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的三窟是指兔子的三个窝。
出自于战国策这个典故,意思是说兔子都是非常狡猾的,它们都会有三个窝来躲避灾祸,不让捕猎者或者是它的敌人抓到。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译文: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
扩展资料
狡兔三窟也是齐国的一个丞相孟尝君的一个食客跟他说的一句警示语,意思就是说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窝来躲避灾祸,而你却只有一个窝不能高枕无忧。当时孟尝君在齐国做相国,但食客冯谖已经看出孟尝君的忧患在哪里,所以在孟尝君让他去薛地收租税的时候,冯谖就把当地百姓手里的契约全部烧毁,并告诉当地的百姓是孟尝君不收他们的租。
等到冯谖回来的时候,孟尝君问他租税怎么样?冯谖说见大人家里什么都不缺,只缺了“义”字,所以就把那些租税给烧掉了。过了一年以后,孟尝君被齐国君主贬了,所以孟尝君只能带着全家老小逃到薛地。到薛地的时候,百姓锣鼓喧天欢迎孟尝君,冯谖对孟尝君说您当时买的“义”现在已经见效了。
于是冯谖就告诉孟尝君狡兔三窟的话,意在提醒孟尝君现在只有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于是冯谖又去魏国游说魏王说了很多孟尝君的好处,魏王听后就想让孟尝君来魏国任宰相。冯谖又告诉孟尝君不能去魏国,结果魏王来接了三次孟尝君都没有去魏国当丞相。
但这件事儿被齐王听说了,所以他怕孟尝君到魏国去,就又派车马把孟尝君接回来,在齐国继续做国相,这也是冯谖为孟尝君想的第二窟。第三窟是孟尝君请齐王能在他的薛地修建庙宇,以宝齐国安泰。齐王自然答应了这个要求,所以派了很多兵去薛地保护庙宇,而薛地的老百姓因为有了保护自此不再受别国的扰乱。
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
狡兔三窟,汉语成语,拼音是jiǎo tù sān kū,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
白话释义
《战国策·齐策四》:“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并顺便买回家里缺的东西,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契全部烧毁,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冯谖回来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的重臣喜欢结交和收养各种各样有一定本领的人,做他的“门客”,给他出谋划策,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种做法一时成为风气。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收养的门客都很多,人们称他们为“四公子”。这里我们给大家说说齐国的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田婴的儿子。田婴在孙膑指挥的马陵战役中担任过副将,因作战有功,齐国把他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称为薛公。田婴死了以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的官位和封地,号称孟尝君。
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
意思: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拼音:狡兔三窟 [jiǎo tù sān kū]。
引证:见柴曰:“汝~,何归为?”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其免死身;今君在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语法:狡兔三窟在句中作宾语、定语。
近义词:
一、移花接木 [yí huā jiē mù]
释义: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例句:他这种~的做法最终被识破了。
二、暗度陈仓 [àn dù chén cāng]
释义: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引证: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之计。 ◎《三国演义》第九六回。
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