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地图

宋朝的地图如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宋、蛮元、刚明、奴清几个词来形容各朝各代,其中“富”就说明了宋朝的经济繁荣。宋朝的工商业极其发达,GDP可以占全世界的60%左右,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可以做到这种盛况。

据统计,宋朝的财政收入最高达到16000万贯,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也曾高达10000万贯,就从铸币数来说,宋神宗时期每年铸币数量远超盛唐数十倍,这是经济的高度繁荣带来的效益。

扩展资料:

宋朝的科技成果,造船业高居世界第一,宋朝拥有当时世界最庞大的商船队,商船频繁到日本、印度、东南亚、阿拉伯东非等地进行商贸活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武器的大规模使用、还有在指南车、风力、土木工程以及金属冶炼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大家,例如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等一批著名词人,花鸟画、人物山水画等画派也相继活跃。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称赞宋朝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朝

宋代的详细中国地图

【北宋地图】

北宋宋代地图的统治区域:

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

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

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

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

【南宋地图】

南宋的统治区域:

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

北界因金人入侵而不断南移,最终移至淮河为界。

西部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秦岭以南为界。

扩展资料

宋朝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国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同时方便区别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故称“赵宋”。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

建国之初,赵匡胤为宋代地图了防止他人效仿自已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归于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同时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采取调将指挥制。

然而,这一举措却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后就武备积弱,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契丹、西夏用兵屡遭挫败。

北宋末年(公元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史称“南宋”。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领土落入元军手中。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参考资料:

宋代地图-宋代地图全图

历史追学网-北宋地图

历史追学网-南宋地图

两晋至宋,中国地图绘制的规范化应该从何说起?

中国古代制图原则的规范化始于西晋的裴秀,至唐宋时期,随着制图技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超出前代的地图与制图理论开始出现,这标志着我国制图水平开始迈向全新的阶段。

一、中国制图史的大家——裴秀

在我国制图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地图学家是西晋的裴秀。裴秀是河东郡闻喜(今山西运城)人,曹魏时期裴秀就在宫中担任要职,西晋时官至司空,后来裴秀开始专心于地图绘制。

《晋书·裴秀传》载:“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藏于秘府。”文献有明确记载,裴秀曾制作了《禹贡地域图》,经过上奏而“藏于秘府”,而这种地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部《禹贡地域图》也已经不复存在了。

裴秀

虽然《禹贡地域图》已经遗失,但它却是目前我国文献所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而其中最珍贵的是裴秀在序言中(序言被保留在《晋书·裴秀传》与《艺文类聚》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基本原则,这就是中国古地图史上著名的“制图六体”。制图六体为道里、准望、高下、方邪、迂直等,是传统绘制地图的六个基本原则,翻译成今天的地图术语就是比例尺、高程、距离、方位与地形坡度的起伏等,这六项制度原则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中国传统地图的绘制,也为中国传统地图制图理论奠定了基础。

裴秀的故里——山西闻喜县(笔者所摄)

裴秀所制作的地图,也属于帛图的一种,其样式与马王堆帛图相近,尽管裴秀将地图交到了宫廷禁地得以保存,但正是因为地图藏于这种无法让更多人看到的禁地之中,所以很难留存于世,而原图以外也没有详细的说明与记述。关于裴秀的制图理论与实践,我们只能从零星的文献记载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马王堆帛书舆图局部

裴秀的地图理论影响了后世很大一批地理学家与地图学家,他也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一位为后人所推崇的制图家。在裴秀以前的历史上虽然也出现了像马王堆、放马滩等地图,但是缺少关于它们来历的记载与资料,更不知它们为谁所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裴秀是我国地图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名家。

二、《元和郡县图志》与贾耽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近三百年之久分裂割据的局面,迎来了新一轮的稳定与发展,这为后期地图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时代环境,从唐开始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唐代的全国地方总志《元和郡县图志》,作者李吉甫在制作此书时,曾每写一郡,就为其作图一张,图的绘制量可想一般,也能想象出当时唐代的制图水平。但《元和郡县图志》却因年久而致此书地图散失。虽然李吉甫无法使他所编制的地图流传于世,但我们今天依然可以通过书中的文字想象到当时绘图水平的高超技艺。

《元和郡县图志》书影

唐代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地图学家应属贾耽,贾耽不但善于撰写地理志,并且善于绘制地图。他曾在自己的著作《陇右山南图》的表文中提到了裴秀的制图六体,并且在其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贾耽影响最大的应属《海内华夷图》,他用了整整17年才完成了此图的绘制,成图时他已年近五旬。《海内华夷图》中曾提出了比例一寸折百里,并在地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注记不同的地名,这两种制图方法称为“计里画方”与“古今朱墨”,这是在裴秀制图六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图的绘制提出新了要求。

《海内华夷图》是唐代的全国性巨幅地图,虽然后来也因战乱而散失,但却影响了宋代地图的绘制。

贾耽像

三、《禹迹图》与《华夷图》

到了宋代,地图的制作相较于唐更加多样化,且应用范围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最能代表宋代制图水平的就是《禹迹图》与《华夷图》,据两幅图上的碑记记载,两图成图于阜昌七年(1136年),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两幅图从制图原则上沿用了裴秀和贾耽的制图原则,《华夷图》的底本则是贾耽所做的《海内华夷图》。由于两图为碑刻地图,经历了近9个世纪的风雨后,还是可以从这两幅图的拓片中了解到地图的内容。

《华夷图》

《华夷图》所包括的地理范围很广,图中虽未采用计里画方的原则,但却表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图中将宋代全国的河流、山川、道路,以及各个州所在的地理位置都表现了出来。

而《禹迹图》则采用了从贾耽所继承的计里画方的制图原则,每方折地百里,其中横方有71,竖方73,总共5110方,这种制图也大大提高了地图绘制的精度。《禹迹图》中“禹迹”二字代指“大禹的足迹”,此图显然受到了《尚书·禹贡》的影响。它包括《禹贡》中所记述的九州、河流与山川的名字,其中还与当地的地理进行了古今对照。根据学者所推,《禹迹图》的作者极有可能是宋代大学者沈括。

《禹迹图》的拓片

文史君说

中国的地图制作从两晋开始就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裴秀的“制图六体”到贾耽的“计里画方”的制图原则,都为中国古代地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两人所留下的地图真迹已不复存在,但是其地图绘制的理论却为宋代所继承,使得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宋代的地图窥见宋以前中国古地图的样貌。

宋代有哪些仍保存至今的著名地图?

华夷图是反映当时中外关系的图。此图是据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缩简刻于石碑之上,现保存于西安碑林,长、宽各342尺。刻于刘豫阜昌七年(1136)。右下方有“岐学上石”字样,当是为教学需要而刻。并有“其四方蕃夷之地,唐魏公图所载,凡数百余国,今取其著闻者载之,又参考传记以叙其盛衰本末”。这就说明刻石原据底图。且黄河入海的路经,也从庆历八年(1048)改道之前的线路。只是改动了“契丹”,即大辽国,其姓耶律氏。唐代强盛,对外通好进贡的国家较多,而入宋以后,“以不通名贡而无事于中国今略而不载。”邻国之中有“沃沮”、“新罗”、“百济”、“高丽平壤”。左下角注西南,说:“欢州、日南,即越棠、林邑之地……宋自开宝以来,交趾修贡,请内附,皆受封爵。”(见西安碑林《华夷图》)左上角注“自建隆以来,通于国者于阗、高昌、龟兹、大食、天竺。”国内部分反映了山脉、河流、湖泊、长城等地物,以及各府、州等名称。所反映的自然地理地物和城市的地理位置与实际情况大体相符。只是海岸轮廓与今图比较,变形较大。河、江的源头也不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