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督师,能征善战的孙传庭,为什么输给了草根出身的李自成?

说到孙传庭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的的确确是很厉害,是大明朝的都督,打仗呢也几乎是没有败绩的,说到李自成呢其实他还真的是屡战屡败的一个人,那么就是这么大悬殊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出现孙传庭打不过李自成的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揭秘分析看看吧!

作为大明最后一根支柱——孙传庭死、明朝亡

书生出身的孙传庭,一出山就擒杀第一任闯王高迎祥,一时间威震农民军

随后更是暴揍继任闯王李自成到只剩不到二十人

此等将才,可谓是大明的栋梁,是可以有力挽狂澜之能的!

只是,天意是很大的敌人——边关告急孙传庭去救,只剩20人的李自成活了下来

只是,党争是很大的敌人——与杨嗣昌不和的孙传庭,削职为民,尽去兵权

只是,时间是最大的敌人——就在孙传庭蹲大狱的时候,李自成之势如海文 燎原

待到孙传庭再次出山,那个昔日的小壁虎已经变成一只食人鳄!

李自成的奋斗——从闯将到闯王,一个字就是“闯”

都知道李自成是“闯王”,实际上最早叫闯王的人是高迎祥,那个时候李自成是闯将。老牌闯王给孙传庭收拾了,并押解到北京献俘阙下

对李自成来说,首先一个是很伤心,毕竟自己老领导挂了,不过也有一个好处——从那时开始,闯王的名号只属于他一个人!

可是当上闯王的李自成,过得并不好,甚至一度不如当闯将的时候

但李自成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坚信一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

最苦逼的时候,李闯王只剩下18个人,跑到山沟里喝了好久的风,吃了好久的土,才敢出来活动活动,可就是这一活动,把大明给活动完了

如海文 燎原一般,李闯王靠着自己的闯字大旗再次号召起几十万的队伍,很多人誓死跟随李自成,因为李自成告诉他们,人是要有点骨气的

面对官兵的数次围剿,哪怕是几乎全军覆没,他都从来没有投降

孙传庭的无奈——腐朽的朝廷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数次击败农民军的孙传庭,可谓是堪当大任,属于能够力挽狂澜的那种人物,但是明朝已经不允许再有失误了,大厦将倾,虽然传庭意欲扶之,却奈何......

一败再败的李自成终于从老鼠变成了老虎(满清帮了大忙)

而对于大明来说,三年牢狱时光让孙传庭与外界彻底脱离,再出山已经不是当年的光景了

李自成以势不可挡的燎原之势般席卷了整个大西北。然后,很熟悉的场景出现了

1.孙传庭手中已无精兵,正待训练兵勇以备战之时遭遇崇祯下令出战

2.后勤粮草再次因为天气及人为因素而供给不足

3.同样是有人先行带领部队撤退,此处不表何人

结果就是——在潼关,这个曾差一点杀掉李自成的地方,孙传庭力战而死

为何说这一场景熟悉呢?是因为,之前的卢象升,好像也是这么死的,虽有不同,但大抵相似

1.卢象升部共计5000人,且均为亲兵,而高起潜(崇祯安排的监军)手中有几万精兵,却一兵不发

2.卢象升领兵出战,以5000之众对清军八万余精兵发起了冲锋,然后壮烈殉国

重新起复的孙传庭,依旧是那个能征善战孙传庭,只是不能以一敌百

可是李自成已经不是那个被动挨打的闯贼了,他可以几十万人来搞人海战术!

决战?死战?——已经知道失败还是要打的一场仗

明知无法战胜李自成,孙传庭还是上路了

三年,世界已经不再是那个世界了。李自成已经成长的足够恐怖,而孙传庭手中也没有当年那批能征善战的精兵

陕西潼关,一个无比熟悉的地方,他曾在此与洪承畴、曹变蛟、贺人龙等名将一同设伏,只是没能成功杀死李自成

大明督师-大明督师奔叔

此时,人为鱼肉,我为刀俎的情况进行了反转,但孙传庭却没有选择

难道可以逃走,然后打游击以期待卷土重来吗?答案是不能!

遭受了很多屈辱,还没能一展抱负的孙传庭选择了殉国

约51岁的孙传庭,在这个曾经他名震天下的地方,结束了他的生命——马革裹尸

与卢象升的想法一样,都是坚决的主战派

与卢象升的死法一致,都是决绝之中死亡

所以,他们两个人都很可惜,真的可惜

如若崇祯再精明一些,有耐心一些,而非用力过猛和反复无常

如若主和派的杨嗣昌、高起潜能够公正客观的对待二人,而非恶意中伤或见死不救

如若......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屡战屡败的李自成,终于不再惧怕昔日的最强对手孙传庭

只因此时的孙传庭,是一只失去了爪牙的老虎、折断了翅膀的雄鹰

如此看来,结局注定是悲剧

大明督师孙传庭几乎无一败绩,却为何依旧干不过屡战屡败的李自成呢?

两年后,李自成数十万大军直逼开封。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崇祯不得不起复孙传庭为督师,即刻入河南作战。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到任后,孙传庭按照崇祯秘旨,首先除掉“长腿将军”贺人龙。

“长腿将军”贺人龙

此时大战在即,然而孙传庭所统辖的军队却是刚刚征募而来的新兵。他们操练不勤,装备落后,早已不再是昔日令流寇闻风丧胆的“秦军”。即便如此,孙传庭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指挥能力,多次袭扰流寇,依然凯歌连奏。

但左良玉率领的湖广军却不协同作战,导致流寇钻了个空子,孙传庭部独木难支,损失惨重。并且天公又不作美,连日大雨,明军补给无法跟上,一时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到极点。

面对这样的困境,崇祯还下令孙传庭火速进剿。李自成虽然输了几阵,但毕竟人多势众,尾大不掉。反观孙传庭部却是每况愈下,粮草和兵员都难以为继。最终他不得不放弃河南,撤回到陕西通关重新修整。

闯贼李自成

一年后,孙传庭部实力有所恢复,并锻造大量火器装配战车。与此同时,流寇也很快进军陕西,最后双方在郏县展开决战。

一开始明军火器营一马当先,发挥出了极强的战斗力,流寇节节败退。但是在追击过程中,却又一次遭遇大雨,粮草供应又成致命的问题,失去了最后的胜机。

而李自成军师刘宗敏献策,下战书麻痹明军。终于明军饥渴难耐,在打通粮道的过程中发生严重分歧。闯贼乘机进军,神机营全军覆没。郏县之战以闯贼大获全胜而告终,自此大明官军彻底无法对抗闯王李自成。

大败而归后,孙传庭只得带着仅存的明军据守潼关。但崇祯不断要求他出关迎敌,用最后的家当做殊死一搏。最后孙传庭不得不从,兵出潼关。

孙传庭战死

结果正如预料的那样,明军大败,闯贼趁势攻破潼关,孙传庭力战而死。一年以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煤山自尽,大明亡。

孙传庭的失败,并不是他能力问题,实在是王朝气数已尽,加上政敌对他的打压,崇祯对他战略上的错误指挥,这些都是他无法改变的。所以大明最后的栋梁也只能为王朝续命几年,无法从根本上挽救王朝覆灭的命运。

屡战屡胜的大明督师孙传庭,最后为何会败给李自成?

屡战屡胜的大明督师孙传庭,最后败给了李自成,原因在于,大明朝廷屡次对孙传庭进行干涉,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兵家之言,在崇祯眼里就是句无用的废话。孙传庭之败,非为败于李自成,实为败于明帝崇祯,败于崇祯的无端多疑和横加干涉。

孙传庭前半生的人生履历可谓是亮点满满,无一黑点,也无一败绩。在关中大乱的时候,刚刚晋升的孙传庭仅凭一人之力,指挥调度,训练有方,强烈地重挫了叛军的锐气,并且斩杀了敌方的多位将领。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孙传庭可是正宗的进士出身,实打实的读书人。是乱世,把他从一个正宗的文人,变成了一位守卫四方、护卫大明的沙场勇将。孙传庭从此就开始了他的征战人生,一路奋进,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在敌方的阵营中,已经没有人可以当孙传庭的对手了。敌方阵营的无数将领,都被孙传庭率兵追杀过,听到孙传庭这个名字,他们就算不抖三抖,也要怕一怕。举目四望,外面已经找不到能与孙传庭正面一战的对手了。

可是,即便是解决了外面的对手,孙传庭的人生还有一个最大的BOSS要攻略,这个对手来自明廷。

自古以来,有多少名将,他们不是被沙场上的敌将打败的,而是被自己的后方打败的,南宋时期的爱国名将岳飞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他背上的“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在他死后,狠狠地打着南宋朝廷的脸。

孙传庭也面临着跟当时的岳飞一样的难题,可是他却比岳飞幸运多了。孙传庭并没有像岳飞那样,被罗织了罪名之后被赐死,而是被关进牢中三年。

这三年,以前一直被孙传庭压制的李自成得以快速成长,到孙传庭复出的时候,李自成的力量已经不是国力衰微的明廷所能抵抗的了。国力衰微,朝廷又多方掣肘,孙传庭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