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三月三的来历

畲族三月三的来历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畲族三月三的来历,欢迎大家参考!

三月三的来历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农历三月三也是通灵人士,如女巫、神汉等宴请鬼神的日子。在这一天通灵人士常聚在一起欢庆,并摆宴席宴请鬼神,以感谢他们赋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畲族三月三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也许是由于年成不好或封建社会剥削过重,畲族群众没有吃的,连谷种都被山主抢走了。春播时,没有谷种的畲民急得团团转。这时,一个叫蓝天凤的青年带着几个小伙子乘黑夜盗出了山主粮仓中的谷子,分给群众连夜撒到田里。山主追查此事,为了不连累别人,蓝天凤挺身而出,被山主关进地牢。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三,天凤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还没有饭吃。乡亲们就把剩下的谷种做成饭团,探牢时带给天凤吃。但饭团却被看守给吃了。乡亲们于是想了个办法,就用乌稔叶煮米饭,黑乎乎的饭团吓住了看守,天凤这才得以活下来。到第二年三月三,蓝天凤被起义的乡亲救了出来,并推选他当义军领袖。之后,畲民们为了让后世子孙铭记这谷米来之不易,将“三月三”定为谷米的生日,成谷米节,亦称“乌饭节“。

另外,在畲乡民间还有一个“三月三乌饭节”的故事。据传是在唐朝初期,山越(即畲族的祖先)首领雷万兴与同族人蓝奉高等起兵反抗封建统治者,斗争持续了四十余年。有一年冬天,他们被唐军围困在山上,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他们靠采食一种“乌稔草”充饥,熬过了饥饿与严寒。终于翌年三月三日冲出重围,杀退了朝廷军队,获得了胜利。后来,畲族群众为了不忘这些英雄和乌稔果之功,便把三月三日作为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采集乌稔叶或取其榨汁同糯米一起蒸煮成乌饭祭祀祖先,然后一同品尝,对歌欢乐,以示纪念。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畲族人民逐渐由过去的农历三月三吃乌米饭,演变成了以踏青赏花、唱山歌、喝山哈酒、品尝畲乡笋包等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并且在节日里还常常举办跳火把舞、竹竿舞、鱼灯舞或操石磉、赛龙舟、赶野兽等一系列热闹非凡的歌舞和竞技表演活动。

畲族三月三的故事

“当年你父亲被装在盘子里养大,你就姓‘盘’吧!”“你父亲曾经以篮子为家,你就姓‘蓝’吧!”“你父亲离开时雷声大振,你就姓‘雷’吧!”“你姓龙,将来你所生子女随丈夫姓。”……

4月16日(农历三月初三)下午,全区首届畲族“三月三”风情文化节文艺专场活动在位于航埠镇北二村的大成小学民族校区内举行。讲述畲族祖先“龙麒”以及畲族四姓“盘”、“蓝”、“雷”、“钟”来历的情景剧《龙麒传说》刚一上演,就吸引住了上千畲汉同胞的目光。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此次“三月三”文化节活动由区民宗局主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航埠镇政府协办,大成小学民族校区和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村联合承办,包括祭祖活动、戏曲表演、文艺专场、篝火晚会四大部分。祭祖活动包括迎祖游、礼拜祖先、唱《祭祀歌》、讲解历史等内容,主要是缅怀先祖,祈求祖先神灵赐福全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戏曲表演连演三天,一天两场,让当地及周边群众过足了戏瘾。文艺专场通过精美别致的畲族服饰、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别具风情的婚庆风俗,展现了畲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我区民族文化建设成果。文艺表演结束后,身着民族服饰的畲族群众还舞起长龙,敲起锣鼓,点燃篝火,民族校区师生们和少数民族村村民,以及应邀而来的各界佳宾手拉着手,跳起了欢乐祥和的篝火舞,在汉畲一家的融洽氛围中把整场活动推向了高潮。

据了解,我区共有畲族人口3000多人,主要聚居在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村和七里乡上门村。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区相关部门、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畲族文化特色活动。市名校大成小学自托管航埠民族小学后,在民族校区开设了畲族特色校本课程,有计划地举行“三月三”、竹竿舞等畲族特色文化活动,引领少数民族村发展民族文化。大成小学校长徐雪芳介绍,学校还打算在今后发展具有畲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据区民宗局介绍,我区民族村畲族人口的聚居规模在全省都是最高的。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位于北二村的蓝氏宗祠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同时,组织民族村干部赴景宁县、龙游沐尘参观学习取经,邀请老师为民族村的村民传授民族语言、民族礼仪、民族歌舞,恢复传统民族节日,组建民族文艺队伍,大力挖掘、整理、弘扬、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区民宗局、相关乡镇党委政府及民族村干部还计划依托现有资源,开发畲族农家乐,建设畲乡风情休闲基地,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拓展】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

“三月三”是壮族、侗族、布依族、苗族等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专门举办规模很大“三月三”歌节。其中以壮族为典型。

1、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电影、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

2、三月三与越南一河之隔的边陲广西防城区瑶寨高林村瑶族同胞每年“三月三”都举办隆重活动。热情的瑶胞们吹起喃嘟嗬,打起陀螺唱起歌,用香浓的米酒,特色的瑶家菜喜迎八方来客。因此,三月三也是广西各民族欢庆的歌节。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

说法一: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说法二: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说法三: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说法四: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

三月三歌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三月三歌会是什么族的

导读畲族三月三:三月三是中国传统节日畲族三月三,为多个民族的特色节日畲族三月三,在节日中最常见的就是男女情歌对唱,因此也叫做三月三歌会。那么,三月三歌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想知道三月三歌会是什么族的,就一定不能错过我对三月三各民族介绍哦。

三月三歌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三月三歌会是什么族的

三月三歌会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会,一是按照民族传统,男女公开对唱,唱白调,从三月三日起至九月九日止。三月三日是白族男女在一年中可以尽情歌唱的第一天;二是保和寺内送子娘娘和太子塑像香火兴旺,前来赶会的妇女中不少人怀有求子的愿望,老年妇女多为还愿而来,中青年则为对歌、听歌或者寻找知音而来。三月三的这一天,大理坝子各村的白族人云集保和寺,白天一群群、一伙伙的对歌,黄昏之后,对歌进入高潮。对对情侣在寺内或村间低吟浅唱,曲调悠扬。

三月三歌会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三月三各民族介绍

汉族: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相传是黄帝的诞辰,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所以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在汉族,有吃地(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还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壮族:

三月三对于壮族人民来说是最为隆重的一个盛大节日的,相传这节日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所以又称歌仙节。在三月三,壮族人民都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还有不容错过的是竹竿舞,很陡特色。

畲族:

畲族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所以家家吃乌米饭。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还有一个传说是,为了纪念畲族英雄雷万兴的。雷万兴率领各族人民起义,一次战斗中被困在山上,没有粮食就用“乌稔子”充饥,后来在三月三这一天,冲出包围反败为胜,所以为了纪念这些畲族英雄,以后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就吃“乌米饭”作为纪念。

黎族:

畲族三月三-畲族三月三是农历还是阳历

对于黎族来说,三月三是传统的郊游节的。相传洪水时期,天妃和观音兄妹,飘泊在五指山区,幸免于难。为了传宗接代,妹妹脸刺花纹,使兄认不出来,配成夫妻,生儿育女,刀耕火种,使五指山富饶起来。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带上竹筒香饭,手打花伞,来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苗族:

对于苗族来说,“三月三”又称“挑葱节”,是从苗族古老的男女青年恋爱节日演化而来,每到三月三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葱为名汇集在一起在山坡上相亲相爱,边挖野葱边说话边唱苗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布依族:

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

侗族:

侗族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这一天,姑娘们会聚在莫嘎树下等候中意的小伙子讨篮,若互相喜欢的话,就与姑娘约定还蓝日期,所以这一天也是非常热闹的一天。

瑶族:

对于瑶族来说,“三月三”又名“干巴节”,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此外,瑶族人民的三月三也有歌节,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

三月三对歌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三月三对歌三天三夜

导语: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这话不是说说而已,这是他们的特殊本领,尤其是很多民族到了过三月三的时候年轻男女对歌跳舞更是激烈。那么,三月三对歌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壮族三月三对的歌会,其实布依族三月三对歌也是不弱的,有时候三月三对歌三天三夜都不在话下。

三月三对歌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三月三对歌三天三夜

布依族三月三对歌习俗

布依族是一个喜爱唱歌的民族,有“人人是歌手,寨寨有歌声”的美誉。赶集路上、走村串寨、修房造屋、婚宴喜庆时,寨头、村尾、河边、沟旁,到处都是飘扬的歌声,到处都是对歌的场所。“三月三”则更是一个传统的赛歌对调的民族节日。“三月三”这天,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参加规模盛大的游山、对歌交友活动。歌手们在此各显神通,歌词大多即兴而作,有时可连续对歌达三天三夜。

山歌中大部分是情歌,青年男女通过情歌抒发感情,表达爱慕,吐露心声,并借机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机智灵活,以博得异性的青睐。据说,谁的歌唱得最动听,要是把天上的歌仙也打动了,就会赠给谁一副金嗓子。从此他劳动到哪里,哪里就有金嗓子的歌声,害虫只要听到金嗓子唱歌,就不敢来害庄稼了。因此,“三月三”又被称为“歌仙节”。

节日期间,除了年轻人的游山、对歌、交友活动外,还有吃花糯米饭、煮红蛋的习俗。

壮族三月三对歌习俗

壮族把此日叫作歌节,为了纪念歌王刘三姐又称为歌仙会。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侗族三月三对歌习俗

侗族三月初三晚上,是欢乐之夜。男女同胞,各有所好,各得其所。当晚,三五个姑娘一组,在一家木楼上唱歌,这些姑娘的情郎又三五结伴,来到这家楼前同情妹们对唱情歌。但有板壁作界,情郎不得进屋,感情纯真。这里的侗族有一种习惯,不是三月三,青年们只能在山上悄悄地唱歌;只有三月初一至初三才能在寨子里唱歌,因此把这三天叫作“大众三天”。男女青年们非常珍惜这三天,他们唱道:“三月三,金花银花开满山,满山开,大家都来这团玩。”

中老年人和老年人男女分开,举行酒会。客厅里顺着板壁摆着三张长长的矮条桌,条桌两边摆着长板凳。主客几十人同桌饮酒,亲切叙谈,互相对歌,你唱我和,热忱欢乐,彬彬有礼。

三月初四白天,在芦笙塘举行更盛大的集体舞会。苗、侗、汉各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在场上绕成一圈又一圈,同场欢跳芦笙舞、踩鼓舞。按报京侗俗,可算是化装舞会了。有的老人参加这场舞会要换三道衣服,开始穿锦缎长袍套锦缎背心;继而换上深蓝色家织布结襟短衫;后来胸前又佩上剪纸贴花如意牌,翩翩起舞。有的侗族男子跳舞时,喜欢胸前戴上一朵斗笠大的干枫木菌,菌面上涂金粉银粉,有如古代武士护身的盾牌。有的侗族妇女跳舞时,胸前除系有精美的绣花围腰外,还另系一条彩纸剪贴的短围腰,那剪纸图案也很好看。

三月初五下午,报京寨为白岩寨客人举行隆重的送客仪式。主人鸣铁铣,吹芦笙,唱送客歌。报京寨一些中青年男子头戴银花,身穿镶边女衣女裤和绣花围腰,男扮女装前来送客,表示亲热。另外一些男子还把猪头、猪尾巴、猪腊肠挂在胸前,回敬白岩寨客人。

过了这个节日,寨上的芦笙都封存起来,全力投人农业生产,直到谷子全部收进仓以后,芦笙才开封。

畲族三月三对歌习俗

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三前后,畲民聚集的地方张灯结彩,旗蟠飘扬,鞭炮震天,身着节日盛装的畲族人民从大村小寨潮水般拥来,山歌对唱、祭祀舞蹈、民俗表演、体育竞技等活动热闹月卜凡。

畲族三月三民间习俗由来已久,有多种说法。

赶歌会对歌是舍族三月三活动的重头戏。这一天,夜幕降临,舍民们围在熊熊燃烧的籍火周围,唱起山歌,跳起舍舞。以前,大多是背唱历史流传下来的《高皇歌》、《封金山》等手抄本,或者根据发生在景宁外舍和暮洋湖的真实事件,创作出如《打盐霸》、《打酒局》之类的斗争山歌以及《汤夫人》之类的孝女歌,大多是即兴编唱的情歌、劳作之歌,以歌颂真善美为主要内容。

如今,则编出许多歌颂党的好政策、歌颂祖国和畲村巨大变化的新歌。近几年来,景宁还先后邀请云和、丽水、苍南、泰顺、福安、宁德、罗源、霞浦、福鼎、连江、广东、江西、贵州等地畲族歌手演唱舍族传统民歌。畲族姐妹欢聚一堂,一展歌喉。

畲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畲族三月三是"乌饭节"。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国庆节、青年节等等。

畲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畲族传统节日是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宁德畲乡各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盛大歌会,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畲族在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会吃乌米饭缅怀祖先、打糍粑款待来客;举行“畲歌对唱”、“畲语比赛” 、“畲族服饰展览走秀”等活动。

景宁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畲民族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畲族最盛大的节日。

畲族传统节日“上巳节”的由来:

景宁畲族在唐永泰年间从福建迁入。相传在唐高宗总章年间,雷万兴领导义军反抗唐王朝,畲族起义军兵败退入深山,被官军围困在大山里,粮断援绝。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唯有乌稔的枝条上还挂着果实。雷万兴传令全军四出采集,解决了军粮问题,并终于在三月初三杀出重围。

次年三月初三,雷万兴想吃当年的乌稔果,让畲军入山采摘,可是这时乌稔没有果实,士兵只得采回叶子,加入糯米蒸制,饭呈蓝黑色,同样香喷可口。

以后每年“三月三”这一天,畲族同胞家家户户都宰杀牲口,畲民就采乌稔的叶煮汁拌米煮饭,祭祀祖先,以示纪念。后来世代相沿,衍成风俗。

畲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畲族(shē zú)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也有借用汉字而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干脆利用汉字部首创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他们男女共同耕作,虽然生活艰苦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畲族人除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畲民家家户户都忙于“打尘”,他们穿起蓑衣,戴起箬帽,先通烟囱,打扫厨房和房屋里的灰尘,尔后,擦洗板壁和地板。把房屋里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

打过尘后,畲民一般都不上山下地劳动,也不外出走亲访友,大家都守在家里做豆腐、做年糕、杀猪杀羊、杀鸡宰鹅等着过年。

从十二月三十至正月初五,是畲民的过年时间。他们每天晚上都把蜡烛点到天亮,表示除旧迎新。大年农历三十日晚,家家户户举行“红年猪”。就是吃了除夕团圆饭,大人小孩围着锅灶,把事先备好干燥的一只枫树桩放到灶后的炉灰坑(火炉塘)里,盖上柴禾屑和炉灰,慢慢地烧着,直烧到天亮。烧枫树桩的意思是预兆来年养猪像风吹那样长快膘肥。其实,“红年猪”表示来年生活红红火火、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