俄罗斯以外面积最大的国家。

凡尔塞条约割取了德国1/8的领土,约8.8万平方公里:

1、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2、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3、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

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即西上西里西亚,波兹南,西普鲁士);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实质上由波兰控制。

 

 4、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

)。

 

 6、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7、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德国放弃梅梅尔,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占领。

8、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9、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

二战战败后割让的领土:

二战前德国的领土略少于47万平方公里(1936年),二战后为35万平方公里 

德国共损失了40%以上的领土,割让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

1、西部,德法有争议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让给法国

2、北部,石勒苏益格州一部让给丹麦 

3、东部,西里西亚州全部,勃兰登堡州部分地区以及奥得河流域,但泽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领土让给波兰 

3、东普鲁士被苏联强占,即现在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 

4、南部工业基地波希米亚,划归现在的捷克等地。

5、苏占东德和英美法占西德分别独立

6、柏林分区占领,英美法控制的西柏林成为飞地。

————————

【主要地区简介】:

(一:阿尔萨斯)

法国东北部地区名及旧省名。

隔莱茵河与德国相望。

它被莱茵河南北分开成两个部份:北部的下莱茵省和南部的上莱茵省。

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在莱茵河谷地。

面积8280平方公里。

人口156.6万(1982)。

在17世纪以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后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才被法国吞并)。

长时期里当地居民不断 *** 法国统治者强加于他们的语言与习俗。

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1870-1871)后割让给普鲁士,一战结束后属法国领土,二战初期重归纳粹德国,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夺回。

(二:洛林)

洛林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接壤,面积2.3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30万,首府为南锡(Nancy)。

现今的洛林(Lorraine)相当于公元10世纪上洛林公国的范围。

上洛林自12世纪起习称“洛林’。

1552年,法王亨利二世夺取了境内的梅斯、图尔和凡尔登三个主教区。

30年战争中,法国于1633年占领洛林全境。

1697年洛林转属神圣罗马帝国;1737年并入法国版图,成为法国傀儡、原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拉夫一世·列辛斯基的终身领地;1766年并入法国,1871年,普法战争后,洛林东部和阿尔萨斯由法国割让给德国;1919年依据《凡尔赛和约》归还给法国;1940年~1945年又为德国兼并;1945年法国再度恢复了对洛林的 *** ;今划分为默兹、摩泽尔、默尔特-摩泽尔和孚日四省。

洛林大区传统工业为采石、玻璃和水晶制品、伐木和造纸业,现代工业为钢铁冶金、汽车制造业(奔驰汽车公司驰名品牌Smart汽车制造厂便设在该大区)、电子制造业(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如JVC、Panasonic、Toshiba等均在此落户),化学工业亦非常发达。

洛林大区是法国第一大棉花、煤产区,第二大钢材和木料产区、第三大啤酒、油菜和奶酪产地,全年可生产约460亿千瓦电,全年可生产350万立方米的木材,140万头牲畜,可生产全国76%的煤。

(三:石勒苏益格州)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是德国最北部的州,面积: 1.57万平方公里,人口: 277万。

北临丹麦,西面是北海,东面是波罗的海和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南面是下萨克森州和汉堡。

州府是基尔。

是德国16个州中最北面的一个州,历史上石勒苏益格州包括更大的区域,包括今天德国的北部省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丹麦的南部。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位于日德兰半岛南部,介于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

在历史上,是荷尔斯泰因公爵领地。

此外,劳恩堡公爵领地以及前汉莎同盟城市吕贝克也位于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内。

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自丹麦战败于普奥联军于1866年后年起属于德国。

而北石勒苏益格——即今天丹麦的南日德兰郡——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一次公民投票后宣布加入丹麦。

(四:西里西亚)

西里西亚 (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 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

大致在奥得河中、上游流域,即今波兰西南部、捷克北部俄斯特拉发一带和德国东部。

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

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西里西亚分属波、德、捷三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绝大部分划入波兰,小部分属民主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

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

(五:东普鲁士)

东普鲁士 (德语: Ostpreußen;立陶宛语: Rytų Prūsija 或 Rytprūsiai;波兰语: Prusy Wschodnie;俄语: 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 — Vostochnaya Prussiya;英语:East Prussia;荷兰语: Oost-Pruisen;西班牙语: Prusia Oriental) 是普鲁士王国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位于普鲁士公国的领地上。

今天东普鲁士的北部,分别属于立陶宛的默麦尔地区,及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哥尼斯堡)。

而南部就是波兰的瓦尔米亚-马祖尔省。

东普鲁士包含了古普鲁士人在波罗的海的领地。

东普鲁士在1871年并入德意志帝国。

在1875年,该地的人口中,有73.48%是德国人,18.39%是波兰人和8.11%的立陶宛人。

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国变成共和国。

由191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东普鲁士与部分西普鲁士是德国的外飞地。

基于凡尔赛条约,德国割让大部分的西普鲁士以及波森省予波兰,亦即波兰走廊及但泽自由市。

1920年,西普鲁士西面和东普鲁士南部都有举行公投,让居民决定是否把土地归于波兰还是德国。

96.7 %的投票者支持土地归于德国。

1923年,在没有举行公投之下,立陶宛强占梅梅尔地区 (亦即克莱佩达地区) 。

二战期间德国占领了波兰,东普鲁士回归德国。

二战结束后,根据苏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协议,哥尼斯堡连同东普鲁士北部地区划归苏联版图,东普鲁士的其他三分之二领土分给了波兰。

1945年初,有部分德国人在战后企图返回东普鲁士,但全部都被苏联军队驱逐,也有很多人被发配到苏联当苦工。

当地所有德式地方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兰式。

1946年4月,东普鲁士的北部被并入苏联。

7月,首府哥尼斯堡被重名为加里宁格勒,省名是加里宁格勒省。

马尔梅迪酒店排名推荐-马迪尔宾馆

1947年,苏军驱逐所有德国人,让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及乌克兰人迁到此地。

(六:苏台德地区 )

苏台德地区 (德语:Sudetenland;捷克语:Sudety) 是一个独特的历史名称,特指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邻近德国讲德语居民所居住的地区。

严格地讲,苏台德地区并非一个地理概念,它大致包括三部分地区:(1)捷克斯洛伐克东北部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的苏台德山脉所在地区,(2)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的奥雷山脉地区,(3)捷克斯洛伐克西南部的波希米亚森林地区。

它包括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与奥属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

著名的旅游胜地卡罗维发利、克罗姆洛夫都在苏台德地区之内。

在第一次大战以前的数百年间,苏台德地区属于奥地利帝国及后来的奥匈帝国的领土,该地区以将德语的居民为主,如奥地利帝国有名的拉德斯基元帅、施瓦岑伯格元帅都源于此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战败,该国被一分为三,即: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苏台德地区归属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当地350万讲德语的居民从奥匈帝国的主体民族,一下降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数民族,这350万并非是个小数目,要知道当今奥地利全国的居民也就是700多万。

苏台德地区问题由此而起。

纳粹德国以苏台德为题,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格局进行挑战。

在慕尼黑会议后,在英法两国妥协和同意之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让纳粹德国占领该地。

这只是助长希特勒侵略中欧的野心。

最后,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德国战败,苏台德地区重归捷克斯洛伐克,当地的数百万讲德语的居民被驱赶到德国。

从1993年开始,捷克斯洛伐克解体,苏台德地区归属捷克共和国。

德国的版图是如何向外扩展的?

1939年10月8日,希特勒发布《关于东部地区行政区划和管理办法的公告》,将波兰的大片领土并入德国。其中,在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之间设立但泽—西普鲁士行政区和瓦尔塔兰行政区,而将切哈努夫和苏瓦乌基地区并入东普鲁士省(苏德战争爆发后,原波兰东部的比亚韦斯托克地区也于1941年8月并入该省),上西里西亚地区并入西里西亚省。尔后,比利时的欧本和马尔梅迪等地也被并入德国莱茵省;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分别并入新设的巴登—阿尔萨斯特行政区和威斯马克行政区;卢森堡被并入新设的摩泽尔行政区;南斯拉夫的下施泰尔马克和克雷因的一部也分别并入施泰尔马克行政区和卡恩滕行政区。这样,德国的版图就向外扩展了许多。

希特勒对占领区是如何控制的

1936 年 3 月,希特勒在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后宣称“欧洲应该出现一种新 秩序”。随着大战爆发,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欧洲大部分地区沦落纳粹 德国之手。为了控制占领区人民,掠夺占领区马尔梅迪酒店排名推荐的财产,纳粹政权推行一系列 措施,着手建立“欧洲新秩序”。

综观纳粹政权在占领区的行为,所谓“欧洲新秩序”可概括为马尔梅迪酒店排名推荐:改变欧

洲原有版图,合并所有德意志人居住区,建立“大德意志国”马尔梅迪酒店排名推荐;以“大德意 志国”为中心,建立一个统一的,由纳粹政权控制的欧洲;以德意志人为主 宰,将各民族按人种划分等级;设立集中营,镇压共产党,消灭犹太人,在 占领区实行恐怖统治;控制占领区经济,掠夺其财产;强制推广德语,摧残 各国文化和民族语言等等。

对占领区的行政管理

纳粹德国攻占大部分欧洲国家后,将其控制地区划分成合并区、民政长 官管辖区、附属区、占领区、作战区五大类进行统治。其中合并区和民政长 官管辖区属“大德意志国”的组成部分。

合并区,由德国直接统治,以德国新行政区,或德国的邦、行政区或省

的增添部分的形式并入德国。在这些地区德意志人居多数。大战爆发前成为 合并区的有:奥地利、苏台德区和梅梅尔区。原属波兰,大战期间成为合并 区的有:但泽—西普鲁士行政区;瓦尔塔兰行政区;并入西里西亚省的卡托 维兹专区;并入东普鲁士省的泽希瑙专区;并入东普鲁士贡宾南专区的苏道 恩专区;并入东普鲁士阿伦施专区的佐尔道地区。原属比利时的合并区有: 圣维特市、欧本市、马尔梅迪市。在合并区内,最高权力由接受内政部长全 面监督的行政长官兼总督行使,其中但泽—西普鲁士行政区和瓦尔塔兰行政 区,由于官方规定“所有行政部门”都归行政长官兼总督管辖,所以该官员 又兼任诸如司法、财政、铁道和邮电等“特殊行政机构”的首脑。

民政长官管辖区,在海关、邮电和铁道管理方面,完全被当作德国的一 个组成部分,但未完全并入德国。它还需要在地名、居民姓氏和语言方面进 一步“德意志化”,这个过程约需 10 年。这类地区包括:并入东普鲁士行政

区的原波兰比亚威斯托克省;并入施蒂里亚马克行政区和卡恩滕行政区的原 南斯拉夫下斯蒂里亚地区和上卡尔尼奥拉、米埃斯塔尔和西兰乡地区;并入 威斯特马克行政区的原法国洛林摩泽尔省;并入巴登—阿尔萨斯行政区的原 法国阿尔萨斯上莱因和下莱因省;并入摩泽尔行政区的原卢森堡国。在民政 长官管辖区,最高权力由民政长官行使,然而在很多地方,民政长官往往由 上级行政区的长官兼总督兼任。民政长官只接受政府总理希特勒的指令,并 对区内除邮电,铁道和海关以外的所有行政部门实行全权管理。

附属区包含:波兰总督辖区、乌克兰专员辖区、奥斯兰专员辖区(内含 白俄罗斯地区、爱沙尼亚地区、拉脱维亚地区和立陶宛地区)、波希米亚— 摩拉维亚保护国。

按照德国政府的声明,总督辖区既不是德国的一部分,也不是大德意志 国的一部分,而是大德意志国的“附属地区”,但经过改造,可以成为大德 意志国的一部分。波兰总督汉斯·弗兰克直接对希特勒负责,同时领导着全 部由德国人组成的总督辖区政府,在区内实行全权统治。

乌克兰专员辖区和奥斯兰专员辖区的地位一直不很明确。主管这两个地 区的德国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部长罗森贝格曾设想让乌克兰成为一个同德国紧 密结盟的自治国,让奥斯兰成为一个殖民地式的“保护国”,由来自各日耳 曼民族国家的合适移民在那里定居,使其德意志化。但结果乌克兰成了殖民 地区,而奥斯兰的大部分地区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当地原有的行政机 构保留了一部分管理职能。驻乌克兰和奥斯兰的德国专员科赫、洛泽是当地 最高民政首脑,但隶属于德国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领导。

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比较特殊,它不是总督辖区,有名义上的自

治政府,但它是”德国关税区”的一部分,并受德国法律的管辖,大体上属 于附属区的性质。它同总督辖区一样,经过“德意志化”,可以成为大德意 志国的一部分。驻该保护国的德国保护长官牛赖特(1943 年 8 月由弗里克继 任)是希特勒的直接下属和“唯一代表”,直接接受希特勒的指令,但德国 政府的各个部门可以独自在该地设立行政办事处,不受保护长官的管辖。保 护长官的职责主要是监督“自治”政府的运行。

占领区,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受德国控制,但并不并入大德意志国。属于

这类地区的是除上述三类地区之外的所有德军控制区,包括:比利时、法国 被占领区、荷兰、丹麦、挪威、希腊、塞尔维亚。其中,挪威和荷兰由德国 专员特波文和赛斯—英夸特统治,两国原有的政府机构继续保留;丹麦,自

1942 年 10 月起由德国全权代表通过外交途径干涉其内政;其余地区,都由

德国军事司令官在文职人员协助下进行统治。 “作战区”,指意大利向盟国投降后被德国接管地区。有亚得里亚海沿

海地区和阿尔卑斯地区。这两个地区分别归卡恩滕行政区和蒂罗尔——福拉 尔贝格行政区管辖,行政区的长官兼任“作战区”的最高专员。作战区的首 要任务是阻止盟军进入,填补政治真空。

对占领区的经济掠夺

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国的经济也从备战经济进入战时经济阶段,整个国 民经济都要受战争需要的支配。但在战争初期,也就是 1941 年底以前,纳粹

德国并没有实行总动员。希特勒认为依靠闪击战能迅速取胜,战争不会延续 很久。因而纳粹政权依靠掠夺占领区的粮食、石油、工业品、劳动力、武器 装备等资源,来补充战争消耗,实行“以战养战”,其经济实力有了相当的 提高。

纳粹德国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国家,先后成立了“东方信托总局”(隶属 德国政府)、“中央电业局”(隶属四年计划办公室)、“全国票据交换所”

(隶属经济部)、“军备检查指挥所”(初隶属于最高统帅部战时经济局,

1942 年归军备弹药部领导)等机构来专门处理占领区的经济事务。 德国对占领区经济管制的方式,根据各占领区在政治新秩序中的不同地

位,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已经或即将并入德国的地区,这类地区完全 纳入德国本土经济的的轨道。第二种是德国直接进行经济管制的地区,包括 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波兰总督辖区、苏联被占领区和巴尔干诸国。 纳粹政权把这类地区视作经济掠夺对象,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生产能力。第三 种是德国进行间接经济管制的占领区,包括挪威、丹麦、比利时、荷兰、法 国和意大利北部。这类地区的日常经济管理工作仍由当地经济管理部门负 责,但纳粹政权在其之上设立相应的机构加以监督,左右其决策;同时还控 制重要经济部门,接管为德国服务的企业和犹太人、敌侨的产业。

由于纳粹当局忙于战争,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有效地组织占领区的经济、

常常采取杀鸡取卵式的野蛮快捷的经济掠夺,以应付战争的急需。 占领区的经济资源和战略物资是纳粹当局重要掠夺对象。德军控制欧陆

大片土地后,仅缴获的武器装备就可武装 100 多个师。其余还有数百万辆各

式交通工具,15 亿美元以上的黄金外汇,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德国的原料和 燃料也主要通过对占领区的大量掠夺来补充,仅铁矿石一项,1942 年德国就 从被它占领的洛林和卢森堡等地掠夺了 1730 万吨。在农产品方面,仅粮食一 项,就解决了德国战时需要的 1/7 到 1/5。德国新老垄断集团通过没收、征 用或贱价收买股票等办法,把占领区 2/3 以上的大企业据为己有。大批地主 富农涌进波兰、捷克等地,强夺农民的土地,建立起自己的庄园。1940 年, 希特勒以保护文物为名,委派罗森贝格设立“罗森贝格特别工作处”,负责 征收法国和其它占领国的艺术珍品。据罗森贝格的报告,从 1940 年 10 月至

1944 年 7 月,该机构征收的各种文物共 21903 件,其中绘画 10980 幅,手工

艺品 5825 件,雕像数百尊,17—18 世纪的家俱 2477 件。仅从法国掳掠的文 物就价值 10 亿美元。这些文物中的精品归纳粹头目私人占有,其余分发给德 国各博物馆。

德国占领当局还以维持占领军所需款项为由,向被占国家勒索占领费 用。据估计,整个大战期间德国共搜刮到 600 多亿马克的占领费。其中法国 缴纳近 300 亿马克,荷兰 70 多亿马克,比利时近 50 亿马克,希腊近 40 亿马 克。据估算,纳粹德国在占领区的掠夺总额至少 2000 亿马克,占战时德国总 支出的 1/3。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德国大批强劳动力被征入伍,军需部门对劳力的 需求也日益增多,为了摆脱困境,纳粹当局对占领区实行了大规模抢掠、搜 捕居民到德国充当劳工。1942 年 3 月,希特勒任命图林根行政长官绍克尔兼 任“劳动力分配全权代表”从占领区,特别是波兰和苏联,强征数百万劳工。 在战争的最初阶段,占领当局往往强迫占领区居民就地参加为德国战争经济 服务的劳动,主要是修建防御工事和军事设施。从 1940 年春夏开始,实行了

把东方占领区的劳动力强行运往德国的制度。在西欧占领区,表面上以自愿 的原则招募工人到德国当劳工,然而真正“自愿”去德国的工人还不到 20 万。纳粹当局还违反日内瓦公约,强迫战俘从事同作战直接有关的劳动,甚 至逼迫他们去给轰炸机装炸弹、运送军火或挖战壕。劳工从事的是繁重的奴 隶式的劳动,生活条件却非常恶劣,得到的粮食往往少于最低限度的需要。 据统计,战时德国强征占领区劳工总数在 1000 万左右。

二战时期死在马尔梅迪镇上的美国大兵,生前究竟遭遇了什么?

生前他也是奉命令去执行自己马尔梅迪酒店排名推荐的任务马尔梅迪酒店排名推荐,然后在马尔梅地震他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马尔梅迪酒店排名推荐,最终因为敌人的狡猾将他杀死在镇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各国关于战后政治地图的设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马尔梅迪酒店排名推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国级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打击,力量已被削弱,但仍企图继续支配世界马尔梅迪酒店排名推荐;美国和日本在战争中崛起,急欲争夺世界霸权。在德国赔款和欧洲安全等问题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同战败国之间,始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集中地表现为各国关于战后政治地图的设想。

英国的设想是:尽量扩大其殖民帝国的版图,以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在欧洲,继续推行“大陆均衡”政策,既不让法国过分强大,也不让德国过分削弱,以便使自己能够在法、德抗衡中坐收渔人之利。

法国的设想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确保自己在欧洲大陆的绝对优势。此外,还希望德国以东的国家能够组成一个以法国为盟主的同盟体系,取代以前的盟国俄国,使法国通过控制东欧和中欧,插足巴尔干,巩固法国在非洲和西亚的阵地,建立欧洲霸权。

意大利的设想是:主要在南欧和地中海地区进行扩张。

日本的设想是:使自己在战争中攫取的利益合法化,谋求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美国的设想是:建立一个由美国控制的国际联盟,通过国际联盟,加强自己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在拉丁美洲,大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西欧,不过分削弱德国,以便使之能够同英、法在欧洲大陆抗衡,并成为反苏阵地。在东南欧,建立一个由美国独自控制的巴尔干国家联盟,从而实现其进入欧洲的梦想并建立对整个欧洲的控制权。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拆散英日同盟,削弱日本,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以确立自己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战后各国的以上设想,因利害关系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乃至针锋相对,从而导致了巴黎和会上的理解斗争。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胜利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召开和会,以解决战后的各种问题。会议有27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中国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中途退出战争的苏俄和战败的德国等同盟国被禁止与会。

会议主要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等人控制。其间,因意大利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奥兰多一度回国,会议由美、英、法“三巨头”操纵。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对德和约是会议的中心问题,包括德国的边境问题、赔款问题、军备问题、殖民地问题等。在讨论到每一个问题时,各大国都极力维护自身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总算取得一致意见后,才把战败国召开签字。其他27个国家的代表只在条约内容与其利益有渉时才参与讨论。

在讨论山东问题时,中、日在和会上的冲突激烈。日本企图使其在战时所攫取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所属岛屿得到承认,以便建立和巩固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理应收回战败国德国侵占中国的一切领土和权益。中国代表在会上据理力争,指出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应直接归还中国。美国担心日本在中国势力的膨胀将影响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反对日本提出的要求,主张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归协约国共同占有。英国和法国为阻止美国加强在远东和中国的控制,竟偏袒和支持日本。最后,美、英、法“三巨头”作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的决定,并写进了《凡尔赛和约》。中国外交的失败,强权政治的交易,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凡尔赛和约》

经过长达数月的激烈争吵和协商,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在一些问题上做出妥协,并最终达成协议。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签订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主要是为了惩罚和削弱德国。其内容相当庞杂,分为15部分,共432条。其中,第一部分共26条,为国际联盟盟约,主要规定了国际联盟的组成,宗旨、会员国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有关建立委任统治制度的规定等;其余部分共406条,为对德和约,包括战争责任、德国领土、德国殖民地、德国军备以及经济和赔偿等问题。

关于战争责任问题。和约认为,战败国应负全部战争责任,即和约第231条所指出的:“协约国和与之联合的各国政府肯定地认为,同时德国也承认:德国及其盟国由于其侵略行径而强加给协约国和与之联合的各国政府及其人民的战争后果,使后者受到的一切损失和破坏,是负有责任的”。

关于德国的领土问题。和约规定,重新划分德国边界。在西部,恢复到1870—1871年的状况。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法国开采,其行政则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欧本和马尔梅迪地区划归比利时。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划分为三个占领区,分别由协约国军队占领5年、10年、15年。东岸为非军事区,不得设防。在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原属于波兰的领土归还波兰。在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不得合并。在北部,德国与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何尔斯泰因地区归还丹麦。这样,德国总计失去约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

关于德国殖民地问题。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即和约第119条所指出的:德国放弃“其对海外领地的一切权利和称号”,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数被日本占有。这样,被瓜分的德国殖民地共计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人口1300余万。

关于德国军备问题。和约规定,德国必须接受严格限制,解散德国参谋部,和其他类似组织。废除德国普遍义务兵役制。在军队总定额上,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4000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1500人。在武器装备上,德国陆军不得拥有重炮、坦克;德国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舰;德国不得拥有空军。

关于经济和赔偿问题。和约规定,德国关税不得高于他国,战胜国对德国输入货物不受限制。成立赔偿委员会,该委员会须在1921年5月1日前确立德国在30年内应付清赔偿总额;1921年5月1日前,德国应先付清200亿金马克的现金、商品、船只和其他物资。和约还规定,德国应担负德境占领军的全部维持费用。

和约还将德国霸占中国山东的铁路、矿山、电信设施,胶州地区的租借地以及其他特权和利益,转让给日本。

从以上内容看,《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巩固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维护了英国在海上特别是地中海的强大优势,促进了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利益。美国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未能实现,美国代表虽然已在和约上签字,但参议院未批准,因而无效。1921年8月25日,美国与德国单独签订了和约。

继对德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又分别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同这些和约一起,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由这一系列和约构成的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从而使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被重新纳入了它所控制的轨道。

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调整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只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利益,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和冲突,也需要通过调整来建立战后新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激烈角逐的是英、法、俄、德、日、美等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沙俄消亡,德国战败,法国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和巩固其在欧洲的利益,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主要是美、英、日三国的争夺。英美之间、英日之间均存在利益冲突,但美日矛盾最为突出,争夺的中心在中国。

对美国来说,远东市场具有深远的意义。战后,争夺远东,特别是争夺中国,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为实现夺取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目标,美国决心拆散日本同英国的同盟,以消除它们在这一地区共同对抗美国的潜在危险。

英日同盟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当时主要是为了共同对付沙俄在远东的扩张。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俄国,扩张之势猛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进一步扩大了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使英、美两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受到威胁。在战前和战争中,英日同盟使双方都获得了好处,日本所获更多。战后,英日双方在华投资已不相上下。英国感到日本有将自己挤出远东的威胁,美国成了它在远东要结好的新盟友。

争夺商品市场、投资范围和原料产地,是美英之间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英国作为最早对中国发动侵略的帝国主义国家,已将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纳人自己的势力范围。战后,尽管美国也在向远东,特别是中国实行经济渗透,但为了遏制日本的扩张,保护自己的利益,英国也希望跟美国结成共同遏制日本的伙伴。而美国要限制日本,实现称霸愿望,也需要英国的支持。这样,英日同盟就成了英美关系在政治斗争上的一个突出问题。英日同盟始签于1902年,1905年和1911年两次续签。为结好美国,英国接受美国的要求,当该同盟于1921年7月到期时,英国不再续签。

海军军备竞赛,是美英关系在政治斗争上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海军是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日三国在太平洋地区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代替了战前英、德两国在北海和大西洋地区的角逐,是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仍保持着最强大的海军实力,能够在太平洋地区同美、日较量。美国首先向英国的海军优势地位挑战。1918年12月,威尔逊向国会提出拨款6亿美元的扩充海军计划,一日实现这个计划,美国将成为超过英国的世界第一海军强国。英、日均将对方视作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主要障碍,但又对美国的计划深感不安。英国不甘示弱,加紧制订扩充海军军备计划,使海军开支比战前增加了3倍。日本紧追不舍,1921年海军拨款比战前增加了5倍,约占国家预算的1/3。在战后初次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使英、日不堪重负。美国的经济实力虽称雄厚,但是,要真正实现海上霸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限制对手,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便成了各方考虑和选择的方案。

华盛顿会议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帝国主义在世界东方的殖民体系受到猛烈冲击。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在巴黎和会期间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立场和态度,也迫使帝国主义不得不考虑它们的在华利益以及整个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划分问题。这样,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便被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经过酝酿和准备,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召开了由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英国、日本、中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国家的代表。

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代表参加的“限制军备委员会”和有九国代表参加的“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就有关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为了与巴黎和会有所区别,这次会议代表的发言均见诸报刊,以示公开。但实际上,整个会议的决定权仍为美、英、日三国所操纵,举凡重大问题都由它们控制下的两个专门委员会秘密讨论解决。

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公约和协议。

华盛顿会议是继巴黎和会之后的另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一系列条约和协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至此,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反映的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终告形成。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英日同盟问题是华盛顿会议讨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条约还规定,在缔约各国政府批准生效后,“英日两国1911年7月13日在伦敦缔结之协定应即废止”。这样,美英日法同盟取代了英日同盟,美国实现了蓄谋已久的拆散英日同盟的计划。在签订《四国条约》的同时,还签订了与之有关的附带说明和补充协定。《四国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进一步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关系。对美国来说,是其外交活动的重大胜利,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它在远东争霸的一大障碍;对英国来说,它在太平洋上的权益得到了巩固,既维持了英日友谊,又密切了英美关系;对日本来说,它在太平洋上的权益得到了美、英、法的承认,成为四个强国之一,国际地位随之提高。

限制海军军备问题是华盛顿会议的一个主要议题。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其原则是:美、英相等居首位,日本次之,法、意相等再次之。《五国海军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使之取得了在海上同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英国的海上优势从此丧失。日本的军舰总吨位虽低于美、英,但其海军基地建设并未受到约束。《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定,由于仅对海军军备竞赛作出了一些限制,而未涉及空军和陆军军备竞赛,因此,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

以中国问题为核心的“远东及太平洋问题”是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主要议题。帝国主义列强要争夺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必然要争夺中国。会议期间,中国代表经过斗争,在美、英等国的干预下,同日本在会外签订了有关山东问题的条约,山东主权归还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公约虽然标榜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但又强调确立各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这样,虽然改变了日本独霸中国的态势,但是,却为美国进一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和争夺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中国又回到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不断调整的结果。凡尔赛体系是在承认英、法占优势的基础上,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体系则是在有利于美国的基础上,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因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通过外交手段对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表面上是“国际和平体系”,实质上是根据帝国主义列强的实力对世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

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的战后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新的危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一方面,在严惩战败国思想支配下制定的过于苛刻的《凡尔赛和约》,是一种掠夺性惩罚,必然加深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根本不愿也不可能执行。同时,还刺激了一种复仇心理。德国复仇主义者更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后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法西斯在发动新的战争时,也以此为借口极力煽动民族复仇情绪。另一方面,和约本身是战胜国之间争夺和妥协的产物,因利益相差悬殊和分赃不均而使这种新秩序潜伏着新的危机。华盛顿会议所通过的一系列条约,也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紧张关系。美国是最大受益者,拆散了英日同盟,阻止了日本妄图独霸中国的进程,取得了与英国在海上并驾齐驱的地位。英国虽已失去海上优势,但对它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仍不肯轻易放弃,不愿日本实现独霸中国的野心。在美、英的压力下,日本在中国问题上被迫作出让步。独霸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方针,不可能让华盛顿体系捆住自己的手脚。美日、英日之间的矛盾,必将导致帝国主义列强在新的基础上展开角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最终崩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