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以下是我整理的警惕的反义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语出处和典故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故事介绍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鹏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把孔子留下来。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韦编三绝的故事和典故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孔子韦编三绝,致使编联竹简孔子韦编三绝的皮绳多次脱断孔子韦编三绝;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孔子韦编三绝:“假如让孔子韦编三绝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的意思
1.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3. 示例: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5. 近义词:悬梁刺股 ,三绝韦编 ,牛角挂书
6. 反义词:偶一为之
韦编三绝说的是谁-简短介绍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韦编三绝是一个汉语成语,多用于比喻读书勤奋刻苦。韦编三绝一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讲述了孔子在攻读《易经》勤奋到三次让编联竹简的皮绳脱落的故事,后多用来比喻一个人勤奋到了一定的程度。
韦编三绝说的是
韦编三绝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字面意义为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裂,引申意义为读书勤奋刻苦,现一般取其引申意义,比喻一个人读书勤奋到了一种程度,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近义词还有牛角挂书、悬梁刺股等,反义词有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等。
韦编三绝一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讲述了孔子在攻读《易经》勤奋到三次让编联竹简的皮绳脱落的故事。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致力于攻读《易经》,将编联《易经》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许多次,直到基本了解易经的内容、精神、实质与要点。
韦编三绝讲述的主人公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名求、字仲尼,别名孔子、尼父、孔夫子等,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被誉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 都具有深远影响。
韦编三绝的意思
意思孔子韦编三绝: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韦: 熟牛皮孔子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孔子韦编三绝,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tuàn)、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这是讲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以至于多次将竹简的编绳翻断了。这相当于孔子韦编三绝我们今天说把书翻烂了。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孔子少年时候勤奋好学,17岁便因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阅读《易经》,但因其意义很难懂,他一遍看不懂,就要再三翻阅、反复地学习,一直至弄通为止。
春秋时的书,主要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就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很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
韦编三绝(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
三:指多次。绝: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该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含褒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成语“韦编三绝”即引自于此。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
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孔子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
”韦编三绝“成语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韦编三绝(拼音:wéibiānsānjué)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3]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该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含褒义。
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
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孔子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