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

简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翻译基础理论之一,那么,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是怎样的?

[论文关键词] 功能理论 文学翻译 适用度

[论文摘 要] 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内容与特点,分别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本规约、忠诚理论和语义及交际翻译策略的体现,提出了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适用度的观点。

1、引言

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起源于功能语言理论,受到弗斯(j.firth)和韩礼德 (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语言学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际能力论学说的影响。当前,从功能角度研究翻译,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类(张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国学者为主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语用学为基础的语篇分析学角度入手,用较固定的框架研究语篇功能;后者则是以德国学者为主,从赖斯(k.reiss)的文本类型学、弗米尔(h.vermeer)的目的论和诺德(c.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入手,强调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功能及依据不同语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学文本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深邃的历史和浩瀚的社会现实,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学翻译则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则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功能派适用于文学翻译。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从功能派角度比较了《红楼梦》中咏蟹诗的两译本;文军、高晓鹰(2003)运用功能理论来阐释了文学翻译批评理念;吴南松(2003)、王小凤(2004)分别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吕凤仪、何庆机(2009)则从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论和功能文本类型学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论不适合于文学翻译。本文尝试从文学翻译实例出发,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探讨其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

2、理论源流与特点

2.1 功能翻译理论内容与要点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指以“侧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视角,研究翻译的各种理论(nord,2001)。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弗美尔、赖斯和曼特瑞(j. manttari)为代表,分别提出了目的论、文本功能类型学和翻译行为理论;第二阶段核心人物为诺德,提出了功能翻译类型学和忠诚原则。第二阶段中霍恩比(m. hornby)、霍尼(h. honig)、库斯摩尔(p. kussmaul)和阿曼(m. ammann)等也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

2.2 文学翻译内容与主要特点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类型。各类型文学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体特征。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译文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韵律感等,给人以启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说、散文、诗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人产生敬仰、喜爱、感动或憎恨、讨厌之情,从而突出意义,产生意境。诗歌的意境产生有多种因素----讲究节奏、韵脚,讲究用词、句式,要有形象。翻译诗歌时要反映出这些特点,要求译文高度真实,否则便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文学文本是“创造性作品”,属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发送者地位显著,传递信息的形式特别,语言具有美学特点。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审美的特点,文本侧重形式,译文的目的在于表现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munday 2001)。

3、功能理论与文学翻译例析

3.1 文本类型学与文学翻译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翻译基础理论之一。按其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可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赖斯认为文学文本属表情型,应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表现出了对时光消失的感叹和无奈,字里行间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本文选用王美伊 教授(译a)与张梦井教授(译b)的译文进行分析,试图说明文本规约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例1. 标题:“匆匆”

译a:the transient days

译b: days gone by

“transient” 内涵为“暂短的,转瞬即逝的” 而“go by” 为“逝去,过去”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感到无奈,作标题使用,透出一股文学语言的美感。译a中“transient” 与文中主题意义相符,表达出对短暂的无奈;而译b 中的“go by”体现出的是“时间在逝去”,还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体现出作者想表达的“短暂,快”。从译文对比看,由于对原文词义的把握差异,译b的措辞未能表现出表情型文本“审美”的语言特点,所表达的情感不如译a;从翻译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实原作者”,语义产生了偏差。下文再举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译a: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译b: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译a中“wear away”表达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种形象化的翻译,吻合原文中的“渐渐”二字;而译b的“numbered”表示“时日无多”,用于此有点牵强,作者写此文时年仅二三十岁,用“时日无多”来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渐渐”一词的意味。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从文本规约考虑应注重其语言的感染力与艺术性,从词义上再现原作情感,体现出其“审美的”语言特点。

3.2 功能加忠诚与文学翻译

功能加忠诚理论的核心为“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张美芳2005)。“翻译纲要”指翻译委托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译纲要含有译文的预期功能、读者、传播媒介、出版时间和地点等。原文分析为译者提供决定依据: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与译文功能相关,3)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翻译问题主要为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方面的问题,处理时应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译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始终是考虑的焦点(诺德2001)。

3.3 翻译策略与文学翻译

纽马克(p. newmark)是英国翻译界元老,其特别钟情于德国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提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也是根据语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的目的在于解读原作者的思想过程,强调译文的信息型,交际翻译旨在解读原作者的意图,注重译文的效果性。在文学翻译中时常面临“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这样的两难,从功能角度入手,考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则可避免生硬的“两分法”。

4、结语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应用翻译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也能够解释文学翻译中出现特定问题。不可否认,文学翻译具有复杂性,其翻译策略具有多重考虑,功能理论的规定性研究方法和分类有时难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释复杂的文学翻译现象,但功能理论的出现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条途径,其对文学翻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适用度。

参考文献:

[1]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庆机.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07(4):16-20.

[4]吕凤仪,何庆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适用性的学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3):471-474.

[5]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 王美伊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

简析翻译目的论述评(2)

简析翻译目的论述评

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这就是说,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即产生一个能达到预期功能的译文就是其最重要的目的。而且弗米尔所阐述的“目的”有三种解释的,译者的目的(比如为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其结构直译的办法)。这里的“目的”主要指交际目的,指翻译发起人把任务交给译者,译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出发与发起者协商,以得出最后双方都满意的目的。诺德则认为译者无权参与翻译目的的决定。弗米尔还认为原文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当忠实原则失效时,翻译过程的标准是“充分性”,即译文只要达到其预期的文化交际功能即可,译文与原文相差多远是不必考虑的。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连贯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译文读者文化背景下的语内连贯,换句话说就是译文必须能让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能够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忠实法则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语际连贯。在他对基本法则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忠实法则排在最后一位。这是目的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第三阶段的研究主要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的研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着重研究翻译行为过程,把翻译看作是实现特定目的复杂活动,强调参与者(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和译文接受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这是目的论发展的新阶段。诺德还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法则,即译文除了所需的材料必须与原文提供的材料相容之外,译文的功能也必须与原文意图相容。

而现阶段,人们对目的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许多人以“功能目的论”为研究的主要方向,或干脆把目的论放在功能翻译理论里讨论。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我们发现大部分对目的论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如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或译者如何使文本达到翻译目的,或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研究。

在实践领域中,目的论已经被用于解释一些翻译现象、用于指导操作性文本的翻译,尤其是广告翻译,商标翻译,旅游翻译等。关于目的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则分歧较大。按目的论的要求,只要译文达到委托人所希望的预期目的,那么译文就是成功的。那么晚清的小说的代表林纾和严复的翻译无疑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拿严复为例,虽然他的翻译有大段的删改,有时甚至加入他个人的言论,可是他当时处在一个额旧交接、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帝国主义弱肉强食,他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介绍西方先进思想以唤醒民意,呼吁国民奋发图强,抵抗外来侵略。实践证明,严复的翻译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他的译大受欢迎,一版再版。从这个角度来说,目的论是适用于解释晚清小说的翻译现象的。同样,目的论也为一个译本有多个层次的译本提供理论基础。如同一本小说,根据不同的目的可翻译成明白易懂的儿童读物,也可以翻译成跟原著艺术价值一样的成人读物,也可以根据舞台剧的特点把它改编为舞台剧。可是反对者认为,如果只按照目的要求来翻译小说,那就会导致原著的文化特色或原有的特殊表达形式的丧失。关于这点,弗米尔是这样反驳的,“翻译的目的可以是模仿源文本的句法或文本结构,因而可以产生出在句法或结构上对等于源文本的目标文本。在文学翻译中。追求对原文的忠实也是一种目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目的oH(谭载喜2004,256)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目的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但是译者在此要负更大的责任。

那么,目的论是否还能用于指导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呢,目的论对法律、政论和外交文献等的翻译是否适用呢,到目前为止,笔者只找到一篇文章对目的论与外事翻译进行分析。其实,法律、政论和外交文献属于特殊文本。对于这些特殊文本,原语文本就是译文的绝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不能因为任何翻译发起人的目的不同或读者要求不同而发生改变的。可换个角度来看,既然是翻译发起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那么这些特殊文本的发起人在要求译者的时候也应该会考虑到这些文本的特殊性,而要求译文绝对忠实原文。同样,译者也应该有着一定的常识,对这些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本应该还它以真实面目,而不能有任何内容上的攥改。笔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运用目的论来分析不同的翻译现象,为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完善添砖加瓦。

二、目的论的评价

(一)目的论的优点。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界的重要理论突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目的论以“翻译目的”为出发点对翻译过程本身进行研究。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带有特定目的人类行为活动,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开拓了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一般层面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目的决定方式和方法,并注重文本文化交际功能的实现,这就赋予译者较大的灵活性。这为一些操作性文本的翻译,如广告翻译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如在广告中鼓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译者可以根据广告的特点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把它译为“Don’t miss the boat”,既生动又形象。而不必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别。

第二,目的论提出原文只是一个信息的提供者,客户、委托人、译者、译文对翻译过程有影响,使翻译研究摆脱单纯进行文本本身研究的局限。

第三,目的论的另一大突破是,它把译文放在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也就是说,“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到另一中语言的文本形式转换,而是为另一文化的受众创造出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的生产行动。只有译文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是能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译文的交际功能才能实现。这也是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的一个标志。总的来说,目的论是在前人的理论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它的优点得到了许多翻译界同行的认可,也被广泛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二)目的论的局限性。首先,赖斯和弗米尔在他们合著的书名《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所有文本都适用的翻译理论”。俗话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其次,目的论有“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这虽然赋予译者很大的灵活性,可是却可能导致译文与原文相差甚远,损害了原语文本的权威性,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的争议最大。因为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是通过它本身所塑造的形象、故事情节,更是以其表达手法的独特来突显它的艺术价值的。如果只考虑发起人的目的和读者及其文化语境的因素而抛开原文,则必定会损害原文的艺术价值,那结果肯定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再次,目的论把原文的地位放在最次要位置是它的致命弱点。毕竟,原文也是评判译文的主要标准之一。

目的论的提出是西方翻译界一重大突破。它被介绍到中国后,也为中国的翻译界注入了一股清流。目的论为一些翻译现象,如广告翻译、晚清小说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如文学翻译、旅游翻译、外事翻译、电影对白的翻译等,这证明了目的论的旺盛生命力。可是,目的论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它该在接受批评的同时不断的完善自身。我们对目的论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相信它是小而全的万能翻译理论。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它,把它精华的地方应用到实践中,又要在实践中发现其不足而对其补充发展。这样,翻译理论界才能呈现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局面。

;

有什么好看的太空题材电影推荐吗

因弗米尔酒店排名推荐的简单介绍

链接:

提取码: i6m6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太空救援》(俄文:Салют-7)是由克里姆·斯彭科执导,弗拉季米尔·弗多维琴科夫、巴维尔·捷列连科领衔主演的电影,于2017年9月21日在美国奇幻电影节首映,2018年1月1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根据1985年前苏联礼炮7号空间站救援事件改编。讲述了礼炮7号空间站因意外与地球失去联系,宇航员费奥多罗夫和工程师阿约金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空间站的故事。  

【翻译风格】我的翻译作品遵循了什么样的理念

首先想对客户说的是因弗米尔酒店排名推荐, 您需要什么风格的翻译,我们可以提前说好 ,比如文字活泼通俗,或者严肃正经,您更倾向哪种,我就向哪个方向努力。这也是我的服务理念之一。

如果没有任何限制,纯看我自己发挥,那我就来写写最近的翻译理念,说不定你跟我是同道中人呢哈哈哈哈~

就拿我发表在此平台的第一篇作品展示作为例子吧,那是一篇某IT公司发布在自己官网的产品介绍,介绍的是微软Teams这款产品,我就来举例说说为什么我决定这样翻译~~~

我之前看过一个文学翻译界颇有建树的人写的翻译理念,中国人,可时间长了我已经记不住他的名字了,倒还记得他的观念,因为他的观念曾影响了我一段时间。

他认为,翻译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原文语句,他不太赞同意译,能贴合原文就先按原文来,不要加太多个人的想法,不要直接按自己的话来说,毕竟自己是翻译,而不是作家。他这样做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尊重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

比如原文风格很严肃,而我们翻译出来却用的是很口语化的词,表达的确实是同一个意思,但是风格不一样了,语气不一样了,完全是二度创作了,这就是对原文作者的不忠诚,不尊重。

这个观念的确影响过我,自从接受了他的理念,我在翻译的时候就会尽量字字句句遵照原文,尽量不做改变,最大程度尊重作者。 可这样一来,我给自己惹了很多麻烦。

若要仔细说都有什么麻烦,我大概要好好解释一下德语和汉语思路上的不同,这会牵扯到两国的文化背景,两国人民的思想特点什么的。就算我愿意说上三天三夜,估计你也没心思听……

哈哈,总之呢,德语很精准,很具体,有时候若字字句句翻译出来,从中文习惯的角度来看, 有时候会觉得啰嗦, 不如做些删减,只去 照顾核心思想 。但这样做不就不再忠实于原作了吗因弗米尔酒店排名推荐?于是我陷入了矛盾之中……

直到偶然读到一篇论文,之后就豁然开朗了。

上论文之前,我意识到此时此刻我应该先挑明一个态度,那就是, 翻译,这件事不存在客观,只有各种各样的主观, 就看你倾向哪种理念了。

我解释一下。从单词层面上来说,也许是存在客观的。比如die Tasse,杯子。咱先不讨论这个德语词指的是长什么样的杯子,不讨论材质、用途、价格,它就是杯子,很客观。不管这个词放在学术论文里,还是日常口语中,还是网上商店的产品关键词里,只要上下文没什么特殊情景,那它就是个杯子,搁谁那翻译出来也是杯子,甭管大家翻译出什么样的杯子来,实质是个杯子,这就算客观了。

上升到句子层面就不一样了。同一个句子,大家翻译出来可能都不一样,大家都想表达同一个意思,但翻译出来就是语序不一样,风格不一样,语气不一样。这就是各种各样的主观, 没有对错,只有喜欢不喜欢,合适不合适 。

这件事明确了,我就可以放心地把论文搬上来了。下面这段论文,就是我最近比较倾向的一种理念。

“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理论家赖斯和费米尔发现传统翻译理论局限性,大胆摆脱等效理论束缚,提出 以目的为首要准则的“目的论” ,认为翻译行为并不只是语际转换,而是 译者目的的实现 。

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作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出于教学目的,她提出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理论。按照其观点, 文本类型 理论可帮助译者 确定特定翻译目的 所需的合适对等程度,形成功能主义理论雏形。

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束缚,提出功能派奠基理论——“目的论”。在弗米尔的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 受众 。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译文的期待 以及交际需求。每种翻译都指向一定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 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 而生产的语篇”。

在费米尔“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曼塔里提出翻译行为理论,特别强调对行为参与者的分析,在其翻译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为实现某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总称为“翻译行为”。功能主义翻译观可以总结为因弗米尔酒店排名推荐: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 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目的决定手段”, 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 。

目的论提出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及忠实性法则。费米尔认为,“目的法则”应该是最高法则,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绝不是字符之间的简单替换,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是一种文化交流。”对于中西翻译史上一直存在的归化、异化、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之争等,“目的论”都给出很好的解释,即取决于翻译目的, 凡是能达到译文目的的一切手段,都可拿来为我所用 ,无论传统的直译、意译,还是今年兴起的译创等方法。”

选段摘自《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研究综述》,论文作者葛婉君。

读完这段文字,我心里好受多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的确为我最近的翻译工作带来很多好处。我上面之所以解释客观和主观,就是为了在此时说,即使我引用了一大段论文,也并不意味这此论文中的观点是客观正确的, 这不是法律条文,不需要人人遵守 。只能说是 我个人主观上倾向这个观点 。以后我肯定还会接触到更多的不同的观念,但当下,在客户不设限的情况下,我会以上面这段论文中的观点作为我翻译时的最主要的理念!

但话说回来,之前那位崇尚忠实,尊重原作的翻译者的观点,也并非不好,因为我们要 考虑到 文章类型 。他是专门翻译文学的,在文学作品中,人家的观点是值得被重视的。文学作品,除了文字本身,背后的情感也很重要,如果翻译者任性地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去翻译,也许意思没变,但原作者的心血就被翻译者的一意孤行给掩埋了。这时候确实要尽量尊重作者的语言风格,尊重作者的感情。

而我们现在翻译的文字,比如产品说明、公司简介,并没有文学作品中那些复杂的、深刻的甚至纠葛的感情。埋藏在这样比较中性的文字里的最主要的感情,无非是竭尽所能地 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意味着要 突出产品或公司的优点 , 有时需要带点煽动性 ,有时甚至需要带上 同类型其他品牌产品的缺点 ,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说服人们:快来联系我们,来买我们的产品吧!

想通了这一点,上面论文中提到的“目的论”就更有用了。不管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做了些许删减、增添,还是使用了同义词,或将句子意译成了我们的俗语,这一切手段或许没有忠实地逐字逐句翻译,但却 有效地达到了我们的销售推广目的 。而对原文的这些小改变也并非就是不尊重作者,而是对于这样的文字, 达到目的比忠实原作更重要 !若我们只是字字句句翻译原作,以致翻译出来的作品根本无法引起消费者的兴趣,那就南辕北辙啦!

其实上面的论文中也提到了, 先确定文本类型,以此得知此文本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确定翻译策略(比如忠实原作或目的之上),最后就按定下的这个基调去翻译,让这个风格贯穿整篇文章的始终。

接下来举几个栗子~~~

下面这两段都来自我发布的第一个作品展示~嘿嘿

Microsoft Teams ist eine Alternative zu Slack oder Mattermost. Bei allen drei Lösungen handelt es sich um sogenannte Collaboration Tools , die Ihre Mitarbeiter dabei unterstützen, einfacher zu kommunizieren und zeitgleich an Dokumenten zu arbeiten oder diese zu teilen. 微软Teams是Slack或Mattermost的替代工具。 这三款协作工具 皆可帮助您的员工在轻松沟通的同时还可编辑或共享文档。

黑体字部分算是删减比较多的地方。遵循原文去翻译那就是:所有这三种解决方案都可以作为所谓的协作工具,它们都可以……我最终为什么没这么翻译呢?因为这句话, 更重要的部分在后面 ,不管这三款工具是不是被称作协作工具,它们的主要功能都写在后面了。名称和功能相比,那肯定功能更重要啊,我看产品介绍肯定更想看看产品功能,只要功能是我想要的,叫什么名字好像不是那么重要吧。既然如此,我又何必浪费口舌去介绍名字,我们就 有话直说,一针见血 !哈哈哈哈~于是长长的半句话被我缩成几个字了^_^

并没有改变意思,而且简洁明了,何乐而不为?

当然,我要再次说明,这 纯是我的主观倾向 ,我认为这种方式是有利于介绍产品的。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 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耐心读完长篇大论的产品介绍,就想最快了解产品,看到重点,那我们就直达重点,长话短说!

这是我的考虑和建议,但若客户依然要求我不可这样删减,我还是会客户至上,毕竟是金主爸爸嘛,合作愉快更重要~

说是这么说,实在是因为有时候固执己见带来的后果,臣妾负不了责啊啊啊啊~~~~

Mit einem professionellen Plan erhöhen Sie diese, aber auch ihre Kosten. Ebenso ergeht es Ihnen mit weiteren Tools zur Produktivität, die Sie eventuell in Slack einbinden müssen.专业版可以提高存储量,但同时也增加了花销。您可能需要在Slack中捆绑其他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 但这又增加了成本 。

“但这又增加了成本”这句话基本上是我主动加上去了,若非要在德语原文中找到对应部分,那就只能是Ebenso了。这就是我对“目的论”的理解: 第一段话中,长长的半句话被我缩成几个字,而这一段话中,一个德语单词被我扩展成了半句话。 都是为了 达到目的 啊=_=

这一段的目的在于突出Slack的缺点,不然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非要买你的微软Teams呢?为什么我不能用Slack呢?那好,既然要“贬低”人家,那就做得再决绝一点好了(Slack不要打我,大家都是为了混碗饭吃TnT)

于是我采取的方式就是, 一共两句话,我写了两次增加成本 。如此 强调 这一点,这回大家都记住了,买Slack不划算哈哈哈哈

我太坏了,我估计是要永久呆在Slack的黑名单里了……

写得够长了,我自己也算是理清了思路,希望翻译越来越得心应手,嗨森嗨森,撒花撒花,比心心~~~

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因弗米尔酒店排名推荐,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因弗米尔酒店排名推荐,将语言功能因弗米尔酒店排名推荐,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因弗米尔酒店排名推荐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因弗米尔酒店排名推荐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影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