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开国将军

十大将军包括: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中国历史百位将军

1955年9月27日,中央军委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人大将军衔,后被人们称之为“十大大将”。

我国古代的将军,既是高级武官的职位,也用于高级军政官员的称谓,又是军政官员的名誉职衔,甚至作为爵号使用等等。

作为高级军事统帅,“将军”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出现了。

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

见《国语·晋语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

此皆非正式官名。

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置前后左右将军。

秦因之。

汉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

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西汉还有“中将军”,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这些将军都是朝廷重臣,常加朝中官号,参与朝政。

另外有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将屯将军、伏波将军等杂号将军,地位稍低,统兵征伐时临时设置,因事立名,事讫而罢。

魏、晋、南朝、北魏、北齐时期,专职武官将军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及其所领左卫将军、右卫将军、骁骑将军、前军将军、后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等,典掌禁军,各有职司,其余诸号将军名为朝中大臣和地方长官的加官,虽然也领军兵,但不是专职的军事统帅。

其中晋朝有骠骑、车骑、卫将军,有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开府者位从公,不开府者秩二品。

三品将军秩二千石。

见《晋书·职官志》。

晋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多,权位不一。

西魏、北周时期实行府兵制,各级府兵组织的统帅也带将军号,如柱国大将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等。

隋朝十二卫、唐朝十六卫等诸禁卫军都置大将军、将军,分别冠以卫号、军号,统领府兵、禁军。

辽朝北面御帐官、皇族帐官、诸帐官、部族官、属国官、军官中皆置将军,参掌本部军队之政令。

金朝宫中置宿置将军,领亲军,掌宫城及出行禁卫;大宗 *** 下设诸宗室将军,分治宗室事务;金章宗发兵攻宋时曾设置平南诸号将军,军还而罢。

明朝镇守边防的将领挂将军印,如驻守云南的总兵称征南将军,驻守两广的总兵称征蛮将军,驻守辽东的称征虏前将军,驻守宣府的称镇朔将军,驻守甘肃的称平羌将军,驻守宁夏的称征西将军,驻守交趾的是副将军,驻守延绥的称镇西将军等。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

明朝领兵出征的总兵官临时挂将军印,如平贼将军、平胡将军、平虏将军、征夷将军、征虏将军、讨贼将军、前将军、副将军等,事毕纳印。

清朝临时派遣的军事统帅授以靖逆将军、扬威将军等,班师撤回时,军队各归原建制,印信缴还。

作为高级军政官员的将军,在某些朝代设置。

汉朝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除典领军队外,也常参政。

魏晋南北朝时诸州郡长官加将军名号,可开军府,总领辖区内的军事和民政。

清朝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见《通典·职官十·武官上·将军总叙》。

这类将军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皆用满人,分别冠以驻防地名,如江南将军、奉天将军、伊犁将军等。

后建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等行省,将军改为总督、巡抚。

作为名誉职衔,将军名号的使用尤其广泛。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用于诸王、大臣和地方长官的加官荣衔,将军名号繁多,品秩不等,如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等等。

隋朝初期共设翊军、翊师、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内军、镇军、抚军等四十三号自正六品至从九品的散号将军,作为加官。

另外还有员外将军。

至隋炀帝时全部罢止。

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

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唐朝、宋朝时置云麾将军、忠武将军、壮武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定远将军、宁远将军、游击将军等散阶名号将军,自从三品至从五品,用以代表武职官员的品阶,并置有怀化将军、归德将军等,授予内附的少数民族首领。

唐朝府兵制度消亡后,十六卫将军成为武官虚衔。

宋朝将十六卫将军置为环卫官,从四品,无定员,无执掌,以宗室、闲散武官为之,也作为武官赠典。

中国将军-中国将军县排名

金朝、元朝武职散官置有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武节将军、武德将军、武义将军、武略将军,金自正五品至从六品,元自正四品至从五品。

明朝置散阶武官骠骑将军、金吾将军、龙虎将军等,自正二品至从五品。

清朝置建威将军、振威将军、武显将军、武功将军,自正一品至从二品,用以封赠武职。

清朝还把将军作为宗室爵号之一使用。

清朝宗室封爵共分十二等,清制规定第九至十二等分别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此外,太平天国军中职官在指挥以下按炎、水、木、金、土名将军军衔,分正副,如炎正将军、炎副将军、水正将军、水副将军等。

出征时总制以下皆听调遣,初期定员一百人。

定都天京后,又增加从一至十的排序,如炎一正将军、炎一副将军、炎二正将军、炎二副将军等,依次类推。

还设有提船将军、巡守将军(十八员)、恩赏将军、职同将军(无定员)等。

中国的十大将军有哪些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此次军衔等级设置是在中国传统军衔等级体系的基础上,参照了前苏联、朝鲜等国的军衔制而设定的,其中将官设置为四级,即:大将、上将、中将、少将。[1]

1955年8月27日,中央军委授予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10人大将军衔,后被人们称之为“十大大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军军衔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军:

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洪学智、周士第、郭天民、周纯全 、杨至诚。

陈再道、陈奇涵、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刘震、陈锡联、韦国清、陈士榘、陈伯钧、锺期光 、宋时轮、朱良才、董其武、唐亮、叶飞、杨得志、王新亭、黄永胜、李天佑、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赵尔陆。

扩展资料:

上将中国将军的军衔标识

1.“55式”军衔上将肩章

陆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中国将军,金黄色肩章两佩镶红色边饰中国将军,肩章底版上缀有三枚星徽。

海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三枚星徽。

空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空军的蓝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三枚星徽。

此套肩章式样自1955年起用,到1965年废止。

2 .“88式”军衔上将肩章

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时,上将分为一级上将和上将两个级别,一级上将空缺未授。1994年撤销一级上将军衔。

一级上将

陆军一级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红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四颗金色星徽。

海军一级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四颗金色星徽。

空军一级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代表空军的蓝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四颗金色星徽。

上将

陆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红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海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空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代表空军的蓝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此套肩章自1988年起用,至2007年更换07式军服时停止使用。

3 .“95式”武警上将肩章

武警上将警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95式”武警上将肩章自1995年起用,至2007年更换07式军服时停止使用。

4 .“07式”军衔上将肩章

2007年7月3日,全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全军部队将从2007年8月1日起,开始陆续换穿07式军服。

07式军服的军衔肩章在保持原有图案不变的基础上,主要对肩章底色作中国将军了改革。

陆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松枝绿色肩章底版上,缀有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海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深藏青色肩章底版上,缀有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空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深蓝灰色肩章底版上,缀有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武警上将警衔主要标识为,深橄榄绿色肩章底版上,缀有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授衔情况

1955年8月27日,中央军委授予萧克等55人上将军衔,后于1956年、1958年分别补授王建安、李聚奎上将军衔。1965年取消军衔制。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1988年9月14日,授予洪学智等17位高级军官上将军衔。洪学智也是唯一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军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