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扩展资料
从中国中央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
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扩展: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
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 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但国内有效需求最终决定于各主体的供给能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决定一国的竞争力。供参考。
供给侧结构改革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改革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改革什么意思,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什么意思,欢迎大家阅读!
一、究竟是啥?
从理论源头说起吧。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如果将需求管理比喻为“西医”,新供给所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像是“中医”。“西医”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中医疗法如文火慢煮,综合施治,需要把握火候,引出的味道也更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应从国际主流的需求管理“西医”方式,更自觉、更积极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面对经济持续下滑,我国没有再陪台 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而是简政放权,连续下放行政审批权,探索设立自由贸易区,激发市场内在活力,都能看到新供给理论的影子。
已故经济学大师科斯说,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中国学者提出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或许已在正确方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部分内容摘自新华全媒头条 文章,作者陈二厚,刘铮)
太学术了吗?接下来看看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最近拿包子举的一个例子。很有意思。他是这么说的:
“有一次去芜湖。芜湖有一家据说始建于光绪年间的包子铺。一天早上,朋友带我去那里吃包子,就联想到现在人们讨论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经济的现实是:把“包子”做出来了,但是卖不出去(通常说的内需不足或产能过剩)。
于是,从需求侧做文章,号召人们买包子,并促进包子外销。但从效果看,人们买包子还是不踊跃,而且外销也基本饱和了。这意味着在需求侧做文章的空间已经不大。
于是,目光转到了供给侧。一看供给侧,问题来了。原来包子做的就有问题,好吃的包子很有限,无法下咽的包子做了一堆。
这样,新的思路就有了。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无法下咽的`包子(即供给侧改革,发展新兴产业,提供适销对路产品,去库存,消灭过剩的产能)。”
这个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吧?
二、有啥经验教训?
前面提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供给学派”。供给学派的诞生建立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注重需求侧的管理,通过刺激需求达到经济调控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货币政策。尽管凯恩斯主义被一再证明在短期内确实行之有效,但长期来看,一味扩大需求会导致持续通胀,进而导致经济停滞。这正是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上世纪80年代在美、英上台时面对的局面。
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美英的通胀和经济停滞具有格外的政治放大效应,因此引发了学界和政界的反思。供给学派针对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提出了通过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过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基于这个基本认识,通过减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供给学派最鲜明的口号。
里根上台后,于1981年将供给学派的主张结合货币学派的主张,一起运用到经济管理中,并分解为削减不包括军费在内的财政开支,对企业和纳税个人实施大规模减税,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措施。这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
从里根经济学的实践效果看,总体是正向的。里根时期,从1982年12月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1984年,美国一度实现预算收支平衡。在此后的30年中,美国只在克林顿时期再次做到这一点。此外,美国的通胀率也由13.5%回落到低于5%。在更大的视野中,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占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尔主义,因为度过了经济停滞危机而在冷战后期与前苏联的对抗中占据了主动。
不过,杂糅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里根经济学,也有负效应。比如,减税计划导致里根执政期间赤字从一度平衡走向失衡,因为大企业受普遍减税的益处更多,里根时期美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自克林顿时期以来,出于平衡赤字的考量,供给学派失去了实践舞台。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重拾凯恩斯主义,着重用货币政策刺激需求。到今天,其弊端再次凸现:欧洲没有因为货币刺激解决债务危机,日本“安倍经济学”边际效应递减,货币战隐患出现。这说明,无论哪种经济思维,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这也意味着,中国新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汲取国际实践的经验教训,作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诠释。
美、英等国的供给学派思维实践,尽管能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借鉴,但无论在内涵上还是路径上都会有很大不同。
无论是供给学派、货币学派还是凯恩斯主义,在各国的经济管理中都不可能单项使用。
上世纪80年代美、英等国的供给学派思维实践,尽管能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借鉴,但无论在内涵上还是路径上都会有很大不同。这是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其一,中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形势与里根时期不同。里根推行供给学派主张时,美国经济增长率为负,通胀率为两位数。而今天的中国经济仍保持着主要经济体中相对的高增长势头,通胀风险尚未出现。其二,国际背景不同。里根对供给学派的应用,有冷战这一重要考量。而今天的国际背景没有冷战因素,各经济体之间的融合程度达到空前水平。其三,发挥空间不同。经济形势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实施“供给侧改革”具有更大的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灵活的货币政策使用的空间更大。这意味着中国实施“供给侧改革”,交叉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的空间更大。其四,着力点不同。里根时期的“供给侧改革”,一个主要着力点是“减”,减少福利开支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主要着力点在于“改”,比如在福利开支方面,从目前的政策运用看,不仅不可能减,相反会继续增加社会福利的投入。
最关键的是,中国具有与美国不同的经济管理传统,面对的是不同的经济现实情境。什么是中国的经济现实情境?
一方面,供给侧不足的弊端已经凸现。在投资面临边际效益递减、出口面临外部环境不稳定考验的情况下,刺激消费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驾马车。然而,网络消费和出境消费的迅猛增长表明,消费内需已得到足够的刺激,关键在于没有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许多消费力转为外需。不强化供给侧管理和改革,就无法聚集经济增长的动能。
另一方面,现实中还存在供给侧不足的许多因素,制约了经济增长。比如,许多低效或无效产业、企业占据了过多的生产资源,只能“赔本赚吆喝”;旧的调控手段限制了正常的消费内需;滞后的制度因素抑制了企业活力,等等。
这决定了,尽管在减税、减少政府干预、防止货币发放无序增长等方面,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很可能与美国的供给学派理论和实践有相似之处,但不会是供给学派理论的照搬照抄。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只能、也一定是针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创新和重要改革方向,决定着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整个经济运行、经济政策的取向。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是什么呢?
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下降的惯性之中,利用这个机会继续搞好结构调整乃是合理的选择。中国经济,在危机之初采取“4万亿元”强刺激政策之后,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同时借鉴了美国供给侧经济政策的做法,迅速转变了宏观经济调整政策的方向,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路径,做到了经济总量目标与结构调整目标有机结合、短期目标和中长目标的有机结合,走上了一条适应“新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这条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新路是正确的,要有韧性继续坚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含义主要有三。一是表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从主要靠需求侧因素,转向为主要靠供给侧因素。经济发展无非是需求与供给,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经历着以下三个演变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为基本需求短缺时代,供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时代,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出现了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发展工业化后期阶段为多样化个性需求时代,有效供给又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出现了新的供给学派(里根时代)。这就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基本来源。
二是表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经由注重总量目标,转变为主要注重结构目标。结构问题可以归结为提质增效问题(还包括减少外部性问题)。宏观上,结构调整思路包括所谓“加减乘除”4种基本做法:其中,“减法”是指用壮士断腕的毅力,下决心砍掉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过剩产能(包括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及完善破产制度),如钢铁、水泥、纺织、小化工等;“加法”是指大力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和业态,努力培育接替性新的产业增长点;“乘法”是指依靠先进技术,如IT、互联网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确保产业技术不断得到有效的进步和提高,以全面提升各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除法”是指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清洁生产和“三废”排放治理投入力度,实现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在操作层面上,则包括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5大任务:其中去产能、去库存,指淘汰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方法是减产和破产,同时需要制度创新;去杠杆指防止金融风险,经济借贷率太高,在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时,需适当降低借贷水平,平衡点在于企业利润率高于贷款利息率,以及还款总量大于利息总量,否则就会出现违约行为,最终导致坏账以致金融危机;降成本指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和减少审批,为有效供给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补短板指培育新的有效供给,新的增长点,创新新的需求。
三是表明体制机制改革已经由产品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深化转变为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上来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如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主要靠全面深化改革。体制机制改革与扩大内需和技术进步共同构成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总体看,目前我国体制改革尚处于中间阶段,即产品与服务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而更为重要和深层次的生产要素的体制机制改革还有待深化。未来生产要素改革的几个重点应该包括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国企等)、户籍制度改革、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的有效性,是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长效手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中国向法治国家转变的关键一招。
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若是要比较清晰地弄清供给侧应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了解供给。供给,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求通俗易懂的解释一下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不只是一个税收和税率问题,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扩展资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借贷消费,东亚地区提供高储蓄、廉价劳动力和产品,俄罗斯、中东、拉美等提供能源资源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国际市场有效需求急剧萎缩,经济增长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
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较快,传统产业和增长动力不断衰减,新兴产业体量和增长动能尚未积聚。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
参考资料来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人民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