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社戏》,是鲁迅先生选自《呐喊》的一篇小说。初读课文,十分生疏与乏味。不像小说,小说的情节应该是跌宕起伏,而这篇文章似乎更像散文。甚至连老师也说过:"若是不让我看出处,我会以为是《朝花夕拾》里的节选。"

《社戏》讲的是鲁迅先生少年时到赵庄平桥村看戏,发生了各种冒险经历。全文表达了鲁迅对儿童时期生活的美好怀念。

由于这篇课文较长,老师为了方便我们理解,便把这篇文章分段,用几个小标题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出来,分别是: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看戏,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偷豆吃豆,赵庄返回,送豆吃豆。

文章第一段是讲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确实,写出了平桥村的具体位置,以及那里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若说是看戏,我便发现鲁迅先生小时候太可爱了,为了去赵庄看戏而发脾气,还不吃东西。从文中"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就可看出鲁迅儿时的那份童真。

因为这确实是那样,我们儿时为了一个自己心仪已久玩具,而哭着央求父母给我买。他们因为拗不过你,所以买了。而鲁迅的外祖母与母亲就是这样,再加上双喜的"包票"。她们便放心的让鲁迅去赵庄看戏了。

在去看戏的路上,鲁迅写了很长一段的风景。风景随着心情变化着。慢慢的从期待惊喜转化为沉静悠扬。"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可以看出小孩子急切,迫不及待想看戏的心情。

接着,课文用了七段来写社戏。戏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有铁头老生,蛇精与老虎,最好的一场小丑的。以及孩子们最怕的老旦。孩子们从那种新鲜刺激感默默走向安静。

回去的路上,孩子们都饿的不成样子。于是偷摘了六一公公和阿发家的罗汉豆。偷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烧火,开开心心的吃豆子。这是孩子们的天堂。没有诗经,没有父母。是无忧无虑的。偷豆子吃的那一段经历一定在鲁迅脑中紧紧的记住着,很多年后还依然记得。

因为从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就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一定十分开心与怀念那段时光。

《社戏》选自哪里

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社戏选自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

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社戏选自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戏

社戏选自什么书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社戏选自的短篇小说社戏选自,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社戏选自-社戏选自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社戏选自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

《社戏》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

小说的第一部分通过描写“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描写,展现了那里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描写的视角是“我”对都市戏园情景气氛及人际关系的厌恶和不满,重点落在“我”的心灵感受及审美评价上:此种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不适合于“我”的生存。

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作者抨击都市剧场,盛赞农村社戏,所潜心抒发的正是社戏选自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厌。

通过“我”在京都看京戏和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诫友好、平等和谐的人情人际关系的向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社戏

社戏选自什么

《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呐喊》。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社戏选自什么小说集

《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社戏选自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作者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社戏选自的经历社戏选自: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全文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社戏选自他一生在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等等。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