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宪王朱瞻墡是什么身份?无限接近皇位的他结局如何?
朱瞻墡是明仁宗的第五子,与明宣宗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最后的结局是寿终正寝。朱瞻墡在永乐二十二年的时候被册封为襄王,后于宣德四年前往长沙府就藩。朱瞻墡为人庄重警觉,做事也非常沉稳,是以他在仁宗猝然去世,身为储君的朱瞻基又远在南京之时曾被太后密令监国。虽然此次监国的时间并不长且又是秘密进行的,但是朱瞻墡却是明朝首个被授予监国重任的藩王。由此可见,朱瞻墡是较为受信任的。
于明宣宗在位期间就藩于长沙府的朱瞻墡后来在明英宗即位的第二年(正统元年,即1436年)又被改迁至襄阳府就藩。而后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身为一国之君的明英宗在御驾亲征过程中不慎落入敌军之手,明朝因此陷入无国君主事的困境。巧胡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朝廷决定重新拥立一位新国君。当时孙太后本欲拥立朱瞻墡为新帝,因为朱瞻墡不仅是明宣宗的同胞弟弟,同时他又拥有贤明的名声。不过朱瞻墡最后并没有接受皇位。
因为朱瞻墡的推辞,孙太后最后在于谦等朝臣的建议之下改而将身为英宗弟则宽禅弟的郕王立为了新帝,是为景泰帝。而这位新帝后来将返朝的英宗给软禁了起来,但是英宗之后又通过“夺门之变”顺利复位。复辟之后的明英宗曾一度怀疑朱瞻墡存有谋逆之心,但是后来他在见到当初朱瞻墡辞让皇位的上书后便打消了猜忌。
不仅如此,由于朱瞻墡在英宗遭到软禁之时也曾上书劝诫景泰帝善待英宗,是以英宗对朱瞻墡变孙尘得十分敬重。在英宗复辟之后朱瞻墡曾多次被召入朝,所受礼遇也是远远胜过其余藩王。等到了1478年,朱瞻墡寿终正寝,谥号宪。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朱瞻墡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深知皇权险恶,也懂得进退得失,正因为如此,才能够一次次避祸,最终得以全身而退。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危机,可每一次都运用聪明智慧成功化解,乐得做个逍遥王爷,得以荣华富贵一生,并成功寿终正寝,享年73岁。
这位被誉为“明朝最牛皇叔”的朱瞻墡,从他的人生经历,让我看到了下面这两个优点。
一、为人聪明机警
朱瞻墡是仁宗朱高炽儿子,同宣宗朱瞻基是亲兄弟,从小就生活在权力圈子里的他,对皇权争斗深有体模搜会。也因此练就了一副聪明、机警,凭此一次次挽回性命,成为大明的逍遥王爷。
有过多次可以上位经历的他,也知道这一次次的诱惑和考验,其实都是送命的话题。自己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人头落地,如果处理好了,就能够继续做衣食无忧王爷。
父亲去世时候,哥哥册差回朝之前,他就有过一次机会。哥哥去世,拥立年幼侄儿时候,他又有过机会。好在他对自己定位明确,知道自己就是王爷,不能够觊觎帝位,否则就将万劫不复。
二、形势所迫,大智若愚的州码皮人
常言道“皇家无亲情”,即便是亲兄弟,也需要彼此提防。朱瞻墡的一生,都在为形势所迫,一次次差点被拥上帝位,又凭借着本心和虔诚态度,使得各方势力,打消了对他的顾虑和猜忌。
贤名远播的他,即便身处千里之外的长沙,做一个快活王爷,也总有祸事会找上他。每一次他都竭力表达自己心愿和想法,只想安分做王爷,绝对没有僭越想法。
寻常人面对一次皇位诱惑,就足以失去本心,最后人头落地。可这位最牛王爷,一生经历多次诱惑,最后还能够善终,不得不佩服他和帝王相处的本领。
朱瞻墡为何被称为“明朝最牛皇叔”,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一直有种说法是,朱瞻墡是大明最牛皇叔,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朱瞻墡出生于永乐四年,他是太子朱高炽的第五子,但母亲却是正妃张氏,所以他也是嫡次子,仅次于嫡长子朱瞻基,大哥朱瞻基从小就得祖父永乐皇帝朱棣的喜爱,朱高炽能成为太子很大程度上是因高信为有这个好儿子,相比之下,他作为嫡次子却没有得到祖父太多的注意。
朱瞻墡被封为襄王,不过当时襄王还没当热乎呢,朱高炽就去世了,后来大儿子朱瞻基继承了皇位,襄王朱瞻墡开启了自己的藩王生活。
公元1435年,明宣宗驾崩,当时的他早已在宣德四年时就去了遥远的封地当藩王。皇上去世时,1427年出生的太子才刚刚八岁。显然这样的年纪并不能主持一国的事务,大臣们便希望让朱瞻墡来坐上龙椅,可是他退缩了。外人看来这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只要他拼搏一把,那么简念伍以后书写历史的可能就是他了。但是朱瞻墡没有这么选择,他和太皇太后一起将年幼的太子保上了皇位。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本人被瓦剌俘虏。皇帝朱祁镇被俘以后谁来做皇帝?朱祁镇有三个儿子,长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次子朱见潾一岁半还没到,第三拦或子朱见湜更是刚刚满月。而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当时年仅22岁,从未有任何政治经验。因此在这关乎社稷存亡的危急关头,孙太后想起来她的小叔子襄王朱瞻墡。但是当时的文官集团显然不想让襄王这位“长君”来继位。他们抢先发难,在朝堂之上动手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给了皇太后一个血的警告。在文官们的逼迫下,孙太后被迫同意让郕王朱祁钰即位。
成化十四年,襄王朱瞻墡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朱瞻墡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被称为“明朝最牛皇叔”?
朱瞻墡是个什么样的人朱瞻墡?为何被称为“明朝最牛皇叔”?
拿破仑说:“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且,一千年前,如果不想给皇子当皇帝,朱瞻墡你出生在皇室,但完全没有理想。即使别人问你是否想考虑皇帝的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但是朱瞻墡他们一定在心里暗暗想这件事。
明朝时,他出生在王室,他多次表示想代替皇帝的位置坐在龙椅上。但是当时皇帝对他有特别的信任,完全不桥脊相信别人对他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明朝的王子,叫朱珍。当时皇帝在发高烧。对这位皇帝来说,他之所以能登上这个顶峰,不是因为他多么有天赋,而是因为他受到了父亲的喜爱。
这竟然是因为他的儿子。朱赫认为朱高烈的儿子有成为皇帝的潜力,想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这个孙子。因此,公元1424年,他登上了高烧的高位。而且,这始终是一个没有成为皇帝的可怜皇子,被封为襄阳王。主犬有三次,因为皇位被推到风口浪尖。第一次是公元1435年,明宣宗驾崩的时候。高败
当时,他已经到宣德四年远的封地当了正王。皇帝去世时,1427年出生的太子只有8岁。显然,这样的年龄不能主持一个国家的事务,大臣们希望朱贤坐在嫌疑人身上,但他退缩了。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只要他努力奋斗,以后写历史的可能就是他。但是朱坚没有这样选择。他和皇太后一起把年幼的太子保全在皇位。
这是他第二次,也是他登上顶峰的机会最多的时候。公元1449年,年幼的太子朱祁镇成年后,在御亲征时意外被俘。朱祁镇的儿子当时只有两岁,无论如何也不能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时大臣们又想到了朱宇。太后和他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更因为是他的亲生儿子,朱宇也期待着坐在这个位置。
但是朱坚不愿意回到私生,就像在袋子里习惯了逍遥日子一样。(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希望)他给自己的母亲回了一封信,信中有另一位王子要求支持只有两岁的小太子登基,自己不想回去。当这封信还在路上的时候,小太子朱其玉已经被各种大臣推为嫌疑人。
明朝最好的牛王子,父亲和哥哥都是皇帝,但他三次与皇位完美地错过这是最后一次朱治玉得了重病,后面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公元1457年被俘的朱祁镇已经回来了,但他一直被关在宫中的小房间里。对于国家君主的问题,大臣们争论不休,并且讨论了很久。究竟是选择朱祁镇还是朱雨?在他们确定最终答案之前,朱祁镇带领自己的军队恢复了皇位。
为什么没有坐在宝座上的戚消颤王子最终没有被朱祁镇杀害。因为朱宇回国后为他说了好话。这让朱祁镇感到他这个弟弟不打算和他争夺。也许,皇帝的位置是朱公不能坐的,但他根本不想坐。最终,在圣火14年(公元1478年),朱京度过了73岁的一生。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在风雨飘摇中,仍能保持本心羡数,谨慎应对,遵纪守法,远离猜忌,赢得了皇室的尊重。因此,他是明朝最后一位对政府产生有效影响的臣子,可谓 "最牛大叔"。
朱瞻墡在诸侯国之前曾两次参与监国,一次是仁宗死后,另一次是汉王叛乱时。玄宗皇帝独当一面时,他的表现都很得体。而且,他的个人修养在玄宗的兄弟中是最好的。
朱元璋定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是不存在假设的,玄宗还将明确规定太子朱祁镇的继承权,为了平息谣言,三杨率官员进宫迎接太子,张太后也当场宣布,朱祁镇为明朝新皇帝。
朱祁镇的确是个出人意料的皇帝,正统十四年,朱祁镇效仿祖先御驾亲征蒙古,打败了民间堡垒,自己被俘。明廷震惊了,眼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也只有两岁,更不能肩负起监国的重任,传外铁骑也虎视眈眈,国难当头,更需要有一国之君来领导。此时的王母娘娘又想起了襄王朱瞻墡。
这一次并不是传闻。孙太后曾命人将襄国的进福带回宫中,以备随时召见国王。但白居易更喜欢朱祁镇的弟弟 郕王朱祁钰,所以太后的想法没有实现。太后的想法也很奇怪,虽然朱祁钰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也会尊自己的母亲为宫中太后,如果朱瞻墡做了皇帝,那她的嫂子应该处于什么地位呢?
朱瞻墡此时已经44岁了,是朱瞻基这一代诸侯王中最年长、最英明的,所以国家有难,作为舅舅有必要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于是上书 "请立皇长子,令 郕王建国,招贤纳士,迎接车驾",表明自己并没有触及皇位的打算。然而,当打蜀到北京时,王朱祁钰已经登基,这一建议略显尴尬,但朱祁钰并不在意。
第三波是熙宁八年,朱祁镇病危,无子,一直不愿意回到皇位的朱祁镇一脉相承,朝臣们又提出兄悔首了继承人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建议让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当太子。还有人认为是毛泽东的弟弟定的规矩,"弟弟既然是朱祁钰的弟弟,就应该从弟弟那里下去找继承人,把朱瞻墡立为襄王前物朱祁钰的太子。我想朱瞻墡知道这件事后会很无奈,怎么又把我转到这里来了,不是记恨我就是记恨我的儿子,皇位用狗皮膏药贴着,倾斜也倾斜不下来。
襄王朱瞻墡虽然三次莫名其妙地卷入议和储的风波,但坐怀不乱,恪守礼仪,善于思考,这是他后来受人尊敬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每次更换皇位时,朱瞻墡都不属于第一顺位继承人,只要没有妄想,坚持维护祖宗的规矩就可以孤立无援。他继续扮演这个角色,直到最后。朱祁镇死后,朱嘉慎继位,襄王上书说,希望新皇帝能遵照大兴皇帝的诏书,尽快结婚。又因其守礼、有度,直到成化年间仍受人尊敬,并至善终。
明朝襄王朱瞻墡三次接近皇位,四次度过危机,他是如何善终的?
按年龄来分,朱瞻墡是明仁宗的第五个儿子;按嫡庶来分,朱瞻墡是明仁宗的嫡三子,而明仁宗朱高炽就是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就去世了,之后他的长子朱瞻基继位为帝,朱瞻基就是明宣宗,同时也是朱瞻墡的长兄。
由于朱棣是从藩王起兵造反成功夺取了皇帝之位的第一人,这显然造成了一个非帆困孝常恶劣的先例,这让其他明朝藩王有了效仿的先例,导致了后面的好几代藩王都有夺取政权的打算,比如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就曾经阴谋夺取帝位,但被明宣宗朱瞻基挫败,这样的后果就是皇帝会严格防备藩王。
朱瞻墡第一次接近皇位(明宣帝朱瞻基去世时)
公元1435年,在位十年的朱瞻基去世,年仅38岁,当时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年仅9岁,大明王朝面临皇帝年幼、新旧政权交替的动荡时期,这个时候从皇宫中传出襄王将进京成为皇帝的传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言,主要有三个原因:
1、朱瞻墡年富力强。
皇帝年幼无法理政,肯定是由大臣来辅佐,这个时候作为皇叔的朱瞻墡正好30岁,年富力强,反而是最佳人选。
2、朱瞻墡是嫡子。
明仁宗朱高炽一共有三个嫡子,分别是:明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朱瞻基去世之后,襄王朱瞻墡成为最有能力的藩王,最重要他是嫡子,嫡子的身份高于年长的庶子,越王朱瞻墉虽然比襄王朱瞻墡年长,但是才能不如朱瞻墡。
3、朱瞻墡有贤名。
朱瞻墡在父亲明仁宗去世、兄长朱瞻基接任皇帝之位时,曾经受命过在北京监国,当时朱高煦和朱高燧在明仁宗去世之后蠢蠢欲动,准备截取朱瞻基,图谋帝位,所以朱瞻墡有治国经验,而且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是:
庄警有令誉。
也就是庄重警觉,颇有美名的意思。越王朱瞻墉则平庸,并没有记载事迹,况且朱瞻墡能从众多藩王中担任监国的重任,这本身就是能力的体现,而且这是明朝第一次以藩王监国。
当时的张太后(诚孝昭皇后,明仁宗的嫡妻)召集朝中大臣,直接宣布9岁的朱祁镇为皇帝,明确了皇帝人选,阻止了谣言的蔓延,虽然朱瞻墡也是张太后的亲生儿子,但张太后却支持他的嫡孙朱祁镇,之所以如此,还是朱元璋传下的祖训-嫡长子继承制起了作用。
朱瞻墡第1次度过危机
至于明宣宗去世,襄王可能成为皇帝这个谣言是谁放出来的,就无所查据了,个人认为放出这个谣言的人,根本就是想害朱瞻墡,因为朱瞻墡根本没有想当尺丛皇帝的意图,所以这是朱瞻墡的第一次政治危机。
朱瞻墡原本在长沙就藩,但是他的名号却是襄王,在朱祁镇成为皇帝,也就是明英宗的第一年,朱瞻墡就被从长沙调到襄阳就藩,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才9岁,由大臣辅佐朱祁镇辅政,国政大事则由张太后决断,因此朱瞻墡这次调动要么是张太后的意思态稿,要么是辅佐大臣的警示,要么是朱瞻墡自己提出来的。
明朝曾经很多时候都在调动藩王的封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皇帝为了防备藩王坐大,比如建文帝削藩时期,就调却了很多藩王的封地,这些藩王都是建文帝的皇叔,朱瞻墡当然也是明英宗的皇叔,这次调动封地之后,朱瞻墡就度过了第一次政治危机,显然朝廷帝并没有过份对付他,而朱瞻墡又表现得毕恭毕敬。
朱瞻墡第二次接近皇位(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时)
公元1449年,年仅23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结果明军大败,监军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虏,皇帝被蒙古人俘虏,这是明朝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最大的耻辱,消息传回京城,朝廷一片混乱。
国家不可一日无主,于是皇帝继承人选立即被提上日程,由于朱祁镇当时有三个儿子,长子朱见深只有3岁,次子朱见潾只有2岁,三子朱见湜才刚满月不久,所以他的儿子不可能继承皇位,因为接下来北京都要面临瓦剌人的进攻,必须得选一个年长的皇帝。
于是有人提议襄王朱瞻墡为帝,朱瞻墡是朱祁镇的皇叔,当时已经44岁了,正当壮年,此外朱祁镇还有一个弟弟朱祁钰,当时刚好20岁,只是朱祁钰是庶子,当时的孙太后(明宣宗皇后)也想立朱瞻墡为帝,原因是孙太后不想立朱祁钰为皇帝,因为朱祁钰的母亲与孙太后是情敌。
孙太后都准备召朱瞻墡入京了,还取来了襄王的金符,最终有两件事发生,导致了孙太后放弃立襄王,而改立朱祁钰为帝,这两个原因分别是:
1、于谦等大臣反对。
2、襄王自己也反对。
因为朝中大臣与朱瞻墡自己都反对立襄王为帝,所以孙太后放弃了,改立朱祁钰为帝,这是朱瞻墡第二次接近皇位,但被自己放弃了。
朱瞻墡第2次度过危机
因为孙太后想立襄王朱瞻墡为帝,其次这就是他的第二次危机,因为朱祁镇和朱祁钰都会视皇叔朱瞻墡为威胁,朱祁镇是因为自己的帝位被人抢走,朱祁钰是因为有人和自己竞争,所以朱瞻墡陷入危机。
朱瞻墡的处理办法也非常简单,他直接上书孙太后,内容是这样的:
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请郕王朱祁钰监国,并招募勇智之士,来营救明英宗。
朱瞻墡的上书其实是很高明的,一是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祖训,二是明确表明自己不想当皇帝,对于明英宗朱祁镇来说是满意的,但是就得罪了朱祁钰,同时主少国疑,3岁的朱见深当皇帝,只能是权臣摄政了。
因为朱瞻墡无法同时取悦朱祁镇与朱祁钰,所以只能选择得罪朱祁钰,但是朱祁钰在于谦、王直等人的拥护下成为皇帝,这就是明景帝,并且朱祁钰成功地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打败了瓦剌的攻击,拯救了大明朝廷。
朱瞻墡第3次度过危机
明景帝在位期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放了回来,马上就被明景帝软禁起来当成无实权的太上皇,由于朱瞻墡曾经上书拥护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帝,所以遭到明景帝的猜忌,这是朱瞻墡的第3次危机。
朱瞻墡是怎么做的?他居然给明景帝上书,内容是这样说的:
请皇上(明景帝)最好早晚都要向太上皇(明英宗)问安,率领群臣朝见,不要忘了要恭顺。
这话没毛病,但明景帝显然不喜欢听,但又找不到朱瞻墡的把柄,虽然明景帝与明英宗是兄弟,但为了帝位,显然两兄弟得内斗,而朱瞻墡的话似乎在拉拢两人关系,明景帝也没有处理朱瞻墡。
朱瞻墡第三次接近皇位
1457年,明景帝朱祁钰病重,由于朱祁钰儿子早逝,继承人又成了问题,有人提议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但是很多大臣都反对,因为这些大臣是趁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拥立朱祁钰为帝的,等于夺了朱祁镇的帝位,现在朱祁镇及其子朱见深都活着,如果立朱见深,这些大臣担心遭到清洗,所以有人提议立朱瞻墡的儿子朱祁镛,如果成功,那朱瞻墡就是太上皇了,当时朱祁镇与朱瞻墡都活着。
结果被软禁的朱祁镇联合部分朝臣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再次成为皇帝,他也成为明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两度成为皇帝的人,复僻之后朱祁镇把明景帝朱祁钰废为郕王,并软禁郕王,局势反了过来,同时杀了兵部尚书于谦和吏部尚书王文等一批明景帝重臣。
朱瞻墡第4次度过危机
朱祁镇复辟之后,起初认为皇叔朱瞻墡有夺取帝位的心思,因为夺门之变时,石亨诬陷于谦、王文迎立外藩为帝的罪名,这个外藩很明显就是朱瞻墡,于谦、王文两人都以谋逆罪入狱被杀,同时明英宗也怀疑朱瞻墡有野心,准备对付朱瞻墡,这是朱瞻墡的第4次危机。
直到明英宗在宫中看到朱瞻墡之前所上给明景帝朱祁钰的两封奏书,一封是请立朱祁镇儿子朱见深为帝,另一封是让明景帝给明英宗问安,之后,明英宗对朱瞻墡的怀疑尽释,朱瞻墡度过了此次危机。
朱瞻墡身为襄王,一生有过三次接近皇帝的机会,同时又有四次生命的危机,但都化险为夷,在明宣宗当政期间,他是皇弟,在明英宗、明景帝当政期间,他是皇叔,他是宣宗朝、英宗朝与景帝朝最牛的藩王,但他始终没有称帝之心,并且次次能够放低姿态、表达自己的无意争位,也让他能够善终,朱瞻墡一生活了73岁,善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