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声”怎么形容?
1、噼里啪啦
【释义】拟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
【例句】过年了,大家伙点上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回响在乡间小院里热闹极了。
2、震耳欲聋
【释义】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例句】除夕的晚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3、响彻云霄
【释义】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例句】过年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云霄。
4、此起彼伏
【释义】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
【例句】庆祝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烟花晚会上,各式各样的烟花,此起彼伏,令我和妈妈看的应接不暇。
5、形容鞭炮声的象声词有:嘣、丝丝、噼里啪啦、轰隆、劈啪。
鞭炮的声音怎么形容
鞭炮的声音可以用劈里啪啦形容。
拼音:pīlǐpālā;解释:象声词,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出处:现代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彩娥说着,就用手摇了摇地畔上的一棵枣树,熟透的红枣子就劈里啪啦在少安周围落了许多。”成语用法:状声词。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
劈里啪啦造句:
1、季母似乎慌了,口齿不清的说起了胡话,一张脸涨的通红,猴屁股烙了印记样,一巴掌接一巴掌狠狠扇在小季开身上,打雷似的“噼里啪啦”。
2、去超市买东西结帐时,前面排的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打扮时髦。买了77元东西,付了100,收银的小姑娘噼里啪啦敲了半天键盘,头也没抬说到:“大姐,有27吗?”中年妇女一把拉住小姑娘的手:“哎呀,大妹子,我都四十了…”刚喝的一口可乐都喷在了收银台上。
3、大年初一清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吵醒。
什么的鞭炮声 用什么词形容鞭炮声
1、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2、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3、穿云透雾的鞭炮声。
4、响彻庭空的鞭炮声。
5、炸雷一般的鞭炮声。
6、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7、响彻云霄的鞭炮声。
8、劈啪啪的鞭炮声 。
9、啪啪啪的鞭炮声。
10、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形容鞭炮声的句子有哪些?
描写鞭炮的句子
1、鞭炮好看极了,五颜六色的鞭炮。绽放在夜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银蛇狂舞,有的像孔雀开屏,还有的像绽放的花朵
2、年饭过后,该放鞭炮了。这家的鞭炮刚燃放完毕,那家的鞭炮就开始乒乒乓乓的响了起来。鞭炮的声响,它所带来的,是新的一年的欢乐,所抹去的,是旧的一年的烦恼。
3、当千家万户的鞭炮声响起的时候,我也拿好鞭炮,把鞭炮挂在一个棍子上。要点火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好紧张呀。当火已经接近鞭炮的捻时,我的手已经哆嗦起来了,眼睛不住地盯着火苗。
4、在夜色中,鞭炮的亮点显得分外明显。这亮点一直在往上溜,我把竿子伸得更长了。啪的一声,鞭炮炸到了竿子和鞭炮连接的地方,鞭炮立即掉了下去。炸了一会儿后,鞭炮灭了。
5、放鞭炮。今年过年,我买了许多鞭炮,除夕夜十二点整时,我点燃了一大串鞭炮,新年的钟声与鞭炮声同时响起,场面十分壮观。闲来无事,还可以与弟弟放些小擦炮。在大人眼中虽无意思,但这些鞭炮声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形容鞭炮声的词语句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句子吧,借助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那什么样的句子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形容鞭炮声的词语句子,欢迎阅读与收藏。
形容鞭炮声的词语:
噼里啪啦,劈啪啪,啪啪啪,此起彼伏,响彻云霄,震耳欲聋
形容鞭炮声声的句子:
1.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烟花发展到“集百巧于一架”的组合焰火,经久不息,蔚为壮观。烟花诗词步入灿烂辉煌。诗词借烟花为载体,表达了炎黄子孙向往新生活的民族精神。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2.明人瞿佑的《烟火戏》:天花无数月中开,五采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轮起疾雷。更漏已深人渐散,闹竿挑得彩灯回。——明代烟花提升到高级烟火戏,演幻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烟花诗词琳琅满目。上乘之作当首推这首诗作。诗作以壮丽的画卷,揭示了烟花在华夏民俗中的核心地位。
3.明人黎淳《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习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诗文讴歌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4.道光皇帝诗曰:爆竹如雷殷,池水若砥平。坚冰太液镜中边,翠辇行时竹爆宣。——清代烟花跃入历史鼎盛期。清廷每年在举行一次盛大而隆重的冰上赛武烟火会。诗文一展中华儿女练武卫国、不甘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5.明代诗人文征明《乙卯除夕诗》:灯前岁酒笑相酬,镜里流光又一周。人世百年原有限,吾生万事总无忧。馀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去日已除来日在,春风检历又从头。
6.宋朝诗人陈与义《除夕两首》: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7.清代钱裴生《和冯玉圃小除夕同夜直韵》:长安爆竹千门响,凭送春风到禁庭。——这些诗词再现了“万人空巷花作秀,喜看银河落人间”的美景。正月初一迎新“开门爆竹”。
8.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苏诗浓墨重彩“逞豪华门前放烟火,赏元宵楼上醉花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展烟花文化“励我奋进,催我自新”的深厚意蕴。
9.清代吴振А堆吉斋丛录》载:乾隆戊寅(1758年)仲冬,南苑大阅,适哈萨克、克鲁特、塔什罕回人等入觐,因于苑中赐宴,令观烟火。
10.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1.《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12.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13.《中国实业》: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醴陵、浏阳。
14.《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15.明朝人写的《鞭春牛》一诗: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诗中可见,明代时期的立春民俗仍沿袭流行“鞭春牛”,各府都由长官亲自主持该仪式,亲策耕牛下田开耕,倡导人们重视春耕生产。仪式盛况可见一斑,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喜庆,还要锣鼓喧天渲染气氛,满城遍插五彩旗帜营造节日情景,立春的重要性、全民参与性毕现无遗。
16.唐诗《早春》中的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17.《武林旧事岁除》中曾有记载: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k连百余不绝。——说的是将许多小型爆仗用药线串在一起,称“爆仗”,引燃后响声不绝。但也称“爆竹”。
18.南北朝的《荆楚发时记》中有记载:说当时在节日或喜庆之日,为了能驱除山鬼,“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
19.元人赵孟的千古名诗《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诗歌再现了烟花的绚丽多姿。
20.隋炀帝《正月十五日放通衢灯夜升南楼》: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写花则情满于花,咏灯则意溢于灯。
21.唐诗人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烟花为煤,抒继往之情,倾开来之意,把华夏儿女革故鼎新、复兴社稷的民族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
22.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马路上已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们赶紧拿了鞭炮,急急忙忙跑到马路上。一眼望去,人山人海,大家都在放鞭炮!我马上从爸爸手中接过一串已经点燃的鞭炮。闭上眼睛把竹竿伸得老远老远,只听“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响过,就闻到一股火药味。忽然“砰”的一声,我睁开眼睛一看,哟,不知是谁放的“高升”落到了我的头上。这下可把我打痛了。不过,虽然头上挨了一下,可我还是非常高兴。这天夜里,睡梦中我还在放鞭炮呢!
鞭炮声音怎么形容
形容鞭炮的声音的词语有噼里啪啦、震耳欲聋、响彻云霄、此起彼伏、噼噼啪啪等。1、噼里啪啦:拟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2、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形容声音很大。3、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形容鞭炮的声音的词语有噼里啪啦、震耳欲聋、响彻云霄、此起彼伏、噼噼啪啪等。
1、噼里啪啦:拟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
2、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形容声音很大。
3、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4、此起彼伏:也说此起彼落、此伏彼起。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地起落。
5、噼噼啪啪:意思是形容物体爆裂、拍打物体的连续声音。
鞭炮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虽然是民俗传说,但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和编炮一直到鞭炮。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