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子 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孔子

1、孔子被尊为“文圣”,其军事才能被其辉煌关于对孔子的评价的文名所掩盖,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以至“孔丘知礼而无勇”(《左传·定公十年》)的偏见至今未泯。其实,孔子本是文武全才,他不仅膂力过人、武艺超群,而且对于军旅之学也颇为精通。

2、论孔子的军事才能,当从其父亲谈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材魁梧,骁勇善战,以军功升为陬邑大夫。《左传·襄公十年》记载关于对孔子的评价:晋国组织鲁、曹等诸侯联军攻逼阳,逼阳守军开城门而暗置悬门,诱其部分入城放下悬门,企图围而歼之。关键时刻,叔梁纥挺身举起沉重的悬门,直到入城联军全部撤出,才撒手而退。主帅孟献子引《诗》称赞他“有力如虎”。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先秦1尺,约合今0.66尺,若按此折算则孔子身高约2.112米。《吕氏春秋·慎大》也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可见孔子虽无意以勇力成名,却也像其父亲一样身材魁梧、膂力过人。

3、除膂力过人、武艺超群外,孔子对军事也颇为精通。在诸侯攻伐不已、战争不断的春秋之季,要实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政治理想,不重视军旅之学是不行的。《史记·孔子世家》记孔门“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72位高徒对于射、御也是精通的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又记“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性之乎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学之乎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可见孔子不仅自己精通军旅之学,也向弟子传授武艺等军旅之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武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也并非出于偶然。

如何评价孔子

1、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2、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在孔子63岁时,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3、孔子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如何评价孔子?

评价孔子

孔子道德修养极高,无愧于万世师表,亦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然其未能得道且通晓阴阳,故愚以为,孔子实为贤人。

古往今来,圣贤可谓凤毛麟角;而正是这些为数寥寥之人,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体系关于对孔子的评价的框架。其中,声望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孔子。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平民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私学虽未必为孔子首创,但因其而兴盛。孔子收徒讲学,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亦作育了不少英才——正是这些英才,令《论语》得以面世,使“述而不作”的孔子,得以万古流芳。

《论语·子罕篇》有云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子曰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有云:“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显然,孔子不仅在道德上承前启后,而且在文学上继往开来。

总而言之,孔子是中国在文学与道德上影响最大的贤人。

贤人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有云: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可谓贤人矣?”

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吾定义贤人为:道德修养极高,足以为时人所效法,为后世所景仰,且未能得道的人。(按:贤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孔子为参照,凡境界与孔子差距很明显者,皆不足以谓之贤人。)

愚以为,儒家所谓的圣人(如尧、舜、禹、周公、孔丘、孟轲、荀卿),实为贤人;世人公认的大儒(如董仲舒、朱熹、王阳明、顾炎武)与得孔子真传者(如颜回、曾参、子张、子夏),亦可谓贤人。儒门以外,《庄子·天下》所列举的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均是贤人;若杨朱、列御寇未能得道,当属贤人。此外,韩非、晏婴亦为贤人。

古籍散佚严重,由于文献不足,故不少贤人被遗忘于历史之中。此外,因鄙人孤陋寡闻,亦有部分贤人(尤其在儒门之外的)未予列出。

总而言之,贤人并不多见。

对于孔子的评价是怎样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那么许多人对这位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 家有怎样的评价呢?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

名人评价

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 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历史 评价

先秦评孔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并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 自然 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 礼仪 。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孔子学说为五蠹之首,且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宋元评孔

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 营养 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明代评孔

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对立的所学。呈现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清代评孔

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纷呈,其要者有:

1.治统、道统合一论;

2.朱学即孔学论; 以孔学批评理学;

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

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关于孔子的评价100字

4.“经学即理学”论;

5.“六经皆史”论;

6.“中体西用”说;

7.“孔子改制”说;

8.以夷变夏论; 孔子尊君论; 儒学汗漫说。

近代以来评孔

自1840年 鸦片战争 后,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制约和影响着思想 文化 领域里的斗争。围绕如何评价孔子及其儒学的争论,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反映了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 政治 、经济利益。

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不但以物质武器批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而且从思想上冲击了一切束缚人民的绳索。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并未完全摆脱儒家纲常思想的影响。

早期改良派目睹当时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关心时政,热心西学,提出了“器变道不变”的“中体西用”思维模式。

甲午战争后,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发动革命与改良之辩,深化了近代评孔运动。

辛亥革命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激进分子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未能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旧思想、旧道德。

五四以后,围绕评孔问题的争论仍一直继续,最后由毛泽东作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 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阐明了 马克思主义 者评孔的应持态度和方法。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猜你喜欢:

1. 试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

2. 孔子挂腰刀歇后语

3. 孔夫子搬家歇后语是什么

4. 孔子名言名句都有哪些比较经典的

5. 学习孔子的心得体会

6.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

人们对孔子的评价(简单几句就行了)

两千多年来,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他不仅栖身于先贤的典籍之中,端坐于官方的庙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里.为什么?我想,关键在于他是——

中华文化的代表,

民族精神的化身,

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关于对孔子的评价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决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

——他是圣人,却是来自来自民间,由长期实践而博学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决非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怪异角色.

——他是伟人,却是在教书育人、反思历史、传播文化的漫长经历中成就了空前的伟业,决非那种平民大众无法理解,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不管历代统治者曾经给他多少头衔,我们记住的孔子,就是万世师表!

想想孔子的修己安民,为政者可以深长思之.

想想孔子的诲人不倦,为师者可以反躬自省.

想想孔子的见利思义,为商者可以扪心自问……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人间孔子”.他的形象,既是庄重祥和的,又是和善可亲的.这样的形象,既是历史人物孔子精神气质的外化,又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代表.他将随时激励我们,伴随我们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孔子的人物评价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被后世称为圣人的万世师表,是一个思想伟大、道德高尚,倡导仁义礼智信的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不但是儒家的开山祖,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公开教学的教育家,最先把古代氏族贵族所专有的诗、书、礼、乐、这类学问,普及给民间,不问来学者出身贵贱,实行“有教无类”把官学变成私学。

扩展资料

孔子的思想和成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远大的影响:

1、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这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3、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