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是谁

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出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简数灰泪始干。

【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扩展资料

1、《无橘咐伏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创作背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圆携,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鉴赏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作者是谁

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出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培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作者-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译文】相袭汪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配禅神”。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是唐朝诗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磨备,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手桐李商隐。这句诗的意思是:春蚕要到临死前,才能将丝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如同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李商隐的《无题》。

《无题》的全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瞎薯毁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的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无题》的赏析

这首古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前两句描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五六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全诗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