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月下章台是什么意思啊
残月下章台的意思:残月一钩,渐渐坠落在楚王行宫章华台。
“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
“孤灯闻楚角,残并闹梁月下章台”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古诗词作品《章台夜思》,其全文如绝运下: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弯袭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台字结尾的诗句
台字结尾的诗句
1、孤灯闻楚角下章台,残月下章台。——五言·出自唐·韦庄《章台夜思》
2、慈亲应倍喜下章台,爱子在霜台。——五言·出自唐·岑参《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
3、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五言·出自唐·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4、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五言·出自唐·孟浩然《途次望乡》
5、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五言·出自唐·王昌龄《古意》
6、虽有一灵台,如同客作汉。——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五言·出自唐·惠能《菩提偈》
8、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五言·出自唐·惠能《菩提偈》
9、骋望登香阁,争高下砌台。——五言·出自唐·张仲素《春游曲三首》
10、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五言·出自唐·张夫人《拜新月》
11、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五言·出自唐·王维《偶然作六首》
12、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五言·出自魏晋·左思《娇女诗》
13、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五言·出自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14、姹女住瑶台,仙花满地开。——五言·出自唐·吕岩《五言》
15、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五言·出自唐·李白《古风·其十九》
16、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五言·出自唐·李白《游泰山六首》
17、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五言·出自唐·杜甫《壮游》
18、春景娇春台,新露泣新梅。——五言·出自唐·谢偃《踏歌词三首》
19、欲知别后相思处,愿植琼枝向柏台。——七言·出自唐·钱起《送严维尉河南》
20、客事久输鹦鹉搜禅灶杯,春愁如接凤凰台。——七言·出自宋·吕本中《暮步至江上》
21、谁世扮解长生似我哉,炼成真气袭羡在三台。——七言·出自唐·吕岩《七言》
22、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深客思哀。——七言·出自唐·李群玉《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23、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七言·出自唐·崔颢《渭城少年行》
24、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七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25、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七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26、别认公侯礼上才,筑金何啻旧燕台。——七言·出自唐·齐己《贺孙支使郎中迁居》
诗句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的作者是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出自韦庄的《章台夜思》。
作品原文
章台夜思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悄正 《章台夜思》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启判悔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冲余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章台”是什么意思?
章台:古台名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是春秋晚期楚国第26代王熊围于公元前535年,在云梦泽腹地修建的一座离宫,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现代专家学者称为“楚国第一台”、“天下第一台”。
章华台位于潜江龙湾,已出土大量文物,在楚文化考古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000年,楚章华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另有西汉长安城街名,秦昭王曾于咸阳造章台,台前有街,故称章台街或章台路,其地繁华,妓馆林立。后人因以章台代指妓女聚居之地。
在诗词中用章台和灞岸来代指柳。南宋词论家沈义父的《乐府指迷》说:“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罩唯’‘灞岸’等字。”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扩展资料
有关的诗词
1、《章台柳·寄柳氏》——唐代韩翃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译文:借问章台的柳啊,过去你是那样婀娜多姿,如今你还和往日一样吗?纵然那细长柔嫩的枝条,飘垂如故,恐怕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样了。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与柳氏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安史之乱爆发,柳氏以色艳独居,恐不免,便落发为尼。不久,柳氏为蕃将沙吒利所劫,宠之专房。京师收复后,韩翃派人到长安寻柳氏,并准备了一白口袋,袋装沙金,袋上题了此诗。
2、《章台夜思》——唐代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译文: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秋夜一片凄凉,诗人在孤灯下想念着老朋友,满腹愁肠,家书无法寄到,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
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稿段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键闷誉,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章台
五言律诗:韦庄《章台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竖闷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下面是 无 为大家带来的五言律诗:韦庄《章台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章台夜思
唐代: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译文蔽尘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注释
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弦乐器,这里指乐声。清瑟,即凄清的瑟声。遥夜:长夜。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
下:落下。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芳草:这里指春光。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
殊:竟,尚。
乡书:指家书,家信。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余并弯怎不倍感哀怨呢?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朱光潜先生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可以想见其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句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俞陛云说此诗之佳处在“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实为肯綮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