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IP,什么是IP化?
1、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在因特网中,它是能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只要遵守IP协议就可以与因特网互连互通。正是因为有了IP协议,因特网才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因此,IP协议也可以叫做“因特网协议”。
2、IP地址(英语: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一种在Internet上的给主机编址的方式,也称为网际协议地址。常见的IP地址,分为IPv4与IPv6两大类。
IP地址是被用来给Internet上的电脑一个编号,日常见到的每台联网的PC上都需要有IP地址,才能正常通信,那么“IP地址”就相当于“电话号码”,而Internet中的路由器,就相当于电信局的“程控式交换机”。
3、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也就是4个字节)。IP地址通常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成(a.b.c.d)的形式,其中,a,b,c,d都是0~255之间的十进制整数。例:点分十进IP地址(100.4.5.6),实际上是32位二进制数(01100100.00000100.00000101.00000110)。
4、IP地址编址方案:IP地址编址方案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A、B、C、D、E五类,其中A、B、C是基本类,D、E类作为多播和保留使用。
IPV4就是有4段数字,每一段最大不超过255。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IP位址的需求量愈来愈大,使得IP位址的发放愈趋严格,各项资料显示全球IPv4位址可能在2005至2010年间全部发完(实际情况是在2011年2月3日IPv4位地址分配完毕)。
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妨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
5、IP化分为网络IP优化和业务IP化两大块
(1)网络IP优化就是说较少的IP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现在IPv4已经是面临枯竭,在IPv6还没有非常成熟的现在,只有通过IP优化,去维持v4的利用,比如说DHCP技术,NAT技术等等。
(2)业务IP化,很多情况下是包含在IToIP的大的概念里的。具体说,就是把不同类型的、需要通过链路传输的信息流,统一转换归纳为TCP/IP数据流,通过一套TCP/IP网络传输即可,而不必要为不同的业务建设不同的传输介质和管理平台。
什么是IP化
指IP现象,“IP”即是指“互联网IP (Intellectual Property) , 意为知识产权, 主要由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三个部分组成,一般是由投资者通过购买互联网文化产品版权, 并用于开发电影。
IP从根本上来说可以理解为小说、影视、戏剧、音乐、游戏、漫画等文艺作品的知识产权。除了强调对文艺作品的知识产权或曰版权的拥有之外,更强调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或开发的权利。
因而有学者也提到,在产业格局中,IP更多地意味着一种“改编权”。本意为“知识产权”的IP,根本属性为文化产业中文艺作品的知识产权,尤其强调对拥有版权的文艺作品进行改编和开发的权利,而具有版权的文艺作品则被称为“IP资源”。
扩展资料:
IP化对传统内容生产方式的影响
内容生产的IP化与传统内容生产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业外商业资本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介入程度的差异。业外商业资本的大量涌入强化了内容生产的市场逻辑,受众地位被凸显出来;
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除了给内容创作的来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之外,也使业外商业资本得以绕开专业的艺术价值对市场价值进行判断,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内容生产过程中的市场逻辑。内容生产的IP化对传统内容生产的目的、手段以及思路都带来了影响。
IP化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生产之前,对用户的偏好、IP资源的受众类型、受欢迎程度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作出是否要对IP资源进行购买并加以开发的决定。
二是在内容生产的过程中对互联网或大数据的使用,即内容生产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及大数据及时把握受众的反馈,并根据受众的反馈及时调整生产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内容生产的IP化及其影响
什么是品牌IP化?
品牌IP化是什么?
对于品牌来讲,IP化是品牌打造的一种新的工具或者说方法论,当品牌为自身塑造鲜明的人格,通过内容与用户持续进行有价值的互动,并赢得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和追捧,这时品牌就变成了IP。不是所有品牌都是IP,但品牌可以打造成为IP,因此IP是品牌进化的高级阶段。
任何内容、任何事物皆可成为IP,比如一个价值观、一个人格,它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价值和文化的认同,可以跨形态、跨时代、跨行业。品牌则始终依托于某一个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讲述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内涵,努力争取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认同,其终极目标要转化为销售量。从这一点看,品牌可以理解为是IP的一个组成因素。
打造品牌的思考原点是产品如何更优、更差异化地满足消费者的痛点和利益需求,永远脱离不开产品的物理利益属性的诉求,即使不是传播中的主体信息,产品的物理利益属性和品牌的情感指向也必须吻合,否则不能成功的塑造清晰的品牌形象。但是打造IP时需要拟人化(人设、三观、形象、时代背景等),这是品牌要去努力的方向。
中国IP进入爆发元年。因为当今的品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日益碎片化的媒体环境,多元化的消费场景,独立而割裂的单次营销活动效果差强人意,非原创性手法在市场上很难具有穿透力,也很难创造出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中国消费主权时代已经来临,消费者更容易凭个人对信息和内容的偏好做出消费选择,所以品牌方必须以内容的形式讨好消费者。
而流量的成本则越来越贵,IP成为争取流量的手段。在IP时代,品牌占据了一个IP就相当于占据了一个永久的消费入口,它可以持续地为品牌提供流量,在线上、线下流量都非常稀缺和昂贵的背景下,IP对于品牌的意义不言而喻。
如何实现品牌IP化?
综合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品牌IP化之路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定位,意味着战略和方向,其本质是建立差异化竞争,即通过差异化让自己与众不同,赢得关注。定位是建立品牌IP的起点,也是后续环节的指引。定位的准确与否,将从根本上决定IP的命运,好的定位是IP成功的一半。
对品牌IP进行定位是一件系统工程,既要对品牌基因有恰当的承袭,又要对目标用户群体具有深刻地了解,对于时代趋势和流行文化也要有敏锐的洞察,同时又能准确研判竞争对手,在此基础上找准空白和差异点,实现战略定位。
人格,可以说是品牌IP的内核,核心DNA,也是IP内容创造与互动的源泉。人格打造最关键的一点是自带感染力,话题和势能。这种势能是潜藏其中但一经激发就会瞬间引爆的力量。人格有多大感染力,IP就能“长”多大,没有人格感染力的IP,即使后续砸下不计量的费用去运营推广,也无济于事。
形象,则是品牌IP人格的视觉化演绎。因为形象让IP人格更加可视化和生动化,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从心智认知的角度,视觉形象或符号更容易激发情绪和感染。因为有趣的灵魂,加上可爱的外表,才是真正完美的人格。
但最终能否成为IP关键在于运营,其核心是内容创造和用户互动。围绕IP人格和形象创造内容后,一定要设定可以与粉丝互动共创的平台,要能让受众互动,让互动带来的内容共创和体验温度。如果只有单向的倾诉,是无法让粉丝卷入的。卷入的好处不仅仅是内容的共创,而且粉丝会有更强的参与感、立场感,这对粉丝的忠诚度和粘性,都有着极大的益处。对IP影响力的认同才会持久而具有生命力。通过持续的IP运营,粉丝得到持续积累和裂变,品牌资产实现持续增值,最终将演变为超级IP。
品牌IP运作成功后,可以考虑跨界合作、衍生周边产品和服务,让IP价值最大化。商业衍生是IP运营中最重要的话题,但是一般会被忽略,尤其在当今的中国市场上,大部分IP都是刚刚诞生,还没有成熟到IP衍生的阶段,所以目前的中国市场也缺乏相对成熟的IP商业衍生的成功案例。但是在全球范围IP的商业衍生是IP持久运营下去的最主要收入,尤其是地产衍生体验式的主题公园(迪士尼、环球影城)。
无论怎样,品牌IP化是一种方法论,最终还是要为品牌所服务,为消费者所服务。只有坚定这个信念,才不会适得其反,因为IP化并不是走得越远越好,要结合品牌战略规划量力而行,过分透资品牌IP资产,反而会削弱IP的影响力,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