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称呼自己叫什么?
皇帝往往自称“朕、孤、寡人”。
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孤:古代帝王的自称:孤家;孤王。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简介
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朕”是第一人称。自秦统一以后,秦始皇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规定只有他一个人可以称“朕”,自此历代统一皇朝帝皇都自称“朕”。
朝代更迭,诸侯分割时代,诸侯王大多自称“寡人、孤”,尤其是五代十国和三国时期,孙权、刘备、曹操都自称“孤”。“朕”的地位似乎比“孤、寡人”的高,只有统一王朝,称帝了的诸侯王才自称“朕”。
古代皇帝自称有什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古代皇帝自称,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严格来说,除非僭越或者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否则东亚汉文化圈只有一个皇帝——中国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称“朕”。不过朕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往往仅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称"古代皇帝自称我"、“吾”、“孤”等。
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古代皇帝自称;“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例如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掌握朝廷大权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古代皇帝自称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汉献帝是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朕
古代皇帝怎么称呼自己(要全部)
1、“朕”,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不过这一情况比较罕见。
2、“孤”,不是孤单的意思,而是说自己不能得众。东汉末年,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群雄“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喜欢自称“孤”。
3、“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是古代皇帝、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4、“予一人”,对于古代天下,特别是周朝时期君主经常自称,《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古代皇帝自称;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而在秦始皇之后,也有皇帝自称“予一人”。《汉书·文帝纪》:“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
5、“吾”、,古代的皇帝在许多场合、许多情况下并不自称为“朕”,而是和平常百姓一样自称。比如汉武帝即位之初,责问丞相田蚧说:“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在这里,汉武帝刘彻就自称“吾”。
6、“古代皇帝自称我”,对于明清时期的皇帝,比如朱元璋、乾隆等还自称“我”,这和当时人们日常交流的口语相一致。至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则比较不拘一格,喜欢自称“俺”,比如朱棣曾表示“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那意思甚好。”
扩展资料:
我国自古就有个怪现象,那就是谦虚,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谦词较多。尤其说到自己的时候,称自己是鄙人、敝人,自己的家是陋室,自己写的什么是拙作等等。倘若汇总一下,那足可以来本《谦词词典》。我们常说的“称孤道寡”是指皇帝,“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这恰如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常说“本人才疏学浅”一样,是道地的谦逊。
那么谦逊在古时以“孤寡”为口头语,今人似乎颇难理解。王侯称寡人在春秋战国时为最盛,凡王侯公卿均可称“寡人”。那时各国相争,人口众多即是强盛之兆,有德而人心归向,“寡人”是自谦为寡德之人。这就像现在委某人以官衔,其必自谦“本人能力有限”,若口吐狂言说“管这点事闭着眼就干了”,非让你还没等睁开眼就丢了乌纱。
到了汉代,“寡人”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语了。有人曾注意过,韩信为齐王时,对蒯通说:“先生相寡人何?”此外如淮南王黥布、吴王濞这些“叛臣”均自称过寡人,而韩信当时仅仅是领兵的将军,这样的自称也有犯上之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皇帝
人民网-皇帝为什么要“称孤道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