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这个姓氏的由来
陈姓氏的由来・ 陈姓氏的由来(1)出于妫姓。以国名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分封大舜的后裔胡公满于陈国,其子孙遂为陈氏。后来陈公子完投奔齐国,食采于田,古时陈田读音相近,再因政治原因,不利于继续不忘旧国,齐庄公时,陈氏得宠,陈完四世孙陈文子为宰相,改陈姓为田姓称田文子。历史上常说“陈田一家”,即本于此。(2)为古代北方鲜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有代北三字姓候莫陈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陈氏。(3)古代安南国王姓陈氏。
姓氏"陈"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洒洒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
一、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
二、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
三、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 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返蠢,称陈氏。
二、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
一是唐罩备高宗总章二漏闷陪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
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赵达夫 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
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郡望】 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广陵郡:西汉置国。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武当郡:北魏置郡。这一支出自陈之后。
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后裔陈忠之后。
渤海郡:此支陈氏,宋太尉高琼之后。明洪武初,高谅入赘海宁城东陈明谊家为婿,其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以别于外家原宗之颖川陈氏。
四、陈家谱牒
河北:陈氏宗谱、陈氏宗谱不分卷、陈氏家乘七卷、甘陵陈氏族谱二卷
江苏:环步陈氏宗谱十八卷、陈氏家谱、维扬州陈氏重修族谱、维扬江都陈氏重修族谱八卷、丹徒丰城陈氏族谱二十三卷、句容陈巷张巷家乘七卷首一卷
浙江:萧山陈氏宗谱十卷、绍萧陈氏宗谱十卷、唐里陈氏宗谱不分卷、姚江四堡陈氏宗谱六卷首一卷、勤东陈氏宗谱三卷、月湖陈氏宗谱 《海宁渤海陈氏宗谱》28册。
广东:陈氏族谱二卷、凤冈陈氏族谱十二卷、化州乐岭陈氏族谱十三卷、南海金鱼堂陈氏族谱、鸦岗陈氏族谱、广东塘福岭陈氏族谱 台北陈家族谱抄、香港鹿颈村陈氏族谱不分卷、颖川支谱二十卷首一卷
五、历史名人
陈胜:
陈 平:西汉大臣,少时家贫,好读书,后归刘邦,他多次用计,使刘邦脱离逆境,转危为安,与张良齐名,史称良平。
陈 寿:西晋著名史学家,著有《......
姓氏陈的由来 陈姓在陈姓的来源和历史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
姓陈的来历陈姓的来源和历史? 陈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洒洒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二、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
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
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赵达夫 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
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姓氏陈的起源和发展史 源流一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源流三
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 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是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孙,即广东陈氏。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源流四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其它源流说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陈姓起源及其家族历史变迁
陈字,曾是一个战车列阵的符号;陈氏,后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历史徽号和家族标志。
陈姓历史,荣辱与共;陈氏家族,盛衰并存。
一部中华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缩影的中华民族历史通书;一部陈氏家族发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国社会发展史。
翻观陈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斓篇章,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能给人以启迪,予现实以借鉴;增炎黄子孙之自豪,壮中华民族之气概。
一、虞舜后裔以国为姓
姓氏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历史产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之中,形成发展为文明社会时期一个家族的总徽号,也是血缘家族的第一标志,并作为保持一族血统世系永续之族号,以区别于其他家族。
关于姓氏的起源,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也有不少相异的说法。如《左传・隐公八年》记载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是。意思是说:天子让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为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么这片受封的土地便代表他的爵位,这片土地的名称就成为他的氏。诸侯用他的字作为氏,他的子孙便以其氏作为族姓。做官的人若世代有功,他的子孙便以其官职作为族姓。有封邑的人则可以以......
姓氏陈的起源 陈姓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实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骸。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姓为陈,称陈氏。是为河南洛阳陈氏。
姓陈的起源是什么陈姓的来源和历史? 形式:陈
祖宗:妫完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郡望:
1、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2、广陵郡:西汉置国。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3、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4、武当郡:北魏置郡。这一支出自陈之后。
5、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6、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后裔陈忠之后。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赵达夫 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陈”这个姓氏是什么意思?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一、陈姓迁变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后来,他的孙子陈世达做了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于是陈姓人又迁居到了浙江。陈姓人已遍及中华大地,形成了以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等地为中心的陈氏家族。陈姓由发源地向南迁移,始于西晋太尉陈伯,他举家南迁到今江苏丹阳县霸先建立南朝陈,使陈氏家族显赫一时,遍布长江和粤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唐高宗时候,陈姓人进入福建和广东等地。五代十国以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又有大批陈姓人南迁,甚至向海外发展,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江南陈姓人的队伍。今日,陈姓已成为中国大陆第五大姓,台湾第一大姓。
二、陈姓辉煌耀乾坤 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西汉后期的陈汤曾多次出击匈奴。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权重一时,被封为嘉威侯。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南北朝时期则有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陈姓人就是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了。 唐宋时期,陈姓人也是名家荟萃、人才辈出。在政治上,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代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在文学、诗歌上,唐代有陈子昂、陈鸿、陈陶;宋代有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此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画家陈居中。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女首领陈硕真,南宋时期的陈、陈峒、陈三枪等。除此以外,唐宋时期的陈姓名人还有本姓陈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将陈玄礼等。元有红巾军将领陈友谅;明有散曲家陈铎,爱国诗人陈子龙,文学家陈继儒,旅行家陈诚、陈忱;清代有旅行家陈恭尹、陈文述、陈维崧、陈沆、陈端生、陈澧,思想家陈建、陈献章、陈确,画家陈洪绶等。出将入相的则有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化成。领导农民起义的则有清末天地会的首领陈开,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青年将领陈玉成、陈得才。清代还有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文学家陈澧。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陈作新、陈天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陈延年、陈毅、陈赓、陈云以及早期 *** 的领导人陈独秀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 *** 高级将领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还有近代史学家陈寅恪、陈垣,著名学者陈望道,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陈衍,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去病,画家陈衡恪,戏曲音乐家陈彦衡,剧作家陈墨香,电影艺术家陈波儿。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孙中山的密友陈友仁等。 三、陈姓名人 1.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陈胜,字涉,阳城人。陈胜年轻时靠给别人当长工为生,一次跟伙伴们在田间休息,他对伙伴们说:“如果我们之中有的人将来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大伙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鸿雁的志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去屯戍渔阳。当他们......
陈的由来及名人 陈的写法陈,中华姓氏之一,国灭亡后,陈闵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闵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在今山西境),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属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在陈姓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因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到了秦朝末年, 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的人去屯戍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失期者当斩首。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进入陈县吟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他派兵四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 城父(今安徽涡阳县东南)时,被车夫庄贾杀死。他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山西南麓。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30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后期,中原内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闽书》中所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隋唐五代迁徙 在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家族曾定居于莆田县南部,今莆田市仙游县,当时仙游县还没设立,攻打漳州时,陈政父子并非从北方长途率兵南下,而是直接在泉州及所属莆田县一带招募士兵南下作战,后来开创漳州。这样史实的记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县)中,有陈政与陈元光在当地居住的史料。这一史料证明:陈政父子应为唐朝初期派驻泉州(包括莆田)的驻军首领,他们来自北方,因此,其部队的核心应为北方人。陈元光入漳作战,且招且战,其部下应有不少当地土著。唐高宗总章二年 (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高宗派河东人(现在河北南部)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3000多人前往讨伐,陈政招架不住,只得据城固守。高宗见不能取胜,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58姓军校前去增援。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疠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死去。一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据说是唐太宗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陈政于仪凤二年(677年)死于军中, 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 当时元光正是20岁的青年,他博览群书,通晓文韬武略,指挥军事,得心应手。经过9年苦战,终于平息战乱。为了开发福建南部这片沃土,他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元光不惮辛劳,亲自经营擘(b6)画,选贤任能,开垦荒田,招徕流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置学校,使南大地上无烽火干戈之扰,百姓安居乐业,被人称为乐土,陈元光后来就长眠在这里。他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随后的天宝年间(746~755年),漳州(天宝元年起一度改名为漳浦郡)也只有几千户人口,漳州直到北宋前期人口才有较快增长。使这......
陈姓氏起源和来历
陈姓氏起源和来历袜明如下:
1、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2、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租好老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弊升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陈氏始祖:陈胡公。
河南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城南有陈姓始祖陈胡公铁墓。
陈姓入越南于宋朝人数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创建越南陈朝,传八世十三王,故陈姓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姓入粤始于南宋,中原人陈魁(陈后裔)迁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有迁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
陈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为多。包括出生时候为陈姓和改姓后为陈姓的名人,如上文的某些其它姓改为陈姓的,即某人的姓的字是"陈"就符合这个条件,所以目前陈姓人口列名义上全国第五位。
姓氏陈的起源和发展史
源流一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陈姓的来源和历史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陈姓的来源和历史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陈姓的来源和历史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陈姓的来源和历史;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源流三
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 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是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孙,即广东陈氏。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源流四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隋朝谨亮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其它源流说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陈姓起源及其家族历史变迁
陈字,曾是一个战车列阵的符号;陈氏,后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历史徽号和家族标志。
陈姓历史,荣辱与共;陈氏家族,盛衰并存。
一部中华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缩影的中华民族历史通书;一部陈氏家族发展握拦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国社会发展史。
翻观陈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斓篇章,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能给人以启迪,予现实以借鉴;增炎黄子孙之自豪,壮中华民族之气概。
一、虞舜后裔以国为姓
姓氏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历史产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之中,形成发展为文明社会时期一个家族的总徽号,也是血缘家族的第一标志,并作为保持一族血统世系永续之族号,以区别于其他家族。
关于姓氏的起源,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也有不少相异的说法。如《左传·隐公八年》记载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是"。意思是说:天子让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为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么这片受封的土地便代表他的爵位,这片土地的名称就成为他的氏。诸侯用他的字作为氏,他的子孙便以其氏作为族姓。做官的人若世代有功,他的子孙便以其官职作为族姓。有封邑的人则可以以 其邑名作为族姓。因此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根据这一记载,认定古代姓氏的来源有四:一日天子以命,诸侯以国为氏;二日侯国的庶支,以父王的字为氏;三日世代有同一官衔者,以官为氏;四日受封采邑者,以邑为氏。
但是早在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就已把姓氏的由来分为九大类:即一日氏于号;二日氏于谥;三日氏于爵;四日氏于国;五日氏于官;六曰氏于字;七曰氏祥皮宽于居;八曰氏于事;九曰氏于职。
后来又有许多说法。到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则进一步把得姓受氏细分为:以国为氏,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 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德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谥为氏,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氏,以名氏为氏,以国爵为氏,以邑系为氏,以官名为氏,以邑谥为氏,以谥氏为氏,以爵谥为氏等;又记述了代北、关西、诸方复姓及代北三 字复姓和四字复姓等等,合计共有三十余类。
实际上,自古代以来,姓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据统计,春秋时代的姓氏,不过几十个而已,到汉朝的史游《急就篇》就列出单姓、复姓约一百三十余个,唐代温彦编定的姓氏有九等一百九十三家,元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则收录姓氏达三千七百三十余个,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增列为四千六百五十七姓。 迄今,中国人的姓氏差不多近万个。在姓氏发展史上,是先有姓而后有氏,之后则姓氏合一,或称姓氏或称氏姓,或简称姓或简称氏,迄今多称为姓。中华姓氏大家族中的陈姓,便是源于妫姓,以国为氏。即如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所云:"陈,妫姓,亦州名,本太吴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林宝在这里所讲的"太吴之墟",实际上是指在六七千年前,曾经生息繁衍在中原地区的一个以蛇为图腾的原始先民的部族聚居地,这个部族的首领就是历史上所称谓的太昊伏羲氏。据历史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太吴伏羲氏曾"结网罟,养牺牲,以充庖厨"。继而又发明了武器"木兵干戈"。而其最大的贡献,则是"始制 嫁娶,以罐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由此太吴伏羲氏赢得了各部族民众的拥戴,被推举为各部族的首领。在太吴伏羲氏的率领下,太昊氏部族先 后征服了以雄鹿、鳄鱼、猛虎、苍鹰、巨蜥、红鲤、白鲨、长须鲸为图腾的其他部族,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演化为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体现了华夏诸族的大融合,被命名为"龙",太吴伏羲氏由此成为龙族的首领。太昊伏羲氏还在太 吴元年的九月初五,在陈地举行了华夏各部族的第一次大结盟,从此"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统一了中原地区。太吴伏羲氏也成为远古华夏族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被华夏后裔尊为第一代龙祖。
另据许慎《说文解字》载:"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在这里许慎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炼姓历史的由来,而且也点明了陈氏家族的最早发源地为宛丘(今河南淮阳地区)。
"陈"字,早见于金文之中。金文中的陈字,与"阵"字是同一个字,音义皆通,有陈列、张设之意。而且金文中的陈字,作为象形字,左边为旌旗之状,右边则为 战车的车轮和士兵所用的戈矛之形,含义为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而保卫疆土,是古代排兵列阵的意思。传说中是黄帝发明了高轮战车,所以黄帝又名轩辕氏(或日 玄鼋)。这说明,此时的战车已广泛用于战争,所以当时的"列阵"主要即指车战。这使后人很容易联想到古代战场上旌旗猎猎、号角震天、战马嘶鸣的壮烈场面。
陈氏子孙作为虞舜的直系后裔,其远祖实际上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首的黄帝时代。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帝喾相传是黄 帝的曾孙、颛顼的儿子。陈丰氏是黄帝时代黄帝部族的一个重要支派。陈锋氏或作陈酆氏、陈丰氏,陈丰氏之女日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由此可知,陈丰氏是与黄帝家族互相通婚的双胞族,并后来一起随黄帝族长期居住在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带宛丘的陈邑。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族后来融合于其他家族而销声匿迹,但 是陈丰氏部族生息居住的地名却永远地留传了下来,并给中华民族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带来了一个特定的徽号"陈"字。
帝尧之后,是历史上的虞舜时代。舜被尊为三皇五帝之一帝,同时也是陈氏子孙公认的先祖。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 讷,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商均为舜帝次妃女英所生,因帝舜长妃娥皇无子,所以商均便是舜帝的嫡长子。据说商均多 才多艺,是弓箭和舟船的发明者,当然也有能力继承舜的事业。
但是,在当时的权力争夺中,黄帝族华夏后裔大禹却占了上风,最后当上了华夏部族大联盟的首领,商均被封于虞城(今属河南)。在虞舜死后,舜帝原属的有虞氏 部族,纷纷向四方退避迁徙,他们的踪迹大多被历史所湮没。而商均也从虞城被移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商均迁走后,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居虞城旧地,另一支虞遂 则在虞乡统辖有虞氏部族。一直到商汤灭夏,商汤封虞遂后裔于陈,即古陈丰氏部落曾经的生息之地宛丘的陈邑,舜帝、商均的后裔遂在各地生息繁衍开来。
到 周朝初年,舜的第三十三代孙、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阏父)投附周王,被任命担任陶正一职。遏父的先祖虞舜,曾"耕历山,陶河滨",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制陶专 家,舜的子孙也自然而然地把这一祖传的技艺继承了下来。所以遏父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正因为遏父制陶有功,因此在周武王灭商建国后,广召三皇五帝之裔孙,追封先贤遗民,就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邑,取国号为陈,封侯爵,奉守
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为妻。
因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所以历史上又称妫满为胡公满。据《左传》记载:"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即因为妫满不跟商纣王淫乱,而又亲周,所以周武王命他继承虞舜的正统,成为妫姓与姚姓的正宗。陕西临潼西段村于1976年3月曾出土西周《陈侯簋》,铭文日"陈侯作王妫媵觳,其万年永宝用",可知陈 国确系妫姓,且与周王室通婚。胡公满因此而成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胡公满的子孙因此得陈姓,陈姓也固定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徽号。
周初的陈国位于今豫东大平原上,境域平坦,河流纵横。迄今为止,与淮河交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等河流分布其东境,由北向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大支流颍水及其与颍水交流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等,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人淮河。虽然这些河流多是经历了历史以来沧海桑田的变迁 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一直是千年以来流淌至今的古老河流,还有颍水的支流古濮水今名沙河。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又地处川泽纵横、平坦无堰的中原地带,因而是当时物产比较丰富、文化也比较发达的优越地区。胡公满作为陈国的开国君主,为政处事兢兢业业,他建宗庙,行周礼,奉祀虞舜,发扬光大先祖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美德,使整个陈氏家族融洽,陈国社会祥和,很快把陈国建设成为一国臣民其乐融融的聚乐之地。胡公满还注重粮食储蓄,又缮修城 郭,防御外患,平定内乱,很快把陈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富裕强盛。正因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陈国与当时的其他封国郑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地区的强盛之国。
尤其是陈都宛丘(古城址位于今河南淮阳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经胡公满的修筑租建设,也发展成为陈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宛丘的意思,据《尔雅·释丘》的解释,是"宛中宛丘"之意,即像宛丘一样的土丘瞿崛立于其中。另据《毛诗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日宛丘"。宛丘现在地形还是如此。这样 的地形,在古代常常容易被先民们选为定居点。宛丘就相传曾是太皋伏羲氏的都城,如《陈州府志》云:"陈州,太皋之墟,古宛丘之地。神农都之,始为陈。"这 里所云"陈",是旧有的意思,即指伏羲神农氏所居之旧都。当时的宛丘城为方形,周长九里十三丈,城墙高二丈四尺,为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而《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一诗曾谈到都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沤麻之水要清洁,才能漂白苎麻,织出洁白的布。《陈风·东门之粉》还谈及东门一带种植着大片的粉树,粉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由此可以想见,东门一带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其景致自然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正是因为当时东门一带成为一处风景幽雅、臣民游乐的公园场所,所以才多见 诸于诗人之吟咏。从中又可见陈国当时的一派繁华景象。
周成王九年,胡公满卒,葬于陈。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都城南郭修建了胡公祠(今称三元宫),并在柳湖东建陈胡公墓。其墓因城壕水长期注浸,故后人以铁锢 之,俗称铁墓。民国《淮阳县志》载有后人瞻仰陈胡公墓所留下的《胡公铁墓诗》:"郁郁元台卧草莱,周遭铁金铸莓苔。古波流水消春雪,高树秋风入夜台。"一幅历经沧桑的风景图。
从胡公满起始,陈国公室宗族延续了五百八十八年、其间有二十六代君主的繁衍生息,成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大宗族。陈国公室宗族的主要世系传承大体如下:
胡公满生皋羊和犀侯,皋羊为陈申公,犀侯为陈相公。陈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为陈孝公。突生圉戎,圉戎立为陈慎公。靖伯庚后代改姓袁。圉戎生宁,宁立为陈幽公。宁生孝,孝立为陈麓公。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姓,灵立为陈武公。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陈夷公,三年后,燮立为陈平公。燮生 圉,圉立为陈文公。圉生鲍和佗,鲍立为陈桓公。鲍生免、跃、林、杵臼。公元前707年,鲍弟佗杀太子免,立为陈勉公。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佗而扶 跃,立为陈厉公。跃弟林不满厉公所为,复杀厉公而自立,号为陈庄公。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完),避内乱逃奔齐国。七年后,林弟杵臼立为 陈宣公。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庆氏,废嫡立爱而杀御寇,次子款立为陈穆公。子夏生御叔、少西氏。御叔生夏氏。款生朔,朔立为陈共公。朔生平国,平国立为陈灵公。灵公十五年,被夏氏夏征舒所杀。平国生午,午立为陈成公。午生弱、招、黄、过,弱立为陈哀公。三十五年,弟招作乱,弱自杀。弱生师、偃、留、 胜,太子师被抬所杀。师生吴,吴立陈惠公。胜生公孙贞。公孙贞生司城氏,为陈哀公另一支。吴生柳,柳立为陈怀公。柳生越,越立为陈治公。公元前479年, 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澹公。
亡国后的陈国公室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氏,这就是陈氏。自胡公满建国到陈国被灭,陈氏公室宗族经历了五百八十余年的繁衍生息,有着二十六代君王及其众多王妃构成的公室家族,使陈氏血缘家族从初始,即以无比强盛的姿态迅猛壮大起来,为陈氏的日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同时陈国公室多支系的繁衍,也使陈氏家族 从开始就形成一本多枝的发展态势。虽然陈国在经历了近六个世纪之后,为楚国被灭,但其裔孙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并由此向四方播迁。正如后人所说:"陈氏 遍天下,始祖皆胡公"。
迄今,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陈姓人口已逾七千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点八。若按中华姓氏人口多少排序,则仅次于王、李、张、刘四姓,排在第五位,名列中华十大姓氏之第五位,堪称中华神州之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