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稀饭为什么要放碱?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煮稀饭加碱不好稀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欢的食物。既可做主食,又可在其它主副食之后喝上一碗,使一顿美餐更加畅快、舒服。还可做为食疗、药膳的主要食谱,治疗某些患者的疾病。可是,人们对这种需要大量时间煮的食物,总是嫌它有点美中不足,太费时间。人们便用在稀饭中加碱的方法,使之更快些煮熟、煮烂,尤其是在含有豆类的稀饭中,更是每煮必加碱。这样确实可以大大加快煮熟的时间。但是,同时却使稀饭中的营养成分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这是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碱性环境会使米中的维生素 C和维生素B1、B2遭到严重破坏。而米中的维生素B是人体维生素B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稀饭中加碱是不科学的烹煮方法。
煮粥为什么要放碱?
首先明确:煮粥并不一定要放碱,而且现在大部分家庭煮粥已经不放碱了,只是老一辈人喜欢放碱而已。
食用碱,就是我们常说的纯碱、碱面,它的化学名称是碳酸钠,归类为强碱弱酸盐。
在食物中加入食用碱,主要起到软化食物纤维的作用。煮粥的过程中加入食用碱,可以中和发酵过程带来的酸味,,提升口感。值得注意的是不可添加过多,否则会加重颜色、增加苦涩感。
以前,人们煮粥愿意放碱,有这几种原因:
一是过去做饭主要使用柴火或者煤炭。同时,过去以粗杂粮为主食,质地比较硬也难以煮烂糊,加点碱,让煮粥的速度快一些,也让食物更柔软一些。
二是食用碱能使谷物等迅速发胀、软化,适当使用可为粥带来极佳的颜色、香味,增进人们的食欲。
不过,煮粥不建议加碱
碱能破坏粥中的B族维生素
食用碱对于大部分维生素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敌人。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等都非常怕碱。碱性条件下加热,损失就更为惨重。
谷物中的淀粉是以淀粉粒的形式存在,淀粉粒的外层由含蛋白质的膜所包裹。煮粥加碱能破坏淀粉粒的蛋白膜,使其中的蛋白质溶入粥中,让其中的淀粉释放出来,提高粥的黏度,煮粥时间也会缩短。煮粥用的谷物(大米、小米、麦仁等)、豆类(如红豆、绿豆)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加碱后的粥,经过长时间加热,蛋白质会发生变性,部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将变得不能被人体吸收,降低蛋白质的营养。
另外,谷物中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如果煮粥加碱,大量的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造成B族维生素流失。当人体缺乏维生素B1时,会思维迟钝、便秘、焦虑不安,还会增加突发心脏病的风险。维生素B2缺乏可导致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弥漫性上皮角化、口角炎等,严重缺乏时影响生长发育。
并不是所有的粥都不宜加碱,玉米面(玉米糁)粥就适合加碱。虽说玉米面粥里也含B族维生素,放碱会使其损失,但玉米面里的烟酸会因加入碱而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在某些地方提倡用玉米面煮粥时加碱。
煮粥加碱提升粥的升糖指数
虽然煮粥加碱后比较容易煮烂,但同时也提高了粥的升糖指数,还增加了食物的钠含量(碱中含钠),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和肥胖者尤其不宜多吃,常喝加碱的粥不利于防治糖尿病、高血压和中风等。
煮粥放碱有什么作用
煮粥时加碱容易破坏米层蛋白膜,让其中的淀粉全部释放,同时可以使粥熟得更快,提高粥的整体黏度。然而这样做会让谷物里的营养流失。粥里加碱有好也有不好,要注意适当使用。
煮粥需要注意什么
防溢:在熬粥时往锅里加5~6滴油,可避免粥汁溢锅。用高压锅熬粥时,也可以滴几滴食用油,开锅时就不会往喷,比较安全。
防粘锅:粥烧开后不建议大火继续烧,淘好的米应立即下锅,不应久放,熬煮时不宜加水,也不宜搅动。
火候:煮粥应该先用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熬煮约30分钟。正确的煮粥方式可以使粥更粘稠、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