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是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译文:唐玄宗派的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身后扬起滚滚黄尘.一曲霓裳飘到“千峰”之上,等到“舞破中原”时才归于平静下来.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意思
①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意思,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意思,名为集灵台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意思,以祀神也。”
②首句写从长安回望骊山,山如锦绣拥簇。骊山有东绣岭、西绣岭。
③千门:夸张之语,言所有山门依次大开,以供送荔枝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意思的马飞驰无阻。
④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考研英语分级词汇记忆宝典 !”《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词意虽美而失事实。”《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镜头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意思?“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长安回望绣成堆和山顶千门次第开是什么意思?
(长安回望绣成堆,)从长安回望骊山,如锦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山顶上,重重宫门正一道道地打开。(一骑红尘妃子笑,)快马扬尘飞奔而至,妃子破颜一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没人知道,这是千里传送荔枝来。 把整个四句都翻译出来,希望能帮到你哦~~(☆_☆)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的赏析是什么?
赏析: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诗的前两句是说,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期间,宛如团团锦绣。“锈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秀岭、西秀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义双关。接着,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的打开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的后两句是说,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第三句写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驰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直至最后,才含蓄委婉地揭示了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原委。
杜牧这首诗不明说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的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封建皇帝为讨宠妃欢心不惜劳民伤财,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穷奢极欲、权力不受制约的最高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
唐代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其一》原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这组诗作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诗词典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里的妃子就是杨贵妃,杨贵妃很爱吃岭南的荔枝,曾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美名。
对于杨贵妃宠爱有加的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对杨贵妃的要求总是尽量满足,杨贵妃想吃新鲜的荔枝,但神都长安离岭南千里,最快的快马驿官也要三天才能达到,因此杨贵妃所吃到的荔枝都是不那么新鲜的。
由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自然会尽力满足她的偏好。吃荔枝,而且要吃新鲜荔枝。刚采摘的荔枝为了保持新鲜,只有靠驿卒快马传递。整条官道上,气氛肃杀的怕人。每隔五里,十里都有驿站和望台,驿卒和公人们紧张的等待着,有人伸头探看着远方,有人给马匹反复检查着鞍具。
突然,道路尽头传来越来越响亮的马蹄声,驿马来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意思!驿站里每个人的毛发都几乎直立起来,他们攥紧了拳头吞着口水,像迎接皇亲国戚一般紧张。驿马紧急停驻扬起的飞尘还没有落下,公人们快速的行动了。
早已准备停当的马匹被牵出来,吃饱喝足的一位公人扎紧腰带,他接过了包裹严实的竹筒,在旁的驿卒麻利帮他系在后背。带子还没有完全绑紧,驿长已经在心急火燎的呵斥催促。公人赶忙抓紧缰绳急跨上马,扬鞭飞驰而去。
骏马继续奔驰在蜿蜒的山路上,那管他路旁坑谷里摔死的人马交错重叠。连山里一字不识的百姓都知道,那就是妃子想吃的荔枝啊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意思!经过千难万险到达长安时,荔枝依旧清枝绿叶,果实仿佛刚从树上采摘一般。
当驿官背负着荔枝到来的时候,长安的城门依次打开,所有的守卫都得为贵妃吃荔枝这件事服务。
由此可见,晚唐统治者如此荒淫无道,爱美人不爱江山,更谈不上爱社谡百姓了,昏聩到这种地步,所以天下豪杰揭竿并起了,安史之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历史上有很多学者把安史之乱归结为唐玄宗荒淫无道造成的,更有甚者直指安史之乱祸水是杨贵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和“山顶千门次第开”是什么意思?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华清宫诗中流传最广的《过华清宫绝句》。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误国,杜甫以来的不少诗人已作过充分反映。此诗也表现了这一主题,却选取了新鲜角度,收到了独特效果。
其中“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描写的地方就是规模宏大的唐华清宫。华清宫,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经过唐王朝100多年间不断地更新扩建,到唐玄宗李隆基当政时期,大兴土木,极尽奢华,华清宫的建设发展达到了它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依山势而筑、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宫周筑罗城,并修有登山的夹道和通往长安的复道,将华清宫与长安的大明宫、兴庆宫联为一体,真正展现出“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的壮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