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最早算出圆周率的数学家是谁

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祖冲之因此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

祖冲之还给出圆周率(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的精确推算值,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后人将“约率”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研究也很早。在《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就提出径一周三的古率,定圆周率为三,即圆周长是直径长的三倍。此后,经过历代数学家的相继探索,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日益精确。

东汉张衡推算出的圆周率值为3.162。三国时王蕃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为3.155。魏晋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创立了新的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将圆周率的值为边长除以2,其近似值为3.14;并且说明这个数值比圆周率实际数值要小一些。

刘徽以后,探求圆周率有成就的学者,先后有南朝时代的何承天,皮延宗等人。何承天求得的圆周率数值为3.1428,皮延宗求出圆周率值为22/7≈3.14。

祖冲之认为自秦汉以至魏晋的数百年中研究圆周率成绩最大的学者是刘徽,但并未达到精确的程度,于是他进一步精益钻研,去探求更精确的数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祖冲之

最早发现圆周率的人并非祖冲之,为何认他是圆周率之父?

祖冲之并不是第一个发现圆周率的人,但是人们普遍把他认为是圆周率之父。这主要是因为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确定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进一步的推算了圆周率,所以后世的人认为他的功劳更大,一般把他叫做圆周率之父。

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在很早以前就有过关于圆周率的推算。最早东汉初年就已经有记载说“周三径一”,也就是他们认为直径是1的圆,周长是3。后来发现这种算法的误差太大,等到了西汉末年,一位数学家刘歆推算出圆周率是3.1547,接下来是张衡推算到了3.17241。这个时期印度有一位数学家也曾经推算出过圆周率,但是比张衡要晚了500多年。

圆周率之父-圆周率之父祖冲之简介

然后是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叫刘徽的人用“割圆术”确定了圆周率的数值是3.14,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到了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居然把圆周率推算准确到了小数点的后7位,比国外数学家要早发现了九百多年。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为中国古代的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很小的时候就博学多才,展示出对数学和天文的极大兴趣与天赋。9岁的时候就经常一个人观测天上行星的运行状况,并且能做好记录。

古代没有阿拉伯数字,都是用竹子或者其他物品来充当工具。祖冲之在房间里画了一个直径为1的圆,然后在圆内开始拼接正多边形,这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但是祖冲之一点也不觉得乏味,他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进行实验,一共切割到了24,576边形,900多年后阿拉伯数学家才超越了祖冲之推算出的数值。

最早计算出圆周率的人是谁?

最早计算出圆周率的人是祖冲之。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祖冲之因此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

扩展资料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西晋末期,北方发生大规模战乱,祖冲之的先辈从河北迁徙到江南,并在江南定居下来。祖冲之就出生在江南,其祖父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亲祖朔之做“奉朝请”,学识渊博,常被邀请参加皇室的典礼、宴会。

祖冲之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爷爷给他讲“斗转星移”,父亲领他读经书典籍,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奋,使他对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特别是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青年时代就有了博学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