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7听书笔记: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这种职业高手分享的实战守则,是最适合得到用户的;越是做事的人,越能看出来这些平实的总结里,闪烁着靠不断试错和复盘层垒起来的光彩。
在这本书里,他并没有强调脱口秀的独特性,只是把它归为创作工作的一种。而且,你能感受到,他在有意地用一些“硬核”的表达,帮我们过滤掉对脱口秀这份工作的浪漫想象。甚至,他拒绝把我们这些读者称作“朋友”。
他说:“请各位新老‘同事’ 狠狠记住,这是一份工作。工作的本质是交易,我们在用个人的时间和才能,通过一家公司,与市场交换金钱。就这么简单。”
这里插一句。我数了一下,“这是一份工作”这个表达,在书里一共出现了18次。要知道,这本书,正文加上采访,总共也就五万多字,是一本挺薄的小册子。而在其中超过一半的章节里,你都会看到,李诞在见缝插针地强调,“这是一份工作”。
而在我们接下来的内容中,你也会时不时就听到“这是一份工作”这几个字。因为,理解了这几个字,也就理解了李诞关于脱口秀创作的一些主要的观点。
比如,因为这是一份工作,所以,作为从业者,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你是专业的。
这句话延伸到对待创作的态度上,那就是,既然是专业的,就不要做那些会伤害到你专业能力的事情。
看过《脱口秀大会》的朋友可能记得,李诞在里面作为点评人,很多次表达过,他是不太支持脱口秀演员使用谐音梗的。什么是谐音梗呢?就是比如说,我问你,天上的星星有多重?你说,八克,因为“星巴克”。这就是谐音梗,就是用一些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代替正常表达,制造一种出其不意的笑点。
李诞反对谐音梗,并不是因为它不好笑。有些时候,一些引发全场爆笑的时刻,可能就来自一个谐音梗。李诞反对谐音梗,是因为,他认为这种梗创作起来太简单;如果总是依赖谐音梗来制造笑点,对创作能力的成长是有害的。
跟谐音梗同样道理的,还有抄段子,调侃同行,或者引用网络流行语,等等。李诞反对这些,除了道德原因之外,也是因为,这些段子都不算是真正的“创作”,只是你拿着别人的半成品,粗制滥造出来的,即使好笑,也只能算是“二流段子”。
在他看来,创作者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追求,那就是“取法其上得其中”。如果一个本来有创作能力的人,不去挑战那些一流的段子,只是躺在二流段子舒适区里,最后可能连三流的创作者都成不了。
关于脱口秀这份工作,李诞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因为这是一份工作,所以,别把自己当艺术家,拿了钱就先办事,办了事再说别的。
这句话延伸到对待创作的态度上,就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们经常感觉,创作是灵感驱动的。很多脱口秀演员也这么想,所以他们经常会抱怨说,自己没有灵感,没有洞察,或者找不到情绪点。
对于这类问题,李诞的回答是:创作不能靠雷劈,创作要没事就自己劈自己。所以,他会建议初学者,把《脱口秀大会》用过的所有主题翻出来,一个一个地写;在写的过程中,那些平时被忽视的洞察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那些情绪更是藏不住的。再不行,就多给自己设置截止日期,让截止日期推着自己走。总之,无论如何,先写起来,写不好还写不坏吗?先有了坏的,后面才能有好的。
好,前面我们说的是,李诞对待脱口秀工作的态度。你能体会到,他在谈这件事的时候,是非常严肃的。他会变换着各种长句短句跟你强调:这是一份工作,你要想吃这碗饭,就得摒弃那些不专业的习惯,抑制那些乌托邦式的幻想。如果光看文字,你很难把写出这些话的人,跟人们印象中的那个,上综艺总是乐呵呵的,爱说“人间不值得”的李诞 联系在一起。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作为这样一个“严肃的脱口秀工作者”的李诞,他认为这份工作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直接让我来猜的话,我可能会说是,创意、包袱或者风格。
但是在李诞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诚才是最重要的 。
这好像有点奇怪。我们经常会觉得,脱口秀表演也是表演,既然是表演,就不可能太真诚,你要拿出自己的舞台人格,拿出你认为观众会喜欢的一面;不管是立人设,还是炒cp,都是表演的一部分,不是真正的你,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诞并不是反对这些表演技巧,他只是认为,这些不足以让你成为一名真正受大伙喜爱的脱口秀演员。他说,表演这个艺术门类,根本的原则是让人相信,脱口秀表演就是让观众从相信你开始,慢慢地理解你,爱上你。而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你就需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掩藏痛苦,也不羞于快乐,放心地把自己交给舞台,交给同伴,交给世界。
再说得更具体一点。从书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于一名脱口秀演员来说,真诚其实就意味着,你在台上的时候,演的就是自己——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价值观,还有自己的风格。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先说,自己的故事。贾行家老师,之前采访过德云社的相声演员阎鹤祥,阎鹤祥老师认为,相声和脱口秀是把人类最先天的沟通本能变成了自己的饭碗,它们不像小品、戏剧有剧情包装,而是直接跟台下的观众对话,这样的喜剧穿透力是更强的。
阎鹤祥老师在这里强调的是,相声跟脱口秀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但是李诞在这本书里,重点讲的是相声跟脱口秀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容上。李诞认为,脱口秀是现实主义创作,但相声很多时候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
什么意思呢?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喝雪碧这件小事,相声演员可能会说:“光喝雪碧哪够劲儿啊,您还得兑辣椒油啊,加完辣椒油还得泡面啊……怎么没人喝呢,那天我二大爷就喝了两盆呐……”但脱口秀演员讲这种就不行,真要讲喝雪碧的事,应该这么说:“昨天下午,我跟同事在一块,我喝矿泉水,她喝雪碧,我说你怎么会喝雪碧呢,你放弃生活了吗?”
可能这不算个段子,但确实体现了脱口秀在内容上的特点,那就是,要讲自己的故事。这里说的自己,既是指演员自己,也是指观众心里的“自己”。
这里有他的一段原话,我给你念一下:
“不要认为那些脱离了生活正轨的、足够戏剧化的事才叫趣事,生活里的事才叫趣事;生活本身是足够荒唐的,你不用特意去找那些魔幻的特例去佐证它;再说,讲那些特例,你讲得过德云社吗?人家练了那么多年,专门讲这个,而且他们的观众就是来听这个的。
“而作为脱口秀演员,应该去发现人心共通的一些现实。人脑就那么几种思维方式,就那么几种性格模型,这件事会在你身上发生,说明也会在很多人身上发生。那就把它说明白,说透,说好笑了,就结束了。”
好,说完什么是“自己的故事”,再来说说“自己的价值观”。刚才我们提到,脱口秀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是直接反映眼前生活的,那其中自然就会包含你的价值观,也就是,你认为这样的生活值不值得过。
在李诞看来,在舞台上,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是藏不住的;你想让观众相信你,爱上你,就得把你真实的价值观分享给观众。不要害怕会有人不喜欢你。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呈现自己价值观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去讨好尽可能多的人。
好,前面我们说的是,一名真诚的脱口秀演员,在台上应该能讲出自己的故事,讲出自己的价值观。这些其实都不难。不过,接下来这一条就难了,那就是,讲出自己的风格。
作为观众,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些风格鲜明的脱口秀演员,更容易火起来。但是,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不好找,这也是让很多脱口秀演员感到苦恼的一件事。
李诞认为,风格,其实就是你的人格魅力。他的一位作家朋友曾经跟他说,“写小说,拼到最后是拼人格”。而在他看来,脱口秀演员拼到最后也是拼人格。抛开一切技巧、文本,一个脱口秀演员最终吸引观众的,是你藏都藏不住的人格;而且有的时候,人格魅力可能是来自你的缺点,而不是你的优点。
那么,一个脱口秀演员怎么才能拥有自己的风格呢?李诞说,其实风格就像名利,只是这份工作的一个副产品;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你得不停工作,不停磨砺,不停学习。当你能调动起自己的全部人生,为创作提供养分的时候,你所追求的风格,或许就会自动浮现。因为,你的风格,就是你的人生。
第二部分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在李诞看来,脱口秀是一份工作,一份需要把真诚放在第一位的工作,一份需要调动全部人生来为创作提供养分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具体的脱口秀创作方法。在这部分的解读里,你可能不太会听到脱口秀段子,因为专业演员的段子是不能随便传播的,咱们得尊重版权。
不过,在解读这本书之前,我在知识城邦里做了一个小调查,为的是了解一下,大家想在这本书的解读版里听到什么。在几个选项里面,得票最高的是,想听到脱口秀跟市面上其他内容产品共通的一些创作心法。所以,在接下来的解读中,我会在讲李诞的创作方法的同时,把我们得到内部在用的一些、跟李诞观点相近的内容创作心得,也补充一点进来。算是我作为内容行业的一名从业者,跟你分享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感悟。希望这种碰撞能给你带来超出脱口秀行业之外的,更多的启发。
我们从一个最基本的实操讲起,那就是,请写逐字稿。意思就是,把你将来要在台上说的话,逐字都写下来,背下来。这是李诞对所有那些,需要把写在纸上的内容公开讲出来,或者演出来的人的忠告。
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一段五分钟的表演,落到纸面上是一千字左右,把稿子抠得精细一点还是挺有必要的。那么,如果是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讲话,还有必要逐个字地写出来吗?
答案是,很有必要。
这里我补充一个八卦。在我们得到内部,有一条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原则,那就是,凡上台,必写逐字稿。不管是十几分钟的直播带货、三十分钟的听书秀、一个多小时的启发俱乐部,还是整整4个小时的跨年演讲,统统都不例外。
在这件事上,我们跟李诞的观点是一致的。写逐字稿,不仅是为了建立自信,降低面对观众的紧张感,或者避免自己讲“嗯”“然后”“那个”这些零碎话,更是因为,你在写逐字稿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预演自己的表演。你需要想象着自己站在台上的情境,把你要说的话,要加的动作,要遵循的节奏,都写下来。
李诞在书里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他在看自己公司的脱口秀演员们的逐字稿的时候,发现每个人的稿子长得都不太一样。
比如,脱口秀演员呼兰,他的原稿是没有逗号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分段;稿子拿过来,满眼全是字,糊成一片。但是,这样的逐字稿,恰恰就很符合呼兰在台上的风格。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呼兰在表演的时候,语速很快,话跟话之间不怎么留气口;有人评价他是吸一大口气然后撑五分钟,还有人说,真担心呼兰中间一口气没喘上来,背过去了。所以,呼兰没有逗号的原稿,跟他没有气口的表演,在风格上是完全一致的。
还有一个脱口秀演员,Rock,他的表演风格跟呼兰很不一样,他的表情是淡淡的,节奏是缓慢的,一句话讲完要顿一下,一个包袱出来要停几秒。而他的稿子,也几乎是呼兰的反面:稿子的排版像诗一样,一句话说完,直接切到下一行;短的话,六七个字就可以是一行。这也比较真实地还原了他在台上的情境。
那么,如果是比脱口秀更长的稿子呢?这里,我跟你分享一个方法,是罗胖在给我们做内容培训的时候重点强调过的,那就是,用好标点符号。
比如,如果你的稿子是要当着观众的面去讲,或者是要转化为音频、视频的,那就一定要多用逗号。因为在这些场景里,你讲的所有话最好都是短句、简单句,而不是长句、复句,这样别人听着才舒服、才好消化。而逗号不仅能起到拆解长句的作用,还能作为停顿提示,帮你找到自己的讲话节奏。
还有,你所有的标点和分段,都要尽可能地用得准确。这并不是在强调写作规范性,而是为了让你通过每个标点、分段,就能知道在录音或者直播的时候,在各个地方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节奏。
说回写逐字稿这件事。你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件你经验够了、讲得多了就不用去做了的事。你看,即使是有过这么多舞台经验的李诞、罗胖,还是都会在每次上台之前,老老实实地把逐字稿敲出来,老老实实地去琢磨稿子里的每一个标点。
因为,就像李诞说的,大部分现场表演,追求的只能是高度控制下的失控。这里面,高度控制是第一位的,你的语言、节奏、动作,都要提前经过设计;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当时的气氛,有一些临场发挥。个别的发挥可能会触发很好的现场效果,但支撑你表演的最根本的东西,还是那张你反复预演过的逐字稿。这个原则,在很多涉及公开讲演的场景里,都是适用的。
好,下面再来说说,怎么设计一篇稿子的整体节奏。李诞在书里强调的一个方法是,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大致意思就是,先要通过讲故事、抛问题等方式,让观众在心理上跟你站到一头儿,这样之后再引领,也就是突破观众原有的预期——这个时候包袱就出来了,然后再马上进入下一轮的同步和引领。一篇稿子就是这个过程的多次循环。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很多脱口秀演员的稿子都是遵循这个模式的。比如,就看《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吧,有一位新晋选手鸟鸟,在她的稿子里出现次数比较多的,是当下人们经常提到的“社交恐惧”、“容貌焦虑”等问题;还有,擅长表演的豆豆,全方位还原了自己在10元理发店的经历;老将程璐,在几场表演里把模仿领导讲话的风格贯彻到底……这些都是为了引发观众共鸣,完成同步。
更不用说冠军周奇墨了。他讲的本身就是“观察喜剧”,创作素材都来自日常生活里的观察,这就很容易完成跟观众的同步。不过,人人都熟悉的事儿,演员得找出意想不到的笑点,再细腻地呈现出来,这就是“引领”。
在这里,我还要补充几句。“先同步再引领”,并不是脱口秀创作独有的方法。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李诞从一本讲说服力的书上看到的;教育学当中也有类似的理论,是说在教小孩新知识的时候,要先聊那些他本来就知道的东西,再一点一点地加上新内容。
还有,如果你去分析得到上的内容产品的话,会发现其中很多也是遵循“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这个模式的,因为这个模式能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下面我说几个我们经常用来进行“同步”和“引领”的方法,你听听有没有熟悉的:比如,我们会先给你说个故事,然后突然停下来,问“诶,你发现没有,这里面有个地方很奇怪”,然后讲完奇怪的地方,再给出回答;或者是,先给你抛出一个你可能有亲身体会的困境,比如“在进行跨部门的合作的时候,如果对方部门不配合我,该怎么办”,然后再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还有一个方法,你可能也知道,就是先说清人们对某件事的常见看法是什么,然后左手一挥,告诉你这种观点错了,或者不全面,或者想简单了。这些都是在完成“先同步,再引领”。
那“无限循环”又是什么呢?用罗胖的话说就是“此地不宜久留”。比如,故事里的一个疑点解释完了,马上提出下一个疑点;一个困境解决完了,马上又出现新的困境……这样能让对方不自觉地,一直跟着你走。
我自己以前在面试的时候,也用过这个方法。比如在讲自己组织大型活动的经历的时候,不要光陈述成果,而是要重点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且要一个一个地说。比如,先强调经费不足的问题,然后讲自己是怎么解决的;讲完立刻抛出下一个难题——报名人数不够;等到把人都动员过来了,请来的嘉宾又临时有事不来了……就这样,在讲自己是怎么解决一个个困境的过程中,对方不仅能了解到你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会听得很投入,对你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好,接下来,咱们还是回归到脱口秀这个场景。看一看,在脱口秀里,“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的这条路径,最后是通往哪里的。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应该听说过一个概念,叫“人物弧光”,弧度的弧,光彩的光。说的是,主角从电影开头,经过发展,最后到达结尾,这个过程中,他一定会发生改变、实现一定程度的成长。“人物弧光”之所以在电影中不可或缺,是因为它赋予了一个故事“价值感”。因为,如果你的故事有值得讲述的价值,那它就需要展现出对人的影响——不仅包括角色,也包括观众。
而李诞认为,对于脱口秀来说,也是这样的。脱口秀演员需要用电影主角的标准,来要求身处短作品中的自己。这就意味着,你需要在舞台上当众成长。这里说的成长,可以是你理解了你无知的爸爸,戏弄了你愚笨的老板,或者走出了失恋阴影,等等。也可能是,虽然你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是,你通过这五分钟让观众知道,你最后实现了跟自己的和解——这也是一种成长,这是智慧的成长,这种成长在脱口秀舞台上非常常见。观众看到了你的成长,就会理解你,而且会跟着你一起成长。这就是作品的魅力。
好,到这里我们说了,脱口秀演员登台之前,需要写逐字稿,稿子的节奏设计是“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还有,整篇稿子下来,你要让观众看到你的成长。那么,等到稿子完成了,也预演过了,接下来就是登台了。
有些理论认为,在表演脱口秀的时候,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要去感受现场气氛,跟住气氛。
李诞认为,这种话虽然没错,但是并不具备实操价值,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如果过度关注现场气氛,你在台上很容易不知所措。一旦感觉场子冷了,你可能就会慌,会磕巴,甚至会开始疯狂互动、加旧包袱、讲黄段子,就像溺水的人在扑腾。
那正确的表演姿势是什么呢?李诞在书里反复强调:脱口秀表演的本质,就是还原你写稿时想象的情境。你在写稿的时候,就应该让观众也成为你想象的一部分;等上了台,就按照准备好的演。包袱不响怎么办?还是按你的逐字稿讲完,大大方方地下来。不要刻意加动作去讨好观众,因为这样就算观众笑了,也只是无意义的成功。而如果能够通过一次冷场,分析出自己在创作或表演方面的欠缺,调整自己写稿时的想象,这样即使失败,也是有意义的失败。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一个脱口秀演员,上台操练的目的并不是伺候好某一场的观众,而是要成为更强的脱口秀演员。不是你能讨好的人越多,你的观众就越多;而是你的创作能力越强,专门来看你的观众就越多。在你不断操练自己的过程中,逗笑观众只是副产品,就像名利也是副产品。你每天睡前要问自己的只有一件事:你今天有没有获得了一点昨天没有的东西?这是查理·芒格的建议。李诞发现,他身边很多优秀的人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他还感慨说:其实心灵鸡汤很多说的都是对的,人们管它们叫鸡汤,只是因为很少有人去实践。
结语
好,今天,我们主要聊了李诞对于脱口秀这份工作的看法,还有一些具体的脱口秀创作技巧。在这本书的附录部分,还有李诞针对这本书接受的一些访谈。感兴趣的话,欢迎你点开文稿末尾的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在今天结束之前,我还想跟你聊聊,在这本书里,让我感触比较深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样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李诞说,他看过一个乒乓球国家队的训练视频,当时,教练刘国梁不停地快速发球,队员张继科不停地接球。训练结束后,满头大汗的刘国梁扶着乒乓球台,有点结巴地说,“这个量,就够了。”
李诞说,他时常想起刘国梁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那种平静的神态。他的平静里,藏着巨大的骄傲。这种骄傲是经过日复一日的投入,一点点积淀出来的。而每一个创作者,在抱怨自己灵感枯竭的时候,都应该想起这句话,然后问问自己:你写的量,够了吗?
作为一名听书作者,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很有感触。前段时间,得到听书的负责人李南南,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你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能力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增长的?
很多人会觉得,年纪大了,能力应该自然就提高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除了少数天赋极高的人以外,大多数人,在40岁出头时,会感觉自己碰到了能力的上限。也就是说,你会发现,你好像很难超越曾经的巅峰水平了。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过了40岁就没有进步空间了呢?
并不是。虽然随着年龄增长,你的能力上限不会提高,但是,你的能力下限会一直提高。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巅峰水平是95分,那么四十多岁之后,虽然你可能很难再超过曾经的95分了,但是,你会变得越来越稳。即使发挥再差,也不会低过80分。说白了,你的人生区间,变得更优秀了。这是一种更扎实的优势。
那么,既然能力增长的终极图景,是稳定性的增长,而不是上限的增长,那我们该怎么锻炼自己的能力呢?
其实,就是一句话,不要憋大招,要玩命地训练,要快速地生产,要持续地产出。
李诞在这本书里,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说:想提升能力,没有其他捷径,只有不停地去练——别离开战场,别离开战友,别离开敌人。
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希望,我们都能扎根在人生的战场,通过不断地训练,为自己打磨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生区间。
教资面试逐字稿是什么意思(教案逐字稿是什么意思)
1、教案逐字稿是什么意思。
2、面试逐字稿是什么意思。
3、ppt逐字稿是什么意思。
4、脱口秀逐字稿是什么意思。
1.逐字稿是指先录音,再请专人将录音档逐字打成电子档或逐字书写成文字,即为逐字稿。
2.逐字稿通常应用于学术研究中的访谈、或是需要将演讲内容完整保留时。
3.录音即是将声音信号记录在媒质上的过程。
4.将媒质上记录的信号重放出声音来的过程称为放音。
5.录音和放音两过程合称录放音。
6.常见的有唱片录放音,磁带录放音和光学录放音。
7.就录放音制式而言,有单声道和立体声录放音之分。
8.单声道录放音过程包括传声器拾音、放大、录音,再由单个放大器和扬声器系统重放。
9.双声道立体声录放音是基于人的双耳定位效应和双声源听音效应,由双声道系统完成记录和重放声音的过程。
逐字稿是什么意思
逐字逐字稿是什么意思的解释
[word for word]
一字 挨一字地 那种气人逐字稿是什么意思的、不可 原谅 的逐字记录谈话的 习惯 详细解释 一字一字地。 《魏书·术艺传·江式》 逐字稿是什么意思:“诂训 假借 之谊,佥随文而解;音读 楚 夏 之声,并逐字而注。”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逐字稿是什么意思:“我的译 《 苦闷 的 象征 》 ,也和现在一样,是按板规逐句甚而 至于 逐字译的。”
词语分解
逐的解释 逐 ú 强迫离开:逐客令。放逐。 驱逐 。 依照先后次序,一一挨着:逐步。逐个。 逐渐 。逐年。 逐一 。 追赶:逐鹿(喻争夺 天下 )。角(?)逐(争相取胜)。 追逐 。 笑逐颜开 。 部首 :辶; 字的解释 字 ì 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汉字。 字符 。 字母 。字典。字句。字里行(俷 )间。字斟句酌。 文字的 不同 形式, 书法 的派别:草字。篆字。颜字。柳字。欧字。 赵字 。 书法的作品:字画。字幅。 字的音:字正腔
小学四年级语文怎样试讲,是把45分钟的
小学语文试讲逐字稿(《草原》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播放《草原之歌》乐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三课。(师板书课题《草原》)。你们去过草原吗?谁去过草原?(生举手)请问你第一次去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我去过内蒙古的草原,那里的景色非常优美但是,我感觉还是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宽广,不像民谣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只能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你回答得太棒了,你在课后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希望咱们班的同学也向他学习,把平时读到的好词好句背下来。同学们,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他感受到了草原的宽广,见到的草原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美。让我们跟着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大草原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吧。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同时思考一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画下来,一会儿我请同学来给大家分享。
师:同学们,读完了,哪个字音比较难读,给大家纠正一下你画出了哪个词?
生:第二自然段的“迂回”
师:对,他提醒大家注意“迂回”这个词语,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子仔细听,看他读对了没有?
(出示生字词,学生读。)
生:新鲜、明朗、渲染。
师:读的真准。看来字词已经掌握了。
师:刚刚同学们已经读完了第一遍,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谁来给大家分享。
(学生活动结束)
师: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我画的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老舍先生还想在这里多留片刻,这是为什么呢?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因为草原上的草和景色,还有一些大牛、羊都特别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会儿。
师:是呀,是因为草原上的景色特别美老舍先生才忍不住多留片刻。(板书:景色美)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生:老舍不想离开这里,是因为这里人的热情招待让他感动(板书:人情美),所以想多留一会儿。
师:确实,草原不但景色美,而且人民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一看,在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生:天空、小丘……
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
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
生:还可以换成“多么”。
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
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老舍先生想要高歌一曲,如果此时你也在草原上,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想要躺在草地上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师:你都不忍心去破坏这样的美景了,对吗?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绿的。
生:大面积都是绿的。
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生:第三个同学。
师:是呀,大片大片的绿色让我们近处看到的是绿色,远处也还是绿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么大、这么绿的草原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茫茫”给人一种很空旷的感觉,而草原并不空旷。
师:所以作者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呀,有了小丘、牛羊、骏马的点缀,我们一碧千里的草原并不茫茫。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写得很美的句子。谁再来说一说?
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使人感到十分舒服,一见便生爱慕之心
师:说得多好呀!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是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还有哪里写得美?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觉得这能表现老舍看见的小丘线条很优美,他在欣赏这种美
师:这里确实写得美,里面有一个词“渲染”,“渲染”是什么意思呢?
生:“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师: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用渲染的手法画的一幅画,它用色彩涂抹画面,达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中国画是渲染出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那么老舍笔下就是那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孩子们,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生: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哪个词?
生:翠色欲流让我感觉到心旷神怡
师:翠色欲流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好,还有吗?
生:这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
师:是啊,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了近处是绿的,远处还是绿的,请同学们一起读。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用心来感受这样的句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如果风吹起来的时候,草原上的草地随着风轻轻地动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上的绿色流入云际,流入每个人的心里。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请你读一读。
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让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个句子里,我想象到作者老舍在看到这一望无际、一碧千里的草原的时候,已经被陶醉了。
师:你能想象到当时的画面,想象到了作者的心里,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得感受了草原的美,除了上面我们看到的之外,还有别的景物吗?
生:还有羊群。
师:谁来分享一下,关于羊群,把你觉得写得最美的句子读出来。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他把白羊比作了大白花
师: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还有呢?
生:把草地比作了翠色欲流的绿毯
师:什么样的绿毯
生:无边的绿毯
师: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孩子们,你们再想一想,羊群在草地上还能比作什么?请你把这个比喻句写下来。
师:谁能来读一读你写的句子?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草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师:孩子,这不是比喻句,虽然你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比喻句要有本体和喻体,你再想一想。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翠绿的河水中混着白色的浪花。
师:写得多好啊!想象力十分丰富孩子们,再读读作者的这个句子,看看哪一个字用得最巧妙。
生:文中用的最巧妙的是“绣”
师:她找的很准,为什么“绣”用得巧妙?
生:因为内蒙古草原的景色就像画一样
师:如诗如画,羊群不仅仅是在这里吃草,而是在作者的笔下,就仿佛绣上了一朵朵白色的大花这样的美,美得让人兴奋,美得让人陶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样的景色中,连骏马和大牛都仿佛陶醉了,好像回味着——
生:
师: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吧
(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文字都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可以看着不同的提示背一背这段话
(师生共背第一自然段)
师:这优美的文字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同学们,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从草原的天空写到了天底下的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的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作者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这样才能让文章更有条理老舍先生为了表达他对草原的热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那么,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家乡吗?
生:爱
师:那就请大家也选取家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处,把你对家乡的爱写下来,让老师们感受到你们爱你们的家乡。
师:把你们写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
生:贺兰山非常美,有此起彼伏的山峦,有高高的山上的绿树
生: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银川,白云是那么的白,是那么优美
师:时间来不及了,很遗憾,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完成练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而且也感受到了每位同学也很爱你们的家乡。正是因为草原上的风景美,草原上热情好客的民族还正在等着你们呢!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读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正是因为这样,老舍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面试小学语文(《草原》第一课时)试讲逐字稿,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文言文逐字稿
1. 古文翻译逐字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逐字稿是什么意思,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逐字稿是什么意思,都说这真实逐字稿是什么意思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逐字稿是什么意思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逐字稿是什么意思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都被说服了.。
2. 古代成语故事文言文的30篇带逐字逐句翻译的小篇幅的
5.掩耳盗铃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原文】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译文】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7.高山流水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8.唇亡齿寒【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原文(《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
3. 多言 古文逐字翻译
墨子·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逐字注释:
子禽:墨子的学生。
多言:多说话。
何益:有什么好处?
蛙蝇:青蛙、苍蝇。
日夜恒鸣:白天黑夜叫个不停。
口干舌擗:(叫得)口干舌疲。擗:通“敝”,疲劳的意思。
然而不听: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
今观:现在看。
晨鸡:雄鸡。
时夜而鸣:在黎明按时啼叫。
天下振动: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
唯其:重要的是。
言之时:说话的时机。
全文翻译:
子禽问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虾蟆、青蛙和苍蝇,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4. 《卖油翁》文言文 古文词翻译,要逐字逐词哟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翻译:
陈康肃公尧咨擅长射箭,在那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自我夸耀。他曾经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着他射箭,很久也没有离开。(老翁)看见他射箭十支中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老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高超吗?”卖油的老翁说:“这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老人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的。”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杓子舀取油向下灌注,(油)从钱孔中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沾湿。(卖油的老翁)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
编辑本段注释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有删节。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溢号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代文学家。
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
当:在(处于)……的时候
当世:在当时。
双:匹敌。
亦:也
以:凭借。
自矜(jīn):自夸。矜:夸耀。
尝:曾经。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睨(nì)之: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这里指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
去:离开。
其:他,指代陈尧咨。
发:把箭射出去。
矢(shǐ):箭。
中:正中目标。
但:只,不过。
微:微微。
颔(hàn):点头
之:助词,用于调节音节。
不亦……乎:(难道)不也……吗?
手熟尔:手法娴熟罢了。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忿然:气愤的样子。
知:懂得。
射:射箭的本领。
精:精湛,奥妙。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你
安:怎么。
轻:作动词用,看轻。
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以:凭借、依靠。
酌(zhuò):斟酒,这里指倒油。
知:了解。知道,懂得。
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乃:于是就。
取:拿出。
置:放置,安放。
于:在。
以:用
覆:覆盖。
徐:缓缓地,慢慢地
杓(sháo):舀东西的器具,勺子。
沥(lì)之:向下灌注,沥,下滴。
自:由;从。
入:进入,注入
因:于是。
唯:只,不过。
遣之:让他走。遣:打发。
湿;打湿。
通假字
“汝”和“尔” :你
“唯”和“但”:只,不过。(“但”为古今异义;今:有表转折意思;古:只,不过)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5. 短篇古文(逐字逐句翻译,相关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41;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22.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19.A C(4分,各2分) 20.A B(4分,各2分) 21.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4分,各2分。
有错误酌扣) 22.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3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错酌情扣分) 翻译: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象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
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
一天治得好,用药草才可。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
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
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
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
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
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一个人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
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的例子来作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