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家冯子振之墓,县志载“在县西冯家村”,即今上云桥镇冯家坳村。墓址早已失考。

  冯子振,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元代著名诗人、散曲家,是攸县唯一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家。

  冯子振大约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其出生地在攸县。明初宋濂主修的《元史》记载为攸州人。《元史·儒学列传》陈孚名下有冯子振百余字小传,录之如下:“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这是关于冯子振籍贯最原始的史料。宋濂(1301-1381)比冯子振稍晚一辈,且亲自为冯子振名作《居庸赋》作跋。跋云:“海粟冯公以博学英词名于时,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余言,少亦不下数千,真一世之雄哉。”足见其对冯极为推崇。故宋濂主修之《元史》对冯子振籍贯的记载,不但是最原始的,也应是最可靠的。

  冯子振大约在最后一次离开大都,回到家乡后,写了《谷雨杂咏》,诗中有云:“白发流年真去国,青春逐客更还乡。湘东门外园堪赏,荷锸相从学种瓜。”冯已明示自己故乡为“湘东”。攸县西汉置县,三国孙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自三国至南朝,攸县一直隶属湘东郡。元代以民万户升为州,称攸州。攸城,南宋时广植梅花,盛行种梅,因而县城古称梅城。冯子振写就梅花诗百首,足见他从小出没于梅林之中。

  出生于南宋的冯子振,应该说深有“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切身体验。宋理宗开庆己未(1259),蒙古兵自云南至广西长驱到潭州(今长沙市),宋帅请和,划江为界。及至宋德祐二年(1276)冯子振20岁时,元兵终于破潭州,湖南州府交降。此时,忽必烈已在燕京(今北京)建都立国5年。冯子振30岁时,元世祖忽必烈遣人遍访江南求贤纳士,才华横溢的冯子振就在被推荐之列。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夏日,冯子振应召入大都,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入元以后,冯子振曾担任承事郎,后又任集贤院待制。元世祖时,他曾写诗颂扬过当时的权臣桑哥,至元二十八年(1291)桑哥因贪赃鬻爵被元世祖处死,有人揭发冯子振阿谀桑哥,元帝说:“词臣何罪!使以誉桑哥为罪,则在廷诸臣谁不誉之,朕亦誉之矣。”他在北京一直住到元德宗大德六年(1302)以后,卒年不详。据他的《赠朱君璧》一诗作于元泰定四年(1327),故知他应卒于公元1327年以后。另有一说,其卒年当在公元1337年以后,孙楷第先生在其《元曲家考略摘抄稿》中认为,据清张金吾撰《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三所载尚从善《本草元命苞》,推定冯子振当逝世于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以后。尚从善《本草元命苞》中有自序、班惟志序、冯子振序。其自序末署“时至顺改元之明年(1331)”,班序末署“至元三年(1337)十二月十六日”。冯序未署年,秩班序后,盖作于是年或稍晚。

  冯子振博洽经史、文思敏捷,下笔往往不能自休。所著《居庸赋》首尾近五千言,传诵一时。扬州《汉寿亭祠碑记》,由苏昌龄起句,冯子振脱草,赵孟頫书写,后世誉为“三绝”。曾一时兴发,写就梅花诗百首,后收入《四库全书》,即著名的《梅花百咏》。他的诗文集久佚无存,今有《海粟诗集》,保存在《元诗选》三集之中。《四库提要》说他“才思奔放,一题衍至百篇,往往能出奇制胜。”

来源:攸县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