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春节有关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有:
1、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春节有哪些习俗啊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春节介绍
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一个节日。它是一个象征着团结、兴旺的节日,也是一个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节日。
二、春节习俗
1、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扫尘: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
2、贴红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3、贴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
4、倒贴福字: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5、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
6、守岁: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
7、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
8、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
9、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
10、逛庙会: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11、中国结: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
春节有哪些习俗?
年俗是指春节过年期间的民间习俗。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春节习俗,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春节习俗了,而且有很多年俗。
过年期间要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
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祁盼来年的好运。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春节在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甚至是一种准宗教意识。
在各种独特的春节仪式中,中国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现;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具特色的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祭祀各种神祉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这些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体现了这一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
那些传承上千年的春节年俗
1,腊八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
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就算开始了。
固有“送信的腊八粥”民谚流传。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佛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汉族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
“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
“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
至今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泡腊八蒜是腊八节里另一项重要内容。
饺子是年夜饭上一道必备的食物,为此
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习俗:贴春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祭祖等。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关于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春节。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春节习俗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春节习俗,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春节习俗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烧炮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爆竹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3、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春节习俗: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4、贴年红(挥春)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春节习俗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5、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6、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7、压岁钱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很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8、拜岁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9、庙会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10、拜年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禧、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也是最具有丰富内涵和历史文化意蕴的一个节日。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早已深深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那么你了解过春节的哪些传统习俗呢?
1、贴春联
春联,也叫对联,这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元素。每到春节,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都必不可少地要贴上春联,寓意辞旧迎新。
当然,早在古代,最初贴春联的方式,并不是现今我们看到的样子。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在那时候,人们在门口贴的不是春联,而是两个长方形桃木板,被称为桃符,其目的是用来驱鬼辟邪。话说,在桃符上写联语,是从五代时的后蜀君主孟昶开始的,到了明朝之后,渐渐地变成了“春联”。
如今,每年腊月,写春联就悄悄地开始了。这时,写得一手好字的才子们,正是大展身手的时候,才子们大手一挥,一气呵成,红纸上的黑字逐渐显现,或凸显得苍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写春联的人既能靠这一手好字挣钱小钱,买春联的人也买得开心。春联,可以说是一场民间的大书法展,每年大年三十,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张贴春联,红色的纸张,将节日的氛围衬托得火火火火,喜气洋洋。
2、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也叫“熬年”,民俗活动里叫守岁火。每到除夕当天夜里,民间家家户户都会通宵亮着灯,据说这样可以让家里变得更加充盈、富足。此外,一些地区还有通宵守夜的习俗。除夕那一天,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相互送祝福,大家围坐在火炉旁,一块闲聊,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睦睦。一块守夜,希望一切邪瘟病疫都将会被赶跑。
除夕守夜,是中国传统春节中最重要的一项年俗活动。除夕当天晚上,家里老老少少都聚在一起,欢度节日,共享齐家欢乐。除夕守岁,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话说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是“辞旧岁”,有珍惜时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有为父母守平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
3、扫房子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4、挂灯笼
春节挂灯笼是一种习俗,是为了“过年”,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可以烘托新年的气氛。一般大年三十那天就已经挂好红灯笼了,并且还会贴春联。这是一种迎新春的习俗,有些地区会在春节的时候挂灯笼,而有的地区在元宵节的时候挂灯笼。
关于春节挂灯笼有这样的传说。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只有姜子牙没有地方可去,而百姓们见他可怜,于是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此外,挂灯笼是为了驱赶“年”兽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十分凶猛,甚至伤害人的性命。后来有人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的东西,于是每年的大年三十,大家都会挂上红灯笼,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5、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礼仪形式。年(元旦、春节)这一民俗节日是从周朝开端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晚辈给长辈拜年的风俗就此开始出现。到唐宋时代,拜年被官方肯定为礼仪之邦重要的民,是春节不可或缺的风景。"过年好""给您拜年了"。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称为正月初一。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关于春节的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