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冰在哪个海

中国南海可燃冰2010年12月15日,中国科考人员在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

,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矿层平均有效厚度约20米,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获得可燃冰的三个站位的饱和度最高值分别为25.5%、46%和43%,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可燃冰地区中饱和度最高的地方。

 可燃冰,又名天然气水合物,被称为能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

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首选。它是甲烷和水在海底高压低温下形成的白色固体燃料,可以被直接点燃。 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160—180立方米的天然气,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中国南海可燃冰明年有望开钻取样 可供中国用130年 最近,在中国科协与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说资源话南海”活动上,专家揭秘,中国南海可燃冰明年有望开钻取样。

201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可燃冰的专项研究,海洋6号对发现海域进行精确测量。明年2013年将再次开钻,获得新的样品,探明储量。抄于百度。

然冰是什么?

自然界中的水 具有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状态。常温常压的液态的天然冰是什么我们称之为水天然冰是什么,气态的水叫水蒸气天然冰是什么,固态的水称为冰Ⅰ-h(即天然冰)。h代表六角形,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其熔化热[1] 是3.35×10^5J/kg。在每平方米146吨的重压下,冰Ⅰ-h转换为冰Ⅱ,3400吨转换为冰Ⅶ,压力的原因,温度高达150~200℃,温度达到-165℃时,就形成了冰Ⅺ。不利身体健康,不可过多食用。

由于水分子间有氢键缔合这样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根据近代X射线的研究,证明了冰具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这个四面体是通过氢键形成的,是一个敞开式的松弛结构,因为五个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体的体积占完,在冰中氢键把这些四面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通过氢键形成的定向有序排列,空间利用率较小,约占34%、因此冰的密度较小,约为摄氏4度是液态水的9/10。

冰融化时拆散了大量的氢键,使整体化为四面体集团和零星的较小的“水分子集团”(即由氢键缔合形成的一些缔合分子),故液态水已经不象冰那样完全是有序排列了,而是有一定程度的无序排列,即水分子间的距离不象冰中那样固定,H2O分子可以由一个四面体的微晶进入另一微晶中去。这样分子间的空隙减少,密度相对冰就增大了。

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四面体集团不断被破坏,分子无序排列增多,使密度增大。但同时,分子间的热运动也增加了分子间的距离,使密度又减小。这两个矛盾的因素在4℃时达到平衡,因此,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过了4℃后,分子的热运动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的因素,就占优势了,水的密度又开始减小。

天然冰是什么

建筑的表面是由天然冰石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混合而成的光滑材质,就像一个雕刻大师在雕琢石头时,让它本身的纹理表现得更深刻更美丽。

冰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冰呈白色,那是什么原因

天然冰是什么-天然冰是怎么形成的

冰是无色且透明的,并不会变成白色。

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分子之间主要靠氢键作用,晶格结构一般为六方体,但因应不同压力可以有其他晶格结构。密度比水小。

在常压环境下,冰的熔点为0℃。0℃水冻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大约1/9(水体积最小时为4℃)。据观测,封闭条件下水冻结时,体积增加所产生的压强可达2500大气压。

扩展资料

自然结成冰的称之为天然冰,通常以人工制冷方法制成的冰,称为人造冰或机制冰或工业冰,其中人造冰种类也很多,常用的冰包括工业冰、食用冰、干冰。

冰的融解热为331.6~335.7kJ/kg,通常取335 kJ/kg。冰的比重与其温度、冰形成时的环境压力、冰中有否空气泡和水的纯度有关,水结成冰后,密度减少,体积增大。

一般在使用上,冰的温度从0℃到-20℃时,其平均比热容取2.1kJ/kg·K,而水的比热容为4.2kJ/kg·K,仅为水的一半,冰的热导率与其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成冰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在高降雪量、温度也较高的海洋性气候区,以暖型成冰用为主,其特点是:以融化-再冻结过程占优势,有融水参加,成冰速度快。

在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冷型成冰作用占优势,以压实作用为主,成冰速度慢。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及一些高山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10%左右,共达1600多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

天然冰与人工冰冻冰的区别?

两者区别不大,都是由水在低温环境下结成的冰块。天然并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低温由水变成冰,人工冰是由于人工降温使水在低温环境中生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