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里面说的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1尺约合33.33厘米,也就是衣服为33.33cm。

换算如下:

1米=1公尺=3市尺=3.2808英尺

1分米=1公寸=0.1米=3市寸

1厘米=1公分=0.3937英寸

即1毫米=0.1公分=0.01公寸=0.001公尺

码的由来:

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曾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讨论一码(yard,缩写为yd,合一英尺,约91.4cm)到底应该定为多长,大臣们为此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在一旁听得不厌烦的大英皇帝一急之下,顾不上尊严,一拍大腿,伸手指着臣下道:笨蛋,一码就是从我的鼻尖到我的食指尖之间的长度。码就是这样在一气之下随便地定下来的。

米的由来:

米(metre,缩写为m。)这个计量单位是从法国“进口”的,其规定则严密得多。1790年的巴黎会议上规定:以通过巴黎、连接南北极的子午线的四分之一为基数,取该基数的一千万分之一为一个长度单位,叫做metre(米)。

后来,为了更准确起见,又定出一个标准:将化学元素“氪86”在真空中发射出的橙黄色光波乘上1650763.73后的积定为一米。之后将光速定为定值:299792458米每秒,因此米的长度即为一秒钟真空中光行走距离的1/299792458。

一尺是多少厘米?

1尺=33.3333333厘米

古代1尺等于多少厘米的尺要短于今天1尺等于多少厘米的尺。最初1尺等于多少厘米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1尺等于多少厘米,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现在的19.91厘米。到战国时,一尺是现在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

扩展资料1尺等于多少厘米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10000微米=10000000纳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附:厘米俗称公分。

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厘米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一尺等于33.33厘米。尺,是长度计量单位,一尺等于十寸。厘米,也是长度度量单位,是一米的百分之一,即1厘米=1/100米。在现代,三尺等于一米,按照此计算逻辑,一尺等于33.33厘米。

一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在现代,一尺相当于33.33cm。

一尺等于十寸,十尺等于一丈。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1尺等于多少厘米-1尺是多少米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