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国婚礼和西式婚礼中会使用到的物件及其含义。

传统中国婚礼使用到的物件及其含义:

1、花轿

根据抬轿人数不同分为四抬轿、八抬轿二种;类型又分为龙轿、凤轿两种。传统结婚花轿通神披红,轿顶四角挂有丝穗,轿身有龙凤呈祥的花案。

2、旗锣伞扇

走在整个迎亲队最前面的组合,队伍分列两边手举旗、锣、伞、扇使整个迎亲队伍更加热闹壮观。

3、鞭炮

迎亲队伍出发前,行进中,进门后都要燃放鞭炮表示庆贺,现在因为一些禁燃禁放规定许多地方很难实现。

4、凤冠霞帔

古代嫁女不管家境贫富,都会为出嫁的女儿准备十分讲究的嫁衣。“凤冠”是由绒球、明珠、玉石等装饰物组成的帽冠;“霞帔”是绣有吉祥图案的锦缎披肩。出嫁女子内穿红袄外穿红绸外搭,身穿绣花红裙。

5、盖头

新娘等待新郎接亲之前需要头蒙盖头,盖头是一张三尺长的红色方巾,到了婆家进入洞房由丈夫揭开。红盖头有避邪遮羞之用。

6、马鞍

“鞍”同"安"声,取其“平安”之意。一般马鞍放在洞房的门槛之上,新郎新娘共同跨过马鞍,保佑两人一生平安喜乐。

7、火盆

“跨火盆”也是传统婚礼中重要的环节。新娘进入婆家之前,婆家在大门口放置火盆,新娘跨过火盆进入婆家大门,寓意婚后日子红红火火。

8、花烛

“洞房花烛”是古代装饰婚房的方式,婚房中摆设大红色成对的蜡烛,在许多厅堂也会摆放。蜡烛上会有龙凤图案彩饰,点燃照亮整个空间寓意“龙凤呈祥”。

9、秤杆

秤杆是新郎用来揭开新娘盖头的工具,入洞房以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的红盖头,取寓意"称心如意"。

西式婚礼中使用到的物件及其含义:

1、首饰和头饰

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2、白色手套

手套是爱的信物。在中古世纪,许多绅士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

3、婚戒

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个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就把戒指套在无名指上。于是左手的无名指就作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4、花球

新娘抛花球意味着谁接到谁就快要结婚了,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一群欣喜若狂的年轻人等待着新娘手中抛出的花球。

5、新娘的手捧花

手捧花是出现在西式婚礼上,他是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习俗,古代西方人认为,气味浓烈的香料及香草(甚至包括大蒜和细香葱)可以卫护婚礼上的人们免遭厄运及疾病的侵害,所以说这一习惯被延承了下来。

6、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基督徒的新娘或戴白色面纱以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般纯洁。据说,当年美国首位第一夫人玛莎·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莱士在结婚时别出心裁地披着白色的围巾,掀起一种风尚。这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习俗的由来。

7、白色婚纱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欢庆。在1850年到1900年的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白色也是富裕、快乐的象征。后来则加强了圣洁和忠贞的意义,形成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而再婚的女性,可以用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如粉红或湖蓝等,以示与初婚区别。

8、定制结婚蛋糕

自罗马时代开始,蛋糕就是节庆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制造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着生育能力。

而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宾客无不争着捡拾。依照中古时代的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蛋糕接吻。后来,想象力丰富的烘焙师傅在蛋糕上饰以糖霜,也就成了今天美丽可口的结婚蛋糕。

北方结婚新娘过红马鞍是什么讲究?

要问这种风俗习惯是从哪里来的,还要从一个传说开始。

传说有个人名叫土行孙,会地遁,能在土里行走。他有这本事,却不往正道上使,专干采花盗柳之事。他得知谁家办喜事,就在谁家门口底下等着,新娘一下轿,他就从土里伸出两只手,攥住新娘的脚往下拉。新娘下了地,他背起来就走。等把新娘子玩腻了,又送还给人家。有的新娘子脸皮薄,上吊的、跳河的、都有。所以姑娘出嫁,都是人心慌慌,惟恐出点事儿。

以前有户人家,办喜事,花轿停在门口,蒙着盖头的新娘下轿,脚刚一沾地皮儿,冷不防儿伸出一双手,攥住新娘的双脚往下拉,要是别人,非吓的乱叫不可,可是这个新娘,从小就学了一身好武艺,早有防备,掀掉蒙头的红绸子,拔下头上那根可以当暗器用的大簪子,一下子穿透了从土里伸出来的那一只手掌,用力往上挑。地里的土行孙,疼痛难忍,只好随着簪子往地面上钻。等到钻出土面,“叭!”的被新娘扇了一个大嘴巴。新娘说:“你看看俺是谁!”说罢,拔出插在土行孙掌心的簪子。土行孙一看,这才认出要抢的新娘竟是自己分别七八年的妹妹,立刻臊得脖子颈都红了,忙向妹妹认错。新娘想:必须好好的教训他一顿。她一眼看见门口马背上的鞍子,就搬下来说:“连你妹妹都想糟蹋,真是畜生一般。今亦俺就叫你尝尝当牲畜的滋味。你给俺趴下!”土行孙只好趴下。新娘把马鞍子放到土行孙的背上,然后骑了上去,说:“把俺驮到天地桌前。”土行孙只好当着那么多客人的面这么做。新娘从马鞍子上下来,又拿下马鞍子,土行孙这才站起身来。新郎见原来是大舅哥,就把土行孙拉入房内。大家也都把土行孙当成新娘的娘家人,推坐上正席,开了酒宴。

酒宴过后,土行孙告辞想走,在炕上坐福的新娘却说:“今亦妹妹还就待亲眼看看你是咋地遁的。俺这坐福的不能动坦,你就从俺这家房地下遁走吧。”土行孙说:“妹妹,我遁地得借土地走,这屋地上铺着毡子,脚沾不着地,木法子地遁啊。”新娘就叫人把毡子卷起来。只见土行孙脚一沾地,就钻入地里不见了。

自此,人们知道了土行孙的弱处,只要新娘脚不沾地,他就木法子使坏了。于是,就有了新娘娶到家门口,脚踏红毡的习俗。因为土行孙曾经背上马鞍子,驮着妹妹爬,当众受了羞辱,很惧怕马鞍。“鞍”与“安”又同音,又有平安的意思,所以新郎家总是在门口摆一个马鞍子,让新娘从上面跨过去。这种风俗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中式婚礼为什么要迈火盆和跨马鞍意义何在?

中式婚礼是以新人在婚礼通道中跨火盆、跳马鞍结婚为什么要跨马鞍,上台后揭开红盖头象征红红火火、平平安安、称心如意结婚为什么要跨马鞍

中式婚礼是结婚为什么要跨马鞍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婚为什么要跨马鞍,大红花轿、凤冠霞帔、拜天地、掀盖头……每一个道具,每一道流程,都折射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中式婚礼的精彩,远远不是大红花轿和“掀盖头”就足以体现的,也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涵盖的。旗锣伞扇、凤冠霞帔,迈火盆、跨马鞍……每个道具都有自己的渊源,每个环节都诉说着自己的内涵。也正是它们,把整个送嫁迎娶的喜庆氛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记录下幸福的点点滴滴。

古代婚礼的意义

问题一:古代婚礼隆重的意义何在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中国古代著名的从恋爱到结婚的诗作其中\\“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即描写了隆重的结婚场面\r\n\r\n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问题二:中式婚礼仪式有什么意义 1、为什么要射轿帘?

花轿停后,新郎手执弓箭,分别向天、地、新娘空射三箭,意喻举箭弓逢凶化吉。这个古老的习俗传说可以去除新娘身上的邪气;

另一层含义是给新娘一个下马威,提醒她成为媳妇后要恪守妇道,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好媳妇。、

2、为什么要跨火盆?

新郎和新娘共同跨过了火盆,意喻辟邪,祈求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跨火盆的传统,相传是为了阻碍“跟尾鬼的”跟踪,鬼魅怕火,无法跨过火盆。

3、为什么要跨马鞍?

流行于汉族地区,尤以唐、宋为盛,后世沿之。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4、为什么要挑盖头?

这个仪式是我们最熟悉的洞房花烛夜里的第一要事。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盖头,盖头揭下后,新郎要用手抚摸新娘的头发。

秤杆揭盖头,意喻称心如意,抚摸头发象征白头偕老。

5、为什么要踩瓦片?

岁岁平安踩瓦片,代表过去如碎瓦一般,要重新开始一个新生活。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

另外的意思是,古时候人们重视男孩,踩碎瓦片的原始意义就是希望新娘不要弄瓦,也就是希望多生男孩。

6、为什么要拜天地?

拜堂也称“拜天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中国婚礼仪式。又称拜高堂、拜花堂。

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 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一共有三拜。

7、为什么要喝合卺酒?

用两个红线连接的酒杯喝交杯酒,古时候采用瓢瓜一分为二,喝交杯酒象征此后夫妻连为一体,婚后相亲相爱,同甘共苦。

婚礼仪式,不是让新人在台上表演,而是通过这些富含意义的婚礼仪式,许下对一生的承诺。

问题三:传统中国婚礼有何象征的意义 1、红双喜

中国人的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

2、龙凤呈祥

在中式婚礼上,还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这个传统来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据说虞舜时天下大治,乐官夔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演奏过程中金龙彩凤同时现身。

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锦缎旗袍,旗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象征婚姻美满。

3、花朵

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用在丧事上,因此结婚时不能使用白花作为装饰。传统的中国婚礼上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因为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

结婚为什么要跨马鞍-结婚过马鞍是什么原因

4、鞭炮

中国人喜欢在节庆日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在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都会放鞭炮和烟花,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现在中国有些地方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5、红豆

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豆通常是被用来作为一种甜品,红豆沙。象征两人结婚后缠缠绵绵,甜甜蜜蜜。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

6、合髻

“合髻”也称“结发”,是中国传统结婚信物。“合髻”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问题四:古代婚礼的程序应该是什么? 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

问题五:古代结婚的礼节是什么? 古代汉族婚俗

三成事:

应亲与求亲: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便由父母张罗求个好亲。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后,介绍家里情况,自己要求的目标,给媒人媒礼,展示自己聘财等物。媒人便去到相应的家去说 介绍男方家怎样。若女方父母同意后,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古代男子女子并不能亲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劳)由双方父母谈话介绍两家情况 男女双方条件等 若双方同意 便会互赠订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会给男方送上一盏茶 男方认为可以的话喝茶后即在桌上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喝过茶。 就算答应婚事了

订亲:

问名;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双方便会互赠庚帖,上写着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龄 等,作订亲的凭据。

纳吉:定亲后,男方选定黄道吉日来过大礼,过几天后正式行礼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礼,聘钗,婚书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妇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妇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女方要准备嫁妆在婚礼那天带过去。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嫁妆包括 铜镜 各种饰物 金钱财宝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则在上较前由母亲为其梳洗打扮好 盖上红盖头

成礼: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 *** 。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别。大花轿。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为佳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

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 然后 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了这家人,婚礼正式结束。

婚后 新郎还要准备谢媒人的钱 叫做谢媒礼 也可以闹媒人等 表示感谢

古代婚礼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结婚礼服要喜庆 庄重多为大红色礼服 男子打扮的庄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 新娘着红色吉服 上绣吉祥凤鸾的图案 将头发盘起来 也就是俗称的‘上头’ 化上妆 头戴凤冠.

问题六:中国传统婚礼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中式传统婚礼含中国哲学 红色是对日神的崇拜

刚刚过去的西式情人节适逢新春佳节,显得格外喜庆。不过,也许国人从此不必感慨本土节日比不上洋节了,因为在对待情感的态度上,中国人已经越来越喜爱传统的方式。近两年,传统婚礼仪式越办越多,甚至形成产业就是例证。

前不久,北京的北海公园内,出现了一队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这是由北京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亲自策划并主持的老北京传统婚礼,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婚礼首次穿越皇家园林举行。这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花轿接亲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大江南北。到底是什么魅力使传统婚俗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又重放异彩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亲自体验了一把中式传统婚礼,以揭示其中的魅力。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和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俗话说“礼乐和鸣”,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爱红源于日神崇拜

“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意义的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在传统婚礼上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红花等等。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婚仪体现天地人和谐

著名民俗学家高巍认为,传统婚姻的很多仪式中都体现了中国人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双方当事人,而是两个家族和全社会的事。需要通过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和亲属朋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其背后蕴含着对天地人融合的观念。

请亲友来证明婚姻本身的正式和庄重,不是随意的,这和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结合在一起。由于婚姻的产生,使得二人的家庭形成姻亲关系。仪式可以体现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

仪式结束时,新郎新娘要把敬神的钱粮和裱海文 要放到钱粮盆中拿到院里焚化。随着火焰、纸灰升腾,此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表示已经得到了“天”的认可。

国人敬天,这和农业社会生产水平有关。当时必须以家族为纽带,和自然形成共同生活的原则。因此只有天地人合一、关系和谐,人才能够丰衣足食。

再比如,传统婚礼中有很多装饰性的器物,以及语言禁忌、参与人的禁忌。像喜娘伴郎不能由鳏寡孤独者担任。这并不像庸俗化解释中说的那样是担心“不吉利”影响新人,而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鳏寡孤独恰恰表现了一种不和谐,不圆满,和仪式中向天地祈福的初衷是相反的。因此有了这样的禁忌。

传统婚礼中多用的乐器也反映了“和谐”的思想,以及对“天”的重视。锣鼓、唢呐、笙都是以响声明亮为主的,婚礼上的音乐也不是文人的自娱自乐,而是要表达人的声音,声音大才能让“天”知道,同时反映婚姻本身的隆重。参与者在四面大鼓,两面开道锣的巨大声响中能够感受到灵魂的净化作用。人在天地间生活,要与天地和谐,也要与人和谐。中国人的祈福迎祥,也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礼俗的文化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教授何星亮在《文化与文明》中写到:每一种文化都可分为外显的文化和内隐的文化两部分。外显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或科技文化)、社会文化(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部分。社会文化或制度文化是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主要是为了与他人和谐共处以维持集体生活而创造的,精神文化是表现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文化,它是人类为了克服自己在感情、心理、认知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忧虑与不安而创造的。而内隐的文化是隐藏在外显文化背后的结构或模式。象征符号是构成文化......

问题七:古代婚礼的习俗 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因为抢婚多是在黑夜进行,所以婚姻最早称为“昏因”,所谓婚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的婚礼是非常简单的。随着人类文明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

花轿迎亲:据记载,最早的花轿迎亲仅限于皇宫贵族,而民间娶妇嫁女“坐花轿”则适于宋代。轿是古代达官贵人的代步工具,建立科举制度后,为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对考中的举人、进士都要以轿迎接。因为结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们便把结婚叫作“小登科”,认为和考取功名一样光彩。困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让新媳妇做上花轿“隆重”一下。使用花轿迎亲有许多讲究,迎娶新娘前一日下午,轿夫要把花轿抬至男家,晚上轿中百烛齐燃,谓之“亮轿”,即红烛高照,驱鬼祈福之意;花轿到女家后,要先停于厅上,女家请一老妇,用镜子向轿中来回照一照,谓之“照轿”,其意和男方的亮轿差不多;新娘上轿,大都由新娘的父兄或抱或背进花轿。有的地方则是新娘穿着自己的红绣鞋,然后套着父兄大鞋,走着上轿,上轿之后再将大鞋脱掉。按迷信说法,女子出嫁之时,双脚不能踏地,否则会冲犯地神。新娘上轿后,轿夫要讨吉利钱,女方给了以后方可“起轿”。

新娘障面:从上轿开始,在入洞房前,新娘一定要蒙一块“红盖头”。有的说是新娘嫁与新人,难免不好意思,故蒙头遮羞;有的认为是用红布避邪。其实这里也有原始掠夺婚的痕迹,在抢夺新娘时, 为了不让其大喊大叫和看清来人,抢到手后,都要把她的头蒙起来,后来婚礼时一直延用这个习俗。

撒谷扬豆:新娘上轿前,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手持装有谷子、豆子等五谷杂粮的器物,到处撒播,最后一把要撒在花轿当中。当花轿来到男家时,也有人照样撒谷扬豆。这样做的含义是,女方希望女儿出嫁后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则希望娶新妇后带来好运,五谷丰登!也有的说这种习俗是为了避邪,撒一些粮食给那些捣乱的鬼神,阻止他们进家门。现代婚礼中有人在楼梯上撒麦肤也是取此意。

拜堂成亲:拜堂又称拜天地,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因为男女结合延续了人类,所以要先拜天地;从结婚开始,女人成了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员,所以要拜高堂;结婚之后,男女将结合为一体,所以要夫妻交拜。关于拜天地,有一个传说: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生了一个后生。这后生虽然有吃穿,逍遥自在,却感到很孤单,于是请求月亮老人给他找个知心人。月亮老人就又求女娲造了个姑娘,让他们结为伴侣。在结婚的时候,月亮领着两个白发长者对二人说,“这是天公和地母,你们以后的生活全都离不开她俩,首先得给养育了你们的天公地母拜三拜。”从此便流传下了“拜天地”的习俗。

花果撒帐:新婚夫妇进入洞房之前,要从亲属中选一位儿女齐全的吉祥长辈,手执托盘,里面装满枣、栗子、桂圆、花生等,走进洞房,一边抓起这些果子撒向寝帐,一边吟诵:“撒个枣、领个小(儿子),撒个栗、领个妮(女儿),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枣子谐音“早子”,栗子谐音“利子”或“妮子”,花生意味着花花搭搭生,既生男又养女,合在一起,就是早得贵子,儿女双全。据记载,撒帐之俗始于汉武帝。汉武帝迎娶李夫人时,将其迎入帐 *** 坐,帝令宫人将准备好的五色花果撒入帐中,坐在帐中的汉武帝和李夫人争相牵起衣角相接,以为得果多则意味着婚后得子多。从此,撒帐既是婚礼中的笑乐调侃之举,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祝福之仪式。有人认为,现代婚礼上的彩色纸屑,就是从撒五色花果传承而来。

安床坐帐:撒......

问题八:中国古代婚礼的习俗有哪些? 现在的年轻夫妇在举行结婚典礼的时候,已经不再满足于已经大众化的西式婚礼,开始流行复古风。今天,

安阳婚纱摄影哪家好

1.亲迎古礼亲迎的第一个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古时迎亲在黄昏,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婚是个形声字,其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新郎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门相迎,新郎进门要献上礼品雁,这个仪俗叫莫雁,是古婚礼中比较重要的仪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礼貌地接到车上,迎往家中。后世的迎亲之举似乎要复杂得多。亲迎的队伍往往十分壮观,有多至几十人的。新人在汉代坐的是轩车或招车,唐代用图绘的障惋车,宋代以后后才流行起人们所熟知的花轿。在迎亲的队伍中,也包括了鼓吹的乐队等。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迎亲的队伍中有许多挑夫拿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铖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则凤冠霞破。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然这些举措逾礼,官府一般也不加干涉。

迎亲的轿子要有人压轿。旧时北京是妻亲太太压轿:她在喜房给天地爷上香以后,用小镜子照轿,用芝兰香熏轿,再往轿子里撒一些桂圆、荔枝、枣儿、粟子、花生之类的喜果,然后盘腿坐在轿子里压轿。有些地方压轿不用太太,而用父母双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妇和合到老、早生贵子。这种婚礼求子的习俗,还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时迎来两个披挂花红的孩子,以此来祈求早得贵子。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一系列仪俗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女家听到娶亲来的信息以后,并不是立即就迎进门来,而是将院门紧闭,或是拦起来,这叫拦门。这时,便要有一番礼仪性的对答,比如由娶方的娶亲人喊开门,开门,别误吉时!女方隔着街门向外喊话,要求鼓手们奏些喜庆乐曲;或者由娶亲人唱拦门喜歌。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娶方才能进门。

安阳婚纱影楼

进门以后除了特别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些吉庆的意义。女家也要设筵款待娶方。不过,这是纯粹礼节性的。

旧时有一些地方,姑娘的开脸和妆扮是娶亲人来了才开始的。此时,这边送亲的陪着娶亲和新郎,那边的新娘子则同时在妆扮。妆扮完毕,新娘由送亲太太搀扶上轿,或由兄长背上轿。离别之时,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这不犯忌讳,新娘哭哭啼啼上轿,人们反认为是大吉大利。据说,新娘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许多少数民族婚礼中则有哭嫁之举,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区,娶亲的轿子离开以后,娘家人要泼一盆水,表示女儿如泼出去的水。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试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有的地区新郎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样,遇上宝财啦!有的少数民族鹜亲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着迎亲队伍送亲的女方亲属。

2.拜堂娶亲的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些。喜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仪俗。虽然这些仪俗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某一地区,但也都是存在过的;同时不只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这里概述如下。

撒谷豆。即在喜轿进门以后,撒谷、豆、草节等,用意是避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以后比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代新娘下轿(车)撒花红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钉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事会越过......

结婚门前放马安结婚新娘进门跨马鞍是什么意思

汉族民间俗信,居处多神。门有门神,灶有灶神,床有床神,窗有窗神。就是门坎上也有门坎神,因为各有各的用处,所以似乎各有各的本领,不能慢待,都要敬重,所以新娘子进男家门时特别忌讳触犯了各种神灵。尤以门坎为最要小心之处。

新娘子绝对不能用脚踏在门坎上。据说会触怒门坎神的。门坎民间又称门限,那是一家之界,门里门外,家里家外的分野,平时有人进入家门时也忌踩踏门坎,以为是对这家主人的不尊重,何况新娘子又身带煞气、秽气呢?让新娘子踩踏了门坎更是不吉利,是踩了丈夫家的威风,甚至还会有妨死公婆的严重后果。所以台湾婚俗有“跨得过(门坎),活百二岁”的吉语,以提醒新娘子跨过门坎而不要踏在门坎上或者被门坎绊住了脚。

在民间口语中,门坎还有指找窍门或占便宜的本领的意思。俗话说,“你不懂门坎”,“他门坎精,不会上当”等,就是这种意思。从这点看,男方也不愿让新娘子踩住了门坎,站在门坎上边。那样,岂不是要被刚过门的媳妇占了上风,得了便宜吗?谁保她降住了门坎神,不妨门里的人呢?所以男家是最忌讳新娘子踏门坎了。

新娘进门规矩禁忌

河南民间婚娶以马鞍当门,使新妇骑之,曰“骑鞍”。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宋代即有让新妇跨马鞍、跨秤而过门的习俗,取其“平平安安”之意。不过,有的妇女性情刚烈,往往会有意踏踩门坎以反抗夫权思想。

鄂西土家庭踩门坎甚至成了一种习俗了,新娘跨进男家大门时,有意用脚猛踩门坎,猛蹬门栏。这种情形也表示出妇女渴望自身解放的强烈愿望。

侗族旧时是午夜举行婚礼。当新娘由伴娘陪同步行往男家时,男家的人都要躲藏起来,不得窥视新娘进门。否则,便会导致日后家庭不和睦。新娘进门后,不许乱走动,由一位子孙满堂的老妇人把一只象征勤劳持家的小水桶交给新娘。新娘提桶进正堂,将桶放在神台祖位的左边,就到房中顶梁柱旁,背靠着柱子坐下,俗谓之“坐中柱”。等伴娘进门后,新娘才可离开中柱,不拘礼节地自由走动。

以上就是我为各位准新人带来的新娘进门的规矩以及禁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结婚为什么用马安子?

婚俗中有新娘入门跨马鞍之说结婚为什么要跨马鞍,是为求婚姻美满结婚为什么要跨马鞍,平平安安。据唐苏鹗《苏氏演义》载结婚为什么要跨马鞍:夫鞍者结婚为什么要跨马鞍,安也,欲其安稳同载者也。