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端午节的风俗 北方端午有哪些传统风俗

导读:在北方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我国北方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每年农历北方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的五月北方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全国各地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缕缕清香,而随着这些袅袅袭来的香气之时,也意味着迎来了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但大家知道北方端午节的风俗是什么吗?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下北方端午有哪些传统风俗。

北方端午节的风俗

1、挂五彩丝

相比较南方的热闹民俗,北方的端午节气氛越来越淡化。民俗学家乌丙安说,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们要涂饮雄黄酒,在手足腕处系挂五彩丝。在北方,有佩戴钟道祛五毒辟邪的习俗,不过现在逐渐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所替代。五毒肚兜一般都是长辈送给孩子的,其颜色鲜红,上面绣着蜈蚣、蝎子、蛤蟆、老鼠和蛇5种毒物,据说可以驱毒辟邪。五色丝线也是人们端午节辟邪的一种方式。将红黄蓝绿等各色丝线编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脚腕上,美观精致。

2、射柳

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3、打马球

也是北方端午大戏之一。击鞠亦即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相传,唐玄宗利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4、游天坛风俗

《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南北方端午习俗大PK

1、粽子

南方粽子︰馅料丰富,咸主打

单看形状,南方粽子就显得多姿︰三角形、火炬形、锥形、方形,外表的玲珑先吊足你的胃口。不同于北方的红枣甜粽,南方的馅料更为丰富。豆沙、鲜肉、火腿、蛋黄.......

北方粽子:红枣豆沙,甜甜的

北方的粽子是甜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红枣或者是蜜枣,有的还用豆沙或果脯,为了增加甜度,有的还会加上白糖。粽子个头有大有小,但一般不会小于小女孩的拳头,形状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2、习俗活动

南方:赛龙舟

南船北马。赛龙舟是南方独一无二的过节习俗。随着船头鼓手或快或慢的鼓点,整条船的龙舟手边吆喝边舞桨,恢宏的气势足以震出远山的回响。你追,我就赶;争先恐后的豪气在怀,彼此都不相让。

北方:“踏柳”

古时,河北赵县的端午节,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而发展到现在,端午吟诗的习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饮赋诗的雅兴。

3、辟邪

南方:昌蒲、艾条

南方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目的是辟邪。湖南省博物馆秦汉史专家王树金介绍,端午挂艾、悬菖蒲,相当于春节放鞭炮。古人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在长沙马王堆,不少出土文物都透露了这一信息。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以往汨罗江畔的居民还有“抢龙水”的风俗。村民们挑着水桶,来到汨罗江边抢水,谁抢到第一桶水,用这桶“龙水”洗头,头发就会变得更好,洗脸能达到明目的效果,给孩子们洗澡还能驱区邪。

北方:佩戴五毒铜钱

北方端午节有佩戴钟道祛五毒铜钱以辟邪的习俗,不过现在逐渐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习俗替代。有的'地方流行姑姑姨姨送,有的地方流行祖母或外祖母送。

五毒肚兜颜色鲜红,上面绣着蜈蚣、蝎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种毒物,据说可以驱毒辟邪。五色丝线也是人们端午辟邪的一种方式。将红黄蓝绿等各色丝线编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脚腕上,美观精致。

北方人过端午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生在北方的我,从我依稀记事开始,我的奶奶每当端午时候会给我准备粽子、茶叶蛋、红肚兜。

记得小时候,在北方没有粽叶,可能是农村没有种的(因为农村做的美食,很少买材料的)奶奶用的是玉米叶,这个玉米叶还得去找,因为五月五没有种玉米的,有的也是早玉米。

然后糯米都是过年赶大集奶奶买来存下的,在掺和点大米做出来的。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那时候原材料不如现在,但儿时的味道永远比现在的好吃。(依稀记得跟下面这图一样)

除了粽子,这一天奶奶还会给我煮茶叶蛋,那时候鸡蛋匮乏啊,别提多想念了,茶叶就是大绿茶也就现在咱们说的花茶,放上一点茶叶再放上大盐粒(现在娃娃可能不知道大盐粒长啥样),然后煮上几个(表哥都自带鸡蛋,哈哈),家里孩子多,我姑姑也是邻村的,表哥堂哥表妹加起来8个,哈哈,别提那天多好玩了,抢着吃茶叶蛋,画面很美好。

除了吃上面,我奶奶还给我穿肚兜,小时候我很喜欢,红红的很好看,上面有个小动物(再拿个爷爷准备的小棍子,自己找个铁圈,这不就是小哪吒吗),据奶奶说这是辟邪,然后现在没有了,在我上初中后,奶奶老了,我也大了,就没有穿肚兜这事了。(看下面的图,有画面了没大家,跟我小时候传的差不多,哈哈)

后来初中后,如果放假赶上端午,妈妈就给我弄个红绳,严格来讲需要五色丝线编织在一起,戴在手腕或者脚腕上面,也是为了辟邪。

北方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北方端午节都有什么

现在长大了,每到端午,只要不是特别忙,我都会回家陪父母一起吃顿饭,妈妈会提前包好粽子和煮好茶叶蛋,说一些小时候的事情,画面也很美好。

虽然现在粽子、茶叶蛋种类很多,但总是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写到这里时候,忽然很怀念小时候,很想念小时候跟在奶奶屁股后面抢茶叶蛋场景,想念穿上肚兜后拿着棍棒装哪吒的场景。

再到现在有了小少爷和小公主,妈妈升级为奶奶后,基本都在城市带娃,每次快到端午时候,妈妈就会跟奶奶当年一样准备包粽子的材料和煮茶叶蛋,俩娃娃跟着妈妈跑来跑去,叽叽喳喳地,跟我当年场景一样,这可能是就是习俗的传承吧。

在端午节这一天,南北方地区都有哪些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关于它的由来大家最为认可的说法是,战国时期屈原为了明志以表衷心选择抱石投江,而百姓们为了祭奠屈原选择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其实除了这两个习俗之外,还有类似于挂艾叶、射柳的习俗,并且随着文化差异的不同,我国南北方也都有不少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南方吃咸粽子,北方吃甜粽子。南北方的主要差异就体现在口味上,北方的粽子大多是甜味,馅料丰富有红枣、豆沙、桂花糖浆等等,味道就像糕点一点。而南方的粽子馅料则是以肉、排骨等作为肉馅,吃起来味道比较浓郁。

南方挂艾草,北方编彩线。每到端午,南方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一束艾草,一方面是为了辟邪驱魔,另一方面用艾草水洗澡还可以驱蚊止痒。而在北方人们更愿意自己编制一条条五彩线戴在手腕上,除去辟邪之意外,也寓意着生活的多姿多彩。

南方划龙舟,北方射箭打马球。一提到端午我们必定会想到赛龙舟,这其实是南方人们过端午最必不可少的项目,甚至这项运动已经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赛事,以比赛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端午节的热闹。而在北方,则是延用了古代人们过端午的风俗,射箭和打马球就是其中比较受欢迎的竞技游戏。这也是因为端午时节天气回暖,越来越多人都选择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放松身心。

无论南北方在同一个节日上的差异有多大,终究都是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方式之一,只有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民俗才能让这个节日以及背后的含义真正传承下去,也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端午节习俗众多,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拴五色丝线、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以及打午时水等。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

2、赛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3、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4、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在端午节,人们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洒于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5、打午时水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午时驱邪最佳,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节,我们北方老家习俗挺多,在我们老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然后还会把不同馅的粽子分享给亲戚朋友,我们老家一般吃黄米或者糯米的粽子,很少吃肉粽子,这个跟南方有点区别。端午的时候大家相互品尝各式各样、各种味道的粽子,其乐融融。此外,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并把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这些风俗是我们老家常见的事,你们家乡端午还有啥不一样的风俗,大家相互交流哦。

北方端午节什么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

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军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

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卦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带,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鬼祛贵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的做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节。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