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杀害段德昌等红色军将领的夏曦等人什么结果?
夏曦于1936年2月28日毕节涉水过河时,因身体疲倦被卷入旋涡而死。
夏曦是王明、博古当政时党内的一个权势人物,是因投靠了米夫、王明而得势的。在执行“左”倾错误肃反政策上,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1932年,夏曦任湘鄂西苏区中央局书记,兼任肃反委员会书记,经他之手,以抓所谓改组派(改组派是国民党内部的反对派,是汪精卫向蒋介石争权的产物,1928年成立,1931年1月解散)、AB团之名,不知杀害了多少党的优秀儿女,光师以上的红军将领,就杀了11人。
贺龙说他“肃反杀人到了发疯的地步”。文革中贺龙受到迫害时,还曾用“恐怖”二字形容湘鄂西的肃反。毛泽东签发的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中的烈士段德昌(红三军第九师师长),一位极优秀的红军将领,就是被夏曦杀害的,另一著名红军将领柳直荀(红三军政委),即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所吟“我失骄杨君失柳”之“柳”,也是夏曦杀害的。
谢老谢觉哉(时任湘鄂西省委秘书长),本来也在夏曦肃杀的黑名单中,只是因为被敌人所俘,关押在敌营中,才幸免一死。连湘鄂西苏区创始人周逸群和贺龙也受到了夏曦的怀疑。贺龙险些被当作改组派肃掉,周逸群则在牺牲以后还被夏曦怀疑为“并没有死,还在当改组派的主要头头”。夏曦还在红三军和湘鄂西苏维埃中进行“清党”,清到最后,只剩下关向应、贺龙和夏曦自己三个党员了。
夏曦死后被追认为烈士,夏曦墓迁入毕节烈士陵园之后,肖克将军为他的墓碑亲笔提名,而与夏曦一起迁入的还有诸多革命志士的陵墓。夏曦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毛泽东同志重要的战友和伙伴,夏曦一生的革命活动也曾经风生水起过,虽然夏曦因为犯了左倾错误误杀误害了一些革命人士,但是夏曦在促进国共合作和传播马列思想方面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知道ab团是什么意思?
AB团是一个右派组织。AB团的名字来自英文“反布尔什维克”(AntiBolshevik)的缩写,全称为AB反赤团,是北伐战争时期在江西建立的右派组织,成立于1927 年1月,其目的是打击左派。AB团的宗旨,是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取消民主主义。
1930年春,在苏区内已流传国民党「AB团」进行渗透破坏,其组织已被陆续破获的消息,根据地的对敌警惕气氛空前高涨,在这样的形势下,用「镇压反革命」来要求红军和根据地的党组织、苏维埃政权全力支持和服从镇压「AB团」的政策。
1930年,革命恐怖的气氛在江西苏区已逐渐形成。赣西南特委在书记刘士奇的领导下,遵照红四军前委《第一号通告》的精神,率先发动「肃AB团」的宣传攻势。
6月25日,中共赣西南特委西路行委印发了《反改组派AB团宣传大纲》,命令各级组织:如发现群众中有动摇表现不好的份子,应捉拿交苏(维埃)政府究办,凡出来生疏的经过赤色区域必须严格检查,如有嫌疑应即拘捕交苏维埃政府,赤色区域内的民众流通应持所属苏维埃通行条子。
罗克韶事件与井冈山战争有什么联系
井冈山罗克绍事件引发ab团是什么意思的冤案
袁文才生平
袁文才(1898~1930),原名袁选三,江西宁冈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898年10月生于江西省宁冈县茅坪马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考入永新县禾川中学。
早年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压迫,参加当地的马刀队,任参谋长。1926年秋,“马刀队”被编为宁冈县保卫团,袁文才任团总。同年9月,受湖南农民运动影响,在中共宁冈县支部的领导下,举行宁冈暴动,建立农民自卫军,任总指挥。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袁文才率农民自卫军在茅坪坚持斗争。1927年7月,根据党的指示,会同王佐等率领的农民自卫军,攻进永新县城,打开监狱,营救了一批共产党员和群众。同时,成立了永新县革命委员会和赣西农民自卫军,袁文才任自卫军副总指挥。后来敌人反扑占领了永新县城,袁文才见敌人势众,带领农民自卫队保护中共永新县委负责人王怀、刘珍、贺子珍等迅速撤回宁冈茅坪一带。后来国民党调一个团的正规军进山“追剿”农民自卫军。袁文才利用山高林密的天然屏障,灵活指挥,将部队化整为零,出没无常,有利就打,不利就躲,历时一个多月,拖得国民党“追剿”军精疲力尽,不得不退下山去。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宁冈茅坪后,在此会见袁文才派来的代表。为了争取这支农民武装,毛泽东在宁冈大仓村会见袁文才派来的代表。为了争取这支农民武装,毛泽东在宁冈大仓村会见袁文才,向袁文才详细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和革命发展的前途。勉励袁文才同工农革命军联合起来开展斗争。并赠送100支枪给袁文才。袁文才深受感动,表示一定为革命掌握好枪杆子。愿意竭尽全力帮助工农革命军解决各种困难,并慷慨地回赠1000元大洋给毛泽东用于工农革命军的给养。并表示他接受整编,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2月,袁文才领导的赣西农民自卫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袁文才任团长,从此,这支队伍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及湘南起义农军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后,成立工农红军第4军。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编为红4军第11师第32团,袁文才仍任团长。先后率部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城、龙源口、黄洋界、坳头陇等战斗。曾被选为湘赣边界工农政府主席,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4军军委委员。
1929年1月,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袁文才任红4军参谋长,随军出征。不久独自返回井冈山,任中共宁冈县委常务委员。1930年2月23日,于永新县被诬陷杀害。
袁文才同志塑像全国解放后,袁文才被错杀的历史陈案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追认为革命烈士。1956年5月,毛泽东上井冈山时,特地将袁文才烈士的妻子谢梅香接到井冈山宾馆,亲切地称她“袁文嫂子”,向她表示亲切慰问,并一起照了相。袁文才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编辑本段]袁文才之死的来龙去脉
关于“袁文才、王佐与土匪关系”的讨论
1928年底,国民党调动了三万余人的兵力,对井冈山实施围困战术。由于这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加上经济上的封锁更加严密,红四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之中。
面对这种困难,毛泽东、朱德等在1929年1月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柏路会议,决定实施毛泽东提出的“围魏救赵”战略,由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率领红五军留守井冈山,朱、毛率领红四军主力二十八团、三十一团挥师下山,直出赣南,从而达到内线坚守与外线作战相结合。
1月7日中午,柏路会议正式结束,代表们纷纷起身离座。时任中共红四军前委书记兼红四军政委的毛泽东,忙向鱼贯而出的彭德怀、谭震林以及湘赣边界特委书记邓乾元、中共永新县委书记龙超清、宁冈县委书记王怀等人招了招手,将他们留了下来。
毛泽东抓过身旁的布包,环视了众人一眼,抖落出已经传达过的中共六大文件。他用手指着《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的章节,说:“让大家留一下,是要传达一个文件。上午传达时,袁文才、王佐在,我跳过了这一段。”
大家一听,立即睁大眼睛,不由得面面相觑。
“这是中央‘关于与土匪的关系’一节”,毛泽东抬眼看看大家,又念了起来,“暴动前可以同他们联盟,暴动后则应解除其武装并消灭其领袖……这是保持地方秩序的先决前提。他们的首领应当作反革命的首领看待,即令他们帮助暴动亦应如此。这类首领均应完全歼除。土匪而浸入革命军队或政府中,便危险异常。这些分子必须从革命军队和政府机关中驱逐出去,即其最可靠的一部分,亦只能利用他们在敌人后方工作,绝不能置他们于苏维埃政府范围之内。”
念完这一段,毛泽东放下文件,心情沉重地说:“你们听明白了吧?就这一段,我上午没念。真不晓得中央搞么子呀?弄出这一条政策来。要是老袁、老王晓得了,还不知有啥事?你们几个议一议,该咋办?”
王怀和龙超清最先站起来表态:“既然中央有这样的指示,我们应当执行,对于井冈山的土匪,我们也应坚决歼除。”
陈毅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说:“前几天我们红四军才发了《告绿林兄弟书》,号召绿林兄弟们加入红军,与共产党齐心合作,怎么一下子又变了调头?再说,老袁、老王他们早就是革命同志了。”
朱德也表示了异议:“土匪的称呼是土豪劣绅的叫法,老袁、老王是被逼上山,共产党理应团结他们。再说,中央这么做,不是让红四军去干过河拆桥的事吗?自相残杀,怎么也说不过去。”
毛泽东听到这里,心里一下宽慰多了,他一锤定音说:“袁文才、王佐的问题不在中央文件的意思范畴内。对于袁文才和王佐两位同志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土匪看待。经过一年多的考查和共同的战斗,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为党的事业,为根据地的巩固,为红军的壮大,立下了许多功劳。他们是功臣。当然,情况还得向中央报告清楚,免得日后留下什么后遗症。”
王怀、龙超清不再争辩。
然而,刚在年底接替谭震林担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邓乾元却对毛泽东的决定有异议。在他看来,中央文件对土匪的处置不是凭空制定的。他认为应该将袁文才的苏维埃政府主席一职免去,另行换岗,不让他与王佐纠合在一起。邓乾元的意见得到了众人的赞同。
毛泽东也觉得这个提议既可行又合理。于是,他又果断地提出了将袁文才调离井冈山,改任红四军副参谋长,随大队一起远征赣南。
朱德同意了毛泽东的主张。为了照顾袁文才的情绪,毛泽东又建议并通过了任命袁文才的好友刘辉霄为前委秘书长的决定。
时任红五军军长的彭德怀以不清楚袁文才、王佐的情况为由,自始至终没发表任何看法。
次日,毛泽东找到袁文才,通报了前委对他的任职方案,希望他能顾全大局,出任红四军副参谋长,随军行动。袁文才心中当然割舍不下他熟悉的井冈山,但最终他还是表态:愿意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
为了平衡关系,也为了能真正黏合边界特委与王佐等人,毛泽东将自己一贯器重的党务工作者宛希先留了下来,并反复作了特别交代。
袁文才所处环境日趋紧张
1929年5月,围困井冈山的国民党军队因忙于军阀大战,大部已撤走。井冈山上下无不欢欣鼓舞,长松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远征赣南的红四军经过连日的长途奔袭后,作了短暂休整。
这天,袁文才来到了与他一向交厚的前委秘书长刘辉霄处,只见门敞开着,院子外两条破长凳上晒满了文件。屋内,刘辉霄来回走着,不停地整理前委的东西。
袁文才望着忙碌的刘辉霄,没有惊动他。他正欲跨门而入,却本能地回头一瞥,只见长条凳上一溜地摆着中共六大的一系列文件,其中一份用铅笔画出了粗粗的黑杠,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异常醒目。
袁文才收住脚,好奇心顿生。他反身仔细一看,那粗黑的铅笔下画出的居然是一行如此醒目而又刺激他神经的标题“与土匪的关系”。
他屏住呼吸,急速地看了下去。看完后,袁文才顿觉寒彻肌骨,仿佛掉进了冰窖。他放下文件,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刘辉霄闻声而出,看见袁文才如此失魂落魄,心中顿时明白了。他走过去,用力将袁文才扶进室内,却不知说什么好。
两人默坐一阵,袁文才怏怏地告退。从此,那份文件像梦魇一样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终于有一天,跟随南下部队到了广昌苦竹坝,觉得自己已陷入了灭顶之灾的袁文才,决心脱离红四军,再回井冈山。他拉上刘辉霄、谢桂标等人,以“到哪里都一样的革命”为由,将一张“告假条”留在军部,趁着黑夜悄悄离开部队赶往井冈山。
5月中旬,袁文才悄悄回到了井冈山,藏在王佐那里。他痛心疾首地对王佐说:“我们再怎么忠心,他们还是信不过。”
袁文才与王佐一起商量对策。
几天后,中共宁冈县委书记谢希安到砻市向特委书记邓乾元了袁文才的情况,邓乾元听后大为惊讶。
三天后,邓乾元与龙超清、谢希安等前去“看望”了袁文才,并代表特委邀请袁文才“出去工作”。尴尬自责和无奈无助中,袁文才默默地应允了。
5月下旬,中共宁冈县委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已经出来工作的袁文才擅离红四军的处理。凑巧的是,被毛泽东一向器重并特意留下来的特委组织部长宛希先也前来巡查工作,列席了会议。
会上,龙超清、谢希安等土籍干部力主从严处理,开除袁文才的党籍ab团是什么意思;而刘克犹、李筱甫两名客籍常委则坚决反对。一时,土、客籍的两派党员激烈交锋,相持不下。
经过宛希先的反复劝解调停,会议采取了折中办法:给袁文才留党察看三个月的处分,仍参加县委常委工作,负责三十二团军事及宁冈地方武斗的领导。
毛泽东离开井冈山时,心中有两个心结:一是边界特委如何正确看待袁文才、王佐并能与其融洽相处;二是对根据地内纠缠不清的土、客籍争端伤透了脑筋。因为这种争端导致了以土籍人为主把持的特委与袁文才、王佐二人的根本对立,说开去就是敏感的“党与枪”的关系。
“八月失败”后,以袁文才、王佐为主的客籍人掌握的红四军三十二团,在茅坪居然无组织无纪律地枪杀了土籍人、原宁冈县工农兵政府主席文庚宗。土籍人大为恐慌,一下子逃往邻县达6000多人。后经边界特委采取断然措施,方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但深埋在土、客籍人之间的仇恨却愈加难解。
作为特委班子里重要成员的宛希先,是唯一的外籍干部。他原本为土、客籍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在各方面声望都很高,尤其与袁文才、王佐过从甚密。自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他便成了袁、王在边界特委内唯一的依靠和缓冲。
边界特委与袁、王关系形同水火之际,宛希先的地位愈加凸显出来。因此,在三任边界特委书记(杨开明、邓乾元、朱昌偕)的提议下,土籍人把持的边界特委欲除掉袁、王二人连同他们的三十二团,则必须先搬开宛希先这块横亘其间的巨石。
特委在朱昌偕的掌控下,对宛希先动了杀机。经过密谋,永新县委书记刘真与宁冈县委书记王怀一致赞同。
龙、宛之死加剧袁文才处境的危机
一天下午,正在永新县九陂山区开展工作的永新县委妇女部长龙家衡,接到侦察人员带来的消息:丈夫刘真(边界特委委员、永新县委书记)的老父亲在家病逝。考虑到刘真的家乡株塘村是白区,龙家衡决定自己回株塘村去。因为时间紧迫,距特委、县委所在地九陇山又远,她来不及请示,只向身边的同志交代了几句,便化装回到了株塘村。她藏在一个族叔家里,暗地里安排料理公公的后事。不料,已被其兄长龙庆楼(当地反动派五乡联防团团总)盯梢。
龙家衡料理好公公后事的当晚,即返回九陂山区。天刚拂晓到了住地。就在龙家衡去株塘的第二天,宛希先率特委一个警卫连到了九陂山区。宛希先是在红四军离开井冈山时,毛泽东特意安排留下来的,并担任了特委副书记,是特委成员中唯一的外地人。宛希先见到龙家衡便沉着脸说:“龙部长,你怎么一个人出山去白区了?去白区要经过县委、特委批准,这是纪律,你不会不知道吧?”
此时,警卫连颜连长突然指着山脚下叫道:“宛书记,你看白狗子进山来了。”
宛希先突然想起一件,不久前,警卫排长抓到敌联防团一个侦探,从他身上搜到一封龙庆楼给龙家衡的策反信。他狠狠地瞪了龙家衡一眼,忙命警卫连长作好战斗准备,赤卫队掩护区委机关和伤病员赶紧撤往深山老林。
刚安定下来,宛希先即命令警卫连汪排长带几名战士押送龙家衡去特委所在地九陇山。这汪排长出身贫穷,苦大仇深。听说这个女的是“反动派的奸细”很是仇恨。在去九陇山的路上,便“开审”起龙家衡来。他左一个“奸细”,右一个“老实交代”,龙家衡只是默不作声。汪排长气愤不过,最后竟掏出枪来威逼龙家衡招供。龙家衡对着枪口,却无惧色:“你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同志?”
汪排长大怒:“谁是你这个臭奸细的同志?老子一枪崩了你,免得你危害革命!”
鬼使神差,汪排长扣响了扳机,龙家衡倒在血泊之中。汪排长见此慌了,待镇定下来后对战士说:“这个女的是通敌的内奸,就说是她想逃跑被打死了。”
宛希先得到报告,心里很是懊恼。龙家衡惨遭不幸在湘赣边界特委和永新、宁冈县委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以边界特委书记朱昌偕为首的一些特委领导成员及永新县委、宁冈县委不少同志对宛希先杀害龙家衡大为不满。
在特委会议上,待宛希先讲述了龙家衡被杀的始末后,特委副书记刘天干就站起来质问:“宛希先,龙家衡一个县委妇女部长,就被你随随便便地枪杀掉,谁给你的这个权力?”
“我已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是她要逃跑,被汪排长击毙的。”
“宛麻子,你哄骗得谁?龙家衡会逃跑?鬼才相信,还不是你的命令?”王槐大声指责。
与会的两位常委袁文才、王佐见状恼怒起来。王佐一掌拍在桌上:“龙家衡,一个大地主的女儿,反动团总的亲妹子,在革命队伍中就是一个隐患!不要说宛希先不是有意杀她,就凭她引来白军一条,杀了她,也没有什么大错!”
刘真一听王佐的话,激愤不已:“龙家衡背叛家庭,一心革命,同志们有目共睹!她与其兄有着根本的区别,即使她有错,也不该死罪!”
“宛希先同志以革命大局为重,秉公办事,他身为特委副书记,在非常时期有权处置一切,何错之有?”袁文才脸绷得铁紧。
王怀一听,脱口而出:“你们三个早就共穿一条裤子,串通一气,想打击永新的同志。老实告诉你们,没那么容易!”
宛希先、袁文才、王佐被王怀的话激得勃然大怒:“姓王的,你血口愤人,今天你不把话讲明白,绝不罢休。”
朱昌偕目瞪这种局面,遂大声说:“别吵了,这是特委会议,像什么话!都是革命同志,要团结一致嘛,不要相互怀疑,相互猜忌,意气用事。龙家衡同志的被杀,也是事出有因,不能全怪老宛。今天就讨论到这里。散会!”
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朱昌偕决定让宛希先暂时离开九陇山,去兼任中共茶陵县委书记。
1929年11月,边界特委决定永新、宁冈、茶陵等县红军警卫营和赤卫大队攻占永新县城。正在做准备工作的宛希先接到情报,敌人在茶陵通向永新的道路上布下了重兵。宛希先决定:茶陵武装不参加攻打永新县的行动。
攻打永新的战斗胜利后,朱昌偕立即在大湾召开会议,要宛希先说清原因。
会上,朱昌偕、刘天干、龙超清严厉质问宛希先为什么不执行特委决议,茶陵的革命武装为什么不参加战斗。特委副书记王怀板着脸,在宛希先跨入门房之际,就指斥说:“身为特委组织部长另行一套。此次不服调度,贻误战机,要老实交待代自己的问题。”但无论宛希先怎么解释,众人都置若罔闻。袁文才又因故未到会,宛希先实在孤掌难鸣。会议最后决定解除其职务,并关押审查。
被关押在一间茅屋子里的宛希先感到事态很严重,弄不好性命难保,欲赶快离开去向上级汇报。见看守人员抱着枪打瞌睡,他就撬开窗子逃了出来。大湾村一带四面高山,加上黑夜,根本看不清山路,宛希先只好躲在山里,计划天亮再走。特委很快得知宛希先逃跑了,朱昌偕等人断定,他是畏罪潜逃。于是连夜动员二千多人打着火把,上山搜捕。在一个小山洞里,宛希先被赤卫队搜出。朱昌偕、刘天干、王环等特委几位主要负责人决定将宛希先处决了。
消息传到袁文才、王佐所在的宁冈茅坪,二人即率一拨人马赶到大树湾要讨个说法,见特委书记朱昌偕等人,王佐大嚷:“宛希先究竟犯了哪条王法?他身为特委副书记,你们竟擅作主张,说杀就杀,说剐就剐,今天倒要你们说个清楚!”
朱昌偕见袁、王大有兴师问罪之意,怫然作色说:“宛希先违抗特委决议,是罪有应得!谁违抗特委决议,就是这个下场!”
袁文才强压怒气:“老朱,你莫抓着鸡毛当令箭,动辄拿特委来压人!老宛被杀明明是有人打击报复,公报私仇嘛!”
王佐高叫:“姓朱的,你们莫不是想把反对你们的人斩尽杀绝?老子天不怕、地不怕,还怕你们这几个鼠肚鸡肠的人?”说着,拔出手枪往桌上重重一拍。
好一会,朱昌偕才缓过神来,喝道:“王佐,你太放肆了,你莫不是想威胁特委?”
袁文才也觉得王佐的举动有点过分,忙叫他把枪收起来:“王佐是个粗人,哪个不晓得?今天再扯也没什么意思,以后到前委去理论。”说完,扯着王佐衣袖就走。
朱昌偕自袁、王这次大吵之后,对袁、王二人既恼恨,又害怕,心想:此二人到底改不掉土匪习气。
袁文才之死的导火索——罗克绍事件
1930年1月间,中央派特派员彭清泉来到永新县了解湘赣革命斗争情况,朱昌偕向彭清泉汇报了袁、王的情况,特别提到了自己对袁、王的担心。
1930年1月18日,在彭清泉的主持下,在江西遂川县于田村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赣西特委、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会议决议的第五条就是:“必须坚决解决袁、王问题。”
朱昌偕回永新后即与刘天干、王环、龙超清等人商议。刘真、龙超清认为:袁、王虽目无特委,独断专行,但尚无反对革命、投靠敌人的形迹,现在解决袁、王问题难以服众,还是从长计议为好。朱昌偕考虑再三,也同意了大家的意见。
然而,一个月不到,就发生了“罗克绍事件”。
罗克绍身任茶陵、宁冈、永新等五县联防团团总,是红军的死对头。他有个30多人的兵工厂,能生产步枪、子弹、手榴弹。袁文才、王佐一直想把这个兵工厂缴获过来,为自己所用。1930年2月21日,罗克绍带着随身警卫20余人到茶陵县猎狗垅姘妇家过夜,被袁、王活捉。为了让罗克绍交出兵工厂,二人对罗十分礼遇,等罗答应交出兵工厂即放了罗克绍。
朱昌偕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夜召集会议研究对策。朱昌偕认为,虽然目前尚不清楚袁、王勾结罗克绍反水是真是假,但袁、王不请示特委擅自释放罗克绍已是不争的事实。再说,倘若袁、王反水是真,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为了革命不遭损失,应先下手为强,除掉袁、王。对于朱昌偕的意见,与会者均表示赞同。
但要诛杀袁、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袁、王队伍有700多人,队员强悍,来硬的难以对付,只能智取。朱昌偕说:“以中共湘赣边特委的名义给袁、王去一信,声称上级决定,边界各县红军警卫营、连拟编入红六军,袁、王部为六军三纵队,袁为司令,王为副司令,即日开赴永新县城集合,配合红五军攻打吉安。俟袁、王到永新后,将他们与部队分开安排住宿,晚上即可行事。”
某晚深夜,特委书记朱昌偕与常委王怀,连夜骑马赶到红五军驻地,把酣睡中的彭德怀叫醒,焦急地对彭德怀说:“袁文才、王佐勾结反动民团要叛变,袁、王有将参加边区县以上联席会议的同志一网打尽的可能。事情万分危险,请求红五军立即出动挽救这一危局。”
彭德怀听后甚为吃惊,陈述了袁、王不致于叛变革命的理由。朱昌偕和王怀以种种“事实”加以佐证,言辞恳切,后竟泣声陈词。这时,彭德怀不能不考虑了,因为按照党内的隶属关系,红五军应受边界特委节制,于是未加深思,答应派张纯清率红五军第四纵队随朱昌偕、王怀出发。
彭德怀特别叮嘱张纯清,四纵只是守护在永新县城的战略要点东门出城的浮桥与北门,以防万一。先不抓人,弄清情况,稳住局面,再行处置办法。
次日大早,红五军第四纵队300余人枪,神不知鬼不觉地开往了永新。特委又将宁冈、茶陵、遂川等五县赤卫队调往永新县城,宣称“成立红六军第三纵队,与红五军攻打吉安”。
与此同时,边界特委伪造了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给袁文才的信。信的内容为:红四军前委决定,边界六县赤卫队合编为红六军第三纵队,以袁文才为司令,王佐副之,定于2月22日在永新县城合编,随后配合红五军共同攻打吉安。
一切都按朱昌偕的计划进行,袁文才和王佐接到前委来信后,不知是计,除留少数人在宁冈外,率大部于2月22日抵达永新县城。朱昌偕、刘天干事先已派人安排了袁、王和部队的住宿地点。部队分住几个店铺,与袁、王驻地有一段距离。袁、王对特委的安排并未在意,更无防备。
2月22日午夜,特委向五县赤卫队传达了军事部署,称“袁、王二人勾结茶陵团总罗克韶已经叛变革命,明日借成立大会之际,务必除掉这两个叛徒。各部牢记口令,左臂缠绕白毛巾,一定完成锄奸任务。”
1930年2月23日凌晨5时左右,朱昌偕率十几个警卫人员敲开了袁文才的住房门,随即向尚未起床的袁文才开枪。袁文才当即被打死在床上,副官李筱甫也被打死。
住在不远处的王佐一贯警醒,听到枪声,情知不妙,急忙爬起,在随从的簇拥下,直奔马厩,牵出坐骑,翻身上马,慌忙往东门疾驰,窜上禾水河上的浮桥,岂料河中浮桥已被拆掉,王佐连人带马栽入河中。王佐抱着马脖子,拼命划向对岸。就在他快到达对岸时,守候在此的红五军第四纵队突然钻出丛林,喝问口令。
王佐哪里答得上,只是回答说是三十二团王佐副团长。话音未落,岸上泼水似的子弹一齐射向潭中,王佐就此命丧冬瓜潭。
与此同时,城中的三十二团除逃脱了部分人外,大部被缴械控制起来。
就这样,朱昌偕不但杀了红四军留下的干部宛希先,还将毛泽东花了不少心血争取、教育过来的两位绿林好汉,已为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的袁文才、王佐等人杀害了。
远在赣南的毛泽东听说袁文才、王佐被杀,感到十分震惊。井冈山是他和朱德等人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袁文才、王佐对这块红色区域的营建,有着不可抹杀的功劳。毛泽东自然联系到了彭德怀,认为如果没有红五军的介入,边界特委是想杀而杀不了袁、王的。彭德怀不但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这场错误行动,反而派兵参与,太不应该。因此,毛泽东把袁、王被杀的主要责任记在彭德怀身上,觉得彭德怀坏了革命的大事。
这是毛泽东与彭德怀的第一次历史误会。
袁、王被杀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袁文才的主要骨干周桂春、谢桂标、陈梦平、谢华光、朱游庭、李筱甫等先后被抓住枪杀了;王佐部也只逃出小部分,共计打死淹死40余人,袁、王两支部队从此消亡了。后来,袁文才的妻叔、袁部的骨干谢角铭与王佐的哥哥王云龙即收拢残部,“电省反赤”。从此,井冈山军事根据地随之丧失。后来,红军部队数次力图恢复,均未奏效,反遭严重损失。
过了不到一年,特委书记朱昌偕在“富田事变”中被打成“AB团”,招致错杀。王怀、龙超清等人则随红十二军游走赣江东岸,两年后随队归来,与该部副排长以上干部一同被冤杀。
[编辑本段]袁文才的身后事
袁家在袁文才死后境遇十分悲惨。为避迫害和追捕,袁妻将只有六岁的二女儿送人做了童养媳,因不堪忍受很快死去。她则携了其余儿女逃入深山,以野果为食,以洞穴为室,历三年之久。但她用心保护着袁文才的诸多遗物,解放后,老人将它们无尝捐献了国家。
袁文才死时仅32岁,妻子谢梅香刚刚30岁。他们生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袁耀烈,后有孙子袁全芳、袁建芳和一个孙女。袁文才死后,袁家不同意谢梅香改嫁,说袁家太惨烈了,谢梅香再改嫁,孩子又小,带走了怎么办。谢香梅只好招郎不离家,1932年和肖开福结婚。肖开福原来是袁文才的部下,两人结婚后生了一儿一女,儿子袁耀厚又名肖常隆,一半继承袁家祭祀,一半继承肖家血统。女儿名叫肖移月。
全国解放后,江西省委第一书记陈正人就派人来为袁文才和王佐平反。袁文才儿子袁耀烈和王佐的儿子王寿生一起被中央邀请参加了开国大典。1954年南方慰问团给钱为袁家盖了新房。解放后不少老红军到井冈山来,都来探望谢梅香。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还特别邀请了谢梅香和王佐之妻兰喜莲到井冈山宾馆见面。
《亮剑》王副军长原型和结局是什么?
没有原型,是虚构的。
在剧中,王副军长一直与李云龙不对付,早在红军时期,人家搞什么AB团,结果,自己的政委和营长都死在了他的手上。
后来,在一次作战行动中,李云龙的部队被包围了,他们被敌军包围之后和敌人打了两天两夜,可这个王副军长还在抓人,气得李云龙直接用枪顶着人家,让他带着突击队冲上去。
后期的时候,李云龙因伤住院时,他和田雨相识了,可问题是王副军长来找田雨了,遭到了李云龙的一顿冷嘲热讽,这让王副军长十分无趣,于是便走了。
剧情:
故事内容是讲述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直到他在1955年授予将军为止。
“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句话就是李云龙,这位“战神”式将军的一生写照。
剧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
该剧的最大突破在于:把社会潜藏着的传统审美心理变成了现实,把战争题材领域呼唤了几十年的期盼变成了现实——掘出了中国式的“巴顿将军”。
中国共产党三次反围剿胜利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小小的政党,历经磨难最终获得胜利,解放了4万万中国人,重新建立了一个统一并不断强大中国,这中间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思索,对于自己的人生长路会有巨大的帮助。
首先第一个启示是: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谁都会说,但没几个能真正用于实践。这里面包括了几个小方面,首先坚持的信念、方向是正确的,其次有坚定的毅力支持你不断坚持下去,最后还有坚持的本钱和方法。
开国大典,大家只看到了成功的毛泽东、周恩来还有众多的元帅及将军,那些没有坚持,最终失败的人呢?举几个吧,半路投降到国民党的张国焘,这还算好的,只是客死他乡。看看同样的向忠发、顾顺章,投降之后还是被杀了。也有不好不坏的,陈独秀,被开除出党,晚期又开始反思共产主义,但最终未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就病逝了。还有叶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但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在共产党邀请他担任新四军军长之前的一段时间作了什么,简单的说他一度离开了党。还有一个幸运儿——林彪,在井冈山时期曾私自脱离队伍,但反动地方武装在沿路屠杀红军,没有出路只好返回。党记录了他的行为但原谅了他,他幸运的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成为元帅。其实那个年代谁不坚持都是很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成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共产党开始的时候,影响甚至不如民盟,更别和国民党比了。后者是当时的合法政府,各方面条件均比共产党好,一个师长的月薪是三万银元。贺龙、朱德当时在国民党里都已经是军级干部了,这些人不要高官厚禄,没吃没喝到处游击不说,还要提着头闹革命,这种精神绝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湖南有个山河智能,生产工程机械的。当初我们公司购买设备,张董事长自己开着唯一的一辆小面包来接我们,公司好几年发不出工资,高层管理者纷纷跳槽,现在湖南许多作这行的都曾经在他那干过。终于公司上市了,公司里的高层诞生了10个千万富翁。这就是坚持,想必有些人后悔了。
还有我的师兄,公司的创始人,放弃了当初走后门才分配进的单位,历经十余年,坚持作的是非常辛苦的行业,终于成为了国家一级企业。
深圳一个老股民,在2001年时,手里原本3000万的深发展只剩1000多万,许多人劝他卖掉股票。他只是问,给我个理由。其他人都说,大盘还会跌。后来实践证明确实还在跌。但他就是不出,理由也很简单,89年他花了两万买了深发展,以后一直没动。他的炒股名言:“就是一直坚持不动才赚到这么多。”
国外也有位幸运的“坚持者”。一家人从英国举家搬迁至西班牙,忘记了存在银行的20英镑。百余年后,银行发现这笔长期无人理睬的钱在利滚利后已经升至非常可观的数额了。于是在报纸上登广告,寻找主人。没想到,家里人竟然找到当年曾祖母的存折。小伙子去英国办理了转存手续,取出了零头回家——这个零头是几百万英镑。
这些都可见坚持就是胜利,所以我们都要反思,能做到这样长期的坚持吗?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表扬雷锋“作一件好事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事”。
第二个启示:对待不同的意见要宽容。
共产党初期只是有马克思那并不系统的理论指导,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只有苏联一个。许多东西都在摸索,难免会有不同意见的争论。甚至这么看,遵义会议以前,党中央的全部决定几乎都是不明智、甚至是错误的,除了一个九月来信。放弃革命武装、无条件支持国民党,发动城市暴动、起义,搞堡垒对抗,藐视农村游击战,过份相信共产国际的指示等等,数不胜数。直到遵义会议以后形成了核心领导层,确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情况才得到好转。
贺龙在洪湖一带创建的根据地,本日渐昌盛,结果来了个书记夏曦。不断搞内部肃反,杀了众多革命同志,最后根据地丧失,只有在长征之前就先开始转移,回到老家桑植去闹革命。想想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胡子,脾气相当火爆,竟然能忍受这样的胡闹。同样的开国元帅徐向前,手下两个主力师的师长被当做AB团枪毙,最后竟然是自己的妻子也被杀害掉,换了我直接率领部队革了张国焘的命,就省得后面有红一、四方面军的分裂了。还有我们伟大的老毛,前面四次反围剿胜利,根据地不断壮大,但在党内的地位不升反降,一度被迫去福建养病,最后军队的领导权也被博古与李德取代。面对这些错误的意见与决策,这些伟人们都选择了宽容与忍耐,这才最终有了革命事业的胜利。
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同意见,是一味的争论,逼迫对方承认自己正确,还是宽容,并不断反思?也许两方观点都是错的,需要实践来证明。我们一个房地产项目在决策时,天天就是拍着桌子吵架,各个老总比资历、比经验、比专业知识,互相攻击。后来实施中证明唯一一个人是正确的,幸好董事长让他负责。但最后在公司里也没法呆下去了,人际关系搞差了,各方面没有了支持。
所以碰上不同意见,先想想,人家老婆被杀了还要继续共事,何况这点小事?2005年的全球畅销书籍——高效经理人的8个思维原则,要求各个职业经理人在决策之前首先假设自己是错的,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所以——宽容。
第三:不要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树立正确的大局观。
人生路上众多歧路,如何选择?大学毕业,是读研,还是出国,或是先工作?到一定时期想往高处走、换个工作时,是选择工资高,还是选择职位高,或是选择私企去创业?具体从事何种行业?等等众多的选择,需要有个大局的判断,形成正确的决定。
在二十年代就参加共产党、闹革命,那是很难的抉择,需要高瞻远瞩,所以后来这些人基本都成了一代伟人;37年抗日后全国许多青年奔赴延安,但仍然是占整个民族中的极少数;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的将领们谁愿意掉转枪口,加入共产党?那时候如果这样作会被认为是疯子。想想国民党的军队,300多万。武器更不用说了,日本人留下的38大盖已经过时了,已经有5大主力清一色美式装备了。反观共产党,还有用着汉阳造的呢!如果大家看了后来3年多的历史,估计很多国民党将领都会想,早些起义参加革命,就不用跑到台湾那个旮旯里,还能算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早些为解放全中国作出贡献呢!
共产党的成功绝非偶然,中间有许多值得我们汲取的经验,能为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之路提供无法替代的帮助。今天先到这里,我准备陆续写个系列了。现在我想想真是个笑话:当初在单位的时候学毛选不认真,搬家的时候将毛选全都卖了,现在到这个年纪了又买回来重新学,真是在历史面前扇了自己的耳光。
AB团的意思
分类: 教育/科学 科学技术
解析:
AB团是英文Anti-Bolshevik(“反布尔什维克”亦即“ *** 产党”)的缩写,意思是指中国 *** 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里暗中为 *** *** 服务,从事间谍、破坏、暗杀活动的暗藏组织。这一词语流行于土地革命时期“左”倾路线盛行的时候,“左”倾机会主义者经常借肃清AB团而制造大量的冤假错案,错杀了不少忠诚的 *** 员、干部和群众,给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