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幽州在哪里?

在如今的北京南,幽州城东城垣在今北京宣武区烂熳胡同与法源寺之间的南北一线;西城垣在白云观西土城台至小红庙村之南北一线;北城垣在白云观西至头发胡同一线;南城垣在今宣武区姚家井以北的里仁街东西一线 。

西墙 :1959年在海淀紫竹院南出土一合唐文德元年(888)“唐卢公夫人赵氏墓志”,称其“葬于府城西北十里”(府城即幽州城),说明墓地距幽州城10里。1974年在宣武区甘石桥北,北京钢厂出土一合唐大中九年(855)“涿州范阳县主簿兰陵肖公夫人侯氏”墓志,称其“殡于幽州幽都县西三里仵原”,从墓地(今北京钢厂)向东1.5公里,就是幽州西城墙所在。

南墙 :1965年右安门外出土唐元和六年(811)唐王郅墓志,记载:“起坟于蓟县姚村南一里之原”。1981年在丰台区大葆台博物馆南500米处出土唐永泰二年(766)“唐阳氏墓志”称其“宅兆于蓟城西南二十里”,1985年在丰台槐房乡发现唐会昌元年(846)“唐王邕墓”墓志载:“卜葬于蓟县南十三里”。由上述墓志记载推测今天陶然亭西边白纸坊东西街一带,即为唐代幽空前昌州南城墙所在。

东墙 :50年代在永定门外安乐林出土唐建中二年(781)“棣州司马姚子昂墓志”记载:“葬于幽州城东南六里”。在东单悔腔御河桥发现唐代任紫宸夫妇合葬墓,称其“宅兆于幽州城东北原七里余”,因唐代幽州治所设在蓟城,志中所记幽州城即是蓟城。根据墓志出土地点,任氏墓应位于唐幽州城东北7里左右的地方。上述两墓位置一南一北,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而幽州城东墙应该在此线以西6—7里的一条南北直线上

北墙 : 早在19世纪20年代在今西城区二龙路出土唐咸亨元年(670)“唐仵钦墓志”载“咸亨元年,迁柩于城东北五里之平原”,50年代又在西城爱民街出土唐开成三年(838)唐卢龙节度使却斗扒押衙周元长墓志,称其“葬于蓟城东北七里龙道之古原”。根据这些资料记载的距离与方位,唐幽州城的北墙应该在今头发胡同一线,向西延伸到白云观以北一带

唐朝时的幽州是现如今的哪里?

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至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战国时,燕与其他六国并为七雄。秦始皇灭燕,在燕地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汉高祖时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设燕国。汉武帝设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诸郡国。武帝开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属幽州。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大兴县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魏晋以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至北魏时仅领燕、范阳、渔阳三郡。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幽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又为幽州。州治蓟县。另有范阳县,本幽州或范阳郡属县,大历四年(769)后为涿州治所,故治即今河北涿县,与此不同。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隋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自江都(今江苏扬州)经黄河入永济渠,至涿郡;同年,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南)、洛口(在今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隋唐时,幽州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唐贞观十八年(644)出兵高丽,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唐代中期,东北诸族势力强盛,先天二年(713)置幽州节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兵力九万余人,约占全国十节度使困宽态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宝末,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治柳城郡,今辽宁朝阳)、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汪源南晋源镇一带)三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即以范阳为根据地,发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广德元年(763)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部下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巧悉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直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勗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天福元年(936),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据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安史之乱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铁行、磨行、丝帛行等,行是当时经营同类行业的组织,可见当时幽州商业和手工业之盛。

古时的幽州是现在的哪里?

唐朝的幽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唐朝十三州地图

东北曰幽州,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

战国时,燕与其他六国并为七雄。燕昭王时秦开破东胡后,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秦始皇灭燕,沿燕建制,仍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汉高祖时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设燕国。汉武帝设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诸郡国。武帝开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属幽州。

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幽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又为幽州。州治蓟县。另有范阳县,本幽州或范阳郡属县,大历四年(769)后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饥肢腔省涿州,与此不同。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隋大业四年(608)饥毁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自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经黄河入永济渠,至涿郡;同年,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南)、洛口(在今烂衫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广德元年(763)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部下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