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言是谁的字?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字伯言,本名陆议,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伯是古代兄弟间一种年龄排序,伯仲叔季,老大的称谓。他真正字言,取自名字中的“议”字。古代字都与名有关,比如孔丘,字仲尼;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冉耕,字伯牛。孔子出生地为尼邱,丘尼相通,由在“说文”中有路的意思,就这样。
扩展资料:
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终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陆逊
伯言是谁的字,三国演义伯言是谁
1.伯言是陆逊。
2.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
3.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4.出身吴郡陆氏。
5.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和袭取荆州。
6.相关遗迹:陆城街道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是宜都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时吴军都督陆逊在此筑城拒蜀,故名陆城。
7.在陆城寻踪,有当年吴军掘井取水的四十八井、练兵的陆逊洲。
8.公元222年,陆逊在此指挥了著名的夷陵之战,火烧蜀军连营,以少胜多,使刘备败退白帝城。
9.明朝的钱塘名士彭颖来宜都一游,曾留《陆逊城》的诗一首,诗云:天意亡刘不可争,故叫孺子获功名。
10.大星未陨原头夜,安得而今唤陆城。
伯言是谁的字
陆逊伯言是谁,字伯言伯言是谁,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出生于世宦之家,伯言是谁他的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年十岁丧父,十五、六岁时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公元204年,被孙权征召为掾属,历任东西曹令史,后出为海昌县屯田都尉,并代理县令职务。后,又因讨伐山越暴动、讨平鄱阳地区尤突等人的暴乱,被授予定威校尉。公元219年,受吕蒙举荐为荆州督。因巧夺荆州有功,升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发动了夷陵之战。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率兵五万西击刘备。次年六月,陆逊用火攻获胜。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城)。公元244年,代顾雍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伯言是谁?
伯言是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轶事典故
陆逊是孙权亲自拔擢的新晋人才,被任命为大都督在夷陵防御刘备。当时诸位将领,或是孙策时期的旧将,或是宗室贵戚,自负看不起陆逊,不听从他的管教约束。
陆逊说:“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也接受了主上的委命。国家之所以委屈各位来听从我的指挥,是因为认为我还有一些长处,能够忍受这样屈辱承担重任的缘故。”责令诸将不可再犯。等到刘备被打败,计谋大多出自陆逊本人,众将这才心悦诚服。成语“忍辱负重”由此而来,指为了完成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