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南辕北辙的道理: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越多,离原先的目标就越远.比喻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

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季梁对魏王所说的话被精简为成语“南辕北辙”。“辕”指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杠,通常辕所指的方向,就是车辆行驶的方向;“辙”是车轮行驶所留下的痕迹。

“南辕北辙”意为车子应该往南方行驶,但它所走的道路却是朝向北方,形容所作所为完全与目标相反或言行不能一致,和“背道而驰”意义相近。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原文: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白话译文:

我今天来上朝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好。’

我说:‘你的马虽然很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好,就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此文出自战国·刘向《战国策·魏策四》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南辕北辙让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实现做好计划,定好目标与方向,这样才能够有利于事情的完成。

南辕北辙解释:

释义:比喻行动和目标完全相反。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

引证:《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

用法: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他俩的个性南辕北辙,根本谈不拢。

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向北走却要去楚国的人,我告诉他说:“你的方向错了!”他却回答我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很快!”这位马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明,但是他这样走下去,只会离楚国越来越远而已。

现在,大王仗着强势想称霸,你越是这样做,离称霸的目的就越远,和那个想到楚国去,反而往北走的人一样。魏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最后终于放弃攻打赵国的计划。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南辕北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四》,那么南辕北辙告诉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什么道理?

1、 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实现做好计划,定好目标与方向,这样才能够有利于事情的完成。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出自史学著作《战国策》中的魏策四篇,如今南辕北辙也成为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了一个经常被我们使用的四字成语。

2、 南辕北辙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季梁,一日在上朝的途中遇见了一个驾着马车朝北方行驶的人,一问之下才得知,原来这个人是想要到楚国去,但是楚国在南方,而驾车的人走的这条路正好与要去楚国的路相反。

3、 季梁加以劝告,而那人却只是对季梁说,他的马非常好,他的路费很多,他的马夫驾车技术很好,而不顾劝告。这个故事是季梁讲给当时的魏王听的,目的是想要劝阻魏王放弃攻打邯郸,想要扩展地盘的想法。

关于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南辕北辙的意思和道理

意思是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道理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正确的努力方向,使实际行动的主观愿望一致,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南辕北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辕北辙》的寓意讽刺了行动与目的相反的人。启示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付诸努力,才能成功。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故事:

战国时期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他,季梁给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他却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魏安王决定不打仗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了。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南辕北辙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近义词】背道而驰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