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放鞭炮的来历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最早是为了赶走年兽。《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年兽,又名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过年时,人们很早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年兽。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放鞭炮一般指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间习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吉祥如意。
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可知,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兽,经常趁人不备,袭击人畜。
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不相信什么山魈,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关于春节放鞭炮的来历,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的来历
在民间一直有“开门爆竹”这一说法,在春节到来之际,每家每户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旧迎新,驱赶不好的东西,以前大年三十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爆竹焰火都震地映天,那么你知道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的来历吗?下面是关于春节放鞭炮来历的内容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放鞭炮由来已久,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古时候放鞭炮是为了驱赶名叫“年”的怪兽,这种怪兽每年腊月除夕那一天都会出来吃人和牲畜,最初没人可以制服年兽,人们只能在除夕杀猪宰羊供年兽享用,只要年兽肚子吃饱了,自然不会伤害人畜。
后来有一年除夕那天,人们忘记杀牲畜来敬“年”,年兽要吃人,家家户户只好关门躲避年兽,在年兽发狂时,刚好有一家竹楼失火,竹子被烧得“劈劈啪啪”响,年兽被响声吓跑了,于是每年除夕夜都有延绵不绝的爆竹声,经过时代发展和变迁,放鞭炮就成了春节的一种风俗习惯。
现在春节放鞭炮一般是为了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春节期间的悦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只要大家追溯爆竹的起源,就能够了解到古人燃放爆竹的本意以及爆竹的演变历史。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百节年为首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的来历, 春节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 文化 的影响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的来历,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的来历,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1、过年放鞭炮是一种习俗,是为了庆祝新年。放鞭炮是给春节增加更浓厚的“年味”,图个热闹,也是为了送旧一年,迎接新一年。过年不仅放鞭炮,还会放烟花,都是为了“过年”。
2、在古代,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吓走“年”兽,这种“年”兽十分可怕,专门祸害百姓,伤害百姓的性命。直到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比较害怕鞭炮声,因此家家户户在过年这天放鞭炮来吓唬“年”兽,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习俗。
3、过年时,人们不仅放鞭炮,还会放烟花,漫天的烟花让人看上去心情十分不错。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会点篝火,古代常常称为“垒旺火”,火光通天,也象征着来年兴隆繁盛,大家相聚在一起欢声笑语,是过年最热闹的时候。
4、过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团圆饭,在 除夕 这天,人们早早准备好年夜饭,还会包水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相聚在一起,开始聊一整年的过往。放鞭炮固然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可却是一种不安全的行为。放鞭炮时必须是大人进行,小孩子不能燃放烟花爆竹。
春节的习俗
1.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道路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 对联 ,可以起到驱恶镇邪的作用;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还有一个作用是可以装饰门户,看起来美观。
2. 年画
很多地方,为了祈求一家福寿安康,还保留着贴年画的习俗。据说,在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门神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一般是一个是白脸,一个是黑脸。都是玄弓配剑,威武非凡。
这两位门神是谁呢?民间流传有下面这几种说法:
一说这两位门神是神茶和郁垒,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正月初一,“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一说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和蔚迟恭看门驱鬼。据说,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这时,大将秦琼、尉迟恭两位将军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镇守。第二天夜里宫中果然平安无事,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整夜为其守护实在太辛苦了,于是命画工将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的来历他俩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以驱鬼魅。后来,民间老百姓争相效仿,纷纷宝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
3. 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墙壁上贴上“福”字。贴“福”字寓意“福气”、“福运”。还有的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4. 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古代的时候,人们在正月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爆竹的功能由辟邪躯鬼,转变为营造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而现在,因为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我国很多城市已经禁止放鞭炮。
5. 舞狮子
狮子在人们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子可以驱邪辟鬼。所以,每逢喜庆的节日,都会敲锣打鼓,舞狮助兴。
6. 除夕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
秦汉以后,人们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所以,人们点起蜡烛或是油灯,等候这一刻的到来。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疾病赶跑,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7. 祭神祭祖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的奉上供品,点上香火,虔诚的感谢神明与祖先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它们保佑大家来年的幸福安康。
8. 拜年与压岁钱
拜年的风俗,在汉代就已经除夕,到了唐宋,尤其盛行。
现代中国,拜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漂漂亮亮的衣服,打扮整齐,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互致问候。
在古时,一般在祭神祭祖之后,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向长辈三叩首,长辈接受晚辈拜年之后,把早已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等食品端出来,给晚辈品尝,并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分给晚辈。这就是压岁钱。
压岁钱可以当众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的时候,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9. 饮食
除夕之夜,无论离家多远,有钱没钱,人们总是希望回到家中,吃一顿团圆饭。按照传统,春节的饮食通常由年糕、混沌、饺子、长面、汤圆、鸡、鸭、鹅等等。
10. 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到了唐代的时候,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
可以说,正月十五的 元宵节 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春节的美食
1、饺子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民间食物,距今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在春节或者 其它 节日上都会有它的身影,是春节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年糕
年糕是通过糯米蒸制摔打而成的,口感软糯香甜,最初是用于祭祖或者供给祖先的祭品,之后逐渐成为了一种节日美食,而且有着万事如意年年高的寓意。
3、元霄
元宵在不仅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称呼,而且在我国南北地区也大不相同,各地制作出的元宵都带有当地的特色,因为形状圆润,因此有着团团圆圆的象征及寓意。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相关 文章 :
★ 2022年除夕为什么要放鞭炮
★ 2022除夕夜为什么要放鞭炮
★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是什么
★ 春节为什么会有放鞭炮的习俗
★ 2022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春节
★ 2022春节破五有哪些讲究
★ 为什么过春节有放鞭炮的习俗
★ 2022年春节熬年守岁的寓意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今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其本意是为了驱逐:
✅1、驱逐山臊
阴历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臊”。山臊,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纔可得吉利平安。
✅2、驱逐年兽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
每年农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天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
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
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春节的其他习俗:
✅1、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2、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3、割年肉
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故此称为“年肉”。
在部分地方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窝头与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
因此,腊月二十六炖猪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4、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
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5、给压岁钱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古人借这个习俗来表达来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正月初一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一般情况下,在除夕夜,母亲将用红纸封好的压岁钱放在小孩的枕头底下。放压岁钱时,母亲自会说些祝孩子们平安健康成长之类的话。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以上就是春节放鞭炮的来历和春节其他习俗的分享啦。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