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和庶长子的区别是什么?
嫡长子和庶长子的区别在于概念不同、地位不同、继承顺序不同
1、概念不同
嫡长子: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庶长子:妾室所生之子称为庶子,其中年龄最大的称之为庶长子。
2、地位不同
古代嫡子地位远远高于庶子,嫡出的地位比庶出的高,也就是嫡次子的地位依旧比庶长子的高,庶子在家里的存在感都比较薄弱。
3、继承顺序不同
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嫡子先于庶子,庶出的儿子是不能承袭父祖的地位,但若家族当中没有嫡子,或者嫡子去世且无后代,那么庶子才可以继承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嫡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庶长子
古代嫡优于庶,子优于女,那么嫡女和庶子谁的地位更高?
按理说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嫡女的地位不如庶子,但事实常常相反,因为他们的母亲地位不同,我们看看《金瓶梅》里,西门庆死后,吴月娘先后卖了潘金莲和庞春梅,使用手段逼走了李娇儿和孟玉楼。这就是说大老婆可以卖掉小老婆!这地位差的太多了,庶子连自己的母亲都有可能失去,庶子的地位又能高到哪里?比如《红楼梦》里的探春,她始终只认王夫人是自己的亲娘,而真正生母却被叫“姨娘”,看看,小老婆的地位多么低微啊!所以庶子和嫡女的地位不是他们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他们母亲的地位决定的!古代,关于家庭成员在家族中的地位,有个准则: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母以子贵,妻以夫荣。
意思就是:嫡子的地位高于庶子,只有没有嫡子的时候,才轮到庶子论资排辈。女子没有直接的地位,根据他的丈夫和儿子的地位而定。一般而言,嫡女出嫁,一般会是正妻,较少成为妾室,而庶女则经常是嫁为妾室,家庭地位就比较低了。没有出嫁的女子,嫡女一般会受到家庭的宠爱,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太高的家庭地位,他的家庭地位要在出嫁后,在夫家体现出来。当然,也会受娘家的家族地位和出嫁前自己在家中受到的宠爱成都有关,宠爱程度通常是以嫁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女子无权继承娘家的财产和地位。
男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嫡长子最高,有嫡长子在,庶长子和嫡幼子地位差不多,主要还是看个人能力,但如果嫡长子死了,顺序递补的是嫡幼子,而不是庶长子。嫡长孙的地位跟嫡长子是否掌权有关,如果嫡长子掌权,嫡长孙则可以继承父亲的地位,如果嫡长子没有掌权,嫡长孙的地位就不如嫡幼子。就好像太子 的地位,太子没即位就死了,一般不会传位给太子的嫡长子,而是在皇帝的幼子中重新选择。当然,也有例外。
古代嫡女和庶子,相比之下谁在家庭的地位要高一些?
古代有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的地位不同,这也使得他们所生的儿子地位不同,所谓嫡庶有别。他们所生的儿子分为长子、嫡子与庶子,其中又再细分为嫡长子、嫡次子、庶长子、庶次子。那这些名称分别有什么不同呢?
嫡子与庶子有何不同
长子是指年龄最大的孩子,长子不分嫡庶。谁大,谁就是长子,但是长子又分为嫡长子与庶长子。例如康熙的儿子胤褆是庶出,但是皇长子。朱佑樘的儿子朱厚照是嫡出,所以是嫡长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称为嫡长子,之后所生的儿子称为嫡次子。如: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嫡子,但他并不是嫡长子,嫡长子是李建成。
还有一种情况,正妻死后,再另娶一个女人做正妻或者将妾室扶正,称为继室或填房。那么她们所生的儿子也被称为嫡子,所以有时会出现一家有两个不同母亲所生的孩子,都是嫡子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下,元配所生的孩子地位高于继室所生。但是妾室扶正前所生的儿子,并不能称为嫡子,依然为庶子。
如建文帝朱允炆,他的母亲吕氏之前并不是朱标的正妻,而是在元配常氏死后被扶正的,所以朱允炆并不能算嫡长孙,所以他的继承顺序应该排在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之后。庶子是指所有妾室所生的儿子,妾室生的第一个儿子叫庶长子。以上基本上就是长子、嫡子、嫡长子、庶子的大致情况。那么在继承上,先后顺序有何不同呢?
嫡子的继承顺序
古代有大宗与小宗的区别,所以继承上就有了“立嫡”一说,《春秋繁露·海文 》云:“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所以继承顺序上,嫡子先于庶子。而其中嫡子又细分为嫡长子与嫡次子,嫡长子的顺序又高于嫡次子。元配所生的嫡子顺序又先于继室所生的嫡子。
如:明朝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太子,他是嫡子、嫡长子所以立他为太子,符合礼法,所以他的储君地位稳固。如李世民虽然是嫡子,但并不是嫡长子,所以太子是嫡长子李建成。简单地说:嫡子都有继承权,不管是不是嫡长子,但是嫡次子顺序要低于嫡长子。
庶子的继承顺序
一般来讲庶出的儿子是不能承袭父祖的地位,也就是没有继承权。但也不绝对,若家族当中没有嫡子,或者嫡子都死了且无后代,那么庶子也可以继位。如康熙的嫡长子胤礽被废后,其他所有的儿子都是庶子,所以都觉得自己有机会继承皇位,于是就发生了“九子夺嫡”。
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嫡子虽死,但是嫡长子一系有嫡出后代,那么嫡长孙就会优先获得继承权。若无嫡孙,才会选择立庶子。也就是说,在家族继承权上,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其后是庶子,再后是嫡次孙,最后是庶孙。
在古代宗法制度下,地位高低一出生时就决定了,嫡庶的差别,让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因继承权而变得疏离,甚至为了继承权而使用各种阴谋诡计。
嫡次孙和庶长子哪个地位高?
我记得唐朝法律有规定继承家业(皇室/功臣/富户)的顺位次序:
这也就是在家里地位的次序,官方规定如此,但实际操作上:
嫡长子、嫡长孙都先于家主去世,按道理就该3其他嫡子、4庶子按顺序继位,但家主很可能爱屋及乌,把嫡长子的其他儿子确立为新的嫡长孙,也就是从5直升为2。
如此一来,便造成元明清时期,继承权在嫡长房内传承。只有嫡长房绝嗣了,才会到其他房,于是法律随之变更。同时,自宋朝流行把嫡子、庶子全归家主正妻抚养,之后嫡子、庶子的差距也随之变小。
总之:宋朝及之前,有嫡长孙时,庶长子排在嫡长子、嫡长孙、嫡子后面,略高于嫡次孙。一旦嫡长孙也没了,嫡次孙就可能变成排2,高于庶长子。明朝及之后,庶长子更是在嫡长子及其全部子嗣、外加嫡子后面。
但又有一种普遍情况:嫡长房的孩子年轻,而嫡子、庶子却已年长,有了一定社会地位(官职/产业),按照社会上的【论资排辈】则庶长子明显高于嫡次孙。嫡长子、嫡长孙作为家主顺位继承人,有整个爵位/家业加持,仍然高于嫡子、庶子。
在古代,嫡长房的庶出和嫡二房嫡出谁的地位高一些?
在古代很多因为权力的争夺导致家庭四分五裂,不管是在皇室中还是略为富贵的小康之家,寻常百姓家庭本来财产就不多,自然没有争夺的意义。古代人讲究礼仪尊卑,从家庭财产继承和爵位继承上体现比较明显,对于一些权贵家庭很难做到每个孩子平等对待,这就要划分嫡庶。
一、嫡庶如何划分
在古代都是流行一妻多妾制度,但是古代的一妻多妾并不像我们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小妾可以趾高气扬的对妻子说话,在古代,小妾在家里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如果丈夫比较宠爱,那日子可能过的不错,一般家宅内室都是由妻子来决策,丈夫也不好多管什么,母亲的地位不同,生下的孩子自然也不一样,只有正妻所生的孩子才叫嫡子嫡女,将来可能继承家族的财产或者爵位,嫡女的身份也相对高一些,小妾生的孩子庶子庶女地位比较低下,一般不会重视。
二、古代的律法规定
在古代全社会都要尊重嫡子为先的政策,所以一个大的权贵家族,有嫡子肯定以嫡子为先,如果没有嫡子,就要考虑嫡子是否有家族嫡孙,如果没有,就是嫡次子,然后是庶长子,嫡永远高于庶,也就是说嫡子的庶子身份是很低的,哪怕是家族的第1个孙子,但毕竟是庶,地位自然没有嫡次子的嫡出高。
三、继承家业的排序
一般如果嫡长子在的话,是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但是一个家庭得多倒霉,需要层层划分等级,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孙,嫡次子,反正不管如何有“嫡”字还是最尊贵的,但是有时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比如说嫡长房的庶出年纪比嫡二房的嫡出大很多,可能从小接触家庭财产,懂得比较多,万一他起了不轨之心,非要去和嫡二房争夺,那就是另一种说法了。
庶长子和嫡次子哪个地位高
嫡次子地位更高。嫡次子是正妻所生的二儿子,庶长子是侧房或者其它妾生的大儿子。在古代,嫡子有优先继承家产的权利,除非家中没有嫡子,那么才会考虑让庶长子继承家业。
嫡出地位比庶出高,也就是嫡次子地位依旧比庶长子高。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地位仅次于丈夫,高于妾,一般正妻的家境都是比较好的。正妻生的儿子才能称为嫡子,大儿子称为嫡长子,在所有孩子中的地位最高,正妻所生的二儿子就是嫡次子。
对于嫡长子的判断古代的人们一般都是这样来判断的:
1、如果正妻所生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我们称为嫡次子,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我们称为嫡长孙,那么在家业继承方面,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
2、如果正妻去世或者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者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嫡子。
3、如果妾侍生了儿子,然后被扶正成为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