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原名是什么?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田娣等,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1911 年 6 月 2 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与张爱玲等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萧红幼年丧母,1928 就读于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比较深。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 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因此而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了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2 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了不少进步文人,并参加了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 年,萧红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 年,萧红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这部作品使萧红蜚声文坛。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她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 年,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年仅三十一岁。
在短短八年的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六十万字的文学财富,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海内外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在本套丛书的选编过程中,编者依照通行权威版本进行了认真的审校。由于年代的关系,作者在行文中的很多用法带有汉语由古文向白话文转变的痕迹。例如「底」和「的」的通用,「那」和「哪」的通用等等。为了尊重原著者、保持原作原貌,编者并未对这些表述进行改动,希望以此保留当时的时代痕迹与特色。
萧红的原名是什么?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原名叫什么?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
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
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对于汪恩甲的失踪,一种说法认为他没有足够的钱交房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遭遇了意外。
萧红纪念馆
萧红故居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呼兰镇建设街文化路29号,毗邻萧红故居。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6月11日(萧红诞辰75周年),于2011年6月6号(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层展区面积为1600平方米。
展览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纪念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萧红的原名是什么?
萧红的原名是张廼莹。萧红是她的笔名。
萧红曾用名张秀环萧红的原名是什么,乳名荣华萧红的原名是什么,笔名萧红、悄吟、田娣、玲玲萧红的原名是什么,黑龙江省呼兰县(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人,中华民国的现代女性主义作家,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人物生平:
1933年初,经萧军鼓励,萧红参加《国际协报》征文,从此开始文学创作。4月18日,萧红写成长篇散文《弃儿》,在5月6日至5月17日《大同报》文艺副刊《大同俱乐部》连载。此后陆续写出小说《腿上的绷带》、《看风筝》等等。
1933年10月3日,萧红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引起满洲文坛关注。
1935年,假托“容光书局”自费印行,出版《生死场》,并署名“萧红”。萧红由此蜚声文坛,取得萧红的原名是什么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