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玉液酒是什么梗?

宫廷玉液酒是中国人的暗语梗。

近日,一位自称是“中国北方人”的网友在某平台对最近“帝吧再出征”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表示对于如今年轻人的做法并不赞同。但随后,却被网友一语揭穿他的“真面容”。

据悉,当时这位“中国北方人”发表完言论后,有网友问到:“宫廷玉液酒?”,不知这位“北方人”是否被问懵了,最后回答道:“不懂你说的啥,我岁数比较大”。就这样,如此机智的网友瞬间揭穿了他“中国北方人”的身份。

宫廷玉液酒出处

“宫廷玉液酒”出现在小品《打工奇遇》里,经典台词有“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啊?听我给你吹。一杯你开胃,(我喊了一声美)二杯你肾不亏,,三杯五杯进了肚,保证你的小脸啊,是白里透着红啊,红里透着黑”、“这是啥群英荟萃,分明就是萝卜开会”、“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等等。

《打工奇遇》是在199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CCTV1首播的歌舞小品,由赵丽蓉、巩汉林、金珠主演。

小品主要讲了一位清洁工到一家酒楼应聘的故事。故事里的太后酒楼高价售卖劣质酒品来换取高额利润,并且要招聘一位扮演慈禧太后的老太太来做跑堂。赵丽蓉饰演的老太太误以为酒楼招聘保洁来应聘,并且被选上。

经过一番解释老太太明白了酒楼是要招一个扮演慈禧的酒托,然后接受了酒楼经理要求的扮相,并且开始学习报菜价。

在发现了这家酒楼谎报菜价,以次充好以后,老太太冷嘲热讽了一通经理,并且将其举报给了物价局,最后给经历留下了“货真价实”四个字潇洒而去。

宫廷玉液酒暗号是什么?

宫廷玉液酒暗号是180一杯。

1996年春晚小品《打工奇遇》

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去看《打工奇遇》,依旧笑点密集,内涵深刻,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包装了“宫廷”两个字的“兑水二锅头”,就可以哄抬到“180一杯”,这种夸张的售价与使用价值的差异,现在看来,简直就是超前视角的预言。

“宫廷”的包装,和我们现在的“古法制作”、“小罐茶”、“限量版”……是不是如出一辙、殊途同归。比如前段时间标榜了“古法呛面”、卖21元的1个的馒头,可不就是赵丽蓉老师在小品里的困惑:“哎呀那咋沾了宫廷俩字都涨价了”。

以前的小品不仅仅语言有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所抖的笑点,不是跟着流行语言走,而是有创新性、带动性的。老百姓对这个节目是很期待的,笑得前仰后合之余,还有一些思考和引戒。

像看完了《打工奇遇》,过了多少年,还有人说一句“宫廷玉液酒”,旁边人忍不住接“180一杯”……

宫廷玉液酒小品台词是什么?

宫廷玉液酒小品台词:

赵丽蓉: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巩汉林:这酒怎么样?

赵丽蓉:听我给你吹。

巩汉林:吹,吹。

宫廷玉液酒什么梗的简单介绍

赵丽蓉:瞧我这张嘴,一杯你开胃。

巩汉林:我喊了一声美。

赵丽蓉:二杯你肾不亏。

巩汉林:哈哈,还是美!

赵丽蓉:三杯五杯下了肚,保证你的小脸呀,白里透着红啊,红里透着黑,黑不溜秋,绿了叭叽,蓝哇哇的,紫不溜湫的,粉嘟噜的透着那么美。

巩汉林:它为什么这么美?

赵丽蓉:其实就是那个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

巩汉林:你看这道菜,群英荟萃,要您老八十一点都不贵,快来看一看,亲口尝一尝,吃到嘴里特别的脆,如果你不相信你尝一块脆不脆。

赵丽蓉:我吃了一块嚼在嘴里,确实它有点脆。

巩汉林:为什么它这么脆?我现在问问你。

赵丽蓉:它就是一盘大萝卜。

宫廷玉液酒的网络梗

宫廷玉液酒旧梗是赵丽蓉老师的小品《打工奇遇》的经典台词,新梗是有个废青来微博装“我是中国北方人”,写了篇“思考”文章。

有人回复,问你一个问题,你要是能回答出来我就喊你老师。然后他答不上来宫廷玉液酒,说我年纪大不懂这些,就暴露身份了。

宫廷玉液酒什么梗?

;     01

      这个梗出自1996年春晚小品《打工奇遇》,原句为“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因有一位自称“中国北方人”的微博用户就“帝吧再出征”一事发表所谓“理性”观点,但却不知道宫廷玉液酒的梗,网友纷纷群嘲这位“上了年纪的北方人”使得该梗爆红。

      “宫廷玉液酒”的下一句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人都能立刻回答:“一百八一杯”。这句台词出自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的春晚代表作《打工奇遇》。

      然而,却有一位所谓“中国北方人”在这句话上栽了。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自称“中国北方人”的家伙在微博上夸夸其谈,发表所谓“理性”观点。网友@吐吐吐吐土司加火腿提出一个问题,表示对方如果能答上来,就认他做老师,问题很简单:“宫廷玉液酒?”

      尴尬的是,这个“中国北方人”却根本答不上来,还以自己“年龄比较大”为由搪塞。

      这下是真的露馅了,倘若是“00后”,不知道《打工奇遇》还有可能,若是有一定年纪的人,不知道的可能性就太低了。网友们纷纷对这个所谓的“中国北方人”开启了群嘲。

      于是,“境外特殊人士冒充北方人失败”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很快上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