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特点和风俗节日

景颇族的传统节日:

1、目瑙节

“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参舞者少则百多人,多则几千人,从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其间舞者跳累时可自动退场憩息片刻,而后又继续登场舞蹈。

目瑙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瑙”。每逢目脑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脑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

2、撒种节和尝新节

撒种节和 尝新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 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 八月十五日举行。

相传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某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人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沉的爱戴和尊重。

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逝去,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而逝的最大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种节。

3、能仙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 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

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1、景颇族服饰风俗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

2、景颇族新米节食俗

秋天,稻谷成熟了,景颇族农民把割下的第一捆稻谷舂成米,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到家共尝新米饭,欢度新米节。

3、景颇族的建房习俗

景颇族的住房用竹子、茅草建造。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猪、鸡。竹楼以屋脊为界隔成两半,一半是主人家居住和煮饭的地方,靠里面的一端为上方,由长辈住;靠外的一端为下方,由晚辈住。另一半用于招待客人和堆放杂物。

景颇族的生活习俗

1、礼节方面,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颇族老人喜好嚼烟,他们把草烟和适量的熟石灰膏、干芦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脑、防龋固齿的功效,见面时会互递烟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礼貌

2、家庭方面,过去传统的景颇族的家庭,是包括夫妻和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包括父母、夫妻、子女在内的扩展家庭。在家庭内部,父亲是家长,子女皆从父姓,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男性继承。传统上实行幼子继承,由幼子同父母同住并继承老家的房屋,其他儿子成家后便分出老家另立门户。

3、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4、婚恋,景颇族婚姻实行丈人种(景颇语称“木育”,载瓦语称“勐”)与姑爷种(景颇语称“达玛”,载瓦语称“墨”)单向联姻的婚姻形式。两个家庭一旦缔结婚姻,不仅产生“姑爷”(女婿)和“丈人”(岳父)两种个人身份,同时也产生“姑爷种”和“丈人种”两种群体的身份,形成固定的丈人种与姑爷种关系。

5、丧葬,景颇族的丧葬习俗独特。凶死行火葬,幼殇行天葬,正常死亡行土葬。在家中自然死亡视为善死,在外意外死亡、刀枪致死、上吊、投河自杀以及难产死亡均视为凶死。凶死者,尸体不能进寨。善死者亡,家人立即朝天鸣枪报丧,亲朋村邻闻讯带着礼物前来奔丧、帮忙。

扩展资料:

景颇族的董萨文化:

董萨是景颇族社会生活中鬼神对现实生活支配的体现者,景颇族人民认为寨子里没有董萨是过不好日子的。说明在景颇族信仰鬼神威力的情况下,董萨在社会活动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人们信赖他,通过他向鬼神祈福消灾。因此,董萨在寨子里地位比较高,深受人们的尊重。

董萨是景颇族原始宗教的问卜者和祭祀司。同时,在还没有文字的历史时期,董萨就成为民族文化历史传播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保存和宣传者,肩负着对后代传授历史文化的责任。所以,每个村寨都有董萨,只有大小的差别。一般说,当董萨要有一定的条件和天赋。

当董萨的多数是世代(家族)相传,要口齿伶俐,记忆力好,社会生活阅历、学识要广。特别要懂各种鬼神的来源,要会念颂各种鬼神的祭词。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大董萨要有一定的天赋同时要从小学起。

董萨在景颇族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景颇族最早的文化人。按他们各自的水平、历史学识、以及社会经验阅历的不同有大小的区分,也就有不同的等级和分工:

一、斋瓦。为最高一级的董萨,是祭祀活动中最大的祭师,即能在祭祀天神木代举行目瑙时念颂祭词者。

二、大董萨。即祭祀活动中的大祭师,他的级别和地位仅次于斋瓦。

三、祖董萨。即专门为死者送魂念祭词的祭师。按景颇族的丧葬习俗要把死者的灵魂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要求祖董萨所念的路线要往返一致,如果有差错、遗漏等情况的话,祖董萨自己的魂被隔离在野外不能回家,会给自己带来灾难甚至死亡。

景颇族文化及民风民俗-景颇族的风俗简介

所以,董萨中很多人都不愿作祖董萨,但它又是每个地区不能缺少的。因此,丧葬邀请祖董萨要给他较高的报酬。

四、董萨。即一般的祭师。

五、迷退。他的职责是做人和鬼神的中介人,通过他把人的愿望告诉鬼神,鬼神又把对人的要求由他转告人,当迷退者都会巫术。所以,能充当迷退者很少。

六、羌庄。是董萨、斋瓦等的助手。要熟悉各种祭祀程序,主要是管理祭品摆设和分肉等工作,一般都从羌庄逐级升为董萨。

景颇族在还没有文字的历史进程中,历史文化以及本民族迁徙路线等,主要靠一代代董萨用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各种祭祀词以及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资料,为研究景颇族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景颇族信仰得到逐步转变,在各个景颇村寨,党的组织遍地开花,原有的祭祀活动已经成为缅怀先祖、赞美生活、传承民族文化魁宝的重要活动,景颇族原始祭祀活动也成为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璀璨明珠。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景颇族

百度百科-景颇族文化史

景颇族文化及民风民俗

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男子服饰以黑、白色为主,妇女的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传统房屋均为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主食以大米为主,菜肴以辣为主,民歌种类繁多。

景颇族文化及民风民俗

景颇族的舞蹈多为集体舞,包括“纵歌”、“布滚歌”、“龙洞歌”、“整歌”、“金再再”、“向姆赫”等。

景颇族的编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雕刻有简单的圆雕和竹木刻,丧葬习俗独特。

景颇族热情好客,喝酒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互递烟盒以示友好、尊重和礼貌。

景颇族有什么风俗

1、景颇族服饰风俗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

2、景颇族新米节食俗

秋天,稻谷成熟了,景颇族农民把割下的第一捆稻谷舂成米,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到家共尝新米饭,欢度新米节。

3、景颇族的建房习俗

景颇族的住房用竹子、茅草建造。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猪、鸡。竹楼以屋脊为界隔成两半,一半是主人家居住和煮饭的地方,靠里面的一端为上方,由长辈住;靠外的一端为下方,由晚辈住。另一半用于招待客人和堆放杂物。

扩展资料: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参考资料:景颇族_百度百科

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2、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3、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4、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扩展资料

1、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景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