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父遗产文言文翻译
昔有一田父,自幼孤寒,而立之年乃有家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躬养子女,赈穷济贫。年八旬而卧床不起,弥留之际呼儿孙于床前,曰:“吾行将就木,无有金银遗尔,唯有两物可为纪念。”遂指木椟,命长儿启之。众人但见一锄一布衣而已,皆愕然。田父曰:“锄者,冀尔等一生勤劳;布衣者,愿若终身俭朴。”言讫而亡。儿孙遂永志其志。、
从前有一个农夫,幼时丧父,生活一直很穷困,直到三十岁才成家。他每天日出田父的时候就去耕作,天黑的时候才回来休息,亲自抚养子女,并且拿出钱财救济那些生活贫穷潦倒的人。农夫八十岁时(得病)躺在床上起不来田父了,临死之前,叫儿子及孙子来到床前,说:“田父我不久将死去,没有金银财宝遗留给田父你们,只有两件东西可以作为纪念。”于是手指一个木盒,叫大儿子去打开它。大家只见到一把锄头,一件布衣罢了,都觉得很惊奇。农夫说:“锄头,是我希望田父你们一生都辛勤劳作;普通的衣服,是我希望你们一生都勤俭朴素。”说完这些话,农夫就死了。儿孙们于是永远谨记他的心愿。
田父的典故
田父的典故1
典出《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译文: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但他不知道这是一块宝玉,便把此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邻居暗中盘算想要拿到宝玉,对农夫说:“这是一块鬼怪石头,如果收藏起来,对你的家庭不吉利,还不如把它再放回原处去。”
那农夫虽然心中疑惑,还是把它带回家中,放在房廊之下。当夜宝玉通明,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惊恐万状,又把发生的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鬼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就可以消除。”于是老农夫就(把宝玉)丢到很远的野外去了。
那邻居没等多久就偷偷去把它偷取回来,用来献给了魏王。魏王让玉工来鉴别,玉工远远一看,朝魏王跪拜,然后站起来说:“我冒昧地恭贺大王得到了这块天下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臣曾经没见过啊。”
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就是拿五座城来换,也就只让看一眼。”魏王立即赏赐给献玉人千斤金子,还封他为上大夫。
田父得玉的寓意,从长远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轻信人言特别是谎言,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田父的典故2
此典出自《尹文子·大道上》。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消。”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译文:
魏国一个农夫在田野里耕地,得到了一块直径一尺的宝玉,但是这个农夫却不知道这是一块玉。他把这事告诉了邻居。这个邻居想暗中得到这块玉,就对他说:“这是怪石,留着对家里不利,不如丢回原处去。”农夫虽然满腹狐疑,但还是把这块玉带回了家中放在堂下的小屋里。当天晚上宝玉通明,照亮了整个房间。农夫全家非常恐惧,又把这事告诉了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异的征兆,赶快以灾祸消除。”农夫于是急忙把这块玉丢到远远的野外。
没多久,这个邻居就偷偷把玉取来献给魏王。魏王招来玉匠鉴别它。玉匠一看到这块玉,马上向魏王再拜行礼,站起来说:“祝贺国王得到了这个东西,这是天下最好的宝贝,我还从未见过。”
王问值多少钱。玉匠说:“这块玉是无价之宝。就是拿五座城作代价,也只能让你一看罢了。”魏王立即赏赐了献玉的人千金,让他终身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邻居为得到宝玉,用谎言骗得宝玉;田父因为无知而错失宝玉。田父得玉的寓意,从长远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轻信人言特别是谎言,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田父的意思
田父田父的解释
[old farmer]
老农 详细解释 老农。 《尹文子·大道上》 田父:“ 魏 田父有耕于野者田父,得寳玉径尺,弗知其玉也。”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王 至 阴陵 , 迷失 道,问一田父。” 唐 王维 《宿郑州》 诗:“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清 刘大櫆 《知上犹县方君传》 :“暇则携一童,杂坐 樵夫 田父间,亲讯疾苦。” 大 蛤蟆 的 别名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田父》 ﹝ 集解 ﹞引 苏颂 曰:“按 《洽闻记》 云,虾蟆大者名曰田父,能食蛇, 蛇行 被逐,殆不能去。”
词语分解
田的解释 田 á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田野 。耕田。 和农业有关的:田家。田园。 古同“畋”,打猎。 古同“佃”,耕作。 姓。 部首 :田; 父的解释 父 ù 爸爸 ,母亲的 丈夫 :父母。父辈。父子。父兄。 对男性 长辈 的称呼:父老(一国或一乡的 长者 ,亦指古代乡里中管理 公共 事物的人)。 伯父 。舅父。 女子母 父 ǔ 老年人:田父。渔父。 同“甫”①。
文言文《项羽之死》中,田父的作用是什么
一当然是田父和项羽有仇;二则是无冤无仇。对于前者,这个田父有亲人很有可能之前是项羽敌对阵营中的一员,比如士兵,这个敌对阵营或者是秦军或者是汉军或者其他,在和项羽的作战中被项羽或项羽的部下所杀,也或者是田父之前的家乡曾被项羽所烧杀抢掠过,因之田父对项羽深恶痛疾,必欲除之而后快,现在遇到这样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于是就欺骗项羽。谁都知道,项羽每到一处几乎不是搞屠杀就是抢劫,临了还不忘放一把火烧个干净。对于后者,那可能就是因为项羽每到一处几乎不是搞屠杀就是抢劫,临了还不忘放一把火烧个干净,这使得项羽在天下人中的名声很差,几乎没有人愿意帮他,更没有人愿意他将来当皇帝统治天下,因为很明显他必将会是一个暴君,而天下人早已苦于秦的暴政了,不想再重蹈覆辙了;而与此同时,刘邦则深得人心,人皆乐于刘邦为天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田父做出了他认为正确的选择,那就是让项羽早点垮掉,而他能做的就是不给项羽指引正确的道路。当然也有可能就是田父本来并不想掺合到这样的事情之中去,或许是项羽或他的部下在问路时态度恶劣,让田父心生反感而决定欺骗他。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或许是田父没有见过多大的世面,被项羽他们给吓坏了,于是在惊慌和害怕中就随意的指了一条路,这条路不幸就是通向沼泽地的,他本意并是不想骗人的。还有另一种原因,那就是原本就没有田父这个人,是司马迁给有意添上的。司马迁这么做可能是想借此说明项羽失去人心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连个不问世事的农夫都不愿帮他,不但不帮相反还害他、欺骗他。这正是司马迁想要说明的意图,那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所以他故意安排了一个原本就不存在的田父来“绐”项羽。总之,这个田父“绐”项羽有极大的可疑之处,到底真相如何现在已经无法求证了,历史就是这样,留给失败者的总是一个谜团连着一个谜团。“即便是没有他们的出现,历史的进程依然会如史书记载的那样发展。”田父的出现与否,还有指路正确与否,这些都改变不了项羽最终失败的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