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男儿应当死在边野,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

典故: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

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

皇帝不能忍心62岁的马援再替自己去守卫江山,但是马援还是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

皇帝无奈,只得答应。后来,马援在军中病逝,为祖国奉献自己最后的精力。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扩展资料

1、“马革裹尸”释义:

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2、“马革裹尸”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3、近义词:

以身殉国: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以:用。身:生命。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志》:“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释义:见利不贪,看到美不过分,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只有这一个想法而已。

4、反义词:

临阵脱逃: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

出处: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

释义:按照法律,第一次逃跑的人被重重捆起来打,再逃就杀了;临阵逃脱,第一次就杀了。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故事内容为:

东汉初期,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边境动乱,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谋士孟翼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皱着眉头对他说:“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男儿应该战死在战场上,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

孟翼听了,被马援的豪情所感动,真诚的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六十二岁时,又领兵远征,最终病死于军中,应了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成语马革裹尸,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马革裹尸的成语典故

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马革裹尸相关 典故 内容。

马革裹尸的意思

[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

[反义] 临阵逃脱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马革裹尸的 成语 典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用马革裹尸来 造句

1) 在这个以儒修行的世界,文弱书生以才气驰骋天下;沙场浴血,马革裹尸。

2) 我关木纵横沙场半生,未尝一败!不料竟落到如此田地!也罢,大丈夫生当马革裹尸还,得偿所愿,死得其所啊!

3) 所以成了很多男生的女神,反正那件事确实是个误会,这些男生为了自己的女神,自然是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 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5)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6)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7) 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8) 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9) 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10) 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11) 大丈夫应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岂能庸庸碌碌,寿终正寝?

12) 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13)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14) 身为军人就该为国家效命,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死而无憾。

15) 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16) 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7) 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8) 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9) 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20)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21) 纵然马革裹尸也要仰天长笑,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也要怡然自乐,这是高雅的选择;纵然烦事多多也要潇洒快乐,这是 国庆节 的选择!祝国庆快乐!

22) 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但求马革裹尸,当逃兵这样的事是万般不屑的。

23) 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24) 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25) 在抗战期间,无数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26) 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27) 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28) 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29) 那个什么马革裹尸,高中课文里有讲到的,我语文不行啊,上课就老打瞌睡。

30) 金鳞本非池中物,马革裹尸恩情负。

马革裹尸典故-马革裹尸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3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是谁不期望能够回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妻儿呢,每当这时艾伦就觉得阵阵心痛。

32) 民族精神不仅仅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也不仅仅是金戈铁马,马革裹尸滴中。

33) 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34) 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看了马革裹尸典故的人还看:

1. 用马革裹尸造句

2. 马革裹尸的意思及造句

3. 怎么理解马革裹尸和其造句

4. 关于爱国的励志英文句子

马革裹尸典故_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是一个汉语词语马革裹尸典故,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马革裹尸典故,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那么你知道马革裹尸的 典故 是什么吗?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马革裹尸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马革裹尸典故

马援是东汉名将。马革裹尸典故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解析

[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

[反义] 临阵逃脱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英译] die on the battlefield

马革裹尸 造句

一、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二、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三、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四、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五、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六、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七、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八、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九、我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忍辱偷生。

十、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十一、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十二、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十三、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十四、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十五、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十六、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

马革裹尸 成语 接龙

尸居余气 气忍声吞 吞舟之鱼 鱼生空釜 釜底抽薪 薪尽火传 传为佳话 话中带刺

刺上化下 下马冯妇 妇孺皆知 知羞识廉 廉顽立懦 懦词怪说 说一不二 二八佳人

人我是非 非意相干 干将莫邪 邪不犯正 正正之旗 旗鼓相当 当仁不让 让逸竞劳

劳师袭远 远求骐骥 骥服盐车 车量斗数 数黑论白 白黑颠倒 倒打一瓦 瓦解冰消

消息灵通 通衢广陌 陌路相逢 逢山开路 路柳墙花 花堆锦簇 簇锦团花 花簇锦攒

攒眉苦脸 脸黄肌瘦 瘦羊博士 士死知己 己饥己溺 溺心灭质 质伛影曲 曲学诐行

行若狗彘 彘肩斗酒 酒绿灯红 红衰翠减 减师半德 德浅行薄 薄物细故 故态复还

还淳返朴 朴素无华 华屋山丘 丘山之功 功德圆满 满坐风生 生上起下 下笔千言

言多伤幸 幸灾乐祸 祸福由人 人欢马叫 叫苦不迭 迭矩重规 规天矩地 地上天官

官虎吏狼 狼顾狐疑 疑鬼疑神 神气活现 现钟不打 打人骂狗 狗吠之惊

猜你喜欢:

1. 塞翁失马的经典典故

2.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3. 四字典故大全

4. 传承至今的典故成语38个

5. 马革裹尸的典故介绍

马革裹尸成语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马革裹尸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典源出处

《东观汉记 ·马援》:“ (马) 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后汉书 ·马援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

马援认为好男儿应当效死边疆,为国尽忠,以马皮裹尸归葬,才是本色。而不应死在家里床上。后用此典表示为国战死疆场。

用典形式

【马革】 清·孙旸:“未能马革酬明主,肯为猪肝累故人。”

【裹革】 明 ·皇甫汸:“业既违操觚,勋还期裹革。”清 ·吴伟业:“老臣裹革平生志,往事伤心尚铁衣。”

【包马革】 宋·汪元量:“人谁包马革,子独衣羊裘。”宋 · 陆游:“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

【裹尸入】 南朝梁·何逊:“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裹尸还】 唐·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裹全尸】 清·沈绍姬:“总为人间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

【马革惊心】 清·王士禛:“乌啼溅泪逢寒食,马革惊心裹战场。”

【马革裹尸】 宋·苏轼:“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清 ·邵长蘅:“纵然马革裹尸还,九尺昂藏一男子。”

【甘同马革】 清·蒋士铨:“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裹尸马革】 宋·陆游:“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明 ·张家玉:“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