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最后犯了什么错
乔冠华没有犯错,之所以深陷舆论是有两点原因。一是个人感情作风问题,另一个是耿直的脾气性格。
人感情作风问题
指的便是他与章含之的感情故事。两人都在外交部工作,传出来的风言风语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作为外交部的知名人物,乔冠华个人陷入舆论中心之后,形象也受损不少,外交部也不好再给他太多当众发声的机会。
耿直的脾气性格
乔冠华从年轻的时候脾气就十分耿直,而到了老年还不改变的耿直脾气,也使得他非常容易与他人产生摩擦。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能言善辩的乔冠华,在工作时却时常“犯倔”,久而久之,他在官场上也就多有碰壁的时候了。
或许是人生的逆转太大,令乔冠华内心郁结,身体健康也响起了警报。晚年他被查出身患癌症,与病魔抗争了几年之后,最终在古稀之年离开了人生。他辉煌而坎坷的一生落幕,带着无尽的郁闷与苦楚离去了。
或许是人生的逆转太大,令乔冠华内心郁结,身体健康也响起了警报。晚年他被查出身患癌症,与病魔抗争了几年之后,最终在古稀之年离开了人生。他辉煌而坎坷的一生落幕,带着无尽的郁闷与苦楚离去了。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乔冠华回望自己的一生,或许也是唏嘘不已。昔日在国际会议中,以胜利的大笑令世人熟知的他,晚年却失去了再拼搏一把的机会。并非英雄迟暮无力再战,而是因为他在官场上已经处于不利地位,再难有出席重要场合的机会。
介绍一下乔冠华的生平
乔冠华乔冠华的生平乔冠华:
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出生乔冠华,1939年经廖承志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病逝,享年70岁。
扩展资料:
1972年2月21日,中国外交又迎来乔冠华了尼克松访华这一重大事件。尼克松访华进程中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
乔冠华与基辛格起草联合公报的会谈,是最为艰巨的会谈。毛泽东主席自始至终密切掌握着谈判的整个进程。
1972年2月22日,基乔会谈的第一天,他两人逐句审查公报草案,首先肯定已经达成协议的部分;然后双方各自阐述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1972年2月24日,双方开始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实质性谈判。1972年11月24日下午,乔冠华向周恩来汇报,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后,双方都做了让步,提出了新方案,基乔会谈已取得突破、
这时周恩来进来参加最后定稿的谈判,到第五天凌晨两点,公报文本基本落实。后来,周将文本报请毛泽东和政治局批准。
这就是引起强烈反响意义深远的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3年5月,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1976年10月,以外交部长身份再次访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乔冠华
1983年乔冠华去世,临终前希望与妻子死后合葬,章含之为何拒绝?
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点,在联合国礼宾司司长科尔莱的引导下,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昂首挺胸地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径直走向写有“CHINA”字样的标牌后面。
原来在一个月前,由阿尔巴尼亚、跳起舞的坦桑尼亚代表萨利姆等23个国家,提出乔冠华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的提案。 提案通过之后新中国得以回到了联合国。
可是在1983年乔冠华身患重病,临终之际乔冠华叫来了妻子章含之,忧心忡忡地询问道: “含之,你愿意跟乔冠华我合葬在一起吗乔冠华?” 还未等妻子说话,乔冠华便陷入了沉睡。
最后章含之为了丈夫守了25年的寡,但却未能完成丈夫遗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913年3月28日,乔冠华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县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家庭,虽说父亲是地主,但很是开明,经常会拿出一些钱财接济佃户。
1919年父亲请求他的弟弟乔守清教导孩子,乔守清很快就发现了乔冠华过目不忘的本领,对他很是重视。
虽然乔冠华读书很好,但却是个调皮捣蛋的“小鬼头”。乔冠华的三姐夫经常鱼肉百姓,对他的姐姐也很是不好,他便想要找个机会,整蛊一下自己的姐夫。
有一天早上,乔冠华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腐烂的死蛇,眼见四处无人的乔冠华便将死蛇藏在身后,还跑到姐夫面前假意讨好,正当姐夫哈哈大笑之际,乔冠华直接将蛇捅向姐夫的脸上,姐夫被吓得跳出了椅子,直接摔到地上瑟瑟发抖。
1929年高中毕业的他考入了清华大学的哲学系,成为了同届学生中最年幼的学子,那一年他只有16岁。毕业之后,他只身一人跑到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运动。
可当时的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乔冠华因为与日本的一个政党联系密切,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察觉,最后将其驱逐出境,遣返回国。
1935年乔冠华因为获得资助,取得了留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留学机会,并在此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一年之后,乔冠华便拿到哲学博士的学位。
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乔冠华看出了日军的图谋不轨,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在德国的优越生活,不远万里地返回故土。
1940年5月德国和法国正打的水深火热,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当中,德国被马奇诺防线抵抗的不敢上前,此时的法国境内都有着欢快的气氛, 他们坚信,自己伟大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片欣欣向荣等待着自己。
此言一出,全场瞬间哗然。身旁的学者掩饰着自己的嘲笑,准备在三天之后看乔冠华的笑话。
三天之后,法国真的投降了。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军队直奔巴黎而去,法国政府眼见无力回天只能屈膝投降,而巴黎的上空飘起了德国纳粹的旗帜。
事后,乔冠华为了佐证自己的论点,还专门发表了《法国的崩溃》的文章,其文章言辞犀利,用词精准,居然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当时的乔冠华年仅27岁。
乔冠华知道自己不擅长在前线与敌人厮杀,于是他决定和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的笔杆为枪,打碎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自从他担任《时事晚报》的总编后,他就频繁地发布一些国际热点和支持抗战的文章,并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斯大林的大手笔》《斯大林的大手笔》等受人欢迎的文章。
而他凭借着“乔木”这个笔名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这群粉丝中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一位是他第一任妻子龚澎,另一位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
有一次毛主席和朋友无意中聊起了乔木,只见毛主席突然露出笑容:
1939年乔冠华在廖承志的介绍下正式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后来的三十多年的时光当中与周总理一起共事。
而乔冠华也因此认识到了龚澎,并将她娶为妻子。
1942年秋天,乔冠华只身来到重庆,担任重庆新华日报国际新闻主编,并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挚爱龚澎。
龚澎的父亲是同盟会的建立元老龚镇洲先生,老爷子之前担任过陆军35旅,还因此得到了“铁血将军”的赞誉。而他更是亲自教授爱女龚澎的功课,打造她的爱国理念,主张女儿参加革命。
1936年乔冠华还在德国留学之时,她便悄悄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父亲的身份她没敢告诉他。
但父亲龚镇洲却看出了猫儿腻,他将女儿叫到身前,语重心长地说道:
在遇见乔冠华之前,龚澎便有过一段恋情。 她在1938年遇见了刘文华,并在革命的过程中产生好感,并在彭老总的搭线下走到了一起。
可惜的是刘文华先生意外离世,临走之前他给妻子写下遗书:“我的妻子,我很想你。如果我遇到不测就请你重新嫁人,只要不脱离革命,你就永远对得起我……”
1943年4月,乔冠华因为腹膜炎躺在床上蜷缩着身体翻来覆去,钻心的疼痛让他落泪不止,大声呻吟。
龚澎听到声音后推开大门,眼见他脸色苍白后,龚澎急忙跑到了七星岗,把市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李灏请了过来。
李灏到来后发现乔冠华患上了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必须立马准备手术。他与龚澎赶忙将其抬上担架,送到了市民医院抢救,并让外科主任梁树芳亲自主刀,将乔冠华拯救过来。
周总理闻讯而来,前来看望乔冠华的病情,还专门带上了珍贵的盘尼西林。
周总理看到乔冠华和龚澎之后,觉得两人很是般配,有意撮合之下, 他对龚澎说道:“你可要多去照顾一下乔冠华啊,他最近需要你。”
一来二去之下,乔冠华和龚澎变得逐渐熟悉,他们相互之间也有了爱意,但因为龚澎亡父的缘故,龚澎迟迟不敢说出心声。
但他们的好友冯亦代夫妇早已发现他们暗生情愫,便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甚至请来了周总理亲自说媒。
有一天,乔冠华和龚澎二人来到了周总理的办公室,在忙过事务之后, 周总理突然说道:“你们打算拖到什么时候啊?”
听到此话,龚澎自然懂得周总理的心意,她的小脸瞬间变得通红,害羞之下低下了头颅,像要藏在地缝一般。
此时的乔冠华也很难受,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他只能掏出了衣服里的烟盒,颤颤巍巍地拿起一根香烟,还未等他点火,就注意到周总理的桌子前有着 “请勿吸烟” 的牌子,他只能小心翼翼地将香烟放回自己的口袋。
看到乔冠华的样子如此窘迫,身旁的龚澎也忍不住的笑了起来,她对着周总理说着:“人家‘西方人’不抽烟,这情绪也就低迷了啊。”
听到龚澎对乔冠华的调侃,周总理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笑意,他高兴地说道:“我这里啊,是禁止吸烟的,不过我可不禁止结婚,你们商量一下结婚呗。”
在周总理的撮合之下,两人终于在1943年11月正式结婚,由于当时物资困难,两人并没有举办婚礼,十分平静地走到了一起。
此时一个警卫员从外面走来,随身还拿着一个正方形的红色丝绸放到了他们二人的桌上。收到礼物的乔冠华很是开心,连忙将被子打开想要裁剪。
可当他打开的时候却落泪不止,只见被子上有着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众人的亲笔签名与他们对夫妻二人的美好祝福。
1949年之后新中国建立之后,乔冠华和龚澎夫妇受到了重用,甚至在朝鲜战场上亲自与李克农前往朝鲜谈判,为了我国立下了诸多功勋。
然而他的妻子龚澎在1970年5月之后,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她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每日都要拿着一瓶瓶的药粒艰难度日,而乔冠华因为国家事务无法常伴于他,只能在外出后给她带些礼物。
有一次龚澎正在招待多年好友时,突然倒地不起,不能动弹。 看到妻子出事,乔冠华立马将他送到了医院抢救,最终被诊断为脑动脉血管破裂。
得知消息的周总理立马召集了抢救小组,为龚澎做脑颅手术。然而在脑袋中做手术岂是那么简单,最终龚澎还是因为抢救无效宣布病逝。
1970年9月29日,年仅56岁的龚澎在医院病逝,乔冠华则坐在病床旁边,紧紧握着亡妻的双手,不能释怀。
乔冠华和龚澎相处了二十多年,两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很愉快,而现在妻子病逝,乔冠华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在每天下班后,看着龚澎的照片嚎啕大哭,直到深夜。
就在这时一个小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为此带来了余生的欢乐,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章含之。
章含之的母亲名为谈雪卿,曾经是永安公司康克令钢笔专柜台上的销售员,因其外貌出众被称为康克令西施乔冠华;他的父亲是军阀陈调元之子,他的父母未婚先孕,因为母亲不愿为妾始终没有结婚。
章含之出生之后,他的父亲只愿意支付抚养费,谈雪卿一怒之下想要将章含之送给黄包车车夫抚养。
万幸的是,章士钊出面调解并出手收养了女孩,将她命名为章含之。
1963年12月26日,毛主席邀请章士钊等多名好友参加自己的七十大寿,章士钊将自己的养女章含之带了过去。
吃饭的过程中,毛主席得知章含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教书,毛主席感觉新中国以后还要与欧美国家联系,便对章含之说道:
章含之一听要当毛主席的老师,自己的心就砰砰直跳,她忐忑地回应道:“毛主席,我哪能当您的老师啊?您才是我们大家的老师啊。”
可毛主席并没有放弃,反倒是多次谈及此事。不久之后,章含之便成为了毛主席的英语老师,长达半年时间。
1971年毛主席点名让章含之前往外交部工作,她的顶头上司便是乔冠华,而此时的乔冠华正在 情感 的低谷时期。
1971年10月25日,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的《两阿提案》宣布通过,中国代表团受邀出席。
毛主席命令乔冠华担任代表团团长,带领章含之等人前去出席。
出发之前,乔冠华便在外交部召开了代表团成立会议,商议此行的诸多事宜。但章含之却因处理事务耽搁下来,第一天便迟到了。
章含之刚刚来到会议室,乔冠华正在让大家相互认识一下,介绍自己的名字。
正当章含之站立起来,刚要说话时,乔冠华一脸怒气地质问道: “你就是章含之?章行老的女儿?”
章含之看见乔冠华满脸怒气,十分忐忑地说道:“是……是的。”
这时乔冠华大声说道:“就是你扣下了,行老给我的《柳文指要》!”
原来,章含之的父亲让女儿将自己修改的《柳文指要》转交给乔冠华,但当时的章含之初入外交部,害怕因此招来非议,将书本放到自己的办公室当中。
11月12日,中国代表团来到了美国,由于乔冠华的翻译有重要任务,章含之便成为了乔冠华的翻译。
此时的乔冠华正在与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会谈,但由于章含之是临时调任的,对一些军事基地等方面没有翻译清楚,让会议进程很是缓慢。
由于事情重大,乔冠华当即说道:“你怎么这样都搞不清楚?算了算了,我不要你翻译了,老熊(熊向晖)赶快帮我个忙。”
章含之急忙解释到:“我是被临时调来……”
但乔冠华事务繁忙,不耐烦的说道:“我现在没时间和你解释。”
如此一来,两人的关系陷入了冰点。
此时的章含之也不好受,除了工作中的不顺,她的婚姻也出了问题。章含之的丈夫是北大才子洪军彦,在章含之生下孩子后,洪军彦开始有了外遇。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对她劝解道:“章老师,我要批评你,你太没有出息了!你因为面子,自己不解放自己!你的男人都已经跑了,你为什么不离婚?”
章含之被主席说得痛哭流涕,在被毛主席教育后他便回家与丈夫正式离婚。
生活上没有了负担,章含之在工作上也有了起色。
1972年乔冠华与章含之一同出访了巴基斯坦。在会议结束后章含之将会议记录整理下来,要交给乔冠华。
刚一进门,章含之便看到了乔冠华疲惫的一面,此时的他瘫坐在沙发之上。看见章含之,乔冠华突然说道: “我知道你对我有意见,我很是可怜,请你不要生我的气。”
此话说完,乔冠华深深地吐出一口气,在沙发上沉思起来。
久而久之,章含之越来越明白了乔冠华,并与这个相差22岁的男子结婚。
1983年9月乔冠华在离世前询问妻子: “含之,你愿意与我合葬在一起吗?” 还未等妻子回答,乔冠华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乔冠华离开后,章含之独自生活了25年,在此期间,朋友劝她:“你要不要接受另一份感情?”
章含之回答道:“爱是不可以后悔的,我曾经经历过大海,不可能在小溪中游泳了。”
2008年1月26日,章含之对是否合葬一事留下了遗嘱:
章含之的女儿洪晃很是疑惑,不知道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不愿意与乔叔叔合葬。
一直照顾母亲的护士长回答道:“她到另一个世界中,不想再有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
乔冠华是乔致庸的后代吗?
不是。
1818年出生的乔致庸乔冠华,先后娶乔冠华了六任妻子,由于乔家有不许纳妾的家规,因此,后五任妻子都是续弦。这六个妻子一共为乔致庸生了六个儿子,分别为长子乔岱、二儿子乔景仪、三儿子乔景俨、四儿子乔景侃、五儿子乔景偁和六儿子乔景僖。
不过,由于乔致庸的兄长乔致广英年早逝,后继无人,因此,乔致庸便将长子乔岱、次子乔景仪和四子乔景侃都过继到了长兄的门下,不过乔致庸并没有分家产。
乔冠华传第二任夫人有孩子吗
乔冠华和第二任夫人没有孩子,只有一名继女。
乔冠华一生中有两位妻子,第一任妻子是我国著名外交家龚澎女士。20世纪40年代,乔冠华和龚澎一起在重庆工作时情投意合,结为夫妻。结婚次年,乔冠华与龚澎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取名为乔宗淮。1953年,俩人的二女儿乔松都出生。
1970年,龚澎因病去世。三年后乔冠华和第二任妻子章含之成婚。章含之和前夫有一个女儿,那就是洪晃,自此乔冠华成为了洪晃的继父。
继女洪晃不平凡的人生
洪晃是乔冠华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洪晃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小说写作,长大后就从事了写作行业。1996年洪晃从美国留学回国之后就在一家报社企业担任主编,洪晃开始写作,她的小说有很多人都喜欢,她的才华慢慢地显现出来。
后来的十几年里,她的小说脍炙人口,受到很多人追捧,在这之后,她的事业开始有了起色,后来,洪晃还担任了中国互动传媒的总裁。除此之外,洪晃还有一件事真正地让大家知道她,那就是她和陈凯歌导演的爱情。洪晃和陈凯歌结婚之后,名声大噪,娱乐圈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披露:乔冠华为什么迁葬四处?
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新中国被国际 社会 长期剥夺的联合国席位终于得到恢复和认可,中国成为了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一刻是新中国 历史 上富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时刻。
而这个在议事厅内大笑的人,便是当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第四任部长的乔冠华,在1976年以前的历届联合国大会上,都是乔冠华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身份进行出席。
这位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曾被伟人评价“他的文章足以抵得上几个坦克师”的外交部长,为何逝世之后屡次迁葬,甚至出现了四处墓地?
乔冠华,曾用笔名乔木、于怀,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的东乔村,父亲是当地思想比较先进的工商从业者,乔冠华自幼起就天赋过人,对于古代典籍和现代的各种启蒙文献有种独特的爱好,常常自己在院子里静静阅读。
乔冠华入学后便进入了亭湖中学,在学校里,他曾经多次对当时学校呆板陈旧的教学方法表示不满,对专制的学校还组织学生们以停课三天进行抗议,抗议结束后,学校仍然不改陋习,还强令学生安分守己,而乔冠华作为抗议活动中的领头人则被校方开除处理。
被开除后乔冠华转入了盐城的淮关中学继续学习,当时的淮关中学作为一所教会学校,因其特殊的性质保护了学生们自由、爱国思想的发展。 学校里的学生会主席、学习委员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乔冠华入学后很快也加入了其中。
在淮关中学学习过程中,乔冠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盐城地下党组织的游行活动,反对当时的列强们试图瓜分中国、以及他们的各种文化侵略和中国残留的各种封建迷信。
游行活动很快引起当地部分封建顽固分子的仇视,他们纵火栽赃给学生们,不仅造成死伤多人的局面,还使得在当时情绪极为激动的乔冠华再次被校方除名。
直到一九二八年,乔冠华转入了淮安中学,淮安中学的规模和师资力量十分强大,乔冠华在这里接触到了更多的先进知识。
他曾经因为对 郭沫若 主编的刊物爱不释手,于是登门拜访了郭沫若,两个年龄相差一辈的人似忘年之交般相谈甚欢, “才思如泉涌,见解如奇才”,这是郭沫若当时对他的评价。
后来由于革命潮流的不断推进,乔冠华在淮安中学又开始闹起了学生运动,为了让更多的青年和自己一样得到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乔冠华以无惧一切的姿态与当时学校领导们对峙,结果,乔冠华第三次被开除了。
在这次之后,乔冠华径直去了南京的终南中学,以优异的表现直接跳级进入高三的毕业班进行学习,而当时未满十六岁的乔冠华,在跳级进入毕业班的情况下,用了几个月便轻松学完了高中的所有课程,并于一九二九年同时被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所名校录取。
经过深思熟虑,年仅十六岁的乔冠华毅然选择加入了清华大学。
在进入清华大学后,乔冠华接触到了当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常常独自在图书馆翻找资料进行深入了解,为了能得到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并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他选择了必修课最少的哲学系。
乔冠华曾经多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学生活动,在学校期间他还认识了一名盐城的老乡胡鼎新。 胡鼎新是当时学校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后来还担任过北平市的共青团宣传部长,领导过并北平的很多学生运动。
两人一见如故,因为同样的追求而相聚在一起,“如痴如醉如狂”,这是乔冠华后来形容当时两人交谈时的词语。
他们和很多思想解放的学生们一起组织过学校内部的各种革命运动,曾经赶走了国民党部门派来的两位校长罗加伦和乔万选,这两位校长曾经欲图将清华大学控制为国民党的私人管辖。
在一九三三年,乔冠华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他导师的建议下动身前往了当时还和中国友好往来的日本,在东京大学继续对哲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不断研究着中国近代史,后来由于参加了日本共产党举行的各种政治活动后,他被当时日本的政府方面驱逐出境。
乔冠华回国后应邀重返了清华大学,恰逢当时德国图宾根大学和清华大学互相交换优秀的留学生进行深造,于是在各个知名老教授的推荐下,乔冠华成功踏上了马克思、恩格斯等先哲们的故土——德国,开始全面且系统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
一九三六年,乔冠华取得图宾根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年仅23岁,同年12月,乔冠华等留学生们在德国得到了 西安事变 的消息,他们为之振奋,当即便创办了一部时报刊物,每日更新一期,向德国的留学生们传达国内抗战的各种消息。
一九三七年七月,在日军的蓄谋已久下,震惊中外的 七七事变 被引发,同年八月,日军又大举进攻了上海,扬言数月内即要侵占全中国。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还在德国撰写毕业论文、准备在哲学领域进行深造的乔冠华刚刚得到事变的消息后,决定立刻回国。
于是他把论文交给了一位和他关系较深的教授后,便即刻前往法国的巴黎通过在法的留学生协会坐上渡轮,从海上返回中国,开始全身心的投入抗日战争的工作中。
乔冠华回国历经转折后,便在参谋处出任了上校参谋,在收集敌人军事情报的同时分析国际形势,期间乔冠华在自己主办的一期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气势磅礴且文笔犀利的文章。
后来乔冠华前往被中断联系的海外创办刊物,以钢笔作为武器激发人们的意识和内心,当时他的笔名为乔木。
乔冠华的文章往往言辞极为尖锐且气势恢宏,读后经常使人啧啧称奇为之感叹,中国的第一位伟人曾在当时赞赏乔冠华的文章是“足以抵得上几个坦克师”。
一九四五年,乔冠华和自己的大学同学兼老乡胡鼎新在重庆偶遇,两人相见甚欢的同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他们两个人发表文章的笔名都是“乔木”,很容易让人搞不清楚。
后来在总理的出面下,二人的名称才有了区别,胡鼎新被称为胡乔木,而乔冠华则仍然使用乔木的原名,“你们就是盐城二乔!”总理曾如是说道。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乔冠华奔赴上海参加工作,期间不断出行各种刊物,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被委任为外交部的局长,乔冠华用自己的特长在外交领域不断发展,最终于一九七零年被为任外交部的第四任外交部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乔冠华晚年时不幸罹患癌症,于1983年9月22日上午离开了,享年70岁。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公墓,在乔冠华的遗体被火化之后,他的骨灰盒便放置在了北京八宝山的革命公墓骨灰堂,八宝山骨灰堂内所存放的,都是对新中国革命事业有重大贡献的同志。当时乔冠华的第二任妻子章含之因为过于思念丈夫,将骨灰盒从八宝山取出,之后便一直放在家里与自己陪伴。
在一九八五年,为了能让自己的丈夫魂归故里,离家乡近一点,乔冠华的妻子章含之在清明节时将乔冠华的骨灰盒迁葬在了苏州吴县的华侨公墓,华侨公墓背山面水,安静祥和,和乔冠华生前一贯的风格很是相衬。此处便是乔冠华的第一次迁葬。
后来,位于 上海的福寿园 曾经多次向乔冠华的妻子章含之提出请求,想要在上海福寿园为乔冠华同志建造一座陵墓,让后人可以纪念他。
上海福寿园内有曾在各个领域中做过杰出贡献的已故名人和各种主题性的纪念碑,是一处被誉为“仰 社会 名人,寻文化之根”的革命纪念园地。
年近七旬的章含之为了能让自己的丈夫离自己更近一点,也为了世人能记住这位曾经让联合国成员震惊的老前辈,最终同意了福寿园的请求,将乔冠华的墓地迁葬至上海的福寿园, 章含之请人为乔冠华刻了雕像,想要让世人永远记住这位曾经的外交部长。
而这便是乔冠华第二次迁葬。
在乔冠华逝世后十八年,盐城市的人民终于想起了外交部长曾经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自信笑容,纷纷希望能将乔冠华的墓迁至盐城,在盐城政府的不断请求下,章含之同意了迁葬,于是乔冠华第四个墓地便在江苏省的盐城市建成,这也是乔冠华真正的故乡。这是第三次迁葬。
“天生丽质双飞燕”,在2009的4月,乔冠华和第一任妻子龚澎的儿女们希望能将父亲乔冠华和母亲龚澎合葬在一起, 在取得章含之的同意后,他们就在东山镇修建了一座墓园,墓碑上面刻着的便是这句古诗。
墓葬虽分四处,真心唯存中国,乔冠华一生质朴率真,曾经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第四任部长为新中国在联合国取得一席之地,做出来无比重要的贡献,无论墓葬何处,他都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那爽朗的大笑也永远会被人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