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习俗的起源有怎样的传说?
舞龙又叫龙舞、玩龙、龙灯、龙灯会、耍龙、玩龙灯、盘龙灯、闹龙灯等。从目前所有的资料看,龙的起源远远早于龙舞的出现,也就是说,人们认为人类的求雨仪式是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而龙的形象一直和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关于舞龙的起源,有这么几个传说。说是在很久以前,浙江的苕溪岸边有个荷花村,村前有一个荷花池,池塘里长满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绿的荷叶铺满水面,无数朵出水荷花,袅袅婷婷,鲜艳无比。
在荷花池边,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青年夫妇,男的叫百叶,女的叫荷花,夫妻俩男耕女织,相敬相爱。这一年,荷花怀了孕,过了10个月,孩子却没有生下来。又过了一年,还是没有生下来,直到第999天,才生下了一个男孩。
百叶见孩子生得端正健壮,心里好生喜欢。但是再仔细一瞧,不禁大为惊愕,只见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长着细细的鳞片,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数一数,竟然共有999片。
旁边的接生婆细细一端详这个孩子,不禁大吃一惊,嚷道:“哎呀,了不得,荷花这是生了个龙神啊!”很快,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人人都前来道贺。
这个消息很快就惊动了村里横行霸道的老族长,他的身边有一个丑孙子。这祖孙俩一听说百叶家里生下龙种,于是立刻手持钢刀要来
砍杀。
乡亲们得到了消息,马上开始商量对策,最后想出一个办法说,将孩子放在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门前的荷花池中。
这时,老族长和他的孙子带人冲进门来,孩子已经不见了。老族长见找不到龙种,于是便抓住百叶,逼他把孩子交出来。孙子见荷花长得美丽,心生一计,举起钢刀就杀死了百叶,把荷花抢到了家里。
老族长心想:龙种没有了爹娘,即使活着,也必定会饿死。再说荷花会生龙种,将来龙种要是生在我自己家里,这天下岂不就是他家的了。
荷花被抢到老族长家里后,非常想念丈夫和孩子,心里十分悲痛。老族长逼着荷花去淘米,荷花拖着淘箩走到池边,轻轻地搅动池水。忽然,一阵凉风吹来,在荷塘深处,花叶纷纷倒向两边,让出一条水路来。
荷花抬头一看,自己的儿子就坐在盆里,安然无恙地向她漂过来。荷花真是又惊又喜,连忙将儿子抱到怀里,喂饱了奶水,然后仍然放回盆里,一阵凉风吹来,盆又漂回到了荷花丛中。荷花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有饿死,心里十分高兴。
从此,荷花一日3次到池中淘米,就给儿子喂上3次奶水。这样喂了999天后,荷花的儿子渐渐长大了,满身龙鳞金光闪亮。到了夜里,这身金光在荷花池中光芒四射。
村子里的老百姓知道龙种没有被灭掉,心里都暗暗地高兴。老族长得知龙种竟活着并且在荷花池中,随即又生毒计。
一天傍晚,荷花又到池边淘米。老族长祖孙两个躲在杨树丛里察看动静,只见碧波荡漾,花叶浮动,一阵凉风吹来,荷塘深处徐徐漂来一只盆,盆中坐着个满身金色的孩子,欢乐地举着双手向淘米的荷花扑过去。
荷花满心欢喜,正要伸手去抱,只见杨树丛中闪出个人来,举起明晃晃的钢刀直向孩子砍去。刹那间,只见孩子从盆里猛地跳起来,化成了一条金色的小龙,向池中跃去。
可是还是迟了,那一刀砍到了小龙的尾巴上。这时,荷花丛中停着的一只美丽的大蝴蝶,忽然飞过去,用身子衔接在小龙的尾部上,一对美丽的翅膀就变成了小龙的尾巴。
小龙长吟一声,霎时间,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满池荷花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飞旋起来。在霹雳闪电之中,小龙的身体渐渐变大了,变成了数十丈长的巨龙,在荷花池上空翻腾飞跃。
这时,一阵龙卷风卷了过来,小龙腾空而起,乘风直上,飞入云端。这阵龙卷风好不厉害,那个砍龙尾巴的人被卷到了半空中,被抛得无影无踪。
老族长见孙子被风卷走了,随即“噗通”一声,吓得跌进荷花池淹死了。
荷花看见儿子化成一条蛟龙飞上了天空,她大声呼喊着,但小龙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自此以后,苕溪两岸每逢干旱,小龙就会来布云播雨。当地百姓为了感谢小龙,就从这个池中采摘了49朵荷花,用了999
叶花瓣,制作成一条花龙。因为不到1000叶,所以取名百叶龙。
从此,每年春节,老百姓就要敲锣打鼓来舞龙,这一习俗便沿袭了下来。
还有人说,舞龙的起源是这样的:在浙江金华县有一座奇灵山,山下有一条名叫“灵溪”的大溪流,人们每年都用灵溪的水来浇灌稻田。
有一天,县老爷和衙役正在巡视乡野的时候,忽然看见几名大汉扛着一个大笼子,上前一看,才知道笼中是一条大蛇,而且大蛇还在流着眼泪。
县老爷看了之后,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对几位大汉说:“壮士们,这条大蛇能否卖给我?”几位大汉见县老爷要买这条大蛇,连忙应允。
县老爷将大蛇带回家中饲养,起初县老爷命人喂生肉给大蛇吃,结果大蛇都不吃。后来才知道大蛇只吃米粮,和人类一样,这种事让衙门中的人连连称奇。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年,夏天特别炎热,又不曾下雨,灵溪渐渐干涸了。百姓们天天对神明祈祷,希望老天爷能够降甘霖,以解干旱之苦。
县老爷见到这种情形,心中十分忧虑,天天对上苍祈祷:但愿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县百姓干旱之苦啊!
一天夜里,县老爷做梦梦到了本县的土地公。土地公对他说:“由于你的善心感动了玉皇大帝,明天中午
把大蛇放入进灵溪,自然就会有雨水降临。”县老爷醒后,便马上派人到灵溪烧香祝祷,并将大蛇放入灵溪当
中。过了几天,果然下起雨来了,解了百姓的干旱之苦。后来,人们为了答谢大蛇,不但烧香祭拜,还将大包大包的米丢
进溪里,希望来年有个大丰收。就在人们用米祭拜大蛇的同时,天气变得很奇怪,不是一连几天
太阳将人晒伤,就是大雨连绵不断,此景让百姓们忧心忡忡。一天,县老爷正在书房,为这几天来的怪天气烦恼时,忽然瞥见
大蛇回来了。大蛇对他说:“我原本是奇灵山的巨龙,也是掌管米粮的天神。
由于不慎犯了天规,被玉帝贬到人间来。后来,由于你的善心感动了玉帝,才让土地公放了我。但是,大家都把米粮丢进溪中祭拜,糟蹋
了粮食,玉帝知道后大怒,要罚金华县大旱两年。”县老爷一听,大吃一惊,连忙问道:“有没有补救的方法呢?”大蛇说:“只要今后祭祀只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鸡、鸭、鱼、
肉,以免玉帝动怒。”
县老爷听完,谢过大蛇之后,便下令全县老百姓照大蛇的话去祭祀。但是,县里还是有些人并不遵照大蛇的指示,依然用鸡、鸭、鱼等荤食祭祀。
玉帝知道后,大为震怒,说:“灵溪巨龙,你不是说金华县的人民已经知道悔过了吗?金华县的人民还在继续糟蹋粮食。来人,将灵溪巨龙斩了!”
就在巨龙被斩后,金华县天天下红雨,颜色简直和血一般。属下将这奇怪的现象禀告给县老爷,并且说:“还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在灵溪的岸边,从天上落下一条被分割的巨龙身体。”
县老爷听完后,连忙赶到了溪边,一看,大声惊呼:“这不是我的大蛇吗?我只知道人间难辨忠奸,岂知天上也是是非不分啊。巨龙啊巨龙,都是我们害了你呀!”
后来,人们知道后,都十分后悔曾经不听劝告。因此,每逢正月十五,乡亲们便舞龙,希望巨龙的身躯能接合起来,舞龙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但是仍不见效。于是,龙王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
当地有位神医有如华佗再世,一般人的病只要观察一下面色,就能将病情摸透八九分。这位神医给龙王把脉后,知道这个老头不是凡
龙王听了这番话后,就瞬间变成了一只巨龙。神医再次为龙王把脉后,就开始在龙王的身体上摸索起来,最后从龙王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
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对神医说:“您治好了我的病,我一定要报答。从今以后,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保证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就开始按照龙的样子制作出了舞龙,每逢干旱就舞龙祈雨。
舞龙灯的来历和风俗
舞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舞龙的人,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
舞龙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传统活动。舞龙者通常被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在舞龙那天,他们把龙身从庙里请出来,把龙头龙尾连接起来,以旗、锣、鼓、角为领,举行画龙点睛的仪式。龙的身体用竹子做成圆形的龙,龙与龙之间相互连接。
舞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受到娱乐。有时舞龙队一天可举行五六场酒宴,称为“换龙酒”。舞龙结束后,烧龙的头和尾,把龙送回庙里。
舞龙简单一点的来历?
舞龙的来历舞龙的来历和风俗: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也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舞狮文化。
已经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扩展资料舞龙的来历和风俗:
传说,在很早以前,东海龙王得了病,腰酸心里疼,浑身还发痒,特别难受。请遍了龙宫里的龙医,结果谁也没有给它把病治好。
龙母就让龙王到民间探访名医。名医有位名医医术高超,果然医好龙王的玻作为答谢,龙王问其有何愿望,名医告诉龙王家乡发大水的事情,希望龙王能改善这一情况。
龙王爽快的答应,此后此地果然风调雨顺。就这样,每逢过年,人们都要做些大龙,敲着鼓,打着锣,高高兴兴到街上去舞龙。以后,形成习惯,舞龙就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中国传统以农业为主,农民对龙更具有特殊的感情,自古以来,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了解,人们想象天空云中和海中都有龙,而龙是管雨水的。
舞龙是为祈祷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四季丰收。这样,在一年之首的元月份,舞龙灯便包含了庄稼人美好的愿望而长期流传下来。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龙灯的种类也真不少,用稻草扎的是草龙,竹子扎的是篾龙,布缝的是布龙,还有用长板凳接起来的叫板凳龙。
从颜色上看有黄龙、赤龙舞龙灯、青龙等。舞龙的动作就更多了双龙戏珠、大龙卷小龙、小龙穿大龙、双龙盘旋。
又分又合,始终不打结,如今舞龙也登上国际舞台,成为外国人眼中中国特有的文化,人们都在感叹其表演壮观之景。
参考资料来源舞龙的来历和风俗:百度百科—舞龙
舞龙的来历和风俗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用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舞龙是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
舞龙运动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布龙也称打龙。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10多节。
南北分别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舞龙的起源与发展
舞龙的起源是在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
舞龙俗称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舞狮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海中神物,人们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吉祥灵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龙驱虫。舞龙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关于龙的文字记载。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经过劳动人民近2000年的创造发展,民间的舞龙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
、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舞狮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